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背BACK|对谈6座城市创意力量,聊聊何谓“内容力”?
今天,我们与成都一筑一事共同发起「脊背BACK」。
作为一个“创意城市对谈专栏”,我们旨在关注中国城市的创意设计、 先锋文化、在地美学、新锐力量等,以具有建设性的对谈启发公共生活, 与读者一起感受成都、广州以及更多城市中生活方式的异同。
人或其他脊椎动物的背部,之间的⻣叫脊椎,而脊椎朝外的,处在“背”上的,称之⻣背。对谈如同脊背,环环相扣、错落有致却又你来我往、锋发韵流,最终触摸或看见一座城市的“脊背”。
「脊背BACK」专栏首发,本期关注城市的“内容力”。我们邀请到广州、成都、上海、深圳、西安、泉州,6座城市的6家“创意力量”,他们有着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长历程的差异,但相同点是他们都是根植在地的优秀“内容生产者”。
来吧,一起聊聊城市的“内容力”。
IT CONDENSES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CULTURE AND ART INTO THE ORDINARY AND FLICKERING DAILY LIFE. CONSCIOUSLY PAY ATTENTION TO LOCAL CULTURE AND THE SPIRIT OF THE CITY.
赤子空间创始于2015年,是一个集时装、咖啡(巴浪鱼咖啡馆)、艺术商店、理发、展览为一体的复合空间,打从一开始,主理人阿梅与亚三就提出了根植于本土文化的概念,“将当代美学、文化、艺术凝入平凡而闪烁的日常之中。”
创始人是闽南小镇青年,深深地被泉州这座城市的气质所吸引,他们发现在泉州,那些世界文化遗产从来不是被束之高阁,而是完全融入日常生活的存在,这使得城市的日常生活文化十分迷人,“自由烂漫、俗而有力”。
COMPOUND SPACE 赤子空间,图片由赤子空间提供
赤子空间开在泉州老城的一条巷子里,最早的定位是服装买手空间,但阿梅与亚三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关注本土文化与城市精神。他们在空间里做了个社区生活文化影像展,并以服装为载体邀请摄影艺术家一起创造了一系列呈现在地性的影像作品。
“阮这个角头”社区影像展,图片由赤子空间提供
“最开始的时候就想做这个城市比较没人做又觉得特别需要有的事情,所以必然有个接受、相融的过程,自己也会觉得有孤独感。“主理人这样说道,而随着目标与方向愈发清晰、坚定,孤独感也随之消失了。
他们还提到,2015年的时候讲日常、讲在地,其实产生共鸣的人不多,但随着疫情的发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附近”,也有更多空间和机构在开启“在地行动”。
“影像中的在地性之惠安女”,摄影:线头女
泉州在国内并非一线城市,但近两年也迎来了文旅的高速发展,更多的人来到这里,对本地文化既是冲击,也是机遇。“以前经济高速发展大家追求国际化身份,不会很主动说‘我来自哪里’,现在全球命运共同体,地域性就会更加弥足珍贵。”
这也是赤子空间今年做活动更加频繁的原因,“一个是我们的空间运营更稳定了,一个是泉州的城市知名度不断提高,有更多的人到来,觉得是个更恰当的时机。”
“影像中的在地性之巡江记”,摄影:乐子毅
在内容创造的过程中,您是如何达成多方合作的?可以举个例子说明吗?
我们有个探索海洋文化和城市精神的项目—“Zayton Blues”,持续了几年的时间,而今年是我们开始尝试更多方合作的良好开端。
今年“Zayton Blues”文化艺术周末我们把认识或关注的更多外界资源导入到泉州,期望这些是对这个城市有那么一点点的促动。从与参与艺术家、音乐人、文化从业者到文化艺术机构前期的沟通交流,到每个主题的确定,然后再寻求官方的支持合作,形成一个从创作者到空间再到参与者的有效链接。
ZaytonBlues文化艺术周末,图片由赤子空间提供
在在您看来,坚守实体空间在内容创作上的优势在哪里?
