查看原文
其他

古诗里的成都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篇)

方舆论坛 2023-03-1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巴蜀风物志 Author 李之正






编者按:《古诗里的成都史》原名《怀古成都诗话》,是九旬诗翁李之正老先生当年受聘于成都市龙泉驿区老年大学客座教授时的讲课稿。李之正先生别出蹊径,诗史结合,以经典诗词解说成都悠久的历史、展现成都厚重的文化底蕴,既有深度又有可读性,是一部难得的好作品。经李之正先生授权,本公众号将按朝代顺序连载《古诗里的成都史》,供大家深度了解成都历史文化,同时欣赏历代诗词作品。



李老先生,市中大隐。八旬诗丈,学问渊深。随手一拈,诗话新颖。以诗为纬,以史为经。纵横交错,款款而行。浪漫潇洒,引人入胜。江山指点,古今闲评。历史千载,入睹眼睛。河山胜迹,时时可闻。后学拜读,大可长进。


——刘时和《读〈怀古成都诗话〉有感》





第九章


 
东汉中後期,常常是皇帝幼年即位,依靠母族外戚,外戚擅权。皇帝成年後,要自己管事,又依靠终日一起生活的宦官,打击外戚,宦官擅权。外戚、宦官两者之间,得势杀人,失势被杀,交互斗争不已。正直的朝臣,不附外戚,反对宦官,往往聚会交流对朝政的意见,又被视为讥议朝政的“党人”,不论外戚或宦官上台,都要杀他们,而且株连“同党”很廣。朝政日非,不可收拾。到了桓、灵二帝,又都是昏庸之君。专信宦官,加深了政治腐败,对百姓横征暴敛,豪强疯狂兼并土地,大量农民流离失所,乱势已成。 



天下楷模齐圣贤,群龙元礼屹中坚。

不堪汉祚终凌替,积重难迴党锢先。

(《读後汉书·李膺传》)


桓帝初年,侭管朝政腐败,但蜀郡太守,却是贤明,太守名叫李膺,字元礼,为人行端表正,人称“天下楷模”。他在成都,修学校,建条规,抑豪强,恩威并用,蜀地还是清平之区。後来入朝官至司隶校尉,深受太学生们推崇,一天与太学生首领郭泰游湖,人见二人仪表,称为“仙侣同舟”。太学生们极力反对宦官用事,推李膺为领袖,被目为“党人”,于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对“党人”施行禁锢终身,史称“党锢之祸”。到了灵帝即位,陈蕃谋诛宦官,事败被害,宦官又重新将李膺、杜宻等“党人”下狱,死于狱中。

及至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终因政治糜滥,民不聊生,爆發了声势浩大的太平道黄巾起义。起义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兗、豫八州。朝廷派去的官兵,那怕是任用皇甫嵩、朱儁、卢植等威望很高的人为将,大肆诛杀,血腥镇压,也才艰难取胜。在镇圧黄巾起义的同时,各地豪强、军阀、刺史(州牧),纷纷乘机割据,子孙世袭,东汉朝廷不能控制,成了名义上的朝廷。

益州牧刘焉,于公元195年,进据成都,传子刘璋。刘璋虽然闇弱,但因成都尚多贤才,治乱之间,也还有良吏出现。蜀郡太守王商、许靖,都有清正之名,成都县令刘宠,亦颇能干清廉,得称民心。 



名儒卢郑久周旋,正值黄星受命年。

龙种已移三统历,蚕丛还闢半隅天。

金瓯付讬耕莘佐,玉几弥留顾命篇。

一代英雄生死际,铜台遗令最堪怜。

(吴骐《汉昭烈》)

 

南阳诸葛真名士,天下英雄惟使君。

定覇才应高管乐,尊王义自迈桓文。

兵戈满目玄黄战,衣带寒心玉石焚。

白帝归来三峡冷,春山杜宇不堪闻。

(顾光旭《惠陵》之一)

 

