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直面社会问题,带着纸笔,透过高度近视眼睛,寻找人类的出路;我们在对谈里擦出火花,呈现一手信源,为前线记者提供线索;我们强调客观陈述,重视数据和案例,分享心得,传播正能量。
我们不停奔跑,常感困惑,保持怀疑,不断求索。因为,我们是“行动者”。
我们不甘作为社会问题的局外人,更不愿在困惑里停滞不前,我们选择用脚步丈量土地,把事实记在便签的方寸之间。
那么,如何捕捉到事件冲突以外值得面对的问题?哪些困局应该得到更多注视?哪些群体需要被更多人看见?
即日起,深度训练营行动者说栏目将推出行动者周报,解剖最新热点事件、各类报道中的“困题”,分享“行动者”的身影,给前线记者提供更多一手信源和新闻线索,为解困式报道写作者提供一级台阶。
下面请听,行动者说:
01
「报道」专科生,路在何方?
<
02
「报道」隐匿而危险的老年抑郁
<
03
「报道」“清退令”后,超龄农民工该去向何处?
<
◎编辑:深度训练营 行动者说团队
#1
「报道」专科生,路在何方
记录人:@朱梓函
一直以来,专科生这个群体并没有得到公众的重视,甚至隐形起来。事实上,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076万人,其中本科毕业生为471万人,高职/专科毕业生为516万人,超过一半数量。出于就业等各种因素,庞大的专科生群体试图通过专升本考试这一途径以提升学历。但近年来,部分高校,尤其是知名学校专升本宣布停招或缩招,属于专科生群体的学历上升途径正在逐渐变窄。本篇报道采访了若干名专科生,了解他们面临的发展窘境,并对专升本的具体形式进行了梳理。
在社会观念里,“专科”这两个字似乎变得难以启齿。许多专科生会逐渐和本科生朋友失去联系,难以融入他们的圈子,在实际入学后也会发现本专科的学习环境天差地别。从校园到社会,“专科生”的身份也带来许多问题:就业岗位普遍薪资较低、发展空间小。就像文章中所说,“因为觉得大学生活无趣,同样也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管晓彤大学三年做了四份兼职工作,在麦当劳做过保洁,在商场的儿童乐园当过看护员,在甜品店做过甜品,还在超市卖场干过销售。她觉得「每一份都很辛苦」,也几乎每次都会让她体会一遍专科生的尴尬。”2023年度《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竞争力白皮书》显示,企业对不同学历毕业生职位量分布,本科占65.26%,大专仅占17.17%。在招聘岗位方面,企业面向大专生的岗位需求也偏基础,集中在销售顾问、客服和行政专业等。
2、专升本趋势——更热,更卷
近几年专升本考试竞争也逐渐呈现激烈趋势。2023年度《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竞争力白皮书》显示,2019届的高职毕业生专升本比例为7.6%,2021届则已经提升到19.3%。涌入人数的增多,让专科生需要为专升本考试付出更为周全的努力。
而从整体环境以及专家分析来看,部分高校停招专升本并不令人意外,只是为了保证“升本人才的招生和培养质量能得到有效控制”,趋势在招生院校上由以前的普通公办本科院校,向独立院校和民办院校转移。
但总的来看,近几年专升本的招生规模都在保持扩大。《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明确提到,“适当扩大专升本招生计划,为部分有意愿的高职(专科)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
1、专科生面临歧视——产业结构变革带来的社会现象我国技术工人在建国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经历了重大变革,广大产业工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相比于光鲜亮丽、收入更高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蓝领工人经常跟“卖体力”相挂钩,工资低且不体面,很少成为毕业生的主动选择。另一方面,应试教育再次加深了这种学历歧视。重学历、轻技能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专科和本科本在平等的两个维度上,但专科生常因“职业技能”属性引起非议,深入探究,这背后折射的恰恰是对专科学校所对应的蓝领职业的轻视。其实,在我国经济“脱虚向实”,更加注重创新和实干的当下,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需要既掌握丰富理论知识,又有娴熟技艺的技工人才,国家这几年也从"名"和"利"两个层面发力以改变技术工人的社会处境。这是一个好的转变,我们需要更多技术人才来破局,而首先,就要从正确看待技工的社会价值开始。