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5月1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撒旦,你退去吧!

杨牧谷 标竿人生 Emmanuel 2021-05-11


信仰不是用来解释人生,乃是用来承载生命,

使我们可以走得更远,去得更深——

这是信仰赋予生命的勇气。


撒旦对人就是只有这两道板斧:没有的它说要加给你,只要你向它下拜,只要你把主权转移,臣伏于它;你原有的它说要剥夺,目的是要你怀疑神、离弃神。


它已成功地塑造我们这一代的价值观:成败只看得失,且是朝夕的得失。我们要怎样突破它的封锁,做个真正的自由人——一个可以自由地爱神的人呢?



 01 


生死迷障




撒旦对人最大的谎言就是得、得、得,有生之日就要不断地攫取享受,死亡临到就一切都烟消云散。死亡就是终极的终局,因为一切得失只看今朝。这思想深入中国人的意识结构,反映在民间俚语以至民间宗教中。


我们必须对撒旦说,死亡并不是终极,因此得失不争朝夕。死亡甚至不是终站,它只是一道门。推门进去,我们就进入复活的荣耀生命。


故此,人不是不能越过死亡,但是死亡不能越过复活的生命。


事实上我们可以这样说,死亡是被困在永恒的这一边,因为死亡本身不是永恒的,死亡有一个起点,也必有一个终结,那就是复活的基督带着他荣耀的国度降临时,死亡就要被除灭,不再可见了。


正因为生是无垠,死是有限,我们必须以更恒久常存的标准来定此生的成与败,而不是以朝夕的得与失。


不错,恒久的标准就是亲眼见到的神——甚至不是风闻中的他。洞破死亡的皮相,我们才有真正的自由去生活、去爱神,不需要因怕死而终生为奴。




 02 


苦乐有时




苦难是一种剥夺,不错。避苦趋乐是人之常情,也是不错,但愿望是一回事,现实却是另一回事,现实不会随主观愿望改变,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生命本来就是有甜亦有苦,有得也有失。得与失都该被看作生命的必然,这样我们自然会有一份宁静与恬然来处得失了。


为什么我们对生命竟会抱着如此不切实际的期望?以为它只有欢乐,没有痛苦?只有阳光,没有幽暗?


也许生在丰年的人对困苦都抱有几近歇斯底里的反应,特别是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


现实当然是,受过教育的中产分子不会比别人更少受苦,或是健康上的,或是人际关系的,教育与经济条件都不会增加半点苦难免疫力,结果他们活得比任何人都更没有安全感,也更少感谢,更多埋怨。


“难道我们从神手里得福,不也受祸么?”约伯问他的妻子。我们也要这样问自己:“难道只有恩典,没有试炼么?”


接受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并不会叫生命更苦,只是当苦难来袭,我们不会惊惶失措、夸大苦难,反而会以平常心来接纳它。




 03 


蒙召受苦




这是朋霍费尔的名言,他说基督徒蒙召,就是蒙召与基督一同受苦。


撒旦对20世纪基督徒设了一个最危险的陷阱,乃是不再相信我们是要背起十字架跟随主,只相信一个没有痛苦的基督教。


基督来就是要钉在十字架上,他的一切路都是指向各各他的。但要注意,他并没有要求我们与他同钉十字架,只要求我们背负自己的十字架跟随他,不要在苦难面前遗弃他。


基督的苦难是一种无法沟通、必须独尝的苦难,他都一一备尝了,并且胜过了。


现在他知道我们在世上有苦难,要求我们忍耐片时,与他一起走过,在苦难上与他有份,与他有交通,好能与他一起经历胜过苦难的道路。


除了这样,我们无法与他同行,更无法与他同工。


只要我们肯重新校正步伐,重新调整对将来的期望,再肯定十字架在我们的召命中的位置,撒旦就不能常用剥夺和损失来威吓我们。




 04 


重铸答案




苦难是没有公共的答案的,我们可以从约伯的缄默猜想得到。


约伯问了三十五章的问题(三至三十七章),到约伯记的结尾,他只是突然不再问问题,却也没有交代答案。一切的问题与答案都升华成为赞叹与无言了——他在静默中以敬拜来代替问题。


一直以来,圣经学者都在揣摩约伯记的苦难答案是什么,到今天仍无定论。我相信一个可能的答案是在四十二章第3节:“我所说的,是我不明白的。”


最后他明白了,所以不需要再说下去了。约伯记便成了一本只有三十五章的问题却没有答案的奇书了。


但约伯记最宝贝的,不是在已说出的问题,而是在没有说出的答案。


苦难不是要赶逐我们离开神,乃是使我们更挨近神。它会把我们自设的篱笆拆毁,种种社会及经济的防卫措施撤离,甚至连我们做人处事的前设都给砸掉了,叫我们赤裸裸地面对神。


再没有掩饰,没有借口,什么都没有,只有我与他在那里——答案正是在那里。

这岂不正是约伯说“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的意义吗?这岂不正是约伯对神加倍的赏赐不发一言的意思吗?


