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理科医生的自述:我相信原生家庭在深层影响着你|故事FM
打尾今年三十岁,是北京一个三甲医院的心理科医生。
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曾在书里写过,「哪怕能够使一颗心免于破碎,我这一生就没有白活。」打尾就是受这句话影响,走上了心理学的道路。
故事FM ❜ 第 180 期
/讲述者/ 打尾 /主播/ @寇爱哲
/制作人/ @寇爱哲
/声音设计/ @孙泽雨
/BGM List/
01.Story FM Main Theme(Halloween-彭寒
02.Brokeback Mountain-Gustavo Santaolalla
03. Opening-Gustavo Santaolalla
04.Week-Fabrizio Paterlini
05.Clear Water-Robert Haigh
06.Without You I Am Dying-Painless Destiny
/更多收听平台/
苹果播客 / 网易云音乐 / 蜻蜓 FM
QQ 音乐 / 豆瓣播客 / 懒人听书
—下面是本期故事的文字版—
请配合上方音频食用
1. 她不是真的想跳楼
我们医院门诊每天下午五点多就停止挂号了,那天我们正准备收拾衣服离开,突然看见门口有一个大概三十多岁的女子,穿着粉色睡衣,披头散发,从我们门口幽幽地飘了过去。
我还没反应过来,她就把头钻进了我们科室的门洞——
「你们这儿是心理咨询室吗?」
「是。」
「正好,我正想找地儿自杀,跟你聊会儿。」
我们面对自杀的人非常警惕,因为他们的行为是急性的抑郁发病,如果对方跟你进行了沟通以后,又出现了自杀行为,那你就要承担责任。
我们诊室在十楼,她为了找一个可以打开的窗户,从电梯出来以后穿过几个曲折的过道,恰好看见我们这开着门。
我们坐下来谈了谈,原来她在跟男朋友吵架,男朋友的单位就在我们旁边,她想通过死的方式,给他一种威胁,获得对方关注。我们简单地给她做了一些干预和疏导,等到她的情绪基本稳定下来,我们就赶紧联系她的男友来把她接走了。接的时候她很开心,觉得这个行为达到了她的目的。
2.「看到血,才有压力释放的感觉」
我们心理科不到十个人,在医院算是一个比较小规模的科室。心理科和精神科的区别在于治疗方法,心理科主要是心理咨询和疏导或者干预,精神科或精神病院是以药物为主。
以抑郁症为例,现在我们认为,抑郁症比较核心的因素是大脑神经递质分泌异常,导致出现不太正常的情绪,在治疗上我们更多地使用药物去改变这种神经递质的分泌,把它调到一个正常状态。
学界普遍认为,自杀的人里面有 70%-80% 都是抑郁症导致的。
有个女孩我印象很深,她见我的时候,刚上大学,梳着一个马尾辫,眉毛浓浓的,很文静,还有点害羞,完全无法从外表联想到她初中开始就尝试自杀。她尝试过很多自杀方法,但都没有成功。她对槟榔过敏,有一回吃了四五十袋槟榔就是为了让自己死。
当时她手上裹着纱布,我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她说,「我知道这样不对,也会让爸爸妈妈很难过,但是发病的时候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我觉得我情绪积压了好久,而自残会带来快感,当我看到血的时候就突然有一种释放的感觉。」
她跟我对话的时候非常平静,平静到我都有点害怕。我不知道我们接待完她以后她会有什么反应,她会不会吃这个药。所以我们会非常严肃地提醒家人,一是尽可能 24 小时都跟在她身边,二是定时定量服药。
3. 逃不开的,是自己的原生家庭
前几天来了一位母亲,在东北做小买卖,但她的老公不是很支持她。她从沈阳到北京来看病,住在她儿子家里,儿子刚娶了一个媳妇,三人住在一起。她的病一直不好,儿子觉得很痛苦。
她把所有的期待和寄托都放在了儿子身上,生病虽然不舒服,但生病让她能够继续留在儿子身边,不用回到老家冰冷的地方继续那段没有温度的夫妻关系。所以她会希望这个病延续下去,她很难接受跟儿子分离。
