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定要做这本书:乐府2022新书预告

乐府文化 乐府文化LOVE 2022-10-11

乐府主编涂涂:


不久前,我读完了一部书稿,塞尔唱片公司的创始人西摩·斯坦的回忆录《听见天才》。无论西摩·斯坦还是塞尔唱片,对今日的国内读者,大概都算是陌生的名字,但对于我们这些从打口时代走过来的老家伙来说,塞尔唱片确实是一个传奇:Ramones, Talking Heads ,the Pretenders ,Depeche Mode ,the Cure ,Madonna ,the Cult ,K D LANG ,the Dead Boys ,the Smiths ,Seal……都出自这家公司旗下,而读完书稿我才发现,同样传奇的还有西摩·斯坦本人——这真是一本凡尔赛的书,斯坦说自己不会写歌,不会玩乐器,也不懂录音,但他的耳朵能听见天才的音乐人,在对方微末时就罗织到自己旗下。最传奇的当然是麦当娜,她后来横扫了世界,而对我来说更迷人的是,斯坦偶然听到了Talking Heads的演出,立刻就知道,自己必须签下他们,为此,他跟了这支害羞的乐队整整一年。


“他的血管里流着制作唱片的虫胶”,这是同行对西摩·斯坦的评价。他是狂热的,也是冒险的,他说,“我从不签已成名的明星(但是Lou Reed例外)”,他总能捕捉到一支新乐队的特别之处,有时候这会带来成功,也有时候冒险就失败了:成功需要天才加上运营加上运气,仅有天才是不够的。但是无论如何,对于一个做音乐的来说,让足够多的天才被世界听见了,已经是生命中最大的满足。


2022年,我们会出这本书。我喜欢它,也喜欢象斯坦说“我一定要签这支乐队”一样,执拗地决定,“我一定要做这本书”,因为我相信,我遇见了天才的写作者。对我来说,出版黄晓丹的《诗人十四个》,杨本芬的《秋园》,乔阳的《在雪山和雪山之间》,巴哑哑的《因思念而沉着》,小满的《故乡和布谷的歌》,阿龙的《每天晚上我都在办画展》,就像在和天才的作者们对话一样。他们的书有时候会成功,有时候没有,没有也没关系,天才需要等待,对不对。


今年我们会继续带来天才的作者们。


比如吴为,这位年轻的摄影艺术家把关于外公外婆的回忆与记录,寻找与重建,叠加在一起,创造了记忆与现实之间的奇妙作品《芬芳一生》。


比如胡凌云,这位漂泊的写作者似乎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故土,他用迷人的语言重构了70年代人已经失去的世界,我觉得,胡凌云的《803》,就是我们这代人的《追忆似水年华》。


比如许路,这位“试验考古学者”,大海的儿子,对出走着迷,以至于要自己造一条明代的船,要以一己之力去重新书写遇见蓝色文明的可能性。他做到了,他也失败了,但他的记录《造舟记》,让所有面朝大海的心,再次激荡起来。


今年我们也会带来很多等待已久的写作者。

比如郭净,《雪山之书》早已绝版,而《登山物语》将会是一次新的叙事。


比如顾桃,《忧伤的驯鹿国》早已绝版,这一次是《敖鲁古雅》和《边地纪事》,当然,还有他父亲顾德清的笔记也将重版。


比如金克木,《旧巢痕》是寂寞的书,而《难忘的影子》则更寂寞,这一次,我们希望两本书能真正被看见。它们既是民国时代的教育样本,从私塾到大学,更是一个人,让自己成立的道路。


我们有很多书,记录一个人的道路,我们也有很多书,记录人对人的撞击。比如《郭初阳的语文课》,《童年美术馆》,今年我们会继续带来更多这样的书,王亮的《爸爸的文学课》,艾玛老师的《共读:把完整的语言交给孩子》,以及郭初阳的,《语文维生素》。


啊,我想列举我们的所有书,这些天才之作,有时候我没有照料好它们,但我知道,无论如何,我要把它们做出来。


会做出来的!


2022 新春之时


原创作品


《我本芬芳》

杨本芬 著

(已上市,点击图片购买)


年逾八旬的杨本芬奶奶在讲完了母亲(《秋园》)和乡亲(《浮木》)的故事后,又将目光对准了婚姻,坦诚地讲述女性在亲密关系当中的困惑与痛楚,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一个女人在数十年的婚姻里不被看见的孤独、不被欣赏的失落、不被尊重的委屈。


这是一本伤痛之书。婚姻是需要运气的,它可能并不指向幸福,而是使人心碎。


这也是一本勇气之书。这是一位八旬老人对亲密关系情真意切的呼喊与追问,在讲述那些无人知晓的伤痛时,也展现出令人动容的坚韧与勇敢——哪怕无人欣赏,也要竭尽全力绽放芬芳。这真挚的发声必将唤起无数女性心底的共鸣,带给她们慰藉,更将启发她们思考如何应对自己的人生:委屈求全还是勇敢前行?忍辱负重还是活出自我?


《刀子和刀子》

何大草 著


十八岁少女的刚烈与深情,欲望和怒火熊熊燃烧的夏日青春。


泡桐树中学犹如危机四伏的丛林。少女何凤留板寸,讲义气,喜欢刀子,桀骜不驯。何凤周围还有帅气的男生领袖陶陶、外柔内刚的班长朱朱、懦弱的富家子弟阿利、妙笔生花的才女伊娃……不久,班里转来两个新同学:鲁莽狡猾的包京生和土气憨厚的金贵。这个夏天注定充满汗水、泪水和血水,这群少年也将相互利用、欺骗与背叛。《刀子和刀子》细致入微地描绘出青春岁月里血肉横飞的身体遭遇与无人知晓的灵魂煎熬,直面人性,震撼人心,曾被读者誉为中国版《麦田里的守望者》《挪威的森林》。


