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营收翻倍,助力50%近年FDA批准的癌症创新药物的开发!——李其翔博士分享中美冠科快速扩张的秘密

药时代访谈 药时代 2021-12-13


记者:辰公子

编辑:辰公子





两年内核心业务营收接近翻倍;
国内新设立的苏州转化医学中心,一年多的时间已经满员,亟待扩建;
2020年至今,FDA批准的17个癌症新药里,参与了其中8个药物的开发工作。
这样爆发性的业绩增长,对于中美冠科这样一家已经拥有15年历史的CRO公司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反常规”变化。其背后的原因,与公司的战略、运营有关,同样也与新药研发大环境的变化密不可分




两年前,药时代对中美冠科的首席科学家(CSO)李其翔博士进行了专访:既生PDX,何生PDO(organoids)?试看登上《科学》封面的类器官如何助力新药研发!当时主要是对冠科引进的类器官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

李其翔博士

时隔两年,我们再一次有幸跟李博士碰面,这次我们从更加宏观的角度谈到了行业发展以及中美冠科近两年来极速扩张的一些变化,李博士也给我们分享了冠科扩张之路背后的深层逻辑。李博士感觉到,这两年行业极速发展。新赛道迅速崛起公司向新领域布局生物医药蓬勃发展国内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愈来愈强。这一切,都令李博士感到心潮澎湃,言语间充满了热情。



1

营收翻倍,全球布局


2020年4月1日,一纸任命流遍了中美冠科所有员工的邮箱。JSR Life Science将在位4多年的CEO Jean-Pierre Wery博士升任为董事会执行主席,同时担任母公司JSR Life Science的首席技术官(CTO)。由Armin Spura博士接任首席执行官(CEO)的职位。对于新CEO,李其翔博士对他的评价是:“他是一个非常聚焦新产品商业化的人。”



事实上这也是中美冠科近两年来的主旋律,从商业化的角度对公司现有业务进行整合,并在中山、苏州、荷兰等地建立了多个分公司。李其翔博士向我们简单介绍了这些布局的意义:


国内



李其翔博士


我们在苏州建立了一个转化医学中心。这是冠科目前在国内唯一没有动物房的研发中心。主要的业务包括全新综合NGS测序分析各种细胞及蛋白生物标记物的研究组织病理及分子病理学分析,还有一些数字化模型及机器学习方法的建设。苏州中心的业务扩张是非常快的,刚成立一年多的时间,地方已经不够用了。


另外我们在国内的动物房也几乎饱和了,因此在中山也建设了一个新的基地,从去年10月份开始运营,大量的动物试验已经在那里展开。


在2019年,我们引进了HUB的类器官技术,为了更好的发挥这项技术,北京的高通量筛选中心大概会在七八月份搬迁新址


总的来说,国内的业务扩张的非常快



国外



李其翔博士


“到目前为止,冠科的订单大部分还是来自国外。因此在国外我们也有布局扩展,美国圣地亚哥的公司在近一年的时间营收达到了100%的涨幅,英国诺丁汉附近的分公司营收也得到了翻倍的增长
另外,为了进一步布局类器官领域,同时也是为了扩大在欧洲的影响力。我们也在荷兰新建了一个分公司,并刚完成了收购荷兰OcellO B.V.公司的工作,从而布局高内涵技术平台。”


业务整合


除了全球范围内的进行布局,冠科也对业务内容进行了整合。今年3月30日,冠科剥离了CVMD部门的,彻底聚焦在肿瘤及相关领域上,这是一个商业决定,也是中美冠科对业务进行回顾,功能整合后,为了提高效率做出的选择。李博士对此的看法是:



李其翔博士


首先,从市场上来看,CVMD的增长要远小于癌症领域,我们觉得应该更专注于高增长领域。另外,在管理上,CVMD和癌症领域也不太一样的。为了能够让两个部门都得到更好的发展,分开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谈到这块经营已久的业务,李博士也有些不舍,但是为了公司的发展,也只能如此。从结果上看,目前也得到了比较好的反馈,这也是中美冠科在经营了15年后营收再次爆发的原因之一。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战略上的变化呢?如何才能保持这样增长的速度呢?李其翔博士继续为我们解惑。



2

稳住基本盘,拓展新领域


事实上中美冠科也一样会面临着长期增长的挑战,在癌症药物的临床前动物试验这个细分领域,冠科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头部企业,在市场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维持这样的高速增长呢?冠科的应对方法是,分两步走


