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明话插柳 作者:朱少伟 朗读:阿富根(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叶进、“学上海话”微信公众号平台沪语示范首席播音员。)

朱少伟 学上海话 2021-07-19

清明话插柳


作者:朱少伟

朗读:阿富根(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叶进、“学上海话”微信公众号平台沪语示范首席播音员。)

在我国古代,清明与寒食是时间、风习都相近的两个民俗节,但它们很早便被合二为一,唐代历史的典籍《唐会要》提及:“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因而,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说:“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在清明的传统节俗中,以插柳最值得寻味了。

由于历史和地域差异,关于清明插柳由来有多种传说。一种传说是:某年清明,天帝对一个村庄把多余的粮食倒入河里很震怒,派火神爷带火龙来人间调查,发现糟蹋粮食的原来都是财主,而贫困者则以野菜充饥;当晚,村庄里突然起火,财主房屋和谷仓被烧得精光,贫困者因火神爷事先在门上插了柳枝而安然无恙。另一种传说是:北宋词人柳永生性耿直,与歌女交情深厚,他创作了许多曲牌供她们演唱,受到时论讥讽;柳永最终因贫困潦倒而死,此后每逢清明歌女头戴柳圈到他坟前凭吊,遂使戴柳圈成为女子的一种时尚。较为普遍的传说则是:春秋时,晋文公回想继位前的流亡生涯,感念介子推曾割肉给自己充饥,便以烧山逼这个隐士现身受封,谁知介子推竟在烈焰中抱老柳树而死;晋文公很愧疚,规定每年此日禁火寒食,并亲自在清明去凭吊,从那复活的老柳树上折枝插于宫门,老百姓也纷纷仿效……

介子推的故事,最早出自西汉桓谭的《新论》。但在《周礼》中,已有“中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记载。大家都知道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清明插柳应起源于辟邪。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认为:“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向来被视为“冥节”,杨柳正逢此时绽绿,素有“鬼怖木”之称,人们纷纷用柳枝驱鬼蜮。难怪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出现“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之语。另外,柳叶乃常用的一味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等功效,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说:唐玄宗曾赐侍臣细柳圈,以免“虿(蝎子类有毒动物)毒”。因而,在春暖细菌开始繁殖的时节,人们都乐意在门前闻到柳叶那缕缕幽香,以求袪病健身。

到了宋代,清明插柳颇为风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说:“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周密的《武林旧事》谈到:“寒食节,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幽曲,亦青青可爱。”梅尧臣的《寒食》诗云:“荒山野水非吾土,寒食清明似去年。杨柳插门人竟笑,吴儿不信子推贤。”那时,人们外出踏青归来,都喜欢顺便折柳插于门上或屋檐,此俗已遍及大江南北。


明清以降,各地流传“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和“清明不佩柳,来生变黄狗”的民谚。顾禄的《清嘉录》说,在清明前后,城里的大街上到处有人叫卖刚刚折下的柳枝。当年,男子通常戴柳冠或柳叶环,女子则结柳枝成球佩于鬓边。戴柳既祈吉祈福,又显生机,所以成为一种时尚。诚然,这也是插柳之俗的嬗变。

如今,一些农村仍习惯在清明插柳,但已有新寓意,就是把春色带回家;同时,也通过观察檐下柳枝变化估测天气,因为民谚说:“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越来越多的地方则移风易俗,在清明把插柳改成栽柳,使生活环境更加美好。

作者朱少伟简介历任九三学社上海文化委员会主委、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政协委员,系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浦东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主编《上海故事》《儿童时代》《哈哈画报》等杂志,出版有《上海轶事》《老上海逸闻》《上海烟云》《民国文人侧影》等著述,有“学者型的作家,作家型的学者”之称,曾被评选为《新民晚报》优秀作者,个人小传被列入《中国文艺家传集》和《上海当代作家辞典》。

△  作者朱少伟老师

朗读者阿富根简介: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叶进),“学上海话”微信公众号平台沪语示范首席播音员。

  朗读者:阿富根老师

老上海个七夕  作者  朱少伟 改编 张林龙  朗读 叶进(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阿富根)【上海闲话】老上海过七夕要吃“巧果”、姑娘们要出门摘凤仙花…… 2017-08-28 上海发布。上海发布釆用!

http://mp.weixin.qq.com/s/Hb34KqjpD02_eMwXUmNWQw

【上海闲话】老上海过七夕要吃“巧果”、姑娘们要出门摘凤仙花……

中共“一大”会址搭仔“新时代丛书”社 作者 朱少伟  改编 麦小姐   杨张悦     朗读   叶进(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阿富根)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杨张悦(上海海事大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