三分王业竟偏安,一片荒陵尚郁盘。

鱼水君臣金殿閟,风雲龙虎锦江寒。

托孤涕泪埋烟草,讨贼声灵动石坛。

七十二坟何处所,邺城平後路漫漫。

(顾光旭《惠陵》之三)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军阀刘备在诸葛亮的扶助下,联合东吴军阀孙权,在赤壁之战,打败北方军阀曹操,据有荆州。按既定方针,于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西取益州。而刘璋却要借助于他,去攻打汉中军阀张鲁。刘备在攻取汉中後,接受法正建言,回师成都向刘璋夺权,自领益州牧。蜀中臣民,以为刘备是仁厚令主,也都降服。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废了汉献帝,建立曹魏政权。刘备也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形成魏、蜀、吴鼎足之势的三国。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淸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杜甫《咏怀古迹》)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先主与武侯,相逢雲雷际。

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

遗庙空萧然,英灵贯千岁。

(岑参《先主武侯庙》)

 

子规啼罢客天涯,蜀道如天古所嗟。

诸葛威灵存八阵,汉朝终始在三巴。

通牛峡路连雲栈,如马瞿唐走浪花。

拟酹昔贤魚水地,海棠开遍野人家。

(陈恭尹(蜀中))


刘备称帝,拜军师中郎将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後又封武乡侯。诸葛亮更是一位称为伊、吕、管、乐的治国良才。他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屯田养兵,减赋养民,廣植蚕桑,凿井烧盐,兴办实业,發展生产,使百姓丰衣足食,军需充实。又深入不毛,征服安抚南中少数民族,一直流传他将孟获七擒又七纵的故事,至今说来有声有色。外交上巩固与东吴的联盟,创成一个安定富裕的局面。先後任用法正、杨洪为蜀郡太守,董和为成都县令,都是志虑忠纯,亲仁爱众之士。 



两表长悬双日月,三分早定一乾坤。

造庐有道怀先帝,衔璧无端感後昆。

羽扇纶巾风自古,木牛流马制空存。

只今瞻拜荒祠下,紫柏森森昼欲昏。

(龙为霖《武侯祠》)

 

名士风流去不回,凋零羽扇使人哀。

伤时莫更吟梁父,如此江山少覇才。

(李调元《游武乡侯祠》)

 

廣汉南来近蜀都,江城辨色已驰驱。

晓雲不散弥牟镇,春草横生八阵图。

自愧书生行部日,得知丞相苦心无。

由来沃野称千里,处处桑麻望不孤。

(曹学佺《新都弥牟镇八阵图》)

 

先生昔日耕南阳,隆中草木含辉光。

雷雨经纶终未了,蓑笠尤早随风霜。

八百桑田归老计,寝丘栗里宁同量。

成功宠利古所戒,龙臥原思白雲乡。

一从大星陨西北,秋风稼穑悲荒凉。

此地河山几迁徙,阡陌犹传姓字香。

野人春雨携锄惯,问以旧事无能详。

汉家王业同衰草,一陌何堪拟稊仓。

怆然一洒千秋泪,锦官城外寻祠堂。

(刘沅《葛陌》)

 

残阳箫鼓咽夷陵,遗恨无人弭甲兵。

汉祚永安丞相重,香魂枭舘战神轻。

良谋践约遣东使,大计移师专北征。

长惜英雄满襟泪,青梅煮酒尚相倾。

《永安宫怀古》


刘备君臣的最终目标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要与曹魏争夺天下,恢复汉朝。可惜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在永安宫,死于伐吴的军中,托孤于诸葛亮。事後诸葛亮只得派人与东吴重新修好。于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向後主两上《出师表》,北伐曹魏,因受马谡、李严的误事,以及东吴的失約,北伐六次,除攻取关陇一些地盘外,都未达到最大目标。于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出师未捷身先死”,死于北伐军中。身後家产在葛陌只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但他留给後世的精神文化遗产,却十分丰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鞠躬尽瘁,死而後已”这些话,被奉为哲理。“攻心”、“审势”成了用兵、施政的箴言。他的文章著述二十四篇,清人张澍輯为《诸葛忠武侯文集》传世。有关他的遗迹和传说,则比比皆是,长留人间。 



