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奇哥聊收藏: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

2017-06-16 奇哥 盛世经典收藏

更多精彩资讯,关注:盛世经典收藏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奇哥聊收藏

    


嗨,大家好,我是奇哥,很高兴这一周我又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陶器的出现,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我们想要了解远古文化,除了耕种农业以外,最直接的就是要了解古陶瓷的起源,与制造工艺技术,以此来分析人类文明的进程。前面我们谈到,远古人类陶器制作,主要是手捏和泥条盘筑方法。并且从留在陶器上面的指纹痕迹分析到,最初的陶器制作是由女子完成。以后慢慢出现了模具等制陶工具。


那么今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陶器的制作过程。


1选料

最早陶器所使用的黏土是不加淘洗的,所以杂质较多。后来古人逐渐学会了选料,又发现了如何将黏土中的杂质去掉,于是出现了经过过滤、清洗的陶泥,出现了细沙陶,出现了用白色陶泥烧制的白陶,后来又陆续发现了为了不使陶器在烧制时受热开裂,在陶泥中加入了一定量的沙粒和其它碎末,这样的陶器叫做夹砂陶。


2方法

首先在一个木托盘上,用泥条盘筑成陶器的形状,然后修整,定型后再用细绳将陶器底部和托盘勒开。这种方法制作的陶器,内外壁都有清晰的平行纹路,底足由细线勒过的痕迹。到了仰韶文化晚期,慢轮的出现,又使陶器制作向前迈进一大步。方法是将陶泥胚胎放在可以转动的木托盘上,在转动中修整口沿,所以我们能看到这一时期的出土文物的口沿上有手指的平行擦痕。后来又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可以修整圆形陶器器身的快轮,为后来我国陶瓷工业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工具基础。慢轮、快轮出现后,男人逐渐代替女人,占据了陶器制作的主导地位。


3‍‍‍‍烧‍造‍‍‍‍

陶器早期是露天烧制,就是把晒干成型的陶丕放在篝火中烧,没有火力大小和时间的约束,这样烧制的后果就是成品率极低,很少有完整器,所以出土器物很少很少。后来人们开始把陶丕放在摞起来铺好的柴草上烧,不断的往陶丕周围投放柴草,烧6-8个小时候完成。这种方法直到今天我们云南西双版纳的某些地方还在沿用。这种方法也控制不了温度的提升,温度只能在几百度一下,因此烧出来的陶器呈红色与褐色,因为烟熏的原因部分是黑色或者灰色。由于温度低和受热不均匀,致使陶器表面的颜色也不一致,而且质地不够坚硬,也就不耐用。(从断面处可以看到没有烧透的夹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发明了简单的陶窑,再后来又进一步出现了高温封闭陶窑。在窑内高温气氛还原的作用下,烧成后陶器的颜色由红色变成灰色,整体颜色也均匀了,不在红一块黑一块了。从露天烧烤到窑炉的建成,令古代的制陶工艺前进了一大步,这都是在新石器时代各个文化时期出现的,最早的陶窑距今已经有几千上万年历史,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建陶瓷窑炉的国家。


4造型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造型,主要是生活需求,实用,后期加入了美观。最具代表性的造型就是小口尖底瓶。当时物质极度匮乏,这样的器型应该是两用的,一是打水用,尖底浮力小,阻力小,小口不至于漾出来。第二就是储存水用,在地上挖个小坑,把尖底瓶往坑里一坐,用的时候拿起来就倒,小口细颈还好拿。而鬶、盉的造型就是为了烧水、煮饭方便,三支空心足即稳定,受热面积又大。甗(演)的造型就是为了蒸食物。甗就是鬲上面加带眼的罐子。


5纹饰

新石器时代的纹饰,主要是当时人们简单生活中的发现与情趣体现。后来逐渐规律化,程序化,美观化,提炼成装饰艺术。这一时期的纹饰大多在陶器的上半部,可能跟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有关。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的纹饰有绳纹,炫纹,格纹,水波纹,旋涡纹,草叶纹,几何纹以及鱼,鹿,猪,青蛙,鸟等动物纹饰。这些都是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喜爱,而绘制在陶器表面。这些在有限条件下淳朴、真实的纹饰,与现代陶瓷制品上标新立异、不切实际的纹饰相比较,显得那么的自然、生活,朴实无华。而我们人最终的追求,也就是返璞归真吧。