实体空间很重要的是将人和人链接起来,在疫情的当下,能够去到实体就更加珍贵,通过实体打破情感壁垒是最直接的。有内容的实体空间可以更好地生存,更好地抵达人的内心。就像为什么要去乡镇做咖啡,更想要的还是把人与情感链接起来。
流动咖啡馆项目,图片由赤子空间提供
在近期还有什么与内容、城市相关的计划吗?
最近的是与abC艺术书展的一个落地合作,会有相关的展览与快闪以及讲座。还有我们一直特别想要发起驻地项目以及策划更大型的城市文化艺术活动,内容很早就一直在计划,就是还需要有资金赞助支持,需要多方合作,所以也还需要多多努力。
IT IS A MULTI-DIMENSIONAL LIVING GATHERING FIELD THAT FOCUS ON URBAN HUMANITIES, MIXED CULTURE, ART, FASHION, COMMERCE, ARCHITECTURE, FOOD CULTURE AND NATURAL ECOLOGY.
在地文化来自广州,是一个多维度关注城市人文、混合文化、艺术、时尚、商业、建筑、饮食文化和自然生态的生活聚场,以实体美学空间的深耕细作构建城市具有代表性的社区文化。
对于内容影响力的关注,从在地文化品牌创始之初就一直延续至今,不论是过往的“东山重启”,还是现在“东山制造厂”,皆与城市地缘息息相关。
透过不同的栏目,在地文化希望达成多维度、多元化的表达,他们以“城市为脉,人文为络”持续记录城市,亦通过“在公园”系列播客栏目,持续邀请广州当下城市生活方式的重要意见领袖们进行对谈……这样的内容力逐渐令在地的受众了解那些东山口在历史洪流中不可磨灭的闪光点之外,更意识到它如今是充满活力、潮流、艺术氛围的社区。
当然,要形成有影响力的社区,人的聚集十分重要。在地文化从不满足于只做一个线上的记录者,而是希望可以通过内容的输出让人们在踏入街头巷尾和在地空间时,有一幅可以望见理想社区的“有色眼镜”。“内容是帮助人们更好理解我们、理解城市的存在。”品牌主理人这样总结道。
“内容的力量”也体现在在地文化旗下的实体空间中,相比直白残暴的零售模式,在地文化一直主张“策展型零售”,即通过内容进行策展,吸引热爱内容、热爱同类生活方式的人群,以达成有机的、自然的转化。
主理人引用了畅销书作家Andrew Davis说过的一句话,来解释这种商业逻辑背后的原因,“内容建立关系,关系使信任成立,而信任可以拉动利润。”
“在地文化是一个集合与共生效应的创想孵化器,而集合与共生意味着在多方共同生长时,能迸发出比个体更为强劲的生长力。”主理人这样理解在地文化在多方合作方面的优势与力量。
在地文化还参与了今年年底即将启幕的广州阿那亚,主理人认为在地文化能力的全面性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自机构成立以来,我们为文化和品牌深度合作并发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而这也是各方对在地文化信任的基石。”
在您看来,坚守实体空间在内容创作上的优势在哪里?
我们希望在地文化的线上内容与线下呈现是紧密咬合的存在,因为内容创作能力会是我们实体空间的护城河。其实内容创作对于实体空间的转化起到正向推动在国外是有实验依据的,作为内容创作者,我们知道这条路有多难。同时从另一个纬度看,实体空间对于内容创作也是一种反哺,不论是实体空间的及时性和感官体验丰富性,都是纯线上内容创作所难以突破的壁垒。
近期还有什么与内容、城市相关的计划吗?
近期在地文化旗下自有品牌白鳥之歌将马上登陆上海、成都和深圳,同时广州阿那亚的8号楼街区也将很快跟大家见面。在内容策划方面,我们除了《脉络集》、《在公园》、《脊背》等持续的城市内容栏目输出,在城市事件策划上,我们还将发起在地艺术生活节,以广州太古汇为主展场,并将在东山口和广州阿那亚以平行展位的方式,用一场游园式的公共文化景观开启南方的文艺复兴,欢迎关注。
THE ASSBOOK
DESIGNCAFETERIA HAS ALSO EVOLVED FROMANEW MEDIA TO ANINITIATORAND PARTICIPANT OF URBAN RENEWAL PROJECTS.
