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冲的那条“外婆路”
有一条不太被世人所熟悉,也不应该被世人所忘记的路,这便是由韶山冲通往毛泽东外婆家棠佳阁的那条“外婆路”。
这条路全程30余华里,蜿蜒于韶峰山、龙头山、虎歇坪、云盘山、滴水洞之间,因受山势和地质的限制,道路狭窄弯曲,宽处2至3人可并行,窄处仅一人侧身攀爬,路况青苔蔓生、坡多湿滑,沿途松柏苍劲、竹林茂密。伫足观看山岚舒卷、鸟语花香;曾几何时,虎兽潜出、山鸡成群。
毛泽东八岁以前在外婆家生活居多。那时,他经常要往返于这条路,这其间无论是毛家的大人,还是文家的大人,为了消除走山路的寂寞,驱除翻山獈的恐惧,总会讲些自己知晓的故事、典故,讲者无意,听者有心,加上长时间在外婆家住养,育者有心,幼者有获,让少年毛泽东有了同时接受毛家和文家两家家风教化的机会。
毛家勤耕农作,以农养家,辅以经商,以农贸兴家。形成了勤劳耕耘、融商通农、勤俭兴业的家风特质。这种特质保持了农家的本色,突破了农耕的固守。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老先生青年时期参加湘军,在江浙沿海地区驻守,见识了江浙商贸的兴盛,开启了他潜在的经商智慧,他解甲返乡后,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把原已败落的家业重振起来,成为韶山冲小有名声的富裕家庭。这种既农又商的做法,在当年相对闭塞的韶山冲是一种先进的思维方式和致富的方法。少年毛泽东在本家接受的正是这种既有传统又有突破的家庭文化熏陶。文家虽然也是勤耕农作,维系家境,不同的是还重视诗书传承,晴耕雨读,义塾育才,以文化人。形成了勤农善文、以农补塾、学以致用的家风特质。这种特质保持了农家的本色,秉承了士家的精髓。毛泽东的外公离世较早,由文氏子孙继承先人的传统,兴办文氏义塾,全靠外婆贺氏操持文家大家庭。现在看来毛泽东外婆确实是一位既有见识还有智慧,既精明能干又持家有方不同寻常的女性。少年毛泽东在外婆家耳濡目染的正是这种既重诗书传承又能学以致用的教育。
棠佳阁(毛主席外婆家旧照)
外婆家耕读同重的家风影响了毛泽东一辈子,一生对“教师”有着特别的情感。青年时期选择就读长沙第一师范,当时是为了日后“当个教书匠”,毕业之后也曾从事过一段时间的教师工作,直到他老年时,斯诺问他对“四个伟大”的评价,他说其他都不要,只想保留“导师”这一个称呼。这一特别的情结应该是萌发于童年时期对文家族人教书育人印象至深、崇敬至深的珍藏。
这条路上风景最美、路况最险的是滑油潭路段。传说毛泽东在韶山曾有三次遇见老虎的经历,首次便是在滑油潭地段。第一次遇虎,他并没有慌张,而是想起爷爷毛冀臣说过,老虎只走直路,不走弯路,避开老虎行走的路线往两边走便可以脱险。于是,他便从容地退到树林密集处,平静地观察,相恃约两个小时后,老虎离去了,毛泽东也得以安全回家了。
环视着棠佳阁的周围,望着这满山遍野的花儿,顺口吟出的是毛泽东的《咏指甲花》:“百花皆竞春,指甲独静眠。春季叶始生,炎夏花正鲜。叶小枝又弱,种类多且妍。万草被日出,惟婢傲火天。渊明独爱菊,敦颐好青莲。我独爱指甲,取其志更坚。”这首诗词,是毛泽东当年到外婆家附近的保安寺玩耍,他看到寺院内外盛开着色彩斑澜的凤仙花(此花花瓣可用来染指甲所以俗称指甲花),感慨自己像凤仙花一样叶小枝弱,但要学习它的坚强意志和不择土壤、敢傲火天的品质。
由棠佳阁眺望东南方向,几十里远处便是有名的东山学堂,那里是毛泽东走出韶山冲、走向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站。望着望着,视野里仿佛出现了一老一少两个男人,一位夹着油布伞,一位挑着书厢行头,迈着坚毅的步伐行走在通往大道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