上一期我们聊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那么聊完远古人类陶器的制作过程,这一期我们接着聊被称为甘肃仰韶文化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遗址于1924年在甘肃临洮(桃)县马家窑被发现,原来的考古论证,认为这是仰韶文化的不同地域,历史与年代和仰韶文化平行,所以开始的时候定义为甘肃仰韶文化。进入九十年代,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和碳14检测的运用,科学的证明了甘肃发现的遗址晚于仰韶文化,是受其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另一个文化体系,所以更名为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以农业耕种为主,但是,这一时期出现了饲养猪、狗等家畜,同时从事渔猎和采集。奇哥认为养猪和养狗,这绝对是养殖业的开始,是走向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大家都知道美国登月宇航员的一句话:迈出一小步,人类一大步。我们的祖先每一次小小的进步,便是对未来的巨大贡献。我们人类的智慧就是祖先那里一点点延续下来的,不然我们现在还在吃草和树皮,追逐猎物喝血。通过不断的发明创造,我们才有了今天的现代化的幸福的生活。



马家窑文化的陶器烧制遗址最初是在兰州徐家坪被发现的,窑厂一处,陶窑12座。窑室为方形,火膛在窑室前面,火焰通过火道进入窑室。同时还发现研磨用的石磨和调制颜料用的陶碟。马家窑的陶器大多采用泥条盘筑法,少数特殊形状的器型直接用手捏。陶器的颜色以橙黄色为主,彩陶比较常见,而且大多都是在盘,碗的内壁彩绘。根据马家窑文化陶器的类型和纹饰,我们大致可以归类为以下几种类型:



 石岭下类型 

石岭下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东部和青海,距今约5000年左右。石岭下类型是马家窑文化的早期风格,含有不少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因素,应该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过渡形态。作为仰韶文化西入等等结果,石岭下类型又明显不同于仰韶文化,即便两件非常相似的陶器中,两者之间也存在这较大的差异。石岭下类型的主要陶器型有盆、瓶、壶、罐、瓮、缸等,彩陶的数量较多,以黑陶为主。纹饰种类主要有圆点纹、弧线纹、窝形三角纹、水波纹、平行文,网格纹、草叶纹、变形鸟纹、鱼纹等等。


其中以鲵鱼纹最有特点。呈弯曲状爬行状,头部像人脸,嘴部有触须,有两只足,是一种拟人化的鲵鱼形象。脸、爪子、以及鱼身上的网格纹都勾勒绘画的非常细致,绘画技巧也照前期的仰韶文化有了明显提高。石岭下类型晚期的彩陶上出现的鲵鱼纹已经是几何图形,弯曲的身子呈月牙状,已经成为这一时期标志性的纹样。



 马家窑类型 

马家窑类型的陶器,样式开始变得新颖,出现了双耳平底瓶,盆型双耳豆,敛口深腹双耳罐,造型开始由实用转向优美。尽管还有很多陶器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相似,但这说明了马家窑类型正在逐渐摆脱仰韶文化的影响,有了独立自由的发展。马家窑类型陶器多为细泥红陶,色泽为橙黄或者米黄,质地坚硬,打磨光滑。盛行红陶黑彩,也有少量白彩。彩绘纹饰大多是在大型器物的上半部,很少有通体彩绘。


小的器物如碗、钵、勺等器物出现里外彩绘现象。这也是一大进步。并且绘画开始有构思,构图开始按比例均匀严谨了,绘画也生动流畅了。动物纹饰和植物纹饰成为了这一时期主要的装饰纹饰和写意手法。比如1976年民和县出土的炫纹双鋬(盼)瓶,下腹部绘有四组狗的图文,就是马家窑类型动物纹饰的典型代表。


马家窑类型的陶器制作工艺开始由粗糙转向精细,色彩还是以陶黑彩为主。常见纹饰与仰韶文化类似的有条纹,宽带纹、圆点纹、波浪纹、弧线纹、方格纹等,不同的有锯齿纹、垂幛纹、以及象形蛙纹。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出土了一件彩陶盆,里面彩绘集体舞蹈图,神态逼真,生动传神,简洁朴素的笔调,表现出原始人类的纯真情感和欢快情绪。也是马家窑类型中最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半山类型