AssBook设计食堂的三位创始人是大学校友,在2015年建筑行业“寒冬”时离开北京前往上海创业,创办了公众号“AssBook设计食堂”。
最开始,AssBook设计食堂的内容是比较单向输出的设计解读类文章,后来,关注点便逐渐向城市更新类型的项目上转移。而AssBook设计食堂也从新媒体演变成了城市更新项目的发起者和参与者,他们发起的“城事设计节”,不仅讨论了城市更新相关议题,还用集群设计的方式邀请设计师们参与其中。
2018城事设计节改造项目--番愚路222弄小粉巷步行实验室,图片由AssBook设计食堂提供
从线上来到线下,面临的挑战自然是很多的,前期沟通、设计讨论等许多环节都有居民参与其中,难免会发生有质疑、不理解,或是配合度不高的事情。
AssBook设计食堂创始人、城事设计节发起人尤扬至今仍记得一次颇为挫败的经历,他们邀请中国香港的Aaam为新华路669弄设计一个大型的城市家具,但由于工期紧张,安装之前没有得到居民的签字认可,导致这个作品被撤走,团队的心血也付诸东流。
一方面,尤扬为居民有意识地关注流程问题而欣慰,另一方面,又因为他们绝情地拒绝共议,阻断公共性而感到挫败。从事城市更新项目的具体工作,常常都会使人陷入这样的矛盾中,毕竟每一个项目都是多方博弈的结果。
由AssBook设计食堂发起的“2021年元气城事奖”获奖项目:明室书房(上)、口袋公园(中)、寻谣计划(下),图片由AssBook设计食堂提供
在尤扬看来,成熟的建筑师经过专业教育与职业沉淀,都能很好的解决空间功能需求,而AssBook设计食堂一定要提出议题、要做集群设计,是为了让项目可以“参与”,这种参与是打开了“公共性”,而公共性是空间再生产的要素之一,在空间功能完善的基础上拓展了更多未来的活力可能。
例如2018年做社区更新主题的时候,AssBook设计食堂在论坛部分邀请各国专家来到项目所在地,了解社区后再根据各人研究专业进行主题分享,尽量从议题角度做到了多元讨论内容。
2018城事设计节|美好新华(上海)主题论坛现场,图片由AssBook设计食堂提供
而在改造中,他们也邀请社区营造团队与各设计专业团队协作,将改造设计变成居民参与的共建内容。同时还邀请《城市中国》和视频媒体团队做全程的观察记录,生成了具体的图文杂志和短视频内容。达到了“在一个议题下,达成多角度观察与内容输出”的效果。
从线上媒体到线下活动及社区营造项目,您认为AssBook设计⻝堂的模式在其他城市是否可行?为什么?
肯定是可行的,而且我们也看到了。可能这样的组合模式我们曾经算是比较新的,但实际上拆开看的话,无论是论坛、改造都不新鲜,我们其实做的就是把原来专业团队内部消化的设计改造,策划组织成公共事件。但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需要用这样的模式操作。它适合比较有类型学价值或者创新讨论解决问题的项目,那这个时候只要策划执行上整合当地的相关团队参与并注意记录与各方同频反馈,我觉得就可以。
2022城事设计节|活力社区,武汉光谷党群服务中心的更新设计和运营主题海报,图片由AssBook设计食堂提供
近期还有什么与内容、城市相关的计划吗?
