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北京中轴线见证了这座古都700多年的城市发展与变迁,对北京的城市规划历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决定了北京城市的整体空间格局和社会秩序,一直是北京城市发展的核心,是北京老城的“脊梁”和“灵魂”。
为了让大众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中轴线,中轴线创意大赛组委会策划推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大讲堂”系列活动,邀请权威专家深度解读中轴线,带领大家了解中轴线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
中轴线文化遗产大讲堂:
11月18日,李欣老师以时间为脉络阐述了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从“中轴线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今天的中轴线”“展望中轴线的未来”这三个方面出发,李欣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堂生动而又深刻的中轴线讲座。
中轴线·前世
梁思成首次提出“中轴线”概念
1951年2月19、20日两天,梁思成先生在人民日报(第967和968号)上发表了一篇《我们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
文章的最后,梁思成明确提出了中轴线的概念。
梁思成
“
北京在部署上最出色的是它的南北中轴线,由南至北长达七公里余。在它的中心立着一座座纪念性的大建筑物。
由外城正南的永定门直穿进城,一线引直,通过整一个紫禁城到它北面的钟楼鼓楼,在景山巅上看得最为清楚。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城市有这样大的气魄,能够这样从容地掌握这样的一种空间概念。
更没有第二个国家有这样以巍峨尊贵的纯色黄琉璃瓦顶、朱漆描金的木构建筑物、毫不含糊的连属组合起来的宫殿与宫廷。紫禁城和内中成百座的宫殿是世界绝无仅有的建筑杰作的一个整体。
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我们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
元代关于中轴线的选择
中原大地历代国都的建设,根据“面南而王”的传统,宫廷所在必然面向南方,并以位居城市的中央,最为可取。
金中都城的建设即是如此。结合这一特点,大都城的规划设计,就首先选择了积水潭东北岸上预定为全城中心的一点,立“中心台”,又建“中心阁”。
从“中心台”向南,紧傍积水潭东岸,垂直南下,形成设计上的中轴线。在此中轴线上,又紧傍太液池的东岸,建造宫城“大内”,即后来所谓紫禁城。城内南为前朝大明殿,北为后廷延春阁。
与宫城隔湖相望,另建隆福宫,为太子所居,隆福宫之北,又增建兴圣宫,为皇太后所居。这一布局的结果,是太液池北部的万岁山(琼华岛)与东岸的宫城“大内”和西岸的隆福宫、兴圣宫鼎足而立,布局稳定和谐,又富有山光水色,规模宏伟,为历来宫城设计所未有,实属一重大发展。四周修建萧墙,即是日后所谓皇城。
中心台迤西之南北大街上,南北分建鼓楼与钟楼。晨钟暮鼓,为全城报时之所。
图片来源:《北京历史地图集》
以积水潭的东西宽度,作为全城宽度的一半,用以决定东西两面大城城墙的位置,只是两面城墙的内侧,还需各加一条顺城街的宽度。
从中心台沿中轴线南下,越过萧墙后,再加一适当的距离,决定南城墙的位置。这里所谓适当的距离,就是在“大内”以南一直到大城南门之间,确保一定的空间,以便修建中心御道及其左右两侧的千步廊。然后再以中心台到南城墙的同等距离,决定北城墙的位置。这样太液池到积水潭的浩瀚水面及其上游向东流去的一条重要水道,就被确定在全城的核心位置上。
在萧墙以东,东城墙内侧建太庙。在萧墙以西,西城墙内侧建社稷坛。
大城四面以及各城门位置确定之后,从而确定大城之内和宫城之外的街道坊巷和胡同的统一布局和划分。
明清时期的中轴线
明嘉靖年间,为了加强防御,决定在京城外修筑外郭城。
后来由于明朝国力衰弱,财政吃紧,只有南边的外城修建起来了,所以明清北京城为“凸字形”。
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图片来源:《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明)张爵
元代北京的城市中心点在现在的钟鼓楼一带,明永乐年间,城市中心点在现在的景山一带。
明嘉靖年间,有了外城之后,正阳门就成为了北京城的城市中心点。
可以说,北京的城市中心点一直在往南移动,中轴线也在从北往南延伸。
明万历至崇祯年间北京城
1860年以后
120年前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站在安定门城楼上,法国测绘部主任查尔斯·杜宾拍摄了钟鼓楼,下图是中轴线上的第一张照片。