《隐武者》

何大草 著


何大草继《春山》和《拳》之后的最新长篇小说。


小说以民国初年的成都为背景,和《拳》一样,继续以“武”为核心元素。这是一个东方正典式的命运故事。“武”作为一种超越性的力量,被人们追逐,以谋求身份的改变,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无法超越自己的命运。《隐武者》在《春山》的舒缓和《拳》的高速之间,极具电影感的叙事让这本书达成了何大草眼中真正的“好看”境界。


《造舟记》

许路 著


造舟的故事,就像一场拔河,一头是梦想,另一头是现实,有时拉近梦想,有时却被拉向现实,快乐和痛苦参半。但只要活着,只要有希望,就不能松手。


这就是一群理想主义者编织的故事。当故事结束的时候,他们仍将回到自己的生活轨道,只有这艘太平公主,将会成为这个故事的见证。中式帆船是一种依靠风力、潮流和人力推进与操控的木质船舶。它的横向舱壁式船体结构,成为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区域传统船舶的重要技术。


本书作者许路出生于福建诏安,游历海外,却与古船结缘,计划采用中国传统造船法式,复原一艘古代的木帆船,在风力和洋流的带动下,走向世界做一次伟大航行,“那将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很有可能也是一次空前绝后的航行记录”。他主持复原了中式古船“太平公主号”,从发起、设计、制造、下水、航行直到失事,本书记录了这段造船的全过程,是为“造舟记”。


本书是一本填补空白的非虚构作品,它所涉及的领域虽然小众,但十分重要。作者作为历史亲历者,如实记录了从发起到完成古船复原这项壮举的全过程,所附的资料数据图纸也非常珍贵。



看见女性


《只要有一个女人》

安小庆 林松果 李斐然 著

《人物》杂志编辑部 策划


刘小样、张越、龙丹妮、宋小女、杨本芬、角田光代、张弥曼,从乡村到都市,从不惑到耄耋,从家庭主妇到学术精英,她们都有自己的爱欲与梦想、迷惘与挣扎。


《人物》作者走近这些斑斓多彩的女性,努力呈现她们丰富的生命故事、复杂的心灵世界。读者也将从中收获属于自己的共鸣与启迪。


《明亮珍贵之物》

盖尔·考德威尔 著

作者通过现实与回忆的交织,展现出一个普通美国女性、一个女记者、一个女作家自小到大遭遇的各种针对女性的不公、歧视与压迫,以及自己的抗争与反思。与此同时,作者也在身体力行地探索生命的各种可能,其间有痛苦与伤害,也有欢乐与振奋。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与内心体验,必将带给当下和未来的中国女性以启发、鼓舞与支持。


《一路两个人》

盖尔·考德威尔 著

盖尔·考德威尔和卡罗琳·纳普是两位女作家,她们因为狗相遇,继而成了最好的朋友。她们无话不谈——无论是与酒精抗衡的相似经历,与男人或同事的关系,还是对书的热爱。她们漫步在新英格兰的森林,划船畅游查尔斯河……


她们背景迥异,在情感上却极其亲密。这两个内向、独立的女性建立了一种深厚的联结,这段友谊让生活中的平淡时刻变得弥足珍贵,直到卡洛琳·纳普被诊断为肺癌晚期。这是一本感人至深的回忆录,关于珍惜和失去、领悟与成熟,考德威尔以其标志性的精美散文挖掘和记录下人心最深层的挚情与忧伤。


《离婚日记》

[新西兰]萨拉•奎格利 著

离婚前后是萨拉·奎格利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光。不管怎么积极地面对离婚,你都会似乎有一种失败感——害怕安全,害怕孤独,害怕未来。她搬进柏林市中心一个小小的屋顶公寓,开始了艰难的疗伤之路。


身为作家的萨拉以诚恳、细腻、富有文学性的笔触回顾了离婚前后的现实与心理历程。离婚前的痛苦纠结、离婚后的挫败孤独、对未来的恐惧、对爱情的怀疑一一被诉诸笔端。无论是与家暴的前夫离婚,还是拒绝多金男友的求婚,经历了犹疑痛苦后,她都跟随内心作出了勇敢的选择。


《离婚日记》不仅让萨拉本人走出了黑暗,也会陪伴其他有类似处境的女性听到内心的声音,重获内心的自由。


《女性群星闪耀时》

洛梅笙 著


本书是一位现代女性书写的“中国女性史”,是100位横跨古今的中国女性小传。她们或寂寂无闻或名声彰显,但她们都曾真实地活过,留下的或许只是只言片语,但乍现之光也如星辰般闪耀。她们的身份很丰富,皇后、公主、女尼、医生、手工业者、革命者等等,她们独特又具有生命力的故事在重新讲述中获得新生,将为读者带来新的人生启发。


衰老与死亡


《该熄灯了》

[美]雷蒙德·布里格斯 著绘


坏脾气老头向世界的告别之作。


大师雷蒙德·布里格斯全新图像小说。《雪人》《布里格斯鹅妈妈童谣金典》作者雷蒙德·布里格斯的全新图像小说。以他一贯的“坏脾气老头”风格探讨了他并不怎么喜欢的老年生活和死亡的话题。


书中穿插了作者独一无二的铅笔画,本书是许多小短诗的合集,其中,有的幽默;有的伤感;有的在回忆他去世太早的妻子;有的则是关于孙子孙女们为他带来的喜悦;有的仅仅是讲讲遛狗这件事……他回忆了上学的日子;也回忆了战时撤离的经历……


雷蒙德·布里格


英国著名插画家、漫画家、图像小说家和作家,他1966年创作的《鹅妈妈童谣宝库》插图荣获英国儿童图书插画最高奖项——凯特·格林纳威奖章的金奖。1973年他的漫画集《圣诞老公公》又一次获得凯特·格林纳威奖章。他1978年创作的《雪人》,再一次获得凯特·格林纳威奖章,成了历史上唯一获得三次英国儿童图书插画最高荣誉的传奇人物。《该熄灯了》则是他最新的一部作品。


《变老之书》

Lucy Pollock 著   


关于如何变老的人间指南。


这是一本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书,也是一本人生指南,帮助我们和我们最亲近的人学习迎接必然到来的衰老,从而能够理解和参与人生路上的重要决定。我们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变老,也是第一次面对父母的老去。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人均寿命的增长,我们对于老年这件事的认知和态度却没有什么长进。我们似乎依旧很难和父母、长辈坦诚地讨论老年所遇到的很多问题。比如如何保持独立?我们又想如何度过我们的老年生活?我们年迈的母亲是否可以独自一人出门旅行?我们年老的父亲是否应该一天吃七种不同的药物?