21年因为疫情我们停止了具体的改造,发起了表彰城市微小元气空间和事件的【元气城事奖】。今年,我们与武汉光谷工委组织部一起发起了2022年的城事设计节,主题是活力社区,关注城市公共服务空间中【党群服务中心】的设计和运营。项目就快建成,也很快就会有主题论坛和大家见面,我自己很期待,也邀请大家一起关注一起讨论。
RECORDS AND STUD IES CITIES AND VIL LAGESIN VARIOUS
FORMS SUCH AS TEXT VIDEO, ARTAND DESIGN, ANDHAS
CREATED A NUMBER OFURBAN CULTURAL AND ARTISTIC PUBLIC SPACES.
来自西安的Local本地是一家文化艺术机构,从2007年起开始创办杂志书《Local本地》,以文字、影像、艺术、设计等多种形式,对城市与乡村进行记录和研究。
并已创建多个城市文化与艺术公共空间,组织跨领域的建筑、艺术、设计、文化交流,给本地文化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可能。
西安大都荟(上)、叁伍壹壹展览:一个工厂的故事(下),图片©Local本地
在主理人看来,Local本地的工作边界一直在不断延展,“有点像事情需要我们做什么,就做什么。”例如近年来,他们在城市更新领域便有所建树,主导或参与改造了一些城市街区和社区项目,创建了包括博物馆/艺术中心/社区文化中心在内的多个城市文化复合公共空间。
“我们没有把自己限定在一个工作范围内,与城市有关的事情,都想尝试一下,就像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有趣’一样,我们尽量让自己的工作也有趣一些。如果‘有趣’的工作,能对城市‘有益’,当然就更好了。”
Localand·本地社区营造中心(上)、Localand·西安市城市影像博物馆(下),图片©Local本地
Local本地对于认真做内容的坚持从未动摇,但过程中也遭遇过质疑,因为好的内容总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效益却无法立竿见影地显现。
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大概在于团队都是一群“长期主义者”,坚信着改变虽然缓慢,但终会发生。“我们其实并没有浪费时间,播下的种子,也在发芽,也在生长,甚至形成了我们自己独有的小生态。”
成都青白江的Localand城厢会客馆(上)、Localand·LocalClub(下),图片©Local本地
从出版物到实体空间当然是不小的转变,Local本地主导或参与的实体空间更是形态各异,他们将每个空间视为不同的“容器”,承载不同的内容,连接不同的受众,同时也产生不同的内容。
“一个书店、咖啡馆、博物馆是空间,一个街区、一个乡村,也是空间,围绕这些空间的内容生产都不太一样,如果说优势的话,就是多样性。所有事情都是这样,只要丰富和变化,有不同和差异,就会有各种可能,自然就有活力。”
Localand骑行活动©李纪宣(上)、Localand·本地社区营造中心(下),图片©Local本地
在内容创造的过程中,您是如何达成多方合作的?可以举个例⼦说明吗?
在西安雁塔区的民洁路上,有一座五十年代的老工厂,原址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五一一工厂,曾是中国最大的毛巾厂,为军需工业和陕西改革开放初期的出口创汇做出过重要贡献。在主业搬迁后,这个有七十多年历史的老工业遗址,等待更新。我们首先了解那儿的人们需要什么、缺什么,再去定义。在前期项目的调研过程中,就与厂区、投资商等多方面进行沟通,最终把它定义为一个新型的社区中心,因为这是一个人口密度非常大,各年龄阶层相对比较完整的社区,但是缺少一个集中的、可以提供各种需求的多功能复合中心。
项目建筑设计方面,再次请来了老朋友梁井宇的场域建筑,⼀起来打磨这个产品。老厂区原居民多,我们也在不断做视频及文字的记录,采访老职工,做口述史。去年为此还策划了⼀个小展“⼀个工厂的故事”。
从2018年开始,大概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建设,方案经历了两年,设计理念的“微和轻”是非常重要的,微和轻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城市过往的尊重。“重塑日常生活之美”,是在初期对项目定下方向,我们引入了花鸟鱼市,引入了便民服务的商业,在此基础上,也通过招商和运营的调整,引入了深受年轻人喜欢的消费品牌和空间。同时配合叁伍壹壹IP形象的打造,在这里策划举办了在年轻群体里已经非常知名的“花花大会”,2022年已经是第三届。这时,年轻人就开始回流,创业者、经营者、消费者,年轻人回到这个区域,所有的更新是必须的,更新是要年轻人参与进来的,年轻的业态进来、消费者进来、年轻的居住进来就是一种更新,这是更新最基本的力量。
叁伍壹壹花花大会·音乐会(上)、叁伍壹壹玻璃花房(下),图片©Local本地
近期还有什么与内容、城市相关的计划吗?