一泓长是绿盈盈,遗迹重怀赵顺平。

事往更难求骏骨,地偏休便拟蛙声。

由来名胜因人著,如此英雄不世生。

氛祲扶桑闻未扫,径思乘醉请长缨。

(宋沛霖《赵雲洗马池》)

 

虎将群推汉代良,屏山耤阝水共苍泱。

祚延後主身归蜀,威振高风胆自张。

自昔旌旗悬细柳,于今烟雨锁垂阳。

我来酹酒凭空望,独把勋名吊夕阳。

(宋载《谒汉赵顺平侯墓》)


刘备帐下的关羽、张飞、赵雲、黄忠、马超,都是能征惯战之将,其中尤以“一身是胆”,敢开空城吓走魏兵的赵雲最为卓著。他识大义,顾大局,爱恤将士,公正无私。拒绝桂阳降将赵範寡嫂的私情,两度救回刘禅,出阵复入阵,救回部将张著。每战冲锋在前,退却断後,威名远播,使敌军丧胆,堪称不世英雄。蜀後主建兴七年(公元229年),病死成都,追谥顺平侯。其洗马池据说在成都三槐树,府第在东山石经寺,墓在大邑静惠山。 



诸葛至明亦有偏,三分大局早谋谙。

南征七纵赢绥靖,北伐六轮输往还。

据地非宜关羽独,用才屡忌魏延堪。

一生谨慎虽论定,传继无人斜谷寒。

《武侯祠怀古之一》

 

蜀汉将领中,有个征西将军魏延,以勇猛著称,谋略亦高出诸将之上。执行任务时,有时还要發挥点“创造性”,不常请示回报。而久处偏将位置,难免有些情绪,诸葛军师便视他为“异己危险份子”,控制使用。说他“生有反骨”,那是写书的人“为贤者讳”的说法,替诸葛亮护短。 



落日弥牟道,霜风百战场。

青天回玉垒,远树出华阳。

陆海三都阔,雄图八阵荒。

卧龙虚故迹,驻马惜降王。

(王士禛《弥牟道中望八阵图遗址》)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雲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怜後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杜甫《登楼》)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囯,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

(刘禹锡《蜀先主庙》)


後主刘禅,决不是“象贤”的英主,但也不是憨騃昏愦。後人评价太孬,就是因为在他手上投降国灭。诸葛亮是他相父,先帝比他英明十倍,都对相父言听计从,他能不听?况且这位相父,鞠躬尽瘁,把什么事情都包办得周周密密,他何必出来多事?如果他要对军国大事,显示一点君主权威,指手画足,对相父反而是一种干挠掣肘。“安居平五路”,就是诸葛亮对他的暗示。他的“聪明”,就是深知这个道理,倒不如乐得宠用黄皓“声色狗马”,逍遥自在。诸葛亮不诛除黄皓,也有这层意思。後来亡囯,也就是因为死了相父,没有依靠,没有治国、领军的能力和经验,张皇失措,无法御敌,自己又舍不得一条性命,才含璧出降,作了俘虏。在魏廷看蜀乐,他也深知,何尝是请他看戏,是在观察他对故国有没有怀旧复辟的情绪,刀已经暗地架在颈上,他只得装呆卖儍,嘻嘻哈哈,并说出“乐不思蜀”的混话,掩饰过去,保住小命,忍辱偷生。直到现在还有“不要把自己当成诸葛亮,把别人当作阿斗”的说法,以告诫那些聪明人。


第十章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鉄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太守三刀梦,将军一箭歌。……

(李商隐《街西池馆》节录一韵)