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我们会因为话题过于沉重、繁复、和文化的关系而避而不谈这些问题。但作者Lucy博士则建议我们针对这些问题提前做好准备,比如英国医学总会提出的“提前护理计划”。


本书带我们看到了老年生活好的一面,从老年人能带给社会的价值观,到更长的退休生活所带来的乐趣等等。它帮助并鼓励我们拥抱年龄的增长,教会我们如何照看已经年迈的父母。


这是一本充满温暖、善意、快乐和启发的实用的书,里面有许多真实的故事。这些故事是无国界的,对每个人充满启发。


《直到最后一课》

[美]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  著

《直到最后一课:生与死的学习》乃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心理学研究著作之一。作者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以死亡为主题,首次提出应对死亡的五大阶段观:否定与隔离、愤怒、讨价还价、抑郁和接受。


本书通过生动的采访实例,让读者更加感性地体味步步紧逼的死亡会对患者造成的影响,了解如何服务于患者及其家属,为他们带 去希望、安慰与内心的安宁。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博士是出生于瑞士的著名全科医生和心理分析师,在对死亡和临终关怀的领域,自她之后才真正成为社会和学术关注的重要学科,本书的出版是划时代的,2020年是本书出版发行的五十周年纪念,在全新的版本恢复了之前版本出现的错译和漏译部分,更通俗地展现了死亡学和临终心理陪护方面的成就与走向。


艺术·诗歌·音乐


《四季》《人们》

《歌谣》

[法]Blexbolex 著

《纽约时报》年度十佳绘本,版权出售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8个国家,读者好评如潮。


180幅精美版画作品,特定5种PANTONGE专色印刷。结合传统丝网印刷效果的新工艺,画面层次丰富细腻,加以温暖的复古设计和低调的时尚感,无论是插画师、设计师,还是艺术爱好者,均可作为珍藏之选。


中法双语设计,留住原版神采。中文翻译,帮助读者了解书中意涵;保留法语原版设计,展现原作设计的神韵和精彩。橙红漆片高级烫印+明黄色樱花棉布精装+奶油色蒙肯内文纸,全方位呈现原版极致装帧。


《四季》

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曙雨,冬月祁寒,在一本书中体会四个季节的美好瞬间,欣赏人们消磨时间或挽留时间的种种姿态……


这是一首关于自然世界时光流转的意识流图像诗,打开我们久违的自然感知力,180幅如梦似幻的精美版画作品,特定5种PANTONGE专色印刷而成,结合传统丝网印刷效果的新工艺,画面层次丰富细腻,加以温暖的复古设计和低调的时尚感,是插画师、设计师的珍藏之选。


《人们》

母亲和父亲,舞者和战士,园丁和农民,催眠师和精灵……各种各样的人,一页接一页地出现,他们之间的联系既微妙又清晰。这些真实生活中的、神话中的和想象中的人们,既是独立自由的,又是彼此牵绊的,他们自身拥有的多样意涵,永远不能被简单的身份或归属来定义。


《歌谣》

是一首老歌,也是一个古老的、每天都在开始的故事。故事中的男孩走在放学路上,跟随着他的目光拨开人群,踏上无尽的岔道,揭开藏匿在孩子想象里的惊人世界:精灵小屋,颠倒的城市,被掳的女王,岩浆横流,空中激战,穿越沙尘暴的驼队……一段无限循环、永不重复的冒险之旅,每天都在等我们续写。


《刚才想说什么来着》


愚公子 著


无论是错把外卖点到公司了,还是脚趾头就是用来撞桌脚的,又或者,周五的晚上,要好好熬个夜……


愚公子的画,总是能让我们发出“人间真实”的感慨。然而,但是,可是,它并不是“丧”的,在那些可爱的动画下,我们能感觉到很多好笑,感觉画的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是的,真实的生活。她的画有这样一种魔力,让我们觉得,一同被温柔地包裹进生活里。


《猫的国》

[英]路易斯·韦恩 著

本书是一本成人艺术绘本。作者路易斯·韦恩开创画拟人猫之先河,自韦恩之后,猫才开始被拟人化,穿衣戴帽,直立行走,被赋予人类的行为特征。韦恩所创作的猫,被人们称作韦恩猫。这些猫大多不完美,相反有些小邪恶,人类身上的劣性,他画的猫身上都有。晚年的韦恩精神分裂,开创了万花筒猫的画法,表达的精神分裂患者眼中的猫与世界。


路易斯韦恩的绘画风格经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韦恩新婚之初,因为妻子爱猫而开始画猫,这个时期,他笔下的猫多成对出现,温馨甜蜜。第二个时期,妻子去世后,韦恩所画的猫开始出现变化, 他笔下的猫不再温馨可爱,而是狡诈、阴沉、忧郁、呆滞、惊恐、冷漠。第三个时期,韦恩精神状况出了问题以后,他所绘制的猫充有一种病态的繁杂美感,画面充斥整个世界都分崩离析的破碎与解体。



《寂然的狂喜:

叶芝的诗与回声

[爱尔兰]威廉·巴特勒·叶芝 著

[英]诺曼·阿克罗伊德 等 绘

傅浩 刘勇军 译


乐府的第一本书重版出来。


《寂然的狂喜:叶芝的诗与回声》是一部以叶芝的诗歌为母本,33位艺术家各自选取激发他们艺术灵感的叶芝诗歌,进行以版画为主的现代艺术创作,而后将诗歌和被诗歌点燃的现代艺术高度结合 的形式创作出的一部独特的艺 术图书作品。