近期在西安,我们有几个新的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在筹备,都是在老城区,在做基础的调研与研究。在其他城市,像成都、郑州、洛阳、台州的项目,也都已经在具体执行中,这些项目都是以文化艺术赋能为主线,所以也都有与当地文化相关的Localand集合空间,当然也会有相应的本地文化出版物、展览和博物馆计划。
说到这里,做个小广告,这个月,我们新一期Local本地即将出版,书名《城市街道与市民记忆—西安东大街:图像、文字与口述》,这是一条从明代开始就非常重要的街道,见证了城市变迁,承载了市民记忆。这本书,是对西安东大街的建筑形态、街巷生活、文化商业等各个方面的整理记录与系统性呈现。和我们的另一本书《市井西仓》一样,试图以民间的个人化方式,建立起⼀份城市生活档案,展现西安人的日常生活及其背后的城市记忆与文化。
Local本地《城市街道与市民记忆—西安东大街:图像、文字与口述》(上)、Local本地《市井西仓》展览(下),图片©Local本地
IT IS DEDICATED TO OBSERVING THE WORLD'S ARCHITECTURE AND LIFESTYLES AND CREATING GROUNDBREAKING PRACTICES, AND HAS DEVELOPED INTO A RESEARCH-BASED CREATIVE ORGANIZATION BASED ON CONTENT AND COMMUNITY.
Z/S STUDIO 2014年创立于成都,致力于“观察世界的建筑与生活方式,有开创性地营造实践”,发展为基于“内容”与“社群”的研究型创意机构,涉猎新媒体、设计、家居、出版、空间营造、整合营销等事业。
目前旗下有一筑一事、宅二三、四开、五造、ZSDC(Z/S设计中心)、皿口一人等模块,聚集国内外新锐创意力量,为社群地产、文旅地产、城市更新、乡村建设及生活方式领域的众多项目和品牌提供传播、策划、整合营销、品牌、竞赛、展览等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一筑一事城市指南系列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一筑一事·成都》2021版
一筑一事公众号开设过很多大大小小的栏目,最持续的一个是“空间志”,已经有245篇,还有更多关于城市更新、乡村建设、社区营造、人物专访、办公空间……等的广泛选题。(在一筑一事【号内搜】搜索“空间志”即可回顾)
最近几年出版的几本城市指南,比如《一筑一事:成都》和《一筑一事城市指南·重庆》,都以上百篇实地探访的深度文章去描绘一座城市。
2021年新创的出版品牌“四开”,也首先做的是系列书( mook )。正如创始人王牧之所说,“一筑一事算是很‘迷恋’杂志式的编辑团队了。”
四开MOOK创刊号《工作,就要不拘一格》
创立8年以来,一筑一事依然在坚持着做新媒体内容这件事,最新的一个内容上的挑战,就是作为一个新媒体如何去做一个实体空间?