半山类型陶器最初在甘肃和政县半山墓地被发现而得名。这一时期的彩陶质地较马家窑类型粗糙,颜色发黄。用红彩、黑彩加上黄陶自身的颜色,构成的红、黄、黑三种颜色交织的图案效果,给人以绚烂多彩的视觉感受。常见器形有罐、盆、壶等,以壶类居多。造型特征是直口,长颈,丰肩,圆腹,部分器物的颈部有鸡冠状对称双耳,在上腹部有扁圆形双系。以小口长颈圆腹双耳壶和侈口短颈圆腹双耳罐最有代表性。人头形的陶器盖盒双颈双耳壶最为稀有,最为珍贵。


半山类型的纹饰还是圆点纹、方格纹那些纹饰,不同的是出现了旋涡纹、葫芦纹、四个连续圆圈的纹饰,有点像奥迪车标,但不是连环相套。锯齿纹、旋涡纹和四个圆圈纹是半山类型惯用的代表性纹饰,多用在大型器物如壶、罐的腹部。有时四个圆圈的里面还绘画上方格和圆点,布局对称均匀,画风严谨,技巧熟练,形成了马家窑纹饰的独特风格。



 马厂类型

在青海马厂幕被发现,最为常见的器型是小口圆腹双耳壶。乐都柳湾出土的91件陶器中,75件这样的壶,你说它有多强的代表性吧。马厂类型制作工艺比较粗糙,彩绘也是以黑彩为主,红彩很少。这一时期的红是紫红或者绛红,而不是之前的那种暗红。红彩主要涂在器物的唇部,有点像我们现代女子涂口红,显现的是一种彩色装饰美。偶尔也有陶器用红彩是在颈部画一个圆圈,或者在腹部够勒线条。有的陶器的外壁施加一层红色或者白色陶器,再加以彩绘。马厂类型的纹饰除了一部分继承了半山类型的风格外,还有一部分是这一时期的创新纹饰,比如人形纹、贝形纹、曲折纹、十字纹、X字纹、连珠纹、羽毛纹等等。不过还是以蛙纹、回纹、曲折纹和四个圆圈纹最常见。不过,这一时期出现了浮雕和捏塑工艺。例如1974年青海乐都县出土了两件彩陶壶,一件在颈部正面出现了人脸堆塑,腹部正面出现了女子彩绘。人物面部五官清晰可辩。另一件颈部做了人头形状的立体突出的雕塑,中间是空的,作为流来倒水。这些都反映了马厂类型的陶器工艺的提高和进步。


值得注意的是,马厂类型的陶器,有不少在下腹部画有各种符号,已收集的大约有50多种,这与仰韶文化陶器上的符号相似,又有不同,或者两种文化之间有着某种关联吧。



接下来我们再谈另一种极为著名的文化-齐家文化。齐家文化是因为1924年在甘肃齐家坪被发现而得名。碳14检测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200年前-1900左右,分布范围在甘肃、青海、宁夏境内。齐家文化是继马家窑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畜牧业和狩猎开始像经济型发展,出了养猪、狗以外,开始养牛、羊等家畜。陶器以细泥红陶,粗砂红陶和褐色陶为主。部分陶器施有白色陶衣。纹饰和器型与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相似,或者说受其影响。代表性器物有大耳罐和侈口长颈深腹双耳罐。创新产品有三耳罐,单把鬲,高颈折肩罐。



齐家文化彩陶常见纹饰还是以绳纹和蓝纹为主,也有少量蓖纹,彩绘以黑彩为主,红彩很少。主要器型有罐、盆、碗、盘、豆、斝、鬲等。雕塑工艺开始发达,出土了如老鹰陶等大量精美的雕塑制品。齐家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少量的红铜器,如刀,锥等,这是手工业发展的重要标志,说明这一时期开开慢慢向铜器时代发展过度了,虽然还是以陶器为主,但是铜器的出现为中华文明的进程跨越了一大步。每一次新事物的出现,都会推动历史的进程,每一小步的跨越,都是人类社会的飞跃,是我们原始的祖先用他们的智慧和发明创造,一步步带我们走进文明发达的现代生活。


好了,本期奇哥聊收藏就到这里,让我们下期见。


 

猜你喜欢:

奇哥聊收藏: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器

奇哥聊收藏:宋八大窑系之建窑


中华盛世 经典收藏 聚增财富 缔造传奇


栏目组微信:ca012733

客服电话:4000-800-118

盛世传奇官网:www.chinasscq.com


关注:盛世经典收藏   更多精彩,如期与你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