蜀汉炎兴元年(公元263年),魏兵伐蜀,後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公元265年,魏国政权又被司马炎取代,建立晋朝,史称西晋。晋朝的益州刺史皇甫晏,于泰始十年(公元274年),在镇压白马族人起义中被杀,廣汉太守王濬夜梦三刀加一刀,果然升任益州刺史。这时东吴政权还偏安江南,版图还没有统一。王浚智略过人,预先在成都为灭吴作积极准备,任命别驾何攀,征调、伐取民间祠墓松柏,调集工匠万人,边造战船,边练水军。造船的树皮、木屑,浮江而下,飘到建平(今巫山县),东吴的建平太守吾彦,见到木片,心知王浚所为,驰报吴主孙皓,而孙皓荒淫无度,不理国事,不作战备。但在洛阳的晋武帝司马炎也不图进取,按兵不动,坐失良机,王浚的战船看看就要腐朽,心裏着急。而吾彦也得不到孙皓増兵防守,只得用铁链横江,企图阻止王浚战船,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王浚上书司马炎,说若要灭吴,正是时机,恐在孙皓身後,东吴另立贤君,上下一心,励精图治,必为劲敌。司马炎这才于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兴兵六路攻吴。王浚战船开到建平,用麻油火炬,把吾彦的铁链,烧柔砸断,破了铁锥阵,顺江急下。杜预、王浑等也率其他晋兵,从陆路乘胜并进,王浚到了吴都建业(石头城,即今南京),东吴人马,已溃不成军,孙皓只得树立降幡,自缚请降。分久必合,三国归晋,天下又告统一。 



江头桥,阙下市。

成都北门十八字。

(元康时《蜀中童谣》)

 

李特尚可,罗尚杀我。

(永宁时《蜀中民谣》)

 

纷纷割据竟何存,天府休言控剑门。

试向筹边楼上看,暮雲低处李雄坟。

(李调元《成都杂诗》)

 

晋原古郡久垂名,烽火纷纷代几更。

试上东亭遥极目,暮雲遮断李雄城。

(吴晋煃《崇庆怀古》)

 

天谷隐者范长生,风御泠然独振缨。

避世已高巢父节,让王还并务光名。

黄金卤鼎留千载,白玉楼台上五城。

古观荒基谁过问,带萝披荔重含情。

(杨慎《长生观》)

 

丹阙琳宫嬮碧峰,珥貂道士尚从容。

任君万石施诸李,不及千秋伏毒龙。

(李调元《伏龙观竭范长生祠》)


 晋武帝大封同姓子弟为王,允许诸王养兵。惠帝永平元年(公元291年),贾后与外戚杨骏,为争夺对朝政的控利制权,勾结诸王,互相混战,前後有八王参与,今天上台,明天被杀。祸及洛阳、长安、黄河南北廣大地区,时间长达十六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加之水旱灾荒,百姓大批沦为流民。

“八王之乱”中,有的又引北方少数民族为外援,匈奴、鲜卑、羯、氐、羌的上层份子,乘机称号建国。成都王司马颖不来成都封地,却在参与诸王混战时,引匈奴刘渊为援,刘渊得势,便率先自立为大单于,建囯号汉(後改国号为赵)。以後经过战乱,分合取代,共有前、後二赵,前、後、南、西、北五凉,前、後、西三秦,前、後、南、北四燕,夏,成汉,史称“五胡十六囯”。时间从公元304年到439年,长达一百三十五年。

十六国中的成汉,是巴西宕渠的氐族人李特在成都建立的国家。李特族人在曹操收降张鲁时,已迁居略阳,因西晋连年战乱,随略阳、天水等六郡数十万流民入益州就食。众流民以其勇猛雄武,恤众爱人,共推为领袖。永宁元年(公元301年),李特率众入蜀,打败意欲割据为王的益州刺史赵廞和継任的刺史罗尚,所到之处革除罗尚暴政,施舍赈贷,礼敬贤士,当时民谣说“李特尚可,罗尚杀我”。李特得到人民的支持,于太安二年(公元303年),进据成都,自称大将军,益州牧,改元建初,随即战死。