10月,一筑一事刚推出了一个实验性空间品牌「皿口一人」,位于其工作室隔壁的“策展式艺术书店”。从“每期只选100本”的全球精选书单、“每场只讲1件事”的创意快闪展,到集萃新概念和新物种的事件场,把这些“盒”起来,就是「皿口一人」。
「皿口一人」首展《杂志,就这样 Magazine, be like ... 》现场 / 摄影:Simon©ZSDC
「皿口一人」拆开的第一“盒”,是一本“立体杂志”,一场名为《杂志,就这样 Magazine, be like ... 》的特展。这场展览的内容灵感,正是一筑一事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杂志?”的思考——
伴随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信息的碎片化带来了获取信息的便捷,以及低门槛生产信息的快感,但是否也造成了更多的认知负担?越来越多人因此开始重拾对纸质出版物的关注。我们认为重新认识和理解杂志具有特别的价值。就像做一本杂志,策展工作围绕着“何为杂志、有哪些杂志、杂志书是怎样完成的、我与杂志的故事、杂志还有什么可能性”等诸多选题展开。这场展也可以说是一筑一事关于“当下我们需要怎样的内容?”的探讨。
点击海报即可购票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杂志,就这样 Magazine, be like ... 》现场 / 摄影:邹邹©ZSDC
“不管是做杂志、出版物,还是做新媒体选题,做空间,做展览,其实都是在编辑某一种生活。所谓的‘内容力’,某种意义上也是能够推动我们好好生活的那些力量。”
一筑一事从最初的新媒体到如今,你们的内容生产机制,或者说团队模式有哪些变化?
一筑一事还是关注“建筑与生活方式”的新媒体,也与很多品牌和项目有互动合作。但我们过去三年随着对创意行业的认知不断加深,已经发展出了一些新模块,比如关注家居的“宅二三”,关注出版的“四开”,实验性空间品牌“皿口一人”,此外还有一个设计中心“ ZSDC ”,以及参与空间项目策划和新营销的“五造”。因此,我们现在是用 Z/S STUDIO 作为团队名字,以上都是这个综合创意团队在经营的模块或品牌。在我们近60人的团队中,包括了策划、编辑、设计、出版、运营等多个工种,可以说是综合发展和全案落地能力较强的团队了。
一筑一事策划执行的双流黄龙溪女巧文化周刚刚落下帷幕,图片©一筑一事
近期还有什么与内容、城市相关的计划吗?
说一些近况。除了目前会持续到2022年最后一天的皿口一人开幕首展外,我们和合作方已经或即将推出的展览、活动等事件也密集呈现着。
一筑一事策划执行的双流黄龙溪女巧文化周,为期四天,刚在11月6日落下帷幕,带来了四十匠心造物品牌,二十余东方美学生活方式,四大传统文化主题场景,四天非遗节目表演,再现了一场东方非遗盛宴。
2022年我们为成都万象城量身打造的全新市集品牌「万市Once Market」,在今年4月已落地“广场上,逛春天”第一场,11月11日将在深秋开启“秋天,有机会”第二场。聚集来自全国的70+生活方式品牌,20+趣味活动体验,10+创意展览快闪......
11月12日,我们和麓湖生态城、清源水环境一起,以“城市水生态的死与生”为内核,策划的一场名为《乌有之湖》的展览也将开启。这将是一次以麓湖为样本的“公地悲剧”反思。
近期我们还在紧锣密鼓推进的是与天府新区共同发起的2022年“第二届筑事奖·乡村美学”。以“近处的远方”提问,思考今天乡村建设与乡村美学。本届创设八大奖项:聚落生态、建筑空间、装置构筑、视觉传达、文创产品、出版刊物、公共节事、乡建机构。报名期截止11月16日,欢迎来全国聚焦乡村建设的机构报名。
点击海报了解事件详情
AS THE EARLIEST AND MOST POPULAR CREATIVE VERTICAL WEBSITE IN CHINA, IT HAS BEEN AIMING AT "OPEN YOUR MIND", FOCUSING ON FINDING THE MOST QUALITATIVE VOICES IN THE GLOBAL CREATIVE, ARTISTIC AND HUMANISTIC FIELDS.
