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侃电影|度过太“南”的2019,用这部爽片迎接新年,实在太应景了!

一吃就胖 电影路透涩 2022-05-30



如果要选一个词语作为2019年的年度词汇,我相信“太南了”一定会入选其中。

经过狂飙突进的几年,大家都享受到了时代的福利,甚至有点痴迷和狂妄。所以当外部环境突变,导致内部组织不得不减速应对时,很多人都无法适应“一脚刹车”带来的降速、甚至是停滞感。

我们都崇拜加速,喜欢拼命的Rush,向前、向前、再向前!

但生活却总是突然扯后腿,要我们学会减速,懂得适时的踩下刹车。


大部分的赛车类型片,会美化“速度与激情”,把不断追求更快作为主角成长的主线。从慢到快,的确令人兴奋,但他们都没有解答一个让人困惑的问题:

究竟多快才算最快?达到了最快之后,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这和生活一样,人人对于“太南了”都有不同的理解,大佬觉得少赚了一个亿“太南了”,而有的人可能因为一个微不足道的事儿也发声感叹“太南了”。

无论是赛车还是生活,一切“太南了”都因为我们错误的理解了“妥协”的含义,就像很多人没有明白刹车对于赛车比赛的重要性。

最近一部大热的赛车影片,就通过两位男主角经历的一段“太南了”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了有关妥协与“刹车”的人生隐喻。

极速车王
- Ford v. Ferrari -


从导演到卡司,《极速车王》都是标准的大片配置。

影片上映后也好评如潮,烂番茄新鲜度🍅92%,爆米花指数高达🍿️98%


IMDb得分维持在8.3的高水平,MTC也大方给出了81分。


豆瓣网评分更是达到了8.5分!


从各个方面来看,《极速车王》都是一部商业与艺术并重的佳作

导演詹姆斯·曼高德(James Mangold),2003年时就拍出了高分神作《致命ID》,把悬疑片抬高到了人格分裂的全新地带,引得后世争相模仿。

▲ 电影《致命ID》剧照

2007年,他又为西部片还了魂,一部《决战犹马镇》让人看到了他扎实的场景调度能力。

▲ 电影《决战犹马镇》剧照

所以,当他把《金刚狼3:殊死一战》拍成一部带有强烈西部片元素的超级英雄电影时,我一点都不感到意外。

至于片中“两个”金刚狼的正邪大战就像是《致命ID》里的“镜子式”对照,被过去和现在撕裂开的本我与超我。

▲ 电影《金刚狼3:殊死一战》剧照

詹姆斯·曼高德很自然的将这些手法和人物设计运用到了《极速车王》里,双雄男主人物内心的分裂,以及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

马特·达蒙(Matt Damon)克里斯蒂安·贝尔(Christian Bale)的角色相辅相成。

他们并未呈现出强烈的性格对比,他们必须不断“握手言和”,因为他们的对手不是其他的车手,而是一个如帝国般的公司,一套创造了巨大财富的价值体系。


英文片名「Ford v. Ferrari」(福特决战法拉利)其实有多层含义。

他们首先是两个汽车品牌商

福特以工业流水线生产成为了全球汽车大厂,他们强调公司和领袖,崇尚“以大局为重”,庞大的生产线和大批量的工人造就了企业神话。


福特二世也被塑造成精明的商人和高傲的帝王。


而远在意大利的法拉利,正面临破产危机。

他们过度重视汽车性能,追求极致的外观,崇尚人工组装生产,每一部车的制造成本远远高于福特,对于车的追求反而拖累了法拉利的壮大,成为“叫好不叫座”的小众生产商。


福特和法拉利,一个是工厂化的代表,将卖车变成一门生意,而福特就是典型的商人;

另一个则追求“人车合一”,希望生产有“人性”、有美感的东西,车是人类精神和肉体的延伸,法拉利老总恩佐更像是一位匠人。

两家公司因为一场太愉快的收购引发了矛盾,亨利·福特二世发誓要在1966年的勒芒世界锦标赛上打败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法拉利车队,证明自己工业体系的成功,维护品牌和家族荣誉。

所以,看起来是两个车商的较量,其实骨子里还是汽车文化,两种生产方式,追求人性精神与追求最大化生产方式之间的碰撞


福特二世斥重金招贤纳士,于是唯一拿过勒芒赛冠军的美国车手卡罗尔·谢尔比(马特·达蒙 饰)成为了主导一切的关键人物。

但因为健康问题,他无法胜任车手位置,退居幕后协调一切,并找到了大器晚成的传奇车手,当时已经46岁的肯·迈尔斯(克里斯蒂安·贝尔 饰)