2015年是爱尔兰国宝级诗人叶芝诞辰150周年,上述创作作品在欧洲和世界范围内巡展,取得很好的效应。结集成书之后,我们与著名的叶芝诗作译者傅浩先生联络,傅浩先生从自己翻译的叶芝诗歌全集中将这三十首激发艺术灵感作品的诗歌挑选出来进行修订整理,成为《寂然的狂喜》最重要的文本支持。


本书面向热爱诗歌和版画、雕塑等现代艺术的读者,引导读者拓展阅读诗歌的角度,将叶芝诗歌中极具艺术表现力的成分充分展现出来,这是市场从未出来过的最美叶芝诗选版本。


全书主干部分由33幅版画艺术作品的高清图片构成,并附以作品创作者的讲述:讲述叶芝诗歌如何激发了其艺术灵感,以及如何欣赏诗与版画艺术作品的结合。在版画作品欣赏的同时,本书将诗歌选段的中英文都展示出来,并在其后附上选段所属诗歌全文的译文。这些诗文以独立的版式插入到不同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图片之间,形成很好的阅读效果。


《刹那——

大唐群星闪耀时

周眠 著


本作品是一部散文集,主要论及唐诗。书中,作者共计选入二十余首唐诗经典作品,他反复诵读,用一天、一个礼拜、一个月的时间,深入一首首看似容易理解的唐诗,深掘其中蕴藏着的古代世界。他用诗人的眼光读取唐诗之中蕴藏的深意,又以现代的眼光反复审视与体悟,记录下自己生命中某些时刻被唤起时的所思所感,一方面试图以此启发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也给读者带来全新的品析视角,使人产生回到唐诗产生的时空现场之感,从而引发内心的共鸣。

《室内流亡》

远子 著


“每天早上对着镜子嘲笑自己,像父亲嘲笑儿子。”


“农村的我望着城市的我。”


“要么永无,要么从不,拒绝所有平庸的过渡。”


“只要我还活着,这世界就不完全是你们的世界。”


渴望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却只能像小写字母一样委身于地下室、出租屋和写字楼。青年作家远子首部诗集。


以罕见的坦诚刻下一颗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匮乏之中渴望上升和救赎的心,描述一种在轨道之中却又时刻想要脱轨的青年生活。以无处不在的“时代精神”为背景,作者在思辨与抒情的夹缝中层层拆解与重建,既是围墙之中近乎绝望的自言自语,也是一次试图从砖块退回尘土,努力在自己身上克服时代的诗学尝试。

《风·落·之·光——

ECM唱片的视觉语言》

拉斯·缪勒 著

1969年成立的德国独立唱片厂牌ECM,在爵士乐与当代古典音乐领域建立了纯粹的音乐帝国,其极具辨识度的封套设计也成为ECM审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克制、简约,神秘而富有诗意。50年来,ECM一直与商业保持距离,却在唱片界始终夺目,对全世界的音乐家和乐迷充满吸引力。


《风·落·之·光——ECM唱片的视觉语言》由知名出版人拉斯·缪勒主编,邀请了包括艺评家托马斯· 施泰因费尔德、禅学艺术研究者卡塔琳娜· 艾普莱西特、电影学者杰夫· 安德鲁、音乐家克提尔· 毕昂施塔德在内的多位作者,从不同角度探索ECM在1996-2010年间的视觉设计与音乐的关系。书中收录1200余幅图片,读者可从中了解这一伟大唱片厂牌的美学理念及幕后故事。

《听见天才》

[美国]西摩·斯坦著 

[法国]加雷思·墨菲著

余永黎译


西摩·斯坦是迄今仍在世的最伟大的唱片人。这本书就是对他七十多年“疯狂”生活的全面回忆与自我阐述。本书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全面叙述了斯坦从业六十年至今,仍在续写的传奇音乐生活故事。本书更以亲历者的身份,广泛讲述了变化中的现代社会对流行风潮和文化变迁的逐步接受——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勇敢而具有创造力的流行音乐。同时还详细讲述了他人生的巅峰和低谷时期——对麦当娜的发掘以及他妻子琳达·斯坦的暴亡。


斯坦传奇而荣耀的职业生涯在本书中得到详尽展示;其对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人、唱片业操作的详细描述,也令所有非音乐从业者得以管窥一斑;而作为一位已走入暮年的长者,其非凡的工作热情和对残酷命运的对抗,则足以打动任何不甘于平庸的普通人。


书中特别收录了斯坦个人生涯和音乐生涯中最重要瞬间的影像资料,也是对六十年流行音乐的影像记忆。


山川河流



《登山物语》

郭净 著


垂直探险的登山者与平行转山的朝圣者,如何和解?

探寻梅里雪山山难的真相。

追问自由旅行、登山探险的意义。


1991年1月,中日友好联合登山队十七名队员在云南梅里雪山遭遇雪崩,全部遇难。这是人类登山史上的第二大山难。在一百多年的现代登山史上,梅里雪山也成为人类唯一无法登顶的山峰。


作者郭净自1998年起持续关注“梅里山难”事件,此前还创作出版了《雪山之书》。2021年,正值梅里山难三十周年,而疫情蔓延全球,这激发了作者对这场山难的反思。


作者将此前《雪山之书》中梅里山难的故事单独摘出,加以改写形成本书——《登山物语》。书中纠正了原作的诸多错谬,补充采访了登山幸存者厨师段建新、遇难者家属、协助运送物资的当地藏族村民等,补充图片百余张,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山难全貌,以期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全书共分为六个章节,作者分别从登山者、地方山民、“雪山”自身、大众媒体等四种视角审视山难,对登山活动进行了多维度的思考。作者期望,通过对这场山难的研究,探寻人与自然、文化与文化之间冲突和沟通的秘密,追问自由旅行的意义及其带来的后果,并借此努力,撞击阻碍人们相互理解的顽石,以尊重事实的叙述,告慰那些被雪山收留的生命。


《猎民生活日记》

顾德清 著


是一本纪实文学作品。本书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作者在四年时间里,在兴安岭一带,多次与猎民一起进山狩猎,无论冬夏,长途跋涉于原始森林中,动辄百里,住的是只有一层布墙的“撮罗子”,还常常露宿在雪地里、淫雨中;吃野兽肉、饮烈酒,打不到猎物时就只有列巴和大酱……称得上是苦不堪言。