作为中国成立最早、最受欢迎的创意垂直网站,TOPYS一直以 “Open Your Mind” 为宗旨,专注在全球创意、艺术、人文领域寻找最有质感的声音。
TOPYS所聚焦的泛创意领域,本身就有很多和城市相关的内容,文化、商业、艺术、建筑、目的地等,包括前几年开辟的矩阵号“创意城市指南”,目的就是为了提供一种通过文化和创意看待城市的视角。
TOPYS官网首页和专栏一览,图片由TOPYS提供
在以内容介入城市的过程中,真正令TOPYS团队感到挑战的是城市的特性,它并非一本书,或是一个既定的内容或知识,而是一个文化的沉积物、生活的场所。
“每一个城市真正沉淀下来的地理、空间、人和文化,萦绕其中的在地性和烟火气,不易觉察、捉摸,非一时一日可以理解和体会。不存在一个解构和观察城市的通用视角,更难以某一类风格或方式诠释和表达不同的城市。”
因此,大部分时候对城市的介入和解读都可能是片面的、偏颇的。正因为意识到这点,TOPYS才更加努力提供多元化的视角,不给城市下任何的定论,而是将不同的声音整合起来,无限地去接近那个关于城市的“真相”。
2019年TOPYS主办的“Mindpark创意大会”活动现场,图片由TOPYS提供
互联网的普及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事,如TOPYS一般的线上平台算是乘上了互联网的“东风”,让“读万卷书”变得相对可能,“互联网带来了个人及社会生存的线上化,可以让人很舒适、自然地脱离空间的限制。”
但同时,他们也没有忽略“行万里路”的重要性,“特别是能真正深度体验的‘万里路’,在今天变得更稀缺困难,但也更有价值了。”
TOPYS 2021年3月创意开放日-卡普尔深圳个展,图片由TOPYS提供
这大约也是TOPYS如此重视线下交流的原因吧,“线上越发达,线下就越可贵,标准化越强,非标就越难得。”
“城市作为规模最大也最重要的体验容器,具备着最大的人群覆盖程度,用一句不一定准确的话说就是:互联网连接了一切,但城市最要紧。”
2022年TOPYS主办的“CCC成都社群大会”活动现场,图片由TOPYS提供
在内容创造的过程中,您是如何达成多方合作的?可以举个例子说明吗?
有两个方面:1)创意;2)机制。TOPYS已经组织和出品多次的“DESIGN FOR YOU 新年利是计划”,就是个例子,“DESIGN FOR YOU 新年利是计划”是一个联动全球设计师的内容与设计共创项目,创意方面,在于每年邀请12位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设计师,在中国农历新年前推出代表来年的新年利是设计套装,这个计划的核心创意和目标,就是以设计重构和创意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理解;在机制上,我们以内容创造的方式在中国推广全球新锐设计师,同时也推广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理解,及以设计服务大众生活的全新可能。
TOPYS原创联名设计产品,图片由TOPYS提供
在您看来,为什么构建创意内容平台对于经济发展与转型如此重要?
创意,是文化和商业的桥梁,也是城市和生活方式的黏合剂,是虚拟和实体的交汇处。创意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不论今天,还是未来,创造性将更加凸显价值,帮助我们面向未来。内容和Storytelling正在逐步成为商业的加速器——品牌的核心,国家、城市、企业,甚至个人,最终都离不开这个综合领域和战场。创意内容可以容纳、汲取、反哺文化和城市,也能变成一种思维,连接知识和体验。
TOPYS主办的「特皮市 FUN TO SEA」溪涌生活节,图片由TOPYS提供
近期还有什么与内容、城市相关的计划吗?
一是让TOPYS作为全球先锋创意内容,继续帮助大家开拓创意内容和城市相关的各种视野,Open your mind;另外,矩阵号“创意城市指南”的城市视角和选题,提供更多看待城市的角度和可能性,很多有趣的栏目例如《城南唠嗑》、《友好城市大挑战》、《城市方言》系列等,欢迎大家关注。最后,为了更深入地解读和诠释“创意城市”这件事,计划针对某一个城市做独立出版,不好做,但值得一试。
💡
收藏关注
6座城市的创意力量
*本文机构排序不分先后
主编:牧之
副主编:忧忧
编辑:一筑一事、在地文化
撰稿:Eva、忧忧
摄影:见图注
校对:昨山
设计:大吉©ZSDC、 tothem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