从此,中轴线开始有了影像记录。
上图是英国摄影师在正阳门上拍摄的天安门远景,大清门清晰可见。
上图是苏格兰摄影师拍摄于1869-1872年间的钟楼。
1420年,北京钟楼和鼓楼同时建成,钟鼓楼是明清时期我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报时中心。
没过多久钟楼被烧毁,一直到乾隆年间才复建,这也就是现在的砖石结构的钟楼。
上图是同一位摄影师拍摄的鼓楼。
1925年前,鼓楼下的券门本是开放的。
现在鼓楼下封闭的门洞,是1925年为开办京兆通俗教育馆,改造后的结果。
中轴线·今生 建国初期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1月31日接管北平城防。决定于2月3日正式举行解放军入城仪式。
2月3日上午10时,解放军分两路,分别从永定门和西直门进入北平城,并在正阳门举行了盛大的入城仪式。
毛主席特意决定入城部队一定要经过东交民巷。
在旧中国,东交民巷是不允许中国军队和警察进入的,此举意味着中国人一洗半个多世纪的屈辱。
人民解放军所到之处受到了各界群众的热情欢迎。
地处南城的龙须沟位于中轴线东侧,曾经是出了名的臭水沟,附近居民日常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让众多北京市民惊讶和欣喜的是,刚刚成立的新政权并没有投入大规模的人力物力去修建高楼大厦,而是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了治理落后地区的人民生活环境上,其中最重要一个项目就是改造龙须沟工程。
面对此情此景,作家老舍深受鼓舞,多次到龙须沟体验生活,创作出了轰动全国的话剧《龙须沟》。
人民大会堂的建设从提出设计方案到开工只花了一个多月。
从1958年10月正式开工到1959年7月中旬施工基本完成,8月份验收完毕,人民大会堂最终于9月初在建国十周年庆典之前投入使用。
世界文化遗产
1987年12月,北京故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998年11月,北京天坛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轴线上的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阳门及箭楼、太庙、社稷坛、北京钟楼、鼓楼、先农坛、景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毛主席纪念堂、万宁桥、永定门御道遗存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永定门城楼(复建)被列为全国文物普查登记项目。
修缮和复建
曾经城市发展需要,中轴线上的一些建筑被拆除,如今随着北京中轴线保护工作推进,相关修缮、复建工作顺势启动,老建筑纷纷得到“重生”。
2004年对永定门进行复建,修缮了先农坛城墙、火德真君庙、天坛、钟鼓楼。
2005年修缮天坛神乐署、正阳门、先农坛。
2006年修缮故宫太和殿、太庙、景山万春亭。
2007前门大街改造,2008年开街。
2013天桥景观恢复。
2016年修缮景山寿皇殿。
2017年腾退修缮社稷坛。
2018年腾退修缮太庙。
2019年腾退天桥公交站,铺设南中轴御路。
2020年修缮先农坛庆成宫、永定门桥和御道。
2021年修缮景山、钟楼。
……
中轴线的维护一直在进行,从未有停止。
展望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见证了中国从旧中国迈向新中国的伟大历程。
见证了中国人民从受屈辱到抗争,最后取得胜利,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过程!
未来,我们还将沿着这个充满希望的方向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END-----
社群交流 / 原创投稿 / 商务合作
(请添加下方小助手微信)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转自:中国测绘学会
推荐阅读
【关注】自然资源部发文推动“多测合一”改革,鼓励实行注册测绘师签字盖章和终身追责制度!
【分析】哀牢山事件:关键时刻为什么RTK没有成为救命的稻草?
【招标】654万元!倾斜摄影三维模型建设及基础数据更新招标公告
推荐关注
温馨提示: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 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测绘之家”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进入“测绘之家”公众号 → 点击右上角的 ··· 菜单 → 选择「设为星标」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