然而猎民们朴实、独特的性格和生存方式,野性的犴、鹿、狐、乌鸦、飞龙鸟等,气象万千的森林、雪坡、涧水和云、雾、雷、电、星、月、太阳——人、动物、自然之间互为依存、和谐、古朴、原始的关系,却蕴含着一种冷峭的美和本原的生命哲理,令人难以忘怀。


《敖鲁古雅·敖鲁古雅》

顾桃 著


敖鲁古雅,鄂温克的语言里,是“杨树林茂盛的地方”。喜欢纪录片的,一定还记得2009年在昆明翠湖边的云南省图书馆举办的云之南纪录片影展,里面有纪录片工作者顾桃拍的一部《敖鲁古雅》。


当年有一期《南方周末》,整版写了艺术家维佳的故事。这本书以日记体的形式,真实记录了作者在跟随拍摄使鹿部落的过程中,和部落里的人们结下的情谊。


维佳,酗酒、写诗、画画、在猎点干活儿;他的姐姐柳霞,酗酒、养鹿;他们的母亲——部落里的萨满——芭拉杰依;酋长玛丽亚-索,也是萨满;酋长的大儿子,出色的猎人何协,何协的老婆卓耶,每天坐在炕头上等待丈夫回家,因为何协一次擦枪走火,误伤了卓耶,导致她大脑瘫痪在床,何协这么多年一直怀着愧疚温柔相待;顾桃父亲80年代去大兴安岭采访时认识的老猎人安道,安道的儿子毛谢……


每一个人的身后都有故事。书的笔触朴素真后的使鹿部落的必然消失没有表现过多的愤懑或感伤,只是如实记录。书的结尾部分,使鹿人的自述,在酋长玛丽亚.索的声音里,即将消失的使鹿部落的历史缓缓呈现……


《边地记事》  

顾桃 著

《边地纪事》,是顾桃2006年——2019年在内蒙、拉萨等地拍摄纪录片时的日记,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了在内蒙的乌珠穆沁拍摄的萨满,在托河拍摄的马语者妥辛,在乌鲁布铁拍摄的越野摩托队……


这一系列少数民族文化中平常人的日常生活。顾桃本人是满族,对于鄂温克人和蒙族、他也是一个他者,但他没有作为一个猎奇者去记录,而是作为一个平等的人,尝试着去理解并尽量如实呈现发生在这些人身上的事情,以及现代文明如何影响他们自身的文明和生活方式。


《文心雕草》

马俊江 著


作者生长于北地,大学毕业后到了江南小城金华教书,江南生长的草木,在作者看来处处是生命的奇迹,从此开始认真观察草木,开始认真书写草木。


这些草木不仅仅属于自然,是自然之物,它们生长在大地上,也生长在人类文化史里。漫长的岁月中,一棵草和人建立起了情感联系,一棵树也经历着人世变迁。作者在《诗经》、药典和农书里上下求索寻找资料,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给读者讲述草木在人世的经历和故事。而这些故事不仅只是故事,故事里有的是我们祖先曾有的生活。那种生活和草木有关,也和一种美好的生命方式有关。


《我的昆虫记》

马俊江 著


这本书为热爱法布尔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愉悦的阅读体验。它不同于法布尔十卷本的《昆虫记》,需要很长的阅读时间。作者提炼精选出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昆虫,讲述法布尔研究这些昆虫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是作者和法布尔之间进行精神的对话,亲切、真挚、丰富有趣。


作者想通过这本书告诉大家:法布尔热爱昆虫,但更热爱人——有理性的高贵的人——昆虫可以有奇迹般的本能,但没有理性。法布尔不仅是科学家,他同时也是诗人。作为科学家的法布尔启迪我们做不同流俗的思考,而作为诗人的法布尔引领我们重新体味生活和天地万物。


书里有很多情感和思考是作者本人的,但是是由法布尔引发的。这本小书以春天高原上的圣甲虫开始,以萤火虫结束。作者通过这样的选择将法布尔的春天和光,也包括作者自己的思考,一同传递给读者。


外国文学



《羊孩儿贾尔斯》

[美]约翰·巴思 著

第一部美国后现代小说。


著名后现代小说作家约翰·巴思小说代表作,曾于1966年连续12周进入《纽约时报》畅销榜。在中文世界首次出版。


《羊孩贾尔斯》是一部元小说(或称后设小说),以多层次的方式讲述了主角乔治·贾尔斯的精神发展历程。它融合了传统的成长小说、流浪汉小说的特征与后现代小说元素。


乔治是一个被当作山羊来养大的男孩,长大后他开始相信自己是预言中的弥赛亚,踏上了拯救众生的旅程。本书中的世界是一所大学,作者将人类的历史文化对应到这所大学当中,通过讽喻的方式思考着人类的历史及生存状况。实际上,这本书七百多页的体量及其包含的复杂的隐喻与影射使得它难以通过以上几句话概括。对冷战的讽喻、魔幻现实小说、冒犯所有人的黑色幽默小说、数字时代先声的科幻小说、《人猿泰山》与《圣经》结合体……对本书的评价纷纭,而更可能的情况是,这些它都是。


阁楼上的七个小矮人 :

现代作家重述<灰姑娘>及其他39个故事

凯特·伯恩海默 等 著


来自世界各地的现代文学巨匠(包括约翰·厄普代克、尼尔·盖曼、安房直子等)对各个国家传统民间故事的重述。


41位作家(包括编者本人)重述出41个截然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有传统民间故事的魔力,也被注入现实的阴影,人物由此变得复杂、有层次。尽管故事原型有时重复,但故事的发展却从不相同,甚至通过不同角度的重述,读者可以从多个维度理解故事。


