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错过了和女儿的唯一见面机会,却立誓革命不成功不回家……

三湘风纪 2024-06-22

王尔琢:“儿已以身许国”


  战功赫赫的王尔琢是黄埔军校一期的高才生、周恩来最得意的学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参谋长。参加革命后,他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实在是少之又少,甚至连亲生女儿的面都没有见过,但他与家人的那份亲情感天动地。



01为革命远离亲人


  出生于石门县的王尔琢,从小天赋异禀、聪颖过人,先后就读于本地官桥国民小学、石门县立高级小学、湖南甲种工业学校。他通过学习古文,明白了在家尽孝、为国尽忠的道理。他佩服毛泽东,在听到其领导的“驱张(指军阀张敬尧)运动”取得胜利的消息后,王尔琢兴奋赋诗:“湘江说论泛新潮,马列宣言日月昭。五四惊雷动天地,长沙万民驱张尧。”

  1923年10月8日,王尔琢与青梅竹马的郑凤翠走进了婚姻的殿堂。郑凤翠是一个贤妻,她对王尔琢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不要儿女情长,家里的事不必担心。”听妻子这样说,王尔琢放了心。恩爱甜蜜的夫妻生活只持续了短短3个多月。之后,王尔琢便告别父母和妻子赶赴黄埔军校就读。

  其间,王尔琢在给快临盆的妻子的信中说:“生儿是你的靠,生女是你的伴,生儿取名摘祚,生女取名桂芳。”1924年9月30日,正是金秋时节,郑凤翠在土家吊楼上生下了一个女儿。按照王尔琢信中的交代,给女儿取名王桂芳。
02对亲人的思念牵挂


  在黄埔军校期间,王尔琢表现优异,时任此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对他也颇为赏识。1924年,王尔琢在周恩来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王尔琢奋勇杀敌、屡立战功。战斗之余,他也深深思念远在家乡的亲人。1927年初,北伐军攻克武昌后,王尔琢写信给他满心牵挂的妻子和从未谋面的女儿,让母女俩到武昌团聚,并托人在武昌黄土坡21号租了一间房子。

  同年6月的一天,郑凤翠携着女儿到达武昌,但未见到王尔琢。此时风云突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王尔琢从北伐将领成为被通缉的“中共要犯”,正在上海四处躲藏。郑凤翠并不知道丈夫的险境,身上的钱已快用尽,丈夫音讯全无,在武汉待了半个多月后,只好带女儿返回家乡,并留下一封信:“不知你到哪里去了,没有见到你,小桂芳心里很难过。”三岁的小桂芳出生后还未见过父亲,父女俩一生中唯一的见面机会,就这样错过了。

  等到王尔琢再回到武昌时,才发现妻子和女儿已经回了老家。他深感歉疚,随后给父母写了如下这封信:

父母大人:

  凤翠母女此次来汉,未能见上一面,心中定会十分难受。她娘家父母双亡,我又在千里之外,望大人把她当作亲生女儿对待,见她如见儿一样。儿何尝不思念着骨肉的团聚,儿何尝不眷恋着家庭的亲密,但烈士殷红的血迹燃起了儿的满腔怒火,乱葬岗上孤儿寡母的哭声斩断了儿的万缕归思。为了让千千万万的母亲和孩子能过上好日子,为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皆可享乐天年,儿已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
  这是王尔琢的最后一封家信,也是他给亲人留下的“托孤书”,字里行间充满着归家的渴求,但却又藏着报国的热血。他对亲人的浓浓情意力透纸背,对人民的爱护之心感天动地。念亲但又难以见亲,这是何等的伤痛。革命者为了千万家骨肉的团聚,失去了太多。
03接力孝老爱亲


  1928年8月25日,王尔琢在江西省崇义县思顺墟追劝叛徒时,不幸英勇牺牲,年仅25岁。朱德痛惜“折损了我一员大将”。毛泽东书写挽联:“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

  郑凤翠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后悲痛万分,擦干眼泪后,她下决心挑起家庭重担,为公婆养老送终,把女儿养大成人。不幸的是,1945年秋,女儿王桂芳患上了胆囊炎,不久就离开了人世。1946年,侄子王葵祚过继给郑凤翠为养子。1950年,王葵祚刚刚中学毕业,郑凤翠就把他送到部队参军。抗美援朝时,王葵祚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1952年春,无依无靠的郑凤翠经人介绍与王尔琢的远房兄弟王尔奎组成了新的家庭。婚后,两人相敬如宾,王尔奎前妻所生的一子四女把郑凤翠视作亲生母亲。

  1988年农历六月,85岁的郑凤翠去世。家人清点她的遗物时,在一个首饰盒里发现了60粒杏仁,这是她对王尔琢牺牲60周年的纪念,同时也表达了她对王尔琢深深的怀念之情。

  按照郑凤翠生前遗愿,人们把她安葬在年轻时和王尔琢经常游玩的安山青松岭下,墓门正对着当年王尔琢离家革命时走过的那条大道。或许是郑凤翠有一颗永恒不改的痴心,她要长久守在路旁,迎接王尔琢的英灵归来。

摘自:《正家》


编辑:尹骁

校对:王城长

更多精彩 为您推荐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却不为一身一家谋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胡林翼:誓不取官中一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