其弟李流、其侄李雄,得到住在青城的涪陵灾民领袖范长生的援助,再次攻取成都。李流病死後,李雄于公元304年継位称帝,建囯号成。迎取范长生,并要让位于他,范长生坚辞不受,拜为丞相,後仍然回青城山隐居修道,李雄尊为“四时八节天地太师”。成囯废除晋朝的弊政陈规,只与民约,“法七章”。治安良好,五谷丰登,四方无告贫民,纷纷前来归附谋生,周边民族,也交亲和睦。于是李雄求贤任职;兴办学校;接纳群言,以明得失;省刑罚,狱无系囚;薄赋敛,男丁赋谷三斛,女口减半,老弱再减半;轻徭役,不搞形象工程,不建楼堂馆所,不糜费民力。成囯的太平富裕,与北方年年天灾,日日人祸的惨象相比,好到天上了。

李雄玉衡六年(公元316年),西晋在前赵的直接打击下灭亡。次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恢复晋朝统治,据有半璧江山,史称东晋。东晋咸和九年,即成国玉衡二十四年(公元334年),李雄死後,传位于颇称贤能的侄儿李班。李雄的儿子李越不服、杀了李班,立李期为帝。李期玉恒三年,李寿又杀了李期,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

李寿好大喜功,竟与北方羯族人石虎的後赵结盟,造战船、练水兵,意图攻打东晋。幸有人劝阻说:东晋虽然力弱,但贤能之人甚多,未易轻取。而石虎才是可怕的强敌,攻晋无异于螳螂捕蝉,黄雀在後,不可不防,此计才未付诸实施。李寿死後,其子李势继位,奢侈荒淫,没有把几次内讧的损失补回来,逐渐走向国势萧条,民生凋敝,人心离散。

东晋永和二年即成汉嘉宁元年(公元346年),东晋征西将军桓温,鉴于成汉败象已成,一鼓可下,于是以周抚为益州刺史,筹划攻取成都。并于次年亲自督兵西行,击破成汉防线,进围成都。在攻城之战中,参军龚护战死,桓温座骑负伤落马,形势危急,下令撤退。殊鼓手误退为进,击鼓冲锋。晋将袁乔,挥戈奋勇,势不可当。成汉兵无鬪志,弃城而逃。李势因常璩的规谏,返回向桓温投降,至此,成汉灭亡。 



《华阳国志》著皇皇,信史推崇亦允当。

体例创新归纵览,一生心血不寻常。

《咏常璩》


史学家常璩,益州江原(今崇州)人,家贫博学,依附范长生避乱,後在成汉作散骑常侍,史官。李势兵败,劝转李势投降桓温,被荐举为参军,去到金陵,不得信任。于是专心撰写《华阳囯志》,详细记载华阳(华山之南,包括今四川、雲南、贵州、陕南、甘南、鄂西)地区的历史沿革、地形地理、民族、人物、风俗、物产、传说、神话,积十万馀字。一改前代史家把史、地、人分割著述之病,开创综合史、地、人編写的体例,古今文史学界,对其评价甚高。
 

第十一章


 


动荡分崩南北朝,纷纷祸乱逞兵刀。

灾连天府久糜滥,读史犹闻杀气高。

《六朝离乱》


东晋益州刺史周抚和继任的周楚父子,用了十多年功夫,才平定了成汉的几股馀部邓定、王誓、隗文、范贲、李弘、李高的反抗,全境方见安定。但梁州刺史司马勋,又意欲呑并益州,割据一方,于公元365年,出兵攻取涪城(今绵阳),自称成都王,围攻成都。桓温遣朱序驰救,擒斩司马勋,以朱序为梁州刺史,益州才见太平。

东晋孝武帝宁康元年,即前秦苻坚建元六年(公元373)年,苻坚以王统、朱肜、毛当率兵五万,攻向成都,梁州刺史朱序因部将叛变被俘。前秦兵攻破剑门,直指涪城。涪城守将周虓,已将家眷送往江陵,与朱肜死战,也不胜被俘。益州刺史周仲孙率兵救涪城,秦将毛当乘机奇袭成都空城得手。于是前秦据有了益州天府之地,越是兵多粮廣,苻坚益发骄狂。

