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执行主编马克:“二十五年,整个世界天翻地覆”丨记者手记
成为一名“专业”记者需要什么?极强的学习能力?能吃苦耐劳的精神?灵活应变的能力?
这次,我们选择从“记者”二字出发,区分领域,以某一类型记者为单位,了解他们深度根植于某个特定领域的职业现状,将会遇到哪些人,经历哪些事,又会遇到哪些难题……
以下是记者手记系列第八篇,我们采访了《财经》杂志执行主编马克,一起走进《财经》杂志的发展历程。
/ 记者手记 /
作者 | 施嘉翔 周荣旺
编辑 | 冯平 张馨尹 胡世鑫
我的“黄金年代”
2020年秋,在深圳采访
从《财经》到《财经十一人》
2009年底《财经》杂志重组,马克因为长期和妻子北京广州两地分居,接受邀请,出任《财经》副主编,分管公司产业报道。
其他财经媒体理所当然“晃”过去的事情,在《财经》杂志一定要追根刨底。
2010年秋,在浙江大学讲座
“媒体+智库”,打破传统媒体的现实困境
《财经十一人》正致力于打造一个“媒体+智库”双轮驱动的商业新媒体平台。
媒体的核心是发现事实传播事实,而智库的核心是创造洞见,二者的工作性质和实现回报的方式都不一样。
媒体的商业模式,过去是以发行量换广告,现在是以流量换广告。但《财经十一人》这样的严肃商业媒体天然处于流量劣势,花几个月做的调查性报道,流量比不上娱乐明星的一条花边新闻。
马克认为他们的优势在于能够长期跟踪一个领域,在工作中积累知识和洞见。
《财经》创刊于1998年,23年以来深入报道过中国商界发生的几乎所有大事,追踪过几乎所有的重要企业、公司,这个过程中积累的知识,远非公开发表的新闻报道所能承载。如果这些知识能够沉淀下来,转化成更深入的研究性产品,那会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遗憾的是,在此之前,编辑部的工作主要围绕新闻内容展开,新闻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产品,记者们很难沉下心来深度研究。同时随着人员的流失,留存于他们脑中的知识也就离组织而去。
2020年7月,《财经十一人》组建了研究部(《财经》产业研究中心),目前有四位研究员,已经产出了不错的成果,今年的代表性产品是中国高碳行业上市公司“碳中和”排行榜。
2020年冬,主持《财经》年会
目前马克的绝大部分时间仍花在编辑日常稿件上。2021年国庆,七天长假里有五天他都在朋友圈转发财经新闻,并附上评论。“那几天我陪父母回老家探亲,但也得发稿,我的大部分同事也都在采访写稿。”
《财经》编辑部的内容生产是采编分离、编辑主导。但重要的采访编辑也会参加,重要选题,编辑必须全程跟进采访过程。
“《财经十一人》相当于二次创业,创始人都不可能脱离一线,各行业均如此。”
马克希望到明年下半年,他能够把精力放在三件事情上:第一,把组织沉淀下来的知识进一步体系化,从而给团队提供方法论;第二,设计新产品;第三,招募人才,优化企业文化。
事实上,无论《财经》还是《财经十一人》,在新媒体的所有领域都是跟随者,而非引领者。对这一点,马克表示遗憾,但也坦然以对。
“微博是新浪推动的,公众号是微信的发明,短视频是抖音推动的,中长视频是b站推动的,无论是网站时代、微信公号时代或者短视频时代,传统媒体都被甩在了后面。”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传统媒体离创新太远了,听不清市场的脉搏,也缺乏技术能力。
遵循着传统媒体“把事儿写准了”的准则,《财经十一人》已经运营了3年多,但仍未进入到一个比较从容的阶段——养活现有团队的同时,有可观的利润做创新产品。
马克希望《财经十一人》的每一名成员都能有体面的生活,生活从容,灵感就会更多,创新就更有可能。《财经十一人》实行合伙人制,团队成员能以“虚拟股东”的形式,分享发展红利。