不错,这也是约伯没有把答案说出来的原因,因为他的答案只适合他,并不适合你。你要答案,你就自己到他面前去寻找,在他的脸光中重新为自己去铸造,这正是苦难的意义。


没有捷径,也没有代替品可使用。




 05 


更深一步




信仰不是用来解释人生,乃是用来承载生命,使我们可以走得更远,去得更深——这是信仰赋予生命的勇气。


哲学可以解释人生,它却没有责任去承载生命,因为它实在也不能承载生命,只有信仰可以。可惜我们常把信仰递减为哲学的一种。


苦难是不能透过理性的解释来化解的,因此自有哲学以来,从没有人能提供一个人人都满意或一个能满意得很久的解释出来。


苦难是需要承载的,却不能被解释。千百年来无数人在耶稣基督里找到承担苦难的勇气,他们就像但以理和他的三个朋友,被仇敌扔在火窑内,火却无力伤他们,“并没有火燎的气味”(但以理书三章27节)。


但以理和三个朋友当然不仅是安全地走过火的试炼,他们的经历叫尼布甲尼撒屈服敬拜神,他们自己亲身经历神在火窑中的同在,以及但以理日后得见旷世的异象,这些都是信仰承载生命的结果。


设想但以理与三个朋友只用信仰来解释生命,面对尼布甲尼撒命令通国敬拜他的金像时,他们会怎样做呢?他们大概会说,这不过是异途同归而已,我的膝头下跪,我的心里咒骂它,不是抵销了吗?


再说,不去跪拜它,就不能走得那么近来咒骂它,跪拜也不是不好的吧……很像现代人的辩词吧,它就是一个典型地把信仰当作解释人生的辩词。


信仰承载人生的意思,乃是承认信仰的优先次序,并且使自己的经验本于信仰来发展。信仰是带着我们的经验走,不断探测新的路向,迈向新的层次,却拒绝裁剪信仰,使它适合我们简陋细小的经验。




 06 


更高考验




学习接受那不能明白的,这是信心的最高考验。


撒旦试探人的手法,千万年没有改变过,在伊甸园是“神岂是真说……”的问题,在约伯记是三十五章的问题,在旷野同样是试探性的问题。


我们发出一连串早已预设了不能有正面答案的封闭式问题,然后自我应验地把神打成大反派,最后孤身走我路,完全按着撒旦定下的计划来发展。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揭露了胜过此阴谋的方法:


苦杯非我欲也,但要紧的不是我要不要这苦杯,而是你的旨意;不是我能否明白,只是尔旨得成,我就是不明白也要学习接受,只因为知道这是出于你,你是不会错的,我就甘心乐意尝此苦杯。


人通过这个信心最高的考验,撒旦连最后可以摆布我们的把柄也失掉了,我们便有真正的自由来跟随神。




 07 


结 论




撒旦不是全知也不是全能的,人胜过它的诡计也是可能的,哈巴谷为我们立了一个经典榜样:


虽然无花果树不发旺,

葡萄树不结果,

橄榄树也不效力,

田地不出粮食,

圈中绝了羊,

棚内也没有牛;

然而,我要因耶和华欢欣,

因救我的神喜乐。


哈巴谷书三章17至18节

信心不是因为这些那些,乃是就算没有这些那些,我仍要因耶和华欢欣和喜乐。到这地步,撒旦就算完全失败了。


本文摘自于杨牧谷的《再生情缘》:



亲爱的们:


英国诗人约翰·邓恩(John Donne,1572—1631)有一句名言:“没有人是一个孤岛。”这句话我们自小就朗朗上口,他的意思是说,尽管平日不察觉,其实在海底下我们是彼此相连的,是一个半岛,而非一座孤岛,不管你自觉是多么违世孤独。但真正有份于模造我性格的,是俄罗斯哲学家别尔嘉耶夫(Nicolas Berdyaev,1874—1948),他比约翰·邓恩更进一步,指出人不仅不是孤岛,他与所处的群体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他影响着群体发展的模式与方向,同样,群体亦在塑造他的性格(Personality in Community)。


《再生情缘》以一个很特别的角度正扮演着这样的角色。正如在书中交代过的,此书是1992年我患鼻咽癌时,每天到医院就医,回家时坚持按就医过程记下的体验。那的确是一段艰难的日子,不说由治疗引起的疼痛,单说治疗进入第三周后全身像散掉一样乏力,不要说做什么事了,每天早上去医院就是一场搏斗。但当时既没有人对我作预告,又碰上身体发生了特殊变化(无日无之),最惨的是求问无门,你完全是被囚在一个无助的死角。当时支持我每天记下就医过程的只不过是一个信念:“我既完全无助地走过这趟水火之旅,其他人就不必再无助地忍受这样的痛苦。”结果这本书自出版以来,再版了很多次,也帮助过无数的人。事实上,它也改变了我半生生命的秩序,探望与帮助病人成了我使用时间、精神与机会的最优先次序。从一个真实的角度来说,它把我从书堆中拯救出来,叫我敢于面对群众,而且甘于接受这样的改变。


借此再版机会,特记此事为序,想来是适合的。


——杨牧谷

二〇〇一年五月三十日




本文转载公众号:陶土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