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散打投资16——关于投资体系的拷问及腾讯、海康和分众的漏判

永远好奇的唐朝 唐书房 2022-09-08

5月12日抵达帝都,六天时间里,分别游览了天坛公园、天安门、国家博物馆、故宫、景山公园、北海公园、恭王府、圆明园、颐和园、十三陵,真心累坏了 

帝都几乎所有的景区都是王霸气息十足,动辄千亩乃至数千亩,加上城市巨大,交通拥挤,每天折腾回酒店,恨不得倒头便睡 

尤其是从天津刚到北京的头两天,摸不清市内交通状况的情况下,加上我的车尾号周一限行,所以干脆先住在南五环外,车停在酒店,滴滴+地铁公交入城。 

两趟跑下来,深刻体会到京城朋友们生活的艰辛,基本上从南五环到市中心,每天早晚合计要在路上消耗四个多小时。 

每天从景区出来,最迫切的需要就是一张松软舒适的大床,却不得不在出租车甚至公交地铁上折腾。若是再没有座位,那真心是腰膝酸软、四肢无力,帝都的朋友们,你们辛苦了 

也正因为此,这一周完全没写过东西。今天终于离开帝都了,住在小城市舒适宽敞的酒店里,终于有精力将双手放在键盘上,过过码字的瘾。 

老规矩,双手放在键盘上,思绪随手指而动,淌哪儿算哪儿——故名“散打投资”

前 言

过去的一周,或者说过去三周,股市都处于大幅调整和震荡时期。调整和震荡时期,最考验投资的理论框架是否清晰,最考验对公司的理解是否扎实。 

可惜偏巧,股市里调整和震荡期永远是绝大多数时间,真正上涨的时间总是少数

记忆里,杨天南兄曾经有过一次实盘统计,结论好像是他自己的持仓约80%的时间是不赚钱的,利润基本都来源于那20%时间。我没统计过,但估摸着这结论没有大的误差。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旁观者才会觉得奇怪:股市怎么可能那么多人赔钱呢?难道人一入股市,智商就会显著降低吗?绝大部分赚钱的好公司好股票不都是耳熟能详、人人皆知的吗? 

细想想,还真是。给投资者带来巨额财富的好公司,无外乎就是那些什么茅台、五粮液、洋河、老窖、平安、伊利、海天、恒瑞、格力、美的、万科、福耀、海螺、招行、双汇……,有几个市场参与者不知道它们的名字呢? 

而且更有趣的是,这些公司并不是今天才被归为好公司行列,是很多年前就已经众所周知的“知名蓝筹”。几乎每一家公司都被翻来覆去研究过无数次,几乎每家公司都给投资者带来了大把财富。 

然而,坦率说,哪怕不以整个市场为样本,就以书房读者为样本(我个人主观认为书房读者群体收益应该是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可能从上述公司身上赚到大把财富的人,依然是极少数极少数 

为什么呢?我认为核心原因在于股价的调整或震荡,会引发体系不清晰的投资者怀疑公司、怀疑自己、怀疑人生,从而给自己创造借口、理直气壮地推翻自己本以为已经建立的“投资”体系,重新回到追逐短期股价的“投机”道路上去,从而浪费了生命,错过了财富。 

举例说,我敢确定,这两周时间里,一定有一些几周前还暗自决定要“坚定地、长期地、毫不动摇地持有”茅台(或者分众、海康、腾讯或者其他什么股的)的人,或者一直抱怨茅台(或其他什么目标公司)不给上车机会的人,现在突然“理性的”得出结论:

“我并不是打算投机,而是因为茅台集团打算侵犯上市公司利益,所以我才卖了它”,并暗暗高兴自己950卖掉了,后来跌到了850,并且850也不买,因为它可能跌到750、650甚至250…… 

也照样有两三周前还暗下决心要偷偷抄老唐作业,赚个安心钱的人,在两三周的调整中,终于明确的得出结论:老唐也就会死拿个茅台,狗屎运赚到一笔。你看看他买的腾讯、分众、海康,还不是一个个跌成狗,没一个靠谱的。 

这就是“股价下跌会导致你怀疑公司、怀疑自己、怀疑人生”。根本原因是没有建立逻辑通畅的投资框架,没有对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真正理解。没有这些,你只能依靠股价波动方向来评价一笔投资究竟是不是正确。 

以股价波动方向来评价一笔投资是不是正确,其结果往往是,当你认为它是正确的时候,它反而不是合适的买入时机(因为你是因为涨了很多才得出正确结论的);而当你认为它不正确的时候,它恰恰可能是合适的买入时间(因为股价跌了很多导致你认为它不正确)。 

