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字麦克卢汉》:信息时代媒介素养提升指南

李绍宾 传说公关
2024-09-01


《数字麦克卢汉》

  作者    :[美]莱文森 

  译者     :何道宽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4-8


正如译者在书中序言写道:《数字麦克卢汉》是一本三合一的书:

 

这是一本关于麦克卢汉的评传。麦克卢汉是信息社会的先知,他提出的媒介即讯息地球村等概念极大地颠覆了人们的认知,让人震撼。麦克卢汉对于网络时代的预言已然成为现实。但是,其充满暗喻、类比的行文风格,以及只探索、不解释的研究方法让人对于其望而却步。所以,这本书是我们走近麦克卢汉的绝佳机会。

 

这是一本保罗·莱文森关于数字时代的专著。数字麦克卢汉》是麦克卢汉研究史上的第一座丰碑,它率先全面肯定了麦克卢汉思想的历史地位。但是莱文森并不满足于总结和继承,而是进一步发展了麦克卢汉的思想。他将麦克卢汉的相关理论运用于数字时代,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观察当下。

 

本书作者保罗·莱文森,美国媒介理论家。同时,他也是一位科幻小说家,著有20余种科幻小说。


这也是一本让网民扫盲和提高的指南。正如本书的副标题信息化新千纪指南一样,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去认识时代。

 

01

我不解释,我只探索


众所周知,麦克卢汉笔下的文字深奥难懂,这主要是因为麦克卢汉的研究方法——我不解释,我只探索。坎贝尔在“进化认识论”中提出了知识演化的三个阶段:生成、选择和传播。借用坎贝尔的理论,麦克卢汉便属于只从事第一阶段的工作,他不在乎也不热衷于为其理论进行解释。

 

麦克卢汉在书中大量使用类比和暗喻,“地球村”便是最为人所熟知的一个。麦克卢汉认为,比喻可以超越现状,为我们理解提供更多的空间。他曾借用马拉美的名句“定义就是杀戮,暗示就是创造”表示自己为何喜欢这类修辞。面对暗喻,我们正确的态度是破译,以便去体悟作者真正的想法,而非仅根据字面意思钻进牛角尖中理解。

 

图为麦克卢汉。麦克卢汉是媒介环境学派一代宗师。在互联网一词尚未出现时,他已经预言了互联网的诞生。

 

进入新千年,我们便发现麦克卢汉的写作风格和互联网的气质是相符的。麦克卢汉的著作就像当前的“头条文章”一般,每一章篇幅都比较短小,我们可以从任何地方开始阅读,但是全书主题是顺利通达至每一章的。同时,麦克卢汉是个十足的“标题党”,例如“唱机——使国民胸腔缩小的玩具”、“电视——羞怯的巨人”等等,我们看到目录时可能常常会感到吃惊。

 

其实,麦克卢汉的文字和网络中的交往都反映了人类神圣的话语方式——口语会话。可能麦克卢汉的写作风格本身就是他想要传达给我们的讯息,他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主题是紧紧缠绕在一起的。麦克卢汉对基于声觉的口语会话十分珍视,在他看来,声觉是人类交流的基础,而文字的线性表达则伤害了声觉。

 

左图为麦克卢汉《理解媒介》的目录,右图为某导航网站,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麦克卢汉超链接式的写作和互联网的风格十分相符。


02

媒介即讯息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最著名的论断,它指媒介所能传输的东西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远远超过内容的影响。麦克卢汉认为内容夺走了我们的注意力,损害了我们对媒介的理解,损害我们对媒介及媒介周围一切的感知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传播的内容丝毫不重要?在莱文森看来,这是不可能的。没有内容的媒介根本不存在,内容是媒介资格的必备条件。

 

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在英国建成。麦克卢汉在书中写道:“铁路的作用在于加速并扩大人们过去的功能,创造新型的城市、新型的工作和新型的闲暇。这些变化与铁路所运输的货物毫无关系。”


人们之所以对内容的关注如此之深,是因为伴随着新媒介的出现,旧媒介变成了它的内容。例如小说是电影的内容,电影是电视的内容。因为前一种媒介已经被我们驯化,所以这个内容了支配我们的感知,分散了我们对于新媒介的注意力。

 

麦克卢汉似乎通过这一论断在暗示人在技术世界中居于次要地位,但是莱文森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认为,人是积极驾驭媒介的主人,人对媒介发号施令,并且创造了媒介内容。同时人们对于他人创造的内容具有空前的自主选择能力。所以,人类并非如麦克卢汉所言只是媒介技术传播授粉的一个中介,而是对媒介演变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力量。

 

03

声觉空间与视觉空间


视觉空间是由于人们用拼音字母阅读和写作才产生的,是字母一致、连续和分割等特征的副产品。而声觉空间则指前文字世界,那是一个没有边际的世界。在那里,信息冒出的位置不固定,这是一个全身心浸染其间的世界。