苻坚于东晋太元七年,即前秦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挥兵九十六万,旌旗相望,前後千里,水陆并進,进攻金陵,与晋兵八万在寿阳淝水相遇。晋兵以寡敌众,杀得秦兵“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当秦、晋前锋交战,秦军调动部署时,朱序(即九年前俘去的梁州刺史)在秦军阵後大呼秦军已败,赶快逃命,致使秦军阵脚大乱,顿时奔溃。此战秦军损失十分之九,前秦国势大衰。公元385年,东晋益州刺史任权,攻杀前秦益州刺史李丕,光复成都,而东晋的囯势,亦每况愈下了。

晋安帝元兴二年(公元403年),桓玄废了晋安帝,自立为楚囯皇帝。益州刺史毛璩从成都传檄声讨,各州郡纷纷起兵,推刘裕为首领,于公元405年击败桓玄,桓玄在江陵被益州督护冯迁擒杀。桓玄馀部还有相当势力,毛璩遂命毛瑗出岷江,谯纵出涪江下江陵追击桓玄馀部。可是益州子弟,不愿作炮灰,拒不效命,回军占领涪城,攻向成都,并推谯纵为首。谯纵起初还抵死拒绝,不愿为主,随後得知东晋朝政已为刘裕把持,毛璩已被益州军所杀,才允为盟主,自称成都王,任命其弟谯洪为益州刺史。谯纵怕刘裕派兵来攻,敌不过刘裕,便向羌族人刘兴建立的後秦纳表称臣,依为後台。

公元402年,刘裕迫使晋恭帝禅位,改国号为宋,是为史称南朝的宋、齐、梁、陈之始,尽有江淮之地。与北方的北魏(这时北魏已基本統一北方,後来分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政权对峙,是为南北朝时期。

宋刘裕义熙八年(公元413年),刘裕以朱龄石为将,西取成都。朱龄石用声东击西之计,从涪江佯攻涪城。分精兵从沱江、岷江直取廣汉、彭山,在彭山斩杀守将侯晖,舍舟登陆,走分栋山(今龙泉山)奔袭成都。谯纵仓皇出逃,走投无路,于是自杀。号称天府的西蜀益州,经过七八十年的战乱,也是伤痕斑驳了。然而祸乱还有後续,百姓休养生息的时间太少。

宋朝的益州刺史刘道济,也是急功近利之辈,他听长史费谦出谋,聚敛财富,把民间冶铁炼钢和打造工、农具的手工业,统由官府垄断,高价出卖。又限制商人,不准大宗交易,不准物资内外交流,大批工匠和商人,丧失生计,农民买不起高价农具。造成生产倒退,市场萧条,釀成动乱。元嘉九年(公元432年),赵廣、司马飞龙聚众数千人,占据涪城,数月之内,便有众十多万,围困成都,讨伐刘、费。幸赖参军裴方明多方防守,又在来援的宋军周籍之、刘义庆的配合下,才平了战乱。此後继任的刺史,也吸取教训,稍能恤商爱民,社会逐渐安定,成都经济也得到一定的恢复。

公元479年,萧道成改朝换代,建立齐朝,将官声尚好的益州刺史傅琰留任,成都和平过渡,未动干戈。永明二年(公元480年),萧鉴来作刺史,这是一位文士,俭朴清廉,爱士亲民,得见儒冠,成都人颇有喜色。才过十年,齐朝又趋腐败,益州刺史刘悛、刘季连都是贪佞之徒,在成都大肆捜刮民财,成都人怨声载道,久想驱除。

