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辟!从时间、空间、关系告诉你养老究竟咋回事
2019年1月25日,上海养老网创始人、智库养老研究院院长冯建光受邀参加了“大项小兵说养老”第50期,即农历年最后一期养老大盘点。
图片来源:乐居live
直播现场,冯总围绕时间、空间、关系三个维度,直面2018年及过去几年的养老发展情势,深度解剖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几点意见。
时 间
2013年,众所周知的养老产业元年。这一年,相关政策、大量资本纷纷涌入,出现了许多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的企业,而如今市场上主流的、比较大的品牌,都是从那个时期发展起来的。这是一个时间维度问题。
我认为2019年,应该是养老的一个思考年。当我们快速走过一个翻天覆地的五年之后,应该沉下心思考一下,未来该如何发展?下面,我用三组关键词来阐述。
一、运营和精细化运营
如果一个企业用五、六年或六、七年时间,从最初成立到扩张成1500个员工,甚至像九如城这样的一个城市综合体的点扩张到覆盖整个江浙沪一百多个点的现状,这其中扩张速度不容小觑,而他们的精细化程度,还是值得去思考的。
201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文件里涉及的“养老全面放开养老市场”内容,跟粗放式运营有密切的关系。文件还提到“提升服务质量、加强监管的若干意见”,这应该就是精细化运营。
因此,无论从政府、政策等行业角度还是企业运营、企业服务等企业角度,都应该思考:自己的企业是不是到了从粗放式运营到精细化运营的一个转型期。
二、激进式发展和冷静式发展
五年前,各路社会资本纷纷开始投资和布局养老产业。如今,大家也开始进入一个冷静思考时期,要不要进?怎么进?有没有好的转型机会?尤其是2019年,我觉得会是一个分水岭。太激进、扩展速度太快,终究容易出问题。
三、感性和理性
养老行业都在说,做养老要有情怀。但从理性角度来说,情怀不能当饭吃。市场行为,一定是理性行为和理性思考,是基于利益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的一个最优选择。既然选择了做养老,就应该理性思考,去做一个企业该做的事情。
从情怀到理性思考,需考虑你的市场、你的投资逻辑、运营和服务逻辑。
上海养老网创始人、智库养老研究院院长冯建光先生
空 间
东西有别,南北有异。中国整个大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差异很大。这种差异不仅来自于语言形式,还来涉及思维方式、文化习惯、地域特色等等,这些暂时还很难全面打通。
我从宏观空间上对养老行业的第一个判断:整个中国的养老产业里面诞生出来的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企业,一定是基于小区域、地方区域、或有限区域的连锁运营,而不是全国性的。
第二个,我们立足上海,来观察一下整个上海的养老服务业态。从空间的布局上来说,如目前崇明、奉贤、金山一类的上海郊区养老机构的形态,和外省市乡镇养老机构形态差异不大。而在上海城中心,已经诞生了国际化、品牌化、规模化的养老服务运营品牌。
以长宁区为例,今年长宁区在全国民政部和财政部居家改革试点上取得了优异成绩,目前也在进行各种创新性尝试,比如适老化改造、认知症老人的关怀等;而上海城镇和郊区的养老产业基本还停留在老人照料上。仅在同一所城市小区域内,这种两种机构形态发展都如此悬殊。如果把这个空间差异放大到整个中国,差异化有多大?
我觉得空间的关键词应该叫交叉。如果企业发展要跨上海区域、长三角区域以及全国区域,那么你的整个管理团队、运营团队、服务团队等,从高度国际化、专业化、现代化、市场化的一些运营服务模式,到固守传统思维、传统运营模式的团队都必须要有。
关 系
基于现在我对行业的感觉定位是断裂。这个问题需要三个角度去看:
一、政府
政府的基本工作就是保基本兜底线,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变化,政府提供的保基本兜底线或保基本的床位的养老服务质量和服务、运营服务能力也需要重新作定性定量分析。
此外,政府在养老产业的定位是提升、放开市场,加强行业监管,提升服务质量。但我觉得,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既然全面放开市场,就该让整个社会的产品供给更加多元化,满足个性化需求。
保基本,兜底线的服务应该与国家的发展同步,让老人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二、市场
在养老行业市场发展初期,政府所提供的引导资金、政策红利等都是为了促进这个行业的发展。但是当这个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最重要的是需要自我的造血功能。市场应该以客户为中心、以老年人为中心、以运营服务为中心,提供适销对路的服务业产品。
三、社会
赡养老人的责任,一直都是先从家庭开始,这是一种社会责任。
2019年,我觉得,养老核心关键词是回归,回归理性、回归运营。
【大项小兵说养老】
新浪乐居特意针对当下养老问题开办的系列直播节目。
主持人:大项(项震)上海少山企业养老养生中心首席研究员;小兵(张小兵) 泰福盛世健康咨询有限公司CEO。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