图片古希腊字母。麦克卢汉认为,西方人2500年来都是通过线性、连接的拼音字母棱镜来看问题的。人们所感知到的视觉空间实际上是人造媒介的内容。


我们将听觉、视觉以及味觉和触觉进行对比便可以发现,味觉和触觉的获得需要和物直接接触,所以我们不容易出错。而听觉和视觉则需要和物体保持一定的距离,通过空气或者光线才能被人感知。但是当我们通过眼睛观察世界时,我们的视线会只聚焦在一个方面,而忽略其他东西。所以,视觉并不可靠,我们甚至可能会出现幻觉。

 

但听觉因为其沉浸性的特征,周围环境中发出的一切声音都会传入到耳朵里,我们不会失去多少背景的东西。另外,我们可以自主控制自己的视线,甚至还可以选择闭上眼睛,但是我们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耳朵不去听。

 

每天早晨的第一缕阳光并不足够能叫醒我们,通常我们会选择用听觉来感知的闹钟。


这也意味着,在通过视觉进行观察时,我们没有办法分散自身的注意力。我们必须十分专注并且投入,但是听觉则不会要求人们必须如此,我们可以在开车或者睡觉前打开广播,这种伴随性是听觉的特征。

 

保罗·莱文森认为,互联网的出现意味着声觉世界的复兴。因为声觉具有开放与互动的特征,而网络中的交流则再现和放大了这一动态属性。

 

针对声觉空间的崛起,此处再次呼应上文保罗莱文森提到的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趋势”理论。人创造媒介并选择媒介,我们通过媒介来拓展传播,超越生物局限。同时,在早期沿伸的过程中,人类失去了某些生物学传播的成分,而我们则想要重获这些昔日的传播成分,回到远古时代人类自然传播的故乡。

 

图为电影《头号玩家》的海报,电影幻想未来人们通过VR进入虚拟的游戏世界。回顾人类的媒介发明史,从静态的照片到黑白电影,再到有声电影、彩色电影,最后到全身心沉浸式的虚拟现实,人类的传播体验越来越回归到远古时代。


原始社会,在语言出现之前,我们通过耳闻目睹的方式去感知世界,这时我们容易按照世界向我们展示的意义去感知世界。但是,当我们学会了说话,我们便获得了人类所独有的抽象能力,此刻我们便不再能用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表现世界。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类能够真正回归原始世界,因为抽象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抽象是语言最根本的属性,同时也在人类生活中占据中枢地位。那为什么人类发明的许多媒介依然去呈现图像呢?保罗莱文森认为,这是因为字母表非常有效地传达了抽象,因此人类缺乏通过其他媒介改进抽象能力的动力。

 

04

地球村


昔日的村庄有两个特征:人们获取信息的机会均等,同时也允许接受信息的人随时发送信息。

 

在鸡犬相闻的村庄中,卖货郎在村口喊一声,全村人都会听见。谁家如果有需要,只要站在自家院子里回应就可以。


这就意味着,虽然印刷术造就了大规模的受众,但是接受信息的同步性被摧毁了。而广播电视的兴起,尽管其大规模实时同步地向受众传输信息,但是其主要是单向传输。所以在莱文森看来,这些媒介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村落。

 

广播构建的村落是儿童的村落,因为受众只能听,而不允许问。这就像家庭中的孩子聆听父母的说教一样。而电视营造的村落则是窥视者的村落,受众观看电视就像在偷窥一样,被窥视的对象既受人喜欢,也让人讨厌,他们都被观众强烈的情感所投射。

 

图为美国总统罗斯福,他通过广播开创的“炉边谈话”形式,使其获得了美国民众强烈支持。


互联网的出现意味着村落的真正复兴。雅典民主城邦的理想规模是由聚会时能够听到彼此讲话的规模决定的。大众媒介使直接民主变得不可能,而互联网则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但是我们是否就有意愿使用它呢?在李普曼等人看来,公众受制于种种局限,并不能够使政治实现良好运转。但是莱文森则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认为个体公民不再是坐在后排昏昏欲睡的旁观者。地球村绝对不仅是一种传播手段,而是我们交流、辩论、达成共识甚至投票选举的手段。

 

广场(Agora)是古希腊城邦空间形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雅典公民聚集于此相互讨论交流,雅典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就在广场上召开。


所以,保罗莱文森对未来持乐观态度,他认为互联网的大规模应用可以使政治更加民主化。

 

05

玩具、镜子和艺术


保罗莱文森对于媒介演化提出了他著名的三阶段定律。那就是人们对待媒介是从玩具,镜子再到艺术这一进程演变的。

 

