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猪业发展“热”的“冷”思考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导
语
当前生猪产能快速恢复,稳产保供仍不放松,生猪龙头企业仍在继续扩大养殖,然而生猪产业依然要面对诸多问题,如何应对持续下跌的猪价、如何稳生产保供应、如何选用优良种猪,都是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5月16日,在江西南昌召开的第七届全球猪业论坛暨第十八届(2021)中国猪业发展大会上,专家们齐聚一堂出谋划策,为生猪产业把脉问诊,为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生产:既要稳一时,更要稳长远
长期发展需要解决谁来养猪、在哪养猪、怎样养猪、怎么卖猪等问题
当前生猪生产正快速恢复,生猪价格也随供需在变化。“生猪价格连续15周回落,主要还是生猪生产跟上来了。”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二级巡视员辛国昌介绍,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1800万头,同比增长41%。4月份规模场新出生仔猪3200万头,去年年初仅1600万头。预计今年上半年生猪存栏即可完全恢复至正常年份。不只屠宰量和新生仔猪数量在快速增长,全国能繁母猪数量也在恢复中。目前全国已有4300多万头能繁母猪,可以实现出栏肥猪6.9亿头,“在正常生产效率情况下,1头能繁母猪年提供出栏肥猪16头,能繁母猪已经够用。”辛国昌认为,但随着肉类消费需求的增长,猪肉供应仍然需要保障。依靠进口解决不了我国的猪肉供应问题,全球猪肉出口贸易大约在800万吨左右,我国一年猪肉消费量在5500万吨左右,我国的猪肉供应只能依靠自给自足。如何稳产保供?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保障生产,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与以往政策措施相比有了主要突破,由菜篮子市负总责变为省负总责,同时纠正超越法律法规的禁养限养,保障生猪养殖用地。下一步怎么干?辛国昌说,要加强监测预警,盯着政策落实、保障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继续发力抓好生猪生产恢复。长期发展需要解决谁来养猪、在哪养猪、怎样养猪、怎么卖猪等问题,这也是畜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正在征求意见的内容。辛国昌表示,解决谁来养猪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规模化和散养农户的关系、怎样调动地方积极性,比如以大带小的同时要抓大不放小、省负总责、销区补偿产区;解决在哪养的问题就是解决环保和用地问题;解决怎么养的问题就是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强化市场调控、平抑猪周期、畜牧业监测预警,比如三抓两保:“抓大省、抓大县、抓大场”和保住能繁母猪存栏量底线、保住生猪规模养殖场数量底线;解决怎么卖的问题,就是加快建设现代加工流通体系。
市场:价格有波动 保值要得法
对于生猪“稳价”“保供”来说,生猪期货的上市被给予厚望
谈论生猪生产,自然和盈亏离不了联系。有的地方猪粮比达到了8∶1,但养殖户却仍然亏损。有人质疑猪粮比是否已失真?辛国昌认为,现在猪粮比仍是生猪养殖盈利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但是现在养猪业成本结构与过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规模化占比变大,过去的养殖成本没有人工费用、治污费用、管理费用、洗消费用等等,现在评判生猪养殖盈亏需要考虑上述多重因素。“现在来看,生猪供应会越来越宽松,今年养猪利润总体还是盈利的,但利润水平肯定大幅缩窄。预计5~7月份全国规模猪场肥猪上市量同比增幅将超过五成,预计端午节价格可能会上涨,涨幅不会太大。”对于生猪“稳价”“保供”来说,生猪期货的上市被给予厚望。截至4月份,全国已经有12家生猪相关上市公司将生猪期货纳入了经营范围。企业参与生猪期货,可以对冲价格波动风险、利用远期价格确定养殖规模,避免周期性波动对经营利润的影响。生猪期货自今年 1 月份上市以来运行平稳,生猪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发挥良好。大连商品交易所农业品事业部高级执行经理王林介绍,今年春节前供应旺季,现货价格节节上涨,期货却理性反应下半年需求预期。春节后,非瘟疫情抬头,市场担忧疫情对未来供应产生影响,期货价格高于现货。3月到4月消费淡季叠加肥猪集中出栏等因素,现货价格持续大幅波动,期货却相对稳定。此外,基于生猪期货价格衍生出的“保险+期货”,能为参与养殖户和企业规避更多风险。生猪期货上市后,中小养殖户和养殖企业积极参与“保险+期货”项目,便于提前锁定未来出栏生猪价格。王林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已有34家期货公司联合9家保险公司及地方政府,自主启动了86个生猪“保险+期货”项目,涉及生猪价格险、养殖利润险等多种形式,覆盖四川、河南等25个省区市,保障规模达8.24万余头。其中,绝大部分项目已经利用场内生猪期货以及豆粕、玉米等饲料类期货进行了对冲。目前,其中21个项目运行完毕,理赔总额达264.05万元,平均赔付率为182.63%。育种:既要大而强,也要少而精