恰好搞反了。搞反的结果,就是永远处于后悔、焦虑甚至痛苦中,在自己认为正确的时候,后悔没有早点买入;在合适的买入时间里,却忙着焦虑浮亏怎么办,或痛苦自己信错了人、信错了公司。 

正如老唐分享给大家的一句话:财富是思考的副产品。财富必须是/也只能是/你自己深刻认知的理念所带来的副产品。

没有这种深刻的认知,短暂的相信、犹豫、怀疑或者反着做,结局基本都一样:浪费宝贵的时间,做财富短暂的保管者。 

借着股价调整和震荡,借着心中存疑的好时机,让咱们再一次来面对和拷问自己的投资体系和企业认知吧,这才是长期获利的关键。 

以两个微信中插广告位置为分割,中间一段是老唐的投资体系,是老生常谈的重复。自认已经理解,或对理念内容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第二个广告位置之后,阅读关于腾讯、海康和分众的新内容。

在老唐的投资体系里,关键数据是企业的合理估值;关键决策是除非相对于合理估值有明显的便宜占,否则对股价波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就这么简单。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真知”后的行为表现 

那么,什么是合理估值?我最近刚刚想出来一句概括语:“所谓合理估值,就是用企业可能具有较高增长的潜在优势,抵消确定性低于类现金资产的劣势后,将二者画上等号。” 

也就是说,企业股权相对于类现金资产,有一优一劣。优势是“可能”会有较高增长(即未来盈利能力“可能”比今天更强大),劣势是确定性不如类现金资产(未来盈利是估算的、或者说是猜测的,并不是确定数)。 

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一优一劣对冲掉,那么企业股权可以与一定数量的类现金资产(例如债券、货币基金或保本理财)画上等号,此时这个“一定数量的类现金资产”就是企业股权的合理估值。 

这里隐藏着三个判断,也就是书房里经常提到三大前提:第一,该企业挣的钱是真金白银吗?如果赚的假钱,显然不能拿来和类现金资产真金白银的利息收入画等号; 

第二,企业的盈利能力未来真的会有较高增长吗?凭什么?这涉及到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就是通常价投喜欢念叨的护城河)的问题,是最难的一关; 

第三,企业维持目前盈利能力,需要大额资本再投入吗?也就是说,净利润数据里有多少钱是分给股东也不会影响企业现有盈利能力的。如果需要大额投入,那么就不能将净利润直接和类现金资产产生的利息收入画上等号,需要我们调整净利润数据。 

如何调整?用真实净利润减去维持现有盈利能力所必须的资本投入,得出一个调整结果。这个调整结果,在教科书里就叫做“自由现金”或“自由现金流”。 

这三个判断,第一个最简单,有基本的财务知识都可以做出判断(不过很遗憾,对于大部分市场参与者来说,基本的财务知识也是一个不低的要求),而后两个则需要大量阅读企业财报及相关资料,才“可能”做出判断。 

注意,是“可能”,而不是“一定”能做出判断。而且,即便有了判断,也不能保证一定正确。这就是投资之难——当然难,让财富迅速增长,是几十亿人每天都在竞争的事,怎么可能简单呢? 

明白了以上道理后,合理估值就简单了。企业当年能够获取的自由现金数量的25倍就是这家企业的合理估值。如果这家企业的净利润近似于全部是自由现金,合理估值就是通常所言的25倍市盈率。 

为什么是25倍,而不是其他数字呢?25是在无风险收益率约为4%时的取值。现在的类现金资产无风险收益率约为4%,收益率4%的意思就是25倍市盈率(市盈率=1/收益率)。所以画上等号的企业股权合理市盈率也取值25倍。如果无风险利率发生较大变化,这个25的数据就要跟着改变。 

无风险收益率又怎么取值?无风险收益率一般取值十年期国债收益。但由于本就是约数,可以直接将一年期货币基金收益率,向上凑整(不是四舍五入)即可。在没有外汇管制的国家里,直接取比十年期美债收益率略大一点点的数字即可。 

如果净利润不全是自由现金呢?比如只有80%的利润算得上自由现金,合理估值是多少呢?25×80%净利润=20×净利润,即合理估值是20倍市盈率。这里的市盈率的调整,并不是估值水平的调整,它代表的是对企业盈利质量的判断。 

市场各类研报里常见的,给不同行业不同的市盈率估值水平,或者根据该企业历史市盈率中值确定估值水平,在老唐看来是画虎画皮难画骨,没有理解估值的本质,其基础是建立在历史统计的基础,底层逻辑并不牢固。 