媒介以招摇的姿态进入社会时多半是以玩具的方式献身的。人们喜欢它们,仅仅是因为好玩。例如电影在发明的初期,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婴儿的午餐》这一短片,曾经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人们并不关注其表达了什么内容,而仅仅因为一个东西在媒介中动起来便感到激动不已。

 

视频卢米埃尔兄弟最早拍摄的系列影片。最初人们对于电影的欣赏,不是因为其故事情节,而只是因为活生生的人出现在银幕上。


人们先在玩具中寻求快乐,然后才会集中注意力看他们能为我们做什么。当我们开始追求媒介的实用属性时,我们就进入了第二阶段。中国的指南针原被用于测量风水。传入西方后,欧洲人将其用于航行中,由此而开启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但是我想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地去理解“镜子”的涵义。之所以媒介演化为镜子,是因为我们从这种媒介中照见我们自己,我们如何使用它们,便是人类之人性特征的显现。


图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画中人正在燃放炮竹。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但是西方将其大规模地运用于战争。这说明媒介演化过程中,速率是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的。


媒介演进的第三阶段是艺术。当旧媒介被初次取代时,人们由于强烈的怀旧情绪而把其当作一种艺术。但到后来,人们与最初的媒介并没有直接接触时,此时媒介的保留程度便由其自身吸引人的属性决定的。


我们对于媒介有一种一见钟情效应,我们永远摆脱不了感情上与某些媒介的纠缠,并且我们会认为一见钟情的媒介是最舒服的,直到真正革命性的媒介出现时,我们才不得不放弃。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依然喜欢听唱片,或者从来不看电子书。

 

虽然现在音乐大多可以通过电子设备播放,但是黑胶唱片机现在依然存在,甚至用唱机播放唱片被认为是高雅品味的象征。



06

历史的后视镜


历史的后视镜是人类思考现在与未来的一种思维方式,其渗透极为广泛,连麦克卢汉也无法避免。该论断是指我们认识新事物时,必须要借助于过去或现在的事物。好比我们在汽车中通过观察两侧的后视镜中出现的事物,而判断我们前进的方向一般。

 

图为最初美国的无线广播电台,人们最初称广播电台为“无线电”,但是这一名称无法指出它产生的同步听广播的大规模受众。


后视镜成为了媒介演化及其影响的基本原则,我们如此理解新媒介是因为其有助于我们与新媒介妥协,并感到舒服。

 

但是,问题在于:什么时候看后视镜,什么时候注意前方的路况呢?如果我们只盯着后视镜,只关注新媒介和旧媒介的关系,那么我们可能迎头撞上没有看见的,难以预料的后果。而如果我们只观察前方,眼睛里便看不到,也想不到我们来自何方,曾经去过哪里,这样我们就不可能知道我们在向什么地方前进。

 

对于“电子墨水”这一发明为何迟迟未取代书籍和纸张,莱文森认为传统纸张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稳固性。它是一个在任何时候都等待着你的可靠场所。所以电子文本必须考虑在提升方便性的同时,不减少其安全性和连续性。


所以,保罗·莱文森建议我们不仅需要通过镜子去照射我们刚刚去过的地方以获得准确的信息,还需要某种指示或判断方式,以便确定过去哪些东西与我们的前程相关。

 

但是仍然有一些媒介是我们无法预料到其会产生的影响的。例如唱机最初是作为电话的录音机而被发明的,互联网最初是用于军事,并且是高度等级化的,当时的发明者并不会意识到互联网对于今日的人类社会会产生如此巨大得变革。

 

最初人们创办阿帕网的目的是要促进一个高度等级化的体制里的信息流动,但是互联网最终却粉碎了守门人制度和等级制度。


对于人类是否能够预见后果并控制媒介演化,麦克卢汉认为人类历史是技术影响产生的结果,我们无法完全控制技术,并且对于技术的影响一无所知。

 

而莱文森则提出了“补救性媒介”理论,认为人类拥有控制能力,人类理性和控制力在补救性媒介中占上风,并且这种能力在媒介演化中是最根本的问题,而后视镜则是积极引导技术走向康庄大道的一种工具


本期主讲人


主讲人:李绍宾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

17级公共关系学本科生


好读书不求甚解,好美食五谷不分,好音乐五音不全,梆子井的“新三好学生”


上图为传说读书会管理人员微信二维码,欢迎大家扫码添加,并通过邀请方式加入传说读书会微信群



【往期热文推荐】

沉没于沉没成本?如何看待会员卡营销

媒介事件的三种脚本 | 发现自己被热点套路了吗?

本周公关大事件 | 6.17—6.23

为高考生安利一波我们中传公关




 主笔:李绍宾

 排版:李绍宾




文中图片皆为网络资源,仅供学术研究之用。

若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

cuc_pr@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传说公关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