“真正做好育种不需要大家都做,应该是高端甚至是精英猪场去做。”
近年来,生猪生产性能明显提升,同时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育种技术协同发展,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性能测定技术逐步应用。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品种创新处副处长陶伟国介绍,引进品种杜洛克猪、大白猪和长白猪重要经济性状遗传进展获得稳步提升,100千克体重日龄分别降低 9天、6.7天和5天,大白猪和长白猪总产仔数分别提高1.7头和1头,基本形成了持续改良、稳步提升的良性循环。此外,生猪基因组选择育种芯片的发布,有力提高了育种效率。我国畜禽育种体系已初步建立。从实践看,我国畜禽种业有力地支撑了畜牧业高速发展,但是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压力大、种畜禽整体生产性能低于国外、种业自主创新机制不健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生猪育种同样面临这些问题。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瑶生指出,在非洲猪瘟打击下,我国种猪育种被迫走上了少而精、大而强的发展道路,加快了育种联盟、大型育种公司形成。大型育种企业的头部效应对于生猪育种来说意义重大。陈瑶生表示,国家核心育种场的年度种猪登记数据显示,非洲猪瘟对前30%的核心场生长性状影响不大,可能由于高水平的生物安全甚至会提高也是正常的。同样,前30%的核心场的繁殖性能也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近,如何放大头部的效应来带动种业发展是需要思考的。“真正做好育种不需要大家都做,应该是高端甚至是精英猪场去做。”陶伟国同样认可龙头企业在育种中的重要地位。“在改良计划的带动下,国家畜禽育种场已成为我国畜禽育种的中坚力量,同时公司、联盟、协作组织等多种形式的联合育种组织相继成立,基本建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陶伟国介绍,2019年7月,农业农村部启动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工作,印发了《国家畜禽良种联合攻关计划(2019~2022年)》,成立了7个联合攻关组,构建了“1+1+n”的创新模式,也就是“牵头企业+首席科学家+科研单位和龙头企业”,来促进各类要素集成联动和多类主体的协同攻关,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此外,陶伟国还解读了新一轮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的重点工作(实施期限从2021年到2035年)。他认为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重点是解决“好不好”“强不强”的问题,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主要是聚焦瘦肉型品种和地方品种,重点任务一是构建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国家核心种公猪站、国家生猪战略种源基地三位一体的育种新格局,支持生猪种业优势省份发展区域性联合育种,推进育种体系全面升级;二是建立高效智能化种猪性能测定体系,加快全基因组选择等育种新技术的应用,提升遗传评估中心服务能力;三是着眼全产业链获取育种数据,支撑高效精准育种,培育一批全产业链育种企业;四是要加大加快推进地方猪种资源的开发利用,新增核心场的名额用于支持地方猪种和培育品种加快发展;五是强化疫病净化,将主要疫病监测结果作为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核心种公猪站遴选和核验的考核标准,加快生猪核心育种场的无疫区及净化核心示范场的建设。从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中可见,种公猪站的建设受到了重视。“在育种的后备母猪受到影响时,种公猪站的价值将大幅提升。”陈瑶生认为,在非洲猪瘟影响下,肥大猪活体禁止长途贩运,种猪更新也将大幅度减少长途贩运,未来选育将集中于种公猪的高强度选育。公猪站运营的猪精是一种中间产品,不是终端产品,需要做好供需平衡。陈瑶生正动员 8 家公猪站建立共享联盟,以期未来能够平衡猪精产品盈余。往期推荐
向着“无疫、无废、无抗、无人”牧场目标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