作为赛车手,他们一个病退放弃,一个刚刚卖掉自己的车行,为了生活扔掉了奖杯。

他们都在经历“最艰难”的时刻,在“我到底是谁”的身份焦虑中挣扎。


最有经验的工程师与疯狂但优异的赛车手联手,加上“不差钱”的福特汽车,足以让任何车队闻风丧胆。

但看似完美的组合,其实内患不断,问题的关键就是庞杂的企业制度对于赛车手个性的压制

所以,「Ford v. Ferrari」隐藏的第二层含义就是务实主义与官僚主义的争斗

明明有最好的选择、有最好的车手、最佳的策略、随机应变的战术......但偏偏这些务实的、有效的手段需要蒙上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厚纱。


第一年冲击失败后,谢尔比向福特二世打了一个比喻:

他对于车队的建议,那些请求的文书前前后后经过了几十个人之手,才最终递交到福特本人手里。

办事效率太低,导致谢尔比的想法不能清晰完整的传达给福特二世。

片中,请谢尔比出山的福特中层管理者李·艾柯卡(乔·博恩瑟 饰)多次劝慰谢尔比要“为整体放弃局部,顾全大局”

于是谢尔比放弃了选择车手的权力,还修改了策略,导致第一年的比赛结果惨不忍睹。

福特二世的秘书利奥·贝贝(乔什·卢卡斯 饰)更是多次强加自己的意愿到比赛中,他追求权力和冠冕堂皇的东西,讨好福特二世才是他的首要标准,其他都围绕这一标准而执行和开展。

无论是商人还是公司人,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导致他们都无法完全认同谢尔比,更无法理解肯·迈尔斯这样把比赛看得高于一切的“纯粹”车手。

个人和体系的斗争矛盾由此成为了推进叙事的动力,谢尔比和迈尔斯不光要注重比赛,同时还要与体制对抗,强大的后盾有时也是最沉重的拖累。


片中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

为了争取比赛出场机会,谢尔比设计让福特二世坐副驾驶体验即将出战的赛车。

这辆花费几百万的赛车在谢尔比的急速驾驶下,差点让身为“汽车之王”的福特当场湿裤。

当福特哭哭啼啼的感叹,自己的父亲无法感受这样的速度时,商人的虚伪、赛车手与商人的差别被表现的入木三分。


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的“毒害”一直持续的片尾。

迈尔斯好不容易取得了领先地位,并让法拉利车队完全退出赛程。

本该享受荣誉加身的他突然接到了命令,上面希望让三辆福特汽车同时开过终点,以如此戏剧化的方式宣布福特对法拉利的压倒性胜利。


于是,赛车场上最吊诡的一幕出现了。

迈尔斯疯狂驾驶,打破了单圈纪录之后,突然减速,等待其他两位队友,满足了形式主义的要求。


很多观众会质疑这一结尾的设计,但这正是《极速车王》最为特别,或者说更为「高级」的所在。

从福特公司高层到谢尔比,最后到迈尔斯,他们都在不断的妥协中达成自己的目的,只是程度不同,追求的方向不同。


福特二世一直活在父亲的阴影下,父亲建立的体系,他只能发扬光大,而不允许被挑战,公司高层自然视福特二世和公司法则为最高权威。

到了谢尔比,他首先向身体妥协,不当车手,依靠名气卖起了车。作为车队领袖为了“顾全大局”,他又不断向福特妥协。

最后,连最纯粹的车手迈尔斯其实也妥协了。他怒刷了成绩,然后换了档,减了速。


但这一刻,减速与妥协并没有让赛车精神失去光芒,反而让其更凸显了其难得可贵的价值。

特别是当法拉利老总恩佐从骂骂咧咧终于到脱帽致敬时,其实早已肯定了迈尔斯和谢尔比的冠军身份。

他们虽败犹荣,因为那一刻,他们都是最伟大的赛车手。

圣经上有过一句话: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那就足够了!


就像片中那句经典台词:

赛车时有一个临界点,当转速达到每分钟7000转时,车会失重和消失,只剩下身体穿梭于时空中。7000转是成功的标志,更重要的是,你明白了你是谁。

「Ford v. Ferrari」看似是对立的矛盾,其实最后依然是妥协后的统一。

妥协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因为妥协而改变了初衷,可怕的是我们因为要妥协而止步不前。

个体比如发展道路上遭遇那些主义设下的条条框框,我们要做的是学会规则,然后后利用规则和自己的进步击败规则本身。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找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

而至于结果,让它消逝于“7000转”的片刻成功之中吧。



< END >


◆ 更 多 佳 片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