2、专科生如何“逆袭”——与本科生错位竞争专科教育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开设的专业比本科范围更广,细分也更精,而且很多专业都与国家实体制造业息息相关。更加细分的专业更注重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这与本科教育形成了差异化,目的是为社会输出高级应用型人才,而在这些领域深耕,都会有不可小觑的前景。当下的中国制造业不缺流水线工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技术含量不高、机械性的工作都会被机器人取代,中国真正缺乏的是懂技术的蓝领。很多人对这种专业性强的蓝领工作认识程度不高,停留在“脏乱差”层面,往往会产生抵触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年轻人对蓝领这个领域的就业意向,也导致了社会对这个工作的误解。有关报道曾发现,如果专科生能沉下心来学技术,毕业之后能找到偏向研发的岗位,再同步提升学历,待遇和前景还是很不错的。3、技术人才缺口过大——专科生发展前景向好如今人口红利过去,国家迫切需要转型高水平制造业,但人才结构调整迟迟跟不上。高级技工和新兴产业人才缺口过大,特别是在新兴产业和现代制造业领域,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大痛点。一系列问题促使国家把目光看向了职业教育,目前国家的一个重要培养目标就是提高产业工人整体素质、技术、技能水平,并在“名”与“利”两个层面发力改变蓝领工人社会处境。为了让技术人才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人工智能技术等战略型新兴产业的有效对接,高职学校也陆续开始增设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新能源材料与技术等相关专业。许多专科院校进行校区扩建,提升校园的硬件设备和场地,并且通过开展高校合作、设置大学直通车等举措给专科生寻找更多的出路。除此之外,近几年蓝领薪资也在快速提高。总之,专科生如果能够抓住时代发展机遇,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将同样拥有广阔的前景。#2
「报道」隐匿而危险的老年抑郁
记录人:@幸诗淇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最新发布了《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报告抽取了6859份成年人样本,其中,老年人群体的抑郁检出率为6.3 %,具有比较明显抑郁症状者比例达到8%-16%。相较于青少年,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往往掺夹在其他病的表征里,更为隐蔽,从而造成「总是身体不舒服,却查不出哪里有问题」的困扰。老年抑郁还有不容忽视的一面:患者如果有自杀的意念,行动会更决绝。1、影响老年人心理状况的因素是多元的,除了自身身体状况、遗传负荷、家庭支持这些因素以外,个人既往的性格特点、生活事件,包括周围的环境等,这些社会心理因素都会给老年人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2、由于老年抑郁症的隐蔽性和影响抑郁因素的复杂性,很多时候家属会有误解,觉得病人的抑郁是装的。这也说明了人们对抑郁的认识存在偏见,不是完全客观的。
3、抑郁症是可治疗的。对家人来说,比较好的办法是主动和患者进行交流,让患者去表述自己的内心感受。
4、关注老年抑郁症,衰老和死亡无法回避。但当我们意识到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死亡就不构成威胁了。
1、老年人心理健康之困老年人心理健康关乎个人和家庭的幸福。但老年人的抑郁症具有隐蔽性,同时老年抑郁患者的自杀行动会更决绝。因此,如何看待老年人的抑郁问题,怎么帮助老年人摆脱抑郁,从而找到自身价值,是一个有待讨论的话题。在《人物》的这篇报道中提及了一些解决办法,如家人应当给予老年抑郁患者更多的关爱和理解,进行专业的心理治疗。但对于如何建立预防老年抑郁的制度,国内外是否有较好的范例,还需要进一步探讨。2、 如何正确认识衰老与死亡老年抑郁的背后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那就是整个社会如何看待衰老与死亡。虽然老年抑郁的成因是极其复杂的,但其中有一个共通的因素:即老年群体无法适应老年的生活,无法正视自身的身体机能已经出现衰落,以及无法正视即将面临的死亡。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应该认识到:死亡教育是必要的,它能帮助我们加深对死亡的理解,从而意识到生存的价值与意义,选择以何种姿态面对生活。#3
「报道」“清退令”后,超龄农民工该何去何从?
