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业研究|从《全球创新指数2020》看我国与主要创新强国知识产权实力差距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赛迪智库 Author 知识产权研究所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赛迪智库

本文作者:赛迪智库知识产权研究所 张义忠 廖奕驰 马冬


9月2日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20》(下称《GII2020》)显示,我国创新排名蝉联第14位,创新产出等重要指标位居世界前列,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列为全球创新领先者。然而,与美、英、德、日等主要创新强国相比,我国创新的知识产权收入、商标价值、协同运用效率、布局深度与广度等关键指标仍差距明显。在全球创新版图加速重构的过程中,亟需采取措施补短板。

 一、我国居于全球创新领先国家地位,知识产权数量指标领先优势持续扩大

我国知识产权产出优势继续扩大,创新效能持续释放。

《GII 2020》数据显示,我国创新质量连续8年在中等收入经济体中位居第一,多项知识产权指标的领先优势持续扩大。专利申请量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实用新型、工业品外观设计领域蝉联全球冠军超过5年。相比美日欧等主要创新强国,我国知识产权产出的规模优势进一步扩大,创新根基进一步夯实。


高价值品牌多,助力中国创造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我国商标得分281.9分,连续两年位列世界第一;商标价值得分118.3分,列世界第17位,2020年全球最具价值25大品牌中有9家中国企业上榜,分别为中国工商银行(6)、平安(9)、华为(10)、中国建设银行(13)、国家电网(16)、中国农业银行(18)、微信(19)、中国银行(20)、中国移动(22)。高价值品牌多有助于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与主要创新强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四大差距

产学研合作效率不高,知识产权产业化滞后。

《GII2020》数据显示,美、德、英三国高校/产业合作分数分别为75.7、70.7、69.0,排名分列4、8、11位,我国得分仅56.5分,排名29位,得分大幅落后于欧美创新强国。其原因有二:一方面,我国产学研合作长期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导,企业主体地位未能落实。高校技术开发和专利申请偏离产业需求,产学研合作中知识产权产业化动力严重不足,合作效率不高,成效不明显。《2019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下称《调查报告》)数据显示,高校获取知识产权的主要目的在于完成评审或考核(56.3%)、塑造宣传形象(51.8%),对专利产业化关注不够,造成专利技术水平不高(43.2%),技术产业化缺乏有效管理和对接(66.3%),企业在无合作主导权的情况下难以使成果落地。另一方面,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产业化导向不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产学研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技术孵化、检验检测、标准验证、试验开发、产业化落地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性平台建设滞后,创新成果产业化率低。《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2.3%,其中企业自身专利产业化率达62.3%,高校、科研单位专利产业化率合计12.7%。美欧高校专利产业化率普遍都超过70%,产学研合作的知识产权产业化效率远超我国。

知识产权海外布局广度和深度不够,创新成果海外风险防控能力亟待提升。

《GII2020》数据表明,我国居民PCT专利申请得分为2.2分,不到日、德、韩等创新强国的1/2;同族专利指标仅得1分,不到日、韩等出口型创新国家的1/10,美、英、德等本土市场创新型国家的1/3。尽管从WIPO《PCT专利年鉴2020》(下称《年鉴》)数据看,2019年我国居民申请人申请PCT专利58990件,首次超过美国(57840件)成为世界第一,但从布局广度看,我国知识产权海外布局范围窄,难以有效覆盖创新产品的风险防控需求。《年鉴》表明,我国平均每件PCT专利申请可进入0.8个目标国的国家阶段,而美国可进入2.16个,布局广度是我国的近3倍;一次PCT申请保护知识产权的覆盖范围更广,有利于维护其在全球的创新领先地位。我国后发创新产品每进入一个新市场,都将面临知识产权壁垒,风险陡增。从布局深度看,我国海外知识产权布局困难,风险防范体系难以建立。截至2018年,美国居民申请人有182573件PCT专利申请进入国家阶段,而我国仅35991件,是美国的1/5。PCT专利不进入国家阶段就无法获得目标国专利授权,更难以有效开展知识产权布局,以及有针对性地建立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风险防范体系。在后疫情时代,美国推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在高科技等领域不断加大对我国的封锁遏制力度,客观上使得我国强化知识产权布局深度和广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

知识产权收入较低,国际竞争力亟待提升。

《GII2020》数据表明,我国知识产权收入长期处于落后状态。2020年我国此项排名在第44位,近五年首次进入前50,但得分仅0.2,美、日是我国的24.5倍,英国是我国的12.5倍。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三:一是我国专利运用滞后于创新脚步,运用途径少、效能低。《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效发明专利的产业化率相对较低仅为32.9%,有效专利许可率(6.1%)、转让率(3.5%)、作价入股的比例(3.3%),均远远低于主要创新强国。其中,作为我国专利大户的高校和科研单位,其专利运用水平比企业更低,许可率仅为2.9%和2.0%,转让率为3.2%和1.3%。二是把专利作为竞争工具或战略资源并加以持续运用的意识和能力弱。《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未实施运用的专利,77.2%的专利权人表示作为技术储备,40.7%为宣传企业形象,18.8%为获得奖励。三是知识产权运用渠道不畅。《调查报告》显示,有41.9%的企业、52.7%的高校、70.5%的科研单位反映,信息不对称已成为专利权许可转让困难的主要原因,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对专利运营的服务作用亟待提高。这些因素致使我国庞大的专利数量优势难以充分转换为创新效能,国际知识产权收支赤字也制约了我国创新的高质量发展。