还有一位 70 多岁的阿姨,她特别担心自己心理有问题,会影响她孙女的成长。
我问她家庭的情况,她说她在家里排行老九,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家庭条件不好,她每天都害怕母亲把她送人,这种焦虑伴随了她一生,而孙女的出生重新唤醒了她的焦虑,她从内心里对带孙女是恐惧和抵触的。
我跟她说,其实不一定要把自己的老年生活绑在小孩身上,应该有自己的生活。
我们看看朋友圈里面好友的名字,不难看到一些「XX 妈妈」、「XX 姥姥」,她们会把小孩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就像自己的身份、定义是连结在别人身上的。
有很多人觉得原生家庭给自己的童年带来了创伤,影响到现在的心理和生活,也有不少人站出来批评说,不能什么事都怪原生家庭。我个人是比较认可前者的。在我们的人格层面,原生家庭就像一个地基,它会对我们产生一些很难去察觉、改变和克服的影响。
比如在小孩两三岁的时候,母亲跟小孩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到以后亲密关系的方式,在关系中遇到问题是愿意主动地解决还是选择冷战,是越挫越勇地爱还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爱,都跟小时候父母爱的方式和强度有非常大关系。
你会成为你父母的影子,不管这个影子你想要还是不想要,你都得接着。
4. 为自己的心理健康把关
我们医院有 54 个科室,其中 53 个负责了从头到脚的各个部位,只有一个心理科是负责心理健康的,这比例其实是严重失调的。
我们每天都会经历各种情绪体验,比如被老板训了一顿,又被恋人忽视等等,心理上这种感受的强度和频繁程度,都远高于躯体疾病。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自己在经历什么样的情绪体验或内心感受的时候,觉得是需要去处理和治疗的?觉得到什么程度是需要别人帮助、需要警惕的?
比如悲观厌世,丧失对生活的兴趣,这种情绪体验持续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话,就有必要作为一个危险信号,就应该去医院做基本的排查。
5. 我想让这个世界少一颗破碎的心
到目前为止,我 1/3 的人生都在跟心理学打交道。
最初是缘于高中时记下的一句话,一个叫艾米莉·狄金森的美国作家说的,「哪怕能够使一颗心免于破碎,我这一生就没有白活。」这句话一下击中了我,我就想有什么工作能够实现这种目的,那便是心理学。
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的点越来越小,也越来越深入,可能全世界只有几十个人能够在这个问题上跟你交流,像在茫茫宇宙中漂浮,非常孤独,但是又很有成就感。
博士毕业以后,为了直接接触到病人,我进了现在的工作单位,做的相当于是特别基层的心理工作。
有些人会把心理科当成一个忏悔室,把自己的一些过去的故事分享在这儿,或者像倒垃圾一样把东西倒在这里,然后他可以很轻松地继续向前走。以前我一直觉得自己是科学家,现在我就像居委会大妈,每天面对张家长李家短的鸡毛蒜皮。
不过,陪伴就是一种特别好的治愈吧。你来了,咱们坐在这,我给你一个安全可信任的环境,然后用我全部的耐心和注意力去听你说话,这对很多人来说已经很难得,我也愿意继续去创造这样的环境。
* 情绪低落时你会做些什么呢?来评论里说说吧 😉
* 本期配图 | 视觉中国
感谢分享故事到朋友圈
文字 | 幸倍 运营 | 刘军
/往期故事/
15 元/小时的虚拟女友:拉拉、男优和中年男人找我倾诉|故事FM
「故事 FM」
用你的声音,讲述你的故事
更多收听平台
苹果播客 | 网易云音乐
蜻蜓 FM | QQ 音乐 | 豆瓣播客 | 懒人听书
▼ 点击「阅读原文」,讲出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