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风】左宗棠:是好子弟 耕田读书

2016-05-14 湘纪君 三湘风纪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自幼心怀大志,以上筹国计,下利民生为己任,但他却是大器晚成,四十岁才走上出仕之路。左宗棠四十岁到七十岁,经历了湘军剿灭太平天国、平定陕甘回乱、收复新疆,从一个幕府师爷,做到了军机大臣;从一个无足轻重的举人,成为担起大清王朝的最后一根脊梁。


左宗棠育有4子,长子孝威出生时,左宗棠已经35岁。因为公务繁忙,他无法时常对子女耳提面命,可是,他时刻关注着子女的成长。把对子女的殷殷教诲,寄托于一封封教子的书信。


读书做人  先要立志


他不主张子女把读书视作科举晋升之路,却尤其重视子女的文化教育,希望他们脚踏实地,成为“经世致用之才”。左宗棠要求子女“读书做人,先要立志”,要求他们在读书之前,先想清楚“古来圣贤豪杰是我这般年纪时,是何气象?是何学问?是何才干?我现在哪一件可以比他?”他也曾写信教导儿子如何读书:“读书要目到、口到、心到。”信里信外,一个父亲的殷切之情,溢于言表。

 
子弟欲其成人,总要从寒苦艰难中做起,士君子立身行己,但求无愧此心,名之传不传,何足计较?


脑满肠肥习气   惹我恼恨


左宗棠一生都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就算是做了督抚,依然保持着“非宴客不用海菜,穷冬犹衣缊袍”。古人训子弟以“嚼得菜根,百事可作”,他就要求家人要更进一步,把菜根米糠视为山珍海味。60岁生日前,他特意提前写信叮嘱家人不得宴客开筵,对前来道贺的亲朋好友,一律以寻常酒席招待,更不准主动延请。发妻周氏去世,左宗棠叮嘱子女勤俭处理丧事“所不当用,即一文不用”。他言传身教地教育家人,以简约为荣,铺张可耻。

 

他不主张子女回湘阴老家置业,说:“吾自少至壮,见亲友做官回乡便有富贵气,致子孙无甚长进,心不谓然,此非所以爱子孙也。”次子孝宽修缮旧屋,也遭他痛骂:“贫寒家儿忽染脑满肠肥习气,令人笑骂,惹我恼恨。”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



多历艰辛   练成财器


左宗棠任高官20余年,经手的西征军饷几千万两以上,可他不贪不占,连按官场惯例享受的补贴也一概不受。清政府每年拨给他的养廉银子有二三万两,可他仅给家中白银200两,余钱都用在扶贫救灾和修城墙、办书局书院、资助西征军粮饷等公益事业上。同治元年( 1862年)在一封写给儿子的信中他提到:“付今年薪水银200两归……念家中拮据,未尝不思多寄,然时局方艰,军中欠饷七个月有奇,吾不忍多寄也。尔曹年少无能,正宜多历艰辛,练成财器,境遇以清苦淡泊为妙,不在多钱也。”

 

在左宗棠的严格要求之下,左家“入门虽三尺之童,见客均彬彬有礼。虽盛暑,男女无袒褐者。烟赌诸具,不使入门,虽两世官致通显,又值风俗竞尚繁华,谨守荆布之素,从未沾染习气”。


 

左宗棠塑像



廉金不以肥家  尔辈宜早自为谋


在68岁那年,左宗棠曾写下一纸遗书:“我廉金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尔辈宜早自为谋。”他的下属刘典去世,他一次性便给了其家属6000两银子抚恤,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留给家人的全部财产。据左宗棠的曾孙左景伊记述,其曾祖父死时,4个儿子每人只分到5千两银子,合计2万两,只相当于左宗棠一年的工资。



左宗棠故居柳庄


在湖南湘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副对联:“要大门闾,积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读书。”相传,这副对联是左宗棠留下的,曾作为家训,悬于左氏家塾屋。

 

百年风云,沧桑变迁,但左家后人一直遵循着左公留下的家训,世守清白,他们像遍植天山的左公柳一样,走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