一、稳住基本盘



李其翔博士


首先肯定是继续,在这个领域做增长的,继续扩大我们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向Discovery和临床转化两个方面来纵向延伸。因为以往我们是以动物模型为主,强调在转化和临床前评估两个方面,在药物发现及临床分析上并没有很深的涉入。
我们在北京的高通量筛选中心,苏州的转化中心,及荷兰的高内涵筛选中心正是为了加强这方面的能力而建设的。


二、拓展新领域



李其翔博士


“除了纵向的延伸外,横向的拓展我们也要进行。最重要的就是肿瘤免疫方向。事实上我们现在有60%的业务都是来自肿瘤免疫,这是我们增长最快的部分,已经快要从我们原本的癌症药物转化业务里独立生长出来了。这两个领域本身非常接近,我们很自然拓展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开拓了很多肿瘤免疫疾病相关的领域,包括炎症和自身免疫疾病等。


在原有领域市场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拓展新业务,是很自然而然的想法。如何去实施才是重点。为此,李其翔博士又给我们举了一些中美冠科在肿瘤免疫方向布局的例子。


李其翔博士


我们都知道,像肠道菌群这类的微生物,对我们的免疫系统及免疫性疾病, 如肿瘤免疫, 炎症和自身免疫疾病都有很深的影响。基于此,我们建立了全套的微生物相关实验室平台,来研究及控制肠道菌群,研究不同菌群条件下药物的作用情况等。

(来源:微信公共图片库)


比如说我们建立了无菌的动物实验室,观察无菌条件下动物的免疫状态、对疾病的免疫机制和对药物的反应。然后我们把菌再放进去,观察药理上的变化。同时我们建立了细菌培养室,在这里我们可以方便地检验各种细菌,人为地培养我们需要的菌群,并通过新建立的NGS方法学来对细菌的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和比较


细菌的基因分析和我们现在应用在人身上的基因测序分析是完全不一样的,目前我们已建立的了完整细菌宏基因组学的分析方法。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研究的某个菌可能本身就会成为一种全新的药物。


此外还有人源化的动物模型。传统的动物模型是没有人的免疫系统的,很多免疫治疗药物就无法在动物身上进行测试。我们做了很大的努力来开发人源化的小鼠,将人的靶点(比如说PD-1)放在小鼠身上,方便我们测试免疫治疗的药效。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几十种人源化的动物模型,可以满足绝大部分常见的免疫靶点药物的研发。”


另外,我们还研发了MuPrime”小鼠PDX”模型,使得研究免疫治疗与靶向联合用药成为可能,(比如说Kras抑制剂和PD-1抗体的联用),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上百种MuPrime模型可以满足许多这类联合用药的的研发


(来源:中美冠科官网)


此外,肿瘤原位移植相对于普遍使用的皮下移植,更能反映病人肿瘤微环境,李其翔博士还向我们介绍了冠科大力发展体内影像来开展各种原位肿瘤模型的肿瘤免疫的研究。他还讲述了用体外肿瘤类器官与肿瘤微环境共培养等一系列的免疫肿瘤学平台的布局,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所谓“可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对于李博士,可以说是可破局,必先布局于心中”。也正是这样一份对科学、对专业无穷探索的精神,成就了他与冠科十年的发展之路。



3

没有差劲的药物,只有糟糕的临床试验 


十年来的发展,成就了中美冠科,也成就了李其翔博士。一个药物研发工作者,工作一辈子能参与一个药物的上市已经不易,而对于李博士,一款远远不够。他跟我们分享了一组数据,从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FDA共批准了26款药物上市,而中美冠科参与其中,做出很大贡献的就有13款,高达50%的参与度!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振奋的比例。


每一个从事药物领域工作的人的初心,都是希望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李其翔博士和冠科能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也离不开业务上的钻研。中美冠科在药物转化方面如此成功,背后还有什么经验呢?李其翔博士又向我们介绍了他在“临床试验”这个环节上深刻的认知——没有差劲的药物,只有糟糕的临床试验!