必须重复提醒的概念是,“分给股东也不会影响企业现有盈利能力的”自由现金,和企业是不是真的分给股东,或者分给股东的数额多少,并无直接关系 

企业分红的一大重要功能是佐证企业利润的真实性,如果通过分析能够确认企业利润为真,那么分红究竟是利还是弊,并不是确定。

当企业留存资金产生的回报率较高时,一毛不拔反而可能是对股东更有利的方式。这部分论述见《价值投资实战手册》46页~48页《如何面对铁公鸡?》一节。 

合理估值一定会到吗?一定会,因为资本永远追逐更高回报的资产这个底层规律不会变,因为人性的贪婪和恐惧交替出现不会变。 

但这里面有两个难题:

第一是合理估值究竟多久会到,三年、五年、三十年、一百年?如果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远的时间才回归合理估值,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还有指导价值吗?

第二是你估算的自由现金偏离度究竟有多大,是否会大到影响估值的地步? 

前者是世界难题,没有人能够给出准确数字,只有无数大师的归纳、总结和观察,没有逻辑推演和数据计算(群体行为结果无法进行逻辑推演和数据计算)。

大师们的经验说,企业股权很难长期低估,一般三到五年内市值就会有高于合理估值的机会。

当然,如果资金占用时间上没有问题,实际上回归合理估值的时间来的越晚,投资者回报越高。这一点,老唐曾经用泸州老窖20年大熊市的数据演示过了——参看《价值投资实战手册》36~43页。

老唐估值法里,一般是根据三年后的合理估值做决策,即预测股价在三年时间里有机会回归合理估值。当股价低于三年后合理估值的一半时买入,也是基于上述经验。 

估值体系虽然是三年翻倍,但三年之后日子还要继续过,三年后还会有新的三年,我并不是在翻倍后就卖出,而是不断选择能力圈内相对低估的资产持有,并尽量偏向于持有股权,只在“明显”高估时才交易。

确认投资体系没有逻辑漏洞之后,我们再看具体公司自由现金或净利润的偏差问题。

刚好有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好事者,给老唐转来几条某球热帖,大致意思说老唐也一样稀松平常,离开白酒之外的投资,都错的离谱。例如腾讯、分众、海康,个个踩雷,甚至还有人计算老唐茅台之外的投资,不仅把本金亏光了,而且亏成了负数。 

更有趣的是,帖子里有不少朋友被指认为老唐的小号、水军。嚯嚯,小号和水军朋友们受累了,应该发奖金

不过我也偷看了一下相关辩论,发现小号和水军朋友们大都没有get到老唐潜在的不足,老唐在这里阐述一遍,拿来抵奖金,如何? 

关于老唐除茅台之外的投资对象,刚好月初回忆过: 

因为有过资金进出,各个时期资金基数不同,加上期间有过茅台的买卖,自己也没做过准确统计,具体收益率已经很难计算了。

但有两点可以确定:第一,收益肯定不高,与茅台收益相比,可以视为很烂很烂;第二,肯定是赚钱的,能算出本金亏成负数的数学家绝对是天才 

别人怎么评价,老唐不关心。这种“老唐也是稀松平常”的看法,老唐认同。

无论在某球还是在书房,老唐从来没有吹嘘过自己有多牛,多神。我只是愿意如实分享“我是这么想的,我是这么干的,我是这么认为的”,仅此而已。

能惊叹老唐稀松平常,或者惊叹老唐一样会错的人,和书房里经常惊讶于唐书房居然也会推送广告的人一样,无外乎是表达自己发现了“原来老唐也是凡人,和凡人一样要吃喝拉撒”,这种惊叹除了暴露自己的预期太天真、认知太幼稚之外,有什么价值呢? 

有点像老唐一位朋友分享过的段子。他说自己小时候,每次看见漂亮女老师或女同学去厕所,都很震惊和痛苦。他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她们那么漂亮,居然也要拉屎尿尿”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这种震惊和痛苦直到走出社会很久后,才真正从他内心消失。 

如同我这位朋友的震惊,诸多“老唐水平一般,老唐会错,老唐会发广告”的感叹,就和漂亮女老师会上厕所一样,有什么值得奇怪的?老唐水平超神,老唐永远不错,老唐不食人间烟火,才值得奇怪。 