例如法国经典民间故事《蓝胡子》,故事中的蓝胡子连续杀害了自己多位妻子。在本书中,有两位作家重述了这一经典,一位是男作家(《蓝胡子在爱尔兰》),一位是女作家(《蓝胡子爱人》),这两位分别从男性和女性的视觉入手,分析了故事发生过程中男女主人公心理的变化。更具深意的是,尽管《蓝胡子在爱尔兰》是发生在现代的故事,其故事的核心却与经典原型又如此一致,让人不禁怀疑那些经典的民间传说与现实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可以说,这本书用现实为结构式的简短民间故事的大段空白做了补充,模糊了其与现实的距离,是创意写作最新的尝试。

《本真不可见:

<小王子>的深层心理学分析》

[德]欧根·德雷维尔曼 著


作者对《小王子》和他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从深层心理学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评论。对很多人来说,安东·德·圣埃克苏佩里所写的最美的文学作品,即关于“小王子”的童话,已成为他们生命中的核心故事,这一现象至今未衰。


《小王子》的读者不可计数,更有不少阐释者从文学象征角度去解析和阐释,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周保松教授,从文学的哲思的角度,写出了领悟之书。读者希望,圣埃克苏佩里在他自己的生命中就是“小王子”的现实版本,很愿意追随众多传记作者的描述,他们努力让我们相信,他们的朋友和同伴安东借助“小王子”形象为后世留下的是他的自画像。


但是,在本书作者研读圣埃苏佩里包括《小王子》在内的全部作品,认为圣埃克苏佩里的作品蕴含着诸多特征,人们应当由此理解他,而不是将他奉若神明。


他在本书中所勾勒的圣埃克苏佩里形象是迄今为止的研究文献所未曾有过的,他从心理学、社会学和宗教学的角度,对作者圣埃克苏佩里和他创造的“小王子”形象进行重新的定义和阐释,认为《小王子》具有先知呐喊的伟大价值。对找圣埃克苏佩里和小王子,我们要思考的是在这个多重意义上非人性的时代,多大程度上还存在着或尚能存在希望。


“ 怀尔德剧作集 ” 

[美]桑顿·怀尔德


美国现代戏剧的灵魂人物与先驱、三度普利策奖获得者桑顿·怀尔德经典剧作集。


1938年普利策戏剧奖作品,现代叙述体戏剧的典范。


美国及世界范围内广受读者喜爱的经典戏剧作品,也是美国上演次数最多的戏剧作家。本套剧作集包含了《我们的小镇》《漫长的圣诞晚餐》《阿尔刻提斯之歌》《九死一生》。


《我们的小镇》


《我们的小镇》是美国著名剧作家桑顿·怀尔德的代表作,1938年普利策戏剧奖获奖作品,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讲述了1901到1913年间,在虚构的美国小镇格洛佛角发生的故事。


故事主要围绕着镇上的邻居吉布斯家和韦伯家展开:乔治·吉布斯和艾米丽·韦伯自幼便是伙伴,长大后两人之间萌发了爱情,最终携手走入了婚姻殿堂。而当艾米丽因难产而去世,整部剧三幕所描绘的生命的循环——长大,成年,死亡,也就此完成。怀尔德用只摆了几把椅子的空旷舞台作背景,探索了人类共通的体验和经历。这部故事简单的戏剧之所以常看常新,是因为它探寻的是穿越时间的问题:爱、生命及死亡的意义。


《圣路易斯雷大桥》


1714年7月20日,秘鲁,圣路易斯雷大桥轰塌。五位看似互不关联的旅人因此而丧命。朱尼帕修士目睹了这一灾难,他因此开始了一段探寻,想要探明到底是神的干预还是巧合导致了这几个人的丧生。他用了六年时间,探访调查,取证成书。书中记录着五位殉葬者的生平与故事,而他们彼此间有着或近或远的牵扯。他们为什么,又如何会同时出现在注定会断裂的大桥上?是巧合,还是因果?


《漫长的圣诞晚餐》


本书收录了美国著名剧作家桑顿·怀尔德的6部经典独幕剧,包括《漫长的圣诞晚餐》《法兰西的女王们》《希亚瓦萨号列车》《爱与解脱》《书中才有的事》《前往特伦顿与卡姆登的快乐旅程》,均为怀尔德独幕剧作品的代表。其中《漫长的圣诞晚餐》一部是怀尔德最受推崇的独幕剧,技巧纯熟,内容动人而有力,为独幕剧中的经典作品。


《星期五之书》

[美]约翰·巴思 著


《星期五之书》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约翰·巴思的首部非小说作品集,如他自己所言:“这本书收集了他三十多年关于文学的散文和演讲稿,只有少量此前曾零散发表过,主要涉及写作、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内容。”


带着他小说中一贯的娱乐性和博学性,他透过自己的水晶球,在其中预测了文学的未来和未来的文学,回顾了历史小说以及虚构的历史,他也没有跳过散文、平淡的诗歌、低沉的诗句,甚至——打消这个念头吧——他谈到了每一个字母:“真实的字母,伪造的字母,篡改的字母,当然还有字母,它是构成印刷宇宙的原子。”这不光是一本关于书的书,它还是一本关于故事的故事,也是故事中的故事。它提到了杰克和吉尔以及双胞胎的性质,提到了马里兰的螃蟹和螃蟹饼,还提到了20世纪60年代的学生活动家。它是对“如何创造一个宇宙”“代数和火”以及“文学奖的悲剧性观点”的反思。它充满了20世纪的格言(“自知之明通常是坏消息”),诗意的召唤(“哦,小说/以其伟大的胜利的优雅/像鲸鱼般令人赞叹”),和一个自己动手的英雄兄弟会测试(俄狄浦斯以22分钟的21分获得A,摩西以20分获得A-,而尼康-上尼罗河的西鲁克则获得C-)。


这是作者对“为什么我会以自己的方式讲故事,而不是以其他方式讲故事的部分原因”的回应。毫无疑问,这是最巴思的巴思作品。


生活 吃肉


《种子落在泥土里》

苏娅 著

[日]上条辽太郎 述


十八岁开始周游世界寻找人生意义的六,二十二岁来到大理,种地、做食物、做音乐、按摩、养鸡、打扫、养孩子……和他的妻子阿雅一起,过一种自然的生活。六笃信人和自己做的东西有对话,万事万物之间有深刻神秘的联结。他把自己用经验生活的凡尘旅途,一一讲述给我们听:


种地

农民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收获——把最好的果实选出来,留作种子。种子不说话,但它跟我们有交流。


做食物

日本人说“波动”,意思就是制作的人的想法进入事物,人和自己做的东西有对话——这是灵魂。


酿造

看不见的微生物在一段时间里相互作用,形成发酵食物特有的风味,这有点儿像人和人在彼此的气息中交往,我们说了什么没说什么,是更重要的事。


做音乐

在路上做音乐重要的不是技术,是这里。人们看见了你的心,你是怎样的人,才决定会不会帮助你。共鸣是一个好的技术。


如果不相信这个,很多事甚至不能开始。”六说。他在信念中活出了最真实的自我。


《神奇岛的一年生活》

[日]上条辽太郎/著 

[法]乔纳森•苏维


一个叫神奇岛的地方,生活着神奇小人,爸爸、妈妈、哥哥太阳和妹妹月亮,他们用双手创造生活。一月在温暖的家里制作发酵食物,二月做温床来帮助夏天的蔬菜发芽,三月的油菜和萝卜,开出了黄色和白色的花朵,四月扛上锄头去挖竹笋,看樱花满山开遍……种下什么,长出什么,神奇们就收获什么,在四季之中,接受自然的恩赐,与自然共生。


《瑜伽生活》

[英]娜奥米·安南德 著


《瑜伽生活》适合任何对瑜伽,思维运动和冥想感兴趣的人,通过实践探索适应现代世界之道。除了丰富的瑜伽姿势指导,本书以图片为主要呈现方式,按顺序对以下话题加以说明:对抗压力和疲劳,对地面,提升,激发创造力和更高质量的睡眠。这一系列的基础是瑜伽与生活不同方面的关系,如瑜伽和自律,瑜伽和自我保健,瑜伽和困难。贯穿整本书的是“生活诀窍”——以简单的方式将瑜伽的自我管理从练习中带到日常生活中。同时,《瑜伽生活》给人们关闭笔记本电脑,收起手机,开启简单、明确思考的机会,帮助他们脱离科技产品,磨练注意力和专注力。


《猪肉的高度:

从非洲到美国的烹饪之旅》

[美]杰西卡·B.哈里斯(Jessica B. Harris) 著


Jessica B. Harris花了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来研究非洲移民的食物和饮食方式,这本书是她多年工作的巅峰之作,其结果是一部关于非裔美国人烹饪的最引人入胜的历史。Harris带领读者和非洲移民一起,经历从非洲穿越大西洋来到美国的痛苦旅程,追踪了沿途的人们和食物所经历的考验。


从猪肠、火腿、炸鸡到素食,Harris细数非裔美国人经历的美味和令其恢复营养的食物,并详细说明每一种食物如何形成非裔美国人文化、历史和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非洲菜在美国的故事始于奴隶制,但《猪的高度》最终记录了一段令人激动的胜利与生存的历史。


打捞历史


《纣王》

康赫 著

本书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历史剧剧本,以周人灭商为历史背景,颠覆了史书中千篇一律的纣王形象,重新塑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从未有过的纣王——傲慢、清醒、挥霍、自毁,对应剧中塑造隐忍而处心积虑的周人文王,这个纣王是陌生的,但作者想要通过这个形象探讨从不曾真正看见过的中国人的形象。整个剧本文字简洁有力,读者会不由自主朗读铿锵的警句,并为书中颠覆性的形象深思。


《静生生物调查所史稿》

胡宗刚 著


静生生物调查所是民国时期我国重要的生物学研究机构,为纪念范静生先生而设立,属民间性质。《静生生物调查所史稿》以大量的档案史料为据,忠实地记述了该所自1928年创办至1950年终结的20余年的历史,从中可悉中国近现代第一批科学家任鸿隽、秉志、胡先骕等为实现科学救国的宏愿,不畏艰苦、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书中还讲述了许多学科建制、人才成长、尊师重道的具体史实,可谓民国科学史中的一部信史。


《难忘的影子》

金克木 著


《难忘的影子》是金克木小说体回忆录,内容可以看作是《旧巢痕》的续篇,《两本书连起来看,可以得见一代文化大家的求学轨迹和成长史。


《难忘的影子》讲述的是金克木青年时期的“北漂史”,《旧巢痕》中的“小孩子”已长成了能招致少女青睐的“青年A”,独自离开已经分崩离析的封建大家庭到北平谋生、求学,开启了艰苦的自学生涯和对人生的上下求索,他整日奔波在图书馆和几所大学之间,向社会,向人生,向各类学者学习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也向各色人等学习做人的道理和谋生的本领,在困境中完成自我成长和自我教育的过程。这本书虽然文体上被认定为小说,但书中所写都是基于真人真事,“真真假假寻常事,风风雨雨一代人。”


因此小说也反应了20世纪30年代北平社会一角的风貌以及当时北京一些大学不为人知的情形。金克木在北平求学时交往的大学教授、文艺青年等,日后大多都成为学术界、文艺界知名人士,故书中所写人物,虽然用的都是化名,但都有其原型,猜测故事里的主人公是谁,也是阅读本书的一大乐趣。


《难忘的影子》1986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单行本已经绝版30多年。



《回到本源》

李辛、[法]克劳迪那·梅云  著


一场古代传统中医理念和现代思维方式的对话。


本书是一场古代传统中医理念和现代思维方式的对话,内容始终围绕着中医的精华要义。事实上,现代的中医临证过于关注不和谐的病象模式,并专注于努力纠正这些不和谐的现象,这导致了我们已经远离原初中医的内涵和实践。就像一位艺术家,如何超越物质世界的表象,获取对真实存在的领悟?中医,又如何能够越过表象的种种不和谐,来调控整体的生命能量运行?这正是现代中医需要关注的。