公元502年,萧衍取代齐朝,建立梁朝,任邓元起为益州刺史。邓元起怕刘季连卷走所聚敛的财物,派参军朱道琛先去清点接收。朱道琛出言失慎,引起误会,使得刘季连举兵抗拒。成都百姓,早就不喜刘季连,纷纷出城协助邓元起。刘季连坐困城中,断粮月馀,闹到以人为食的地步,只得投降。

邓元起的益州主簿罗研,很有治世安民的学问,他告诉邓元起,人言“天下未乱蜀先乱”,这话其实不然。如果出城走走,就可以看见,一个乡邑,丰足的不过几户,饥寒的有十分之九。如果能使毎户有五鸡、一豕、一完褥、一瓮粮,纵使苏秦、张仪费尽口舌叫他作乱,或者用刀逼着他作乱,他也决不会去幹的。邓元起认为很有道理,实行治蜀先安民的政策,亷政恤民,得到百姓拥护。

天鉴四年(公元505年),新任益州刺史萧渊藻,是个骄狂的少年皇亲,他向邓元起索要好马,邓元起不允,他便乘醉杀了邓元起,闯祸之後,索性诬告邓元起谋反。百姓不服,有乡民焦僧护等聚众数万,要为邓元起洗寃,殊萧渊藻少年骁勇,而仓猝聚来的乡民本为洗寃,无心作乱,只得投降解散。

此际的成都已处在北魏觊觎之下,幸州县官民,尚能重视边防,没有發生战争。尤以益州刺史萧纪颇知武略,注重民生,兴办农桑盐铁之利,奖励通商交流,粮秣充足,兵強马壮,社会比较安定。

公元550年,侯景作乱,困死梁武帝萧衍,自称汉帝。萧纪便在成都称帝,东下讨伐侯景。可是其兄萧绎也在江陵称帝,派兵阻拦,两弟兄先厮杀起来。萧绎敌不过萧纪,于是暗通西魏,让西魏乘虚袭取成都。西魏太师宇文泰决定遣尉迟迥急袭成都,果然奏效。留守成都的萧撝兵力单薄,撑持月馀,只得投降尉迟迥。萧纪失了後路,半年後也被萧绎打败,萧绎登了皇位,是为梁元帝。

幸而西魏的益州刺史尉迟迥,善于收拾民心,不加骚扰,成都安堵如常。

公元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取代西魏,国号北周,任其幼弟宇文宪为益州总管,此子少年老成,为政宽和,有条有理,成都秩序井然。

也就在这一年,萧梁的政权,被陈霸先取代,建立陈朝,号令不出千里之外,益州是北周的领土,没有回到陈朝的版图。



江城如画裏,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金陵夜寂凉风發,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雲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來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練,令人长忆谢元晖。

(李白《金陵西楼月下吟》)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雲。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杜甫《春日忆李白》) 


南北朝加上在此之前的魏、晋,历史上称为六朝,战乱不断,国土不全,而统治者,荒淫奢侈的多,专心致治的少,人民生活困苦。但是在文学方面,却是一个重要的时代,上承建安、正始,中间太康、元嘉、永明,文人辈出,著述繁富。所以唐朝诗人李白经常作诗怀念他最敬佩的六朝诗人谢朓,而杜甫把诗友李白比作六朝诗人庾信、鲍照。只是人们鉴于孔融、嵇康的被杀,不敢议政论人,转而谈玄、嗜酒、服药,写田园、山水,或者历仕两朝,甚至历仕三朝,不好说那朝不好,只得写些不着边际,专在文词上追求藻饰绮靡的诗文,形成齐梁文风。齐梁诗中讲求声韵、骈对,为唐代格律诗之滥觞。

这个时期,人民要脱离苦海,要寄托精神,加之统治者亦多信奉提倡,所以佛教盛行。佛教艺术与中囯文化结合,留到今天成为文物精品的,不论南方北方,都还有不少。

相关阅读


古诗里的成都史(古蜀篇)

古诗里的成都史(秦汉篇)


投稿邮箱:bashufengwuzhi@126.com

喜欢本文,请点个在看或者「分享给朋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