商标价值差距较大,品牌价值短板不容忽视。

2020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首次将品牌价值(Global brand value)作为创新指数指标。数据显示,我国商标价值与其它创新强国差距较大。一是我国商标价值较低,品牌培育尚存差距。我国连续两年全球商标申请量居于首位,但全球商标价值仅列第17位,美、英、日、韩等国均位居前10。在全球最有价值的5000个品牌中,美国的品牌价值为4.3万亿美元,我国1.6万亿美元,不足美国的1/2。美国上榜的品牌数量(1359个)是我国(408个)的3倍有余。更值得关注的是,主要创新强国表现出极强的单位商标价值创造力,美、日、韩、德、英商标价值排名均高于申请量排名:美国商标数排第90位,但价值居第4位;英国商标数排第41位,但价值居第6位。二是商标价值结构有待提升。在《GII2020》全球25大品牌榜单中,主要创新强国的高价值品牌集中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的新兴业态,中低收入国家多为能源、建筑、银行、电信企业。我国上榜企业金融企业比重大,新业态企业比较缺乏。目前我国商标申请在国内外迅速扩张,数量多但价值低,制造业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的新兴业态企业的商标价值挖掘和培育亟待加强。


三、对策建议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知识产权运用生态体系。

一是切实落实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中,应着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各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系统整合资金、技术、平台、人才等创新资源,构建更有针对性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二是加快一站式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知识产权能力建设。组织专业力量,面向国家和省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分类分主题持续开展知识产权布局分析、产业知识产权导航、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以及标准必要的专利运用和专利运营等知识产权实务培训,加速建设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为知识产权产业化提供技术孵化、检验检测、标准化验证、试验开发、产业化落地等一站式服务的能力。三是在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重点领域产业先导示范区开展产学研知识产权协同运用示范,健全面向集聚区的产学研用政府服务机制,引导高校实验室、成果转化办公室在基地落地,实现产学研用的空间聚合,协同推进知识产权产业化生态。

以防控风险为主线,建立重点领域海外知识产权布局引导机制。

在知识产权布局方面,引导专业机构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的知识产权海外布局服务,加大针对PCT专利进入国家阶段的培训和服务力度,帮助重点领域企业夯实抵御外部风险的海外知识产权布局根基;开展基于标准必要专利的海外知识产权布局体系关键节点建设,拓展知识产权布局深度,提升我国的创新话语权和创新链抗风险韧性。在知识产权布局广度方面,引导领军企业在创新强国、目标市场国前瞻布局一批针对其重点业务的关键核心技术专利集群,谋求建立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御,破局制造强国海外知识产权布局壁垒;积极利用“一带一路”、东盟“10+1”、“10+3”等国际区域合作协议或组织开展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参与新兴市场的知识产权布局,扩大知识产权布局广度,开拓产业创新国际竞争的新增长点。

以价值提升为导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强化知识产权运营。

一是强化产业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知识产权运营能力。充分利用已建和在建的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整合资源,提供一站式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把计量、检验检测、情报信息、标准验证推广、评估等与企业知识产权服务需求有机结合,完善支持创新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链。二是加强“技术驱动、价值导向”的知识产权治理,对于知识产权的补贴政策由“大水漫灌”向“靶向支持”转变,在标准制定、创新中心建设、创新型企业认定等领域,加强知识产权运用评价,吸引创新要素聚集。三是分层次培育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以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试点培育为抓手,组织专业力量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评估,开展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建设。指导企业根据自身业务实际,利用专利和商标的许可转让、交叉授权、质押融资等多元运营开辟新业务模式,把知识产权运营嵌入企业创新链、价值链的全流程中。








·END·



星标⭐我们不迷路!

想要文章及时到,文末“在看”少不了!


点击搜索你感兴趣的内容吧


往期推荐


学术圈丨后疫情时代加速数字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

行业研究丨全球产业链的分析框架:驱动因素、变化和展望

学术圈丨张维为:世界将以更快的速度向东方、向中国、向社会主义倾斜

数字经济丨彭文生:下个十年

行业研究丨人工智能中国专利技术分析报告发布

学术圈丨姚洋:我国经济将主要在这四个方面进行转型

数字经济丨解构与链接——人文清华讲坛江小涓演讲实录


文丨 赛迪智库推荐丨青酱





阅读原文有惊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