一开始,《财经十一人》只有4个合伙人,现在有8个,占全部员工的1/4左右,马克预计再过两三年,合伙人比例会达到一半左右,并成为常态。
财经记者的专业门槛很高,文笔要流畅、要懂所报道的行业、要能从财报中读出新闻、英语水平也要过硬,因为很多上市公司的财报都是英文的。
“拥有这样素质的人,他还愿意做媒体,那他一定是真的喜欢媒体,这样的人必须成为公司的合伙人。”
2021年夏,在云南
Q & A
选题没啥可讲的。当时这事儿已经从行业热点变成了社会热点,只要你是一个媒体,你就肯定会去写。我们写的那篇我认为是所有媒体里最靠谱的,因为作者在电力行业沉淀了快十年,非常专业。
所以我们一开始就知道事情的矛盾焦点在哪里,停电限电去年前年大前年都发生过,只是没今年这么集中,形成矛盾的80%的因素,今年和往年都差不多,我们要做的是找出另外20%的激化今年矛盾的因素。
这次停限电中,有种流行解释叫“大棋论”,就是停限电是“国家在下一盘大棋”,但对我们来说这完全是无稽之谈,我们从一开始就不可能被它牵着鼻子走,因为我们知道这事儿的底层逻辑。
电是一个商品,停电就是商品短缺。商品短缺,要么是供给不足,要么是需求过剩,无非就是从这两个角度出发。为什么会供给不足?因为发电用的煤没有了。为什么会没有煤了?因为多种原因导致煤的供给减少了。
2. 对热点选题的要求会比深度报道稍微放低一些吗?
不会放低标准。
强时效性稿件和弱时效性稿件是两套标准,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强时效性稿件需要快速出稿,但我们不会为了时效性而去牺牲准确性。而且我认为真正能考验媒体是不是优秀媒体,就是看他们能不能写得又快又准。
今年8月份,一位国有企业的总裁跳楼自杀。我们是18:30知道这个消息的,20:00 我们就写完了报道,但我们不确定他是否为自杀,所以一直在找别的信源去交叉核实。最后,我们在当晚21:30发布了这一报道。如果当天核实不了的话,我们就不会发布这篇报道,虽然这意味着损失巨大流量。
3. 有人认为“在学校里读经济学专著不如直接就考一个证券从业资格证”,您认为一名新闻系的在校生想要从事财经记者这个职业,在校期间最应该做些什么?
这完全是两个层面的东西,一个是道,一个是术。其实在学校的时候,还是应该多读经济学原著,比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或任何一本经典的《经济学原理》等,这样的话你的根是正的,不容易被一些阴谋论所蛊惑。
4. 对于国家发改委征求意见:非公有资本不得从事新闻采编播发业务,您觉得如今的媒体还是面临着一个比较严峻的形势吗?
看你怎么理解这个事儿,如果你之前的写作习惯于囫囵吞枣的话,那日子确实是不好过。
但是从好的一方面来看,它会倒逼着你把文章写准,倒逼你不要去发表你自己都没把握的东西,至少对做商业财经新闻的记者来说,虽然限制更多了,但空间仍然是足够的。
马克
《财经》杂志执行主编如果你还想听到哪些类型的记者的故事,
欢迎在推送下方留言,与我们分享!
-END-
“记者手记”系列
统筹组:张馨尹、冯平、祁雯欣、
唐卓雅、杜锐峰、邓雨洁
统筹总监 | 胡世鑫
值班编辑 | 王笑康
推荐阅读
成为一名专业记者 | 记者手记阿富汗战地记者余勇:做时代的记录者丨记者手记医疗记者:在专业理性与生命感性之间 | 记者手记
教育记者:走在一线,架起桥梁 | 记者手记
战地记者陈聪:把战争最真实的一面剥开给人看丨记者手记
财经记者:这里有一道专业门槛,但并非不可跨越 | 记者手记体育记者张朝阳:镜头之下,竞技场内外丨记者手记社会新闻记者彭冲: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 | 记者手记
听说,有趣的人都关注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