记录人:@王冠杰
2019年上海、天津等地针对60岁以上的建筑业农民工发出「清退令」。但清退令并没有让超龄农民工彻底离开这个行业,反而我们能在报道中看到不少老建筑工为了继续在工地打工,不惜谎报年龄,办假证件。对于他们来说,50岁、60岁似乎并不构成停止工作的门槛,只要还能动他们就会继续工作。那为什么在本应颐养天年的年纪,他们还要争相奔赴又苦又累的建筑工地,继续工作呢?「清退令」的颁布对他们而言又具备何种意义呢?本文对话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讲师王欧,试图阐释这些问题的成因。
1、 为什么超出退休年龄,他们还要继续工作?原因:①农村传统代际关系造成的经济压力。年纪大的人往往会给下一代输送资源,比如为外出读书或打工的孩子积累财富,为房子、彩礼等开支做准备,他们会认为自己对子女负有责任。而不是向下一代索要资源。但不只是背着下一代的房贷、彩礼,他们同时还面临着养老以及对重大疾病的隐忧。②当前社保制度的局限性。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有限,一旦遇上重大疾病,能报销的费用极其有限。并且多数人不具备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即便有的人会自己缴新农保,但文章中提到,以江西为例:新农保最低档一年300元,最高档一年6000元,绝大多数人交的是最低档,60岁后一个月只能领100多元。这样的标准,如果不继续打工挣钱,很难维持生计。2、 为什么建筑业会有数量庞大的超龄农民工群体?原因:①劳动力市场对超龄农民工越来越封闭。在城市,正规的用工市场,制造业的工厂不会要45岁以上的工人。无论是市政部门的环卫工人,还是平台雇佣的家政人员,但凡正规一点的部门,基本上年龄都要在60岁以下。②建筑行业分包制导致的劳动合同漏洞。文中这样描述建筑行业的分包制度: “甲方分给乙方,乙方分给次级乙方,次级乙方找大包工头,大包工头找小包工头,小包工头再从老家带农民工去。”工地的这种层层分包,造成了不正规的用工制度。文中提及,据学者调查,全国各地建筑工人的合同平均签订率只有17.4%,这种不正规的用工制度,为超龄农民工敞开了一道口子。1、 「清退令」是保障还是一刀切?颁布清退令固然出于保障超龄农民工安全的考量,但想要解决安全的问题,需要有更全面的配套建设,比如建筑工地的规范管理、完善的合同与工伤保险、对用工方的约束等等。对于大多数超龄农民工而言,清退令不仅仅是对他们就业空间的压缩,更是对他们生存空间的挤占。2、 超龄农民工,最终该往何处去?根据国家最新的统计数据,2021年50岁以上的农民工将近8000万。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社会群体。「清退令」的颁布让他们不得不离开建筑行业,绝大多数人只能回到农村进行传统农业耕作。但文中提到,城市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出来以后,大量远离城郊的农民也被征地,搬进楼房,这让农民失去了继续务农的条件。对于建筑行业的超龄农民工而言,这无疑是切断了他们的退路。而如果离开建筑行业,失去耕地和务农条件的他们,去处在哪里?系列统筹 | 陈宇龙 钟楚滢 曹奕涵编辑 | 钟楚滢 王冠杰 秦朗 幸诗淇海报|钟楚滢排版设计 | 钟楚滢 陈宇龙运营总监丨胡世鑫 推荐阅读 [3]快门故事|这里放着你寄存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