回过头来说说老唐被抨击的三只股票:腾讯、分众、海康。

这三只都是最近两年内接触并研究的。这三家公司的认知有没有问题,答案是肯定的:有,每家都有。对净利润和自由现金流的估计误差是否影响到估值?腾讯和海康没有,分众有。 

对于腾讯,我完全没有预料到宏观经济的不景气程度、央行要求将支付用户沉淀的备用金全额上缴以及2018年游戏版号的停发;对于海康,我完全没有预料到宏观经济的不景气程度、中美myz的爆发以及对抗会演化到如此惨烈的地步。 

而对于分众,我自认错误的地方,截止目前还没有任何人指出过。分众的错误,不是宏观经济形势的错判,不是新潮的冲击,不是扩张进程的出乎意料,而是我对广告客户行为特点和结构的误判和疏忽。 

在现金和股权的比较和选择中,在自己能够理解的公司股权的配置中,宏观经济这个因素,我一贯忽略

因为我认为,我没有能力判断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也不需要去判断。宏观总是要么左要么右,过热了政府会打压,过冷了会刺激,一通左右互搏之后,相互对冲,长期看就是两个字:增长。 

至于宏观经济何时增长,何时衰退,何时会快,何时会慢,何时从增长转衰退,何时从衰退转增长,全球数以万计的经济学家,有数以十万种观点。 

这些观点有两个共同点:第一,论文篇幅很长,数学公式严谨,经济理论扎实,看上去都非常专业; 

第二,对投资没什么用。永远是有人对有人错,连续对上几次就可以获诺奖提名。

然而获了诺奖的经济学家,做投资照样踩不准节奏,其根本原因是宏观形势到个股涨跌,反应链条太长,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引发多种变化。多种因素共振下来,可能性太多,不足以指导买或者卖。 

所以,宏观经济对这三家公司的冲击,有没有?当然有。提前能不能预测出来?我自认不能。

既然不能,总结和反思有用吗?难道我们由此得出一个结论,任何时候预测企业未来盈利的时候,都要按照宏观经济即将衰退来假设? 

下次遇到宏观经济持续向好,一次次错过企业盈利的大增之后,难道我们再去反思任何时候都应该按照宏观经济处于繁荣期来假设?很显然,不可能的。 

我既不打算按照繁荣来假设,也不打算按照衰退来假设,我直接忽略到它们。

至于未来到底是衰退还是繁荣,只能说“人生很长,不必慌张”,我会遇上衰退,也会遇上繁荣,正如巴菲特所言“未来一定会有糟糕的年份,但那又怎样?一样会有一些好得异常的年份。” 

一旦我们承认自己的无能,并以长期的眼光去看待这个宏观经济问题的时候,问题已经解决了 

对于腾讯备付金及游戏版号问题造成的损失,以及由于中美myz愈演愈烈对海康造成的损失,我都没有预测到,也不认为自己未来能够预测到同类问题。

下个月中美会如何,央行会如何,游戏主管部门会如何?我只能诚实地告诉自己“我不知道”! 

这一切,交给时间、交给安全边际去解决。别忘了,我的体系是按照三年后合理估值的50%买入。是拿今天的五毛钱去换三年后的1元钱。

如果按照当前的无风险收益率,三年后的一元钱,只值今天的1/1.04³=0.89元。5毛和0.89之间的0.39元,就是我留给一切潜在不利因素的空间。 

我只关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不是还在。对于腾讯而言,微信和qq平台的活跃用户是不是都还在,游戏领域里腾讯的竞争力是不是还依然强大,腾讯是否依然围绕着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的原则去展开投资?

只要这些用户依然每天依赖腾讯的通讯平台、支付平台,每天依然玩腾讯的游戏(顺带庆祝《刺激战场》的修正产品《和平精英》取得版号,开始了吸金之旅),依然有许多需求还没有被挖掘和满足,就没有什么值得担心的,先变现或者后变现,只是利润体现的时间区别。 

截止今天,我依然能认定,腾讯明年一定比今年赚的多,后年一定比明年赚的多,十年后一定比现在赚的多得多。当前只是处于今年的合理估值区间,我未来十年可以同步享受企业增长带来的收益,对于投资而言,这足够了。 

顺带帮挖苦老唐的人补一点常识:有人宣称老唐最高400买进腾讯,亏惨了——这帖数据错了

首先,老唐最高不是400买的腾讯,最高是423买的,时间是2018年2月6日; 

其次,亏损与盈利不是靠即时股价波动来衡量的。但这个大逻辑我担心挖苦者理解不了,咱们就跳过吧; 

最关键的是第三点:423买进,到现在356,亏损没超过10%,谈不上亏惨了。因为去年2月423的时候,港币汇率是0.8036(1港币换0.8036元人民币),今天汇率是0.8810。 