李其翔博士


一个药物进入临床后,成功的概率只有3%-5%。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癌症是一个多样化的疾病。每一个癌种,再细分还有很多的病人人群,而你的药物,很有可能只针对其中的一种。那么如何找到自己的病人群呢?就要通过biomarker,也就是生物标记物


寻找有效的生物标记物,就要通过实验模型,因此实验模型必须是可预测的、准确的。通过准确的、可预测的模型,就能够找到对这个药物高表达的基因。比如这个基因是her2,那么就去临床上找her2高的人群,这样做出的临床试验成功率是很高的。”


(来源:中美冠科官网)


李博士帮我们理清了整个过程后,我们会发现,其中的难点就在于如何找到这样可预测的、准确的基因。通过什么样的模型?什么样的方法?李博士继续谈道:



李其翔博士


这个模型是需要高数据化来进行比较的,冠科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平台建设。通过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生物学信息来探索各种基因表达与药效的相关性。现在AI在药物研发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冠科并不像其他的公司一样,用AI来寻找药物分子,而是用AI来寻找可预测的生物标记物

通过冠科十余年来的数据积累,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可以供机器进行深度学习,但是现有的计算机的算力达不到我们需要的层级,差距大概在1000倍左右。因此在今年2月份,我们与剑桥量子计算公司(CQC)进行了合作,希望在量子计算的层面解决这个问题。


(来源:微信公共图片库)


当量子计算与新药研发结合,会不会迸发出新的力量呢?我们拭目以待。



4

未来的发展在中国


中美冠科和李其翔博士的成功,同样也离不开行业的高速发展。对于近年来,新药研发行业整体的变化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李博士也向我们分享了他的看法。


1、发展方向



李其翔博士:


在过去的几年里,生物医药成为了发展的主流。以前的药物几乎全是小分子药,而现在新获批的药物里,大分子药物应该已经超过50%了。其中最成功的有两类,一类是抗体药物,现在四抗都出来了,这是非常有前景的方向。另外一类就是以CAR-T为代表的细胞疗法,还有病毒治疗基因治疗。我觉得很快会成为主流。
此外,益生菌以及今年异军突起的是mRNA技术,我相信各国政府都会在此大量地投资,因为它影响的不光是行业经济,更是社会经济。另外一个就是免疫相关的药物,这会是下一个阶段药物研发的核心

2、在哪里?



李其翔博士:


毫无疑问是中国!从几个方面可以体现出来:

第一、资本市场的态度,包括国内的CRO公司的上市估值,药企的营收增长、增速。


第二、国内药企的竞争力,以前我们都是跟着别人做仿制药。到现在,虽然我们最源头的创新还是很少,但是fast follow,做me-too,me-better的能力是非常强的。


第三、人才荒,因为发展速度过快,现在对很多企业来说人员流失和人才招聘都是很紧要的问题,当然这是一个幸福的烦恼了。如果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对于中国的新药研发乃至整个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促进。


行业高速发展,中国首当其冲,相信这也是李其翔博士不远万里回到上海参加此次的第四届中美冠科国际生物医药研讨会的原因了,而对这次的会议,李博士还有一点不一样的体会。



李其翔博士:


上海是我们客户群和合作方体量最大的地方,我觉得在上海开这样一个会是非常有意义的。尤其是我个人,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都在国外。国外的情况我们也知道,完全没有面对面交流的会议,都是线上召开的,所以我刚从隔离出来的时候去见客户,客户跟我握手,我都有点不适应了。

这次会议的议题也都是非常前沿的话题很多热门的领域,包括我刚才分享的很多冠科在肿瘤免疫上的进展和布局。这一两年,尤其是在江浙沪这个区域,生物医药是蓬勃发展。我特别希望能通过这个平台加强跟大家的交流,一起碰撞出新的idea!



5

结语 


2021年6月30日,中美冠科将在上海张江召开第四届国际生物医药研讨会。这已经是冠科连续第三年在上海举办本会议。李其翔博士也将代表中美冠科主导本次会议,并以“Animal modelling (syngeneic) immune-oncology”为题带来分享。



同两年前相比,今天的李其翔博士更显意气风发。相信这是两年来冠科快速发展给他带来的变化。中美冠科的快速扩张的秘密,就隐藏在整个大环境里,尤其是在疫情之后,全球范围内对于医疗健康领域的重视度都有了极大的提升。技术提升、行业发展、新兴赛道遍布,肿瘤治疗新纪元。


我们期待中美冠科的下一个十年!



—END—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
仅供感兴趣的个人谨慎参考,非商用,非医用、非投资用。
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衷心感谢!
文中图片为授权正版图片,或来自微信公共图片库,或取自网络
根据CC0协议使用,版权归拥有者。
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衷心感谢!




推荐阅读


点击这里,欣赏更多精彩内容!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