当时的423让老唐付出约423×0.8036=339.9元人民币,如果今天按照356卖出,可以拿回来356×0.8810=313.6人民币,亏损7.7%,加上佣金汇差及手续费,也就10%以内的样子,不觉得惨。 

老唐的腾讯最低买入价197.3港币,最高买入价423港币,综合买入成本略低于340港币,下次嘲笑,可采用这个数据 

同样道理,对于海康而言,安防市场还有没有发展空间(答案,有。平安城市、智慧城市、雪亮工程等的硬性公共安全要求,就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海康还是不是业内最有竞争力的企业(答案,是)

美国如果制裁海康,会不会导致外资同行或者中资同行抢占了海康的安防订单(答案,不会)

管理层对于这些问题有没有应对准备(答案,有)等等

这些才是与投资收益息息相关的。 

至于宏观经济下滑导致政府订单落地缓慢,叠加中美myz导致一季度营收增速下滑,企业人员和业务扩张带来的刚性费用导致净利润同比下滑等等,这些数据的变化,我不仅过去没有能力预测到,展望未来我估计我依然没有能力预测到。 

但对于分众传媒,却有两个知识错误,是可以改正也应该改正的。这两个错误,一个涉及到对广告客户行为特点的误判,一个涉及到对分众客户结构的疏忽。 

行为特点的误判,指的是:过去我认为当宏观经济不景气,或者某种冲突导致出口受挫时,企业应该会更加注重于国内市场,应该增加广告预算抢夺消费者。由此,分众甚至可能因此而受益,至少也能保证不受太大冲击。 

然而按照2018年下半年及2019年一季度的经营情况和江南春在业绩交流会上的分享,广告客户面临行业不景气的时候,并不是采取主动进攻,不是以提升销售为第一目标,而是以守为原则,资金先保原材料和资产相关支出,广告费的安排是靠后的。

即使在靠后的广告费安排里,也会优先选择能带来短期直接效益的效果广告,之后才会考虑品牌展示广告。 

也就是说,以品牌展示为主要广告形式的分众传媒,遭遇到经济形势下滑时,实际上是客户支出首选的削减对象,而不是我以前认为的不受冲击甚至因此获益。这是我的第一个错误认识。 

另一个疏忽,是关于客户结构问题:互联网新经济在过去几年对于分众的贡献约有40%~50%,也正因为此,分众自身的定位是“引爆主流投分众”,要做互联网新经济品牌短期内迅速占领城市白领心智的助手。 

因此,互联网新经济的兴衰必将传导到分众的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上来,这个结构本应在阅读财报的时候注意到,并因此而寻找到观察新经济发展势头的数据或者指标。

但我在阅读财报中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从而导致对VC市场遇冷,创业公司融资艰难,部分知名企业流血上市的相关动态反应迟钝 

以上误判和疏忽的叠加,导致2019年一季度遭受营业收入“出乎意料”的下滑 

那么,当老唐遭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怎么处理呢?也不难。简单概括就是:

忽略历史买入成本,以新的估值范围为标准,当前市值符合买入标准则买入,符合卖出标准则卖出。即不符合买入标准,也不符合卖出标准,维持现状不动。

同时深化学习,补上新发现的短板和缺陷,力求以后的估值更加接近准确。只有这样,才能从一次次的失误里,不断提高,不断进步。

截止目前,关于腾讯和海康,我的估值没有发生变化。关于分众,在三季报出来以前,我大概率不会有买卖动作。 

最后,再次强调,不管是不是出于善意,都请不要拷贝或转发骂老唐的帖子给我,之前转帖的好事者已被我拉黑。没别的意思,只是不想浪费时间看这些无聊的东西

真想批评老唐或者讨论问题的,书房大门随时是敞开的,老唐觉着自己挺善于接受批评的

若只是蹭个热点,或者骂骂老唐过个嘴瘾,甚至只是为了明示或暗示自己比老唐高明的,就随他们爽去吧!谢谢

当前,老唐持股茅台42%,腾讯26%,分众11%,洋河10%,海康6%,古井B6%,2019年内收益30%。 

自2014年公开实盘以来,年收益率分别为62%,13%,23%,62%,-18%,30%(均不含新股)。若2014年元旦净值为1元,当前净值为3.88元。

本文虽然引用了一些攻击,但目的只是借机聊聊投资的关键体系及对相关公司的看法,希望朋友们不要理解为要怼谁,祝朋友们周末开心快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