本书分为中医学理论,本草治疗,针刺、艾灸、火罐和按摩,静坐与气功四大部分,系统地讨论了如何以神-气-形完整地来观察病人,如何根据虚实、开阖、阴阳、顺逆这些大的原则进行本草的治疗,了解针刺的根本目的是调整病人与环境、天地之气的交流,而静坐、站桩等医者的内在训练,是为了提升对气和神的直觉感受,以医者的身与心,专注与关心,在临床实践中完成传统中医的治疗。


《文字之福:

周退密的百岁人生》

沈迦 著

周退密(1914—2020),原名周昌枢,浙江宁波人。世家子,其从伯父周湘云为民国海上巨富。童年就读于浙江省第四中周退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诗人、二十世纪文人书法代表人物。1914年生于浙江宁波,世家子,童年就读私塾清芬馆,1931年考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攻读中医,1940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法学院,做过律师,历任上海法商学院、大同大学、哈尔滨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教授,参与《法汉词典》编写。工诗词、擅翰墨、精碑帖、富收藏,大凡传统文人的雅嗜皆有造诣,郑逸梅称之为“海上寓公”。其文化成就与王世襄齐名,有“南有周退密,北有王世襄”之誉。著有《墨池新咏》《上海近代藏书纪事诗》《安亭草阁词》《周退密诗文集》《周退密书法集》等。2020年7月在上海去世,享年一百零七岁。去世消息在媒体公布后,这位潜修隐德“退密”百年的高士最后以告别的背影走入大众视野。


《南方周末》称其是“最后的上海老文化人,他走了,上海民国老文人也从此谢幕”;《澎湃新闻》称要将他“放在百年来中国文脉如何真正传承的角度来理解,尤其是诗与书如何成为这样一位文人安身寄命处”。


故事


“讲了100万次的中国故事”

系列作品

《中国少数民族神话选》


《中国少数民族神话选》是我国第一部少数民族神话专著,最早出版于1987年,书中囊括了中国46个少数民族的166个神话故事。书中故事本由各民族的民间口头文学工作者搜集整理出来后,散乱地发表在各刊物中。后谷德明先生耗费巨大精力,将这些零散的神话故事搜集整理,编辑加工,形成此书。书中的神话故事新奇、生猛,大多保留了口述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展现了各民族神话的原始风貌。


《金玉凤凰》


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由两代学者根据西藏大型民间故事《若钟》改写而成,是专为少年儿童改写的西藏大型民间故事。“若钟”是藏语“尸语故事”的意思,广泛流传与藏族居住地,曾被中央民族大学王尧教授选译出版过一本《说不完的故事》。田海燕先生父子根据“若钟”做了大胆的儿童文学角度的改编,保留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形式,以大王子找到金玉凤凰,开始听金玉凤凰讲故事为开端,以金玉凤凰返回故乡做结,完成了一套藏族版的《一千零一夜》。读者可以通过世界屋脊上的神奇故事,感受到藏族文化的心理脉络,体味到奇幻与智慧的并存。

 

《三十二个木头人》


本书是由《三十二个木头人》和《魔尸》两个脱胎于印度的蒙古民间故事所组成。


《三十二个木头人》的线索是一个神奇的木头宝座十六级台阶上的三十二个木头卫士。传说这个宝座最初归霍日穆斯图·腾格里汗所有的宝座,后来传给博克多·比嘎日玛·扎迪汗。到阿日吉·布日吉汗即位之后,得到了这个宝座,想坐上去。他每登上一级台阶,两名木头卫士就复活了,用宝剑将他拦住,给他讲一段博克多·比嘎日玛·扎迪汗的经历。这样,十六级台阶上的三十二个木头卫士就围绕博克多·比嘎日玛·扎迪汗讲了十六个故事。


《魔尸》的线索是东方高山上檀香树下放置的一具魔尸即神仙尸体。传说古代东方有一个汗国的大太子投术士学法术,术士们不肯尽心传授。二太子前去探望大太子,无意中偷偷学会了法术,并同大太子一起偷跑回来。在归途中,术士们追赶上来。后来,二太子在一位善良喇嘛的帮助下,从危难中解脱,将术士们杀死。喇嘛怪罪二太子杀生,罚他去檀香树下背魔尸。在背上魔尸返回喇嘛住处途中,魔尸给二太子讲起种种有趣的故事,引诱二太子开口说话。二太子一说话,魔尸就又回到檀香树下,二太子只好再去背。二太子背了二十多次,魔尸讲了二十多个故事。最后一次,二太子下定决心不再开口,终将魔尸交给喇嘛,故事遂告结束。


这两篇故事,歌颂真善美、揭批假恶丑可以清楚地看到蒙古族劳动人民不畏强暴、机智勇敢、辛勤劳动、团结互助、抗富济贫的优良品质。

 

《花木碗:中国西北少数民族故事选》


本书选编的是我国西部各民族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意在将西北少数民族民俗和文化传播得更深远。


这些古老的民间故事,情节新奇曲折,扣人心弦,极有趣味,能给人智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能给人以传统文化和美德的教育,编者尽量模拟民间口头文学的语言和艺术表达形式,男女老幼都可阅读。


该书由深耕于祖国西部地区的儿童文学作家赵燕翼花费大半生精力,搜集、整理、选编、集结而成,是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的重要补充。所选编的故事生动鲜活,表达了各民族人民的心灵和精神向往。


《中国民间故事精选》


《中国民间故事精选》是从我国各民族上万篇民间故事中精选出来的80篇故事。


这80篇故事经由我国民间故事研究的泰斗级大师刘守华和弟子黄永林整理和重新写定,是最具代表性的来自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民间故事,有各民族风土人情的描绘,有对人民群众聪明才智、正直勇敢的歌颂,有对善良的同情和对邪恶的憎恨,有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爱情的追求。所收故事,包括神怪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爱情故事等多种类型。


这80个故事是后来更多改编者继续整理和讲述中国故事的基础,是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最深处的80个鲜活的代表作,是中国家庭最频繁讲述的心灵故事。


本书所选故事本书还富有学术价值,编者为著名的民间文学研究专家,所选故事皆是我国各民族著名的作品,除供一般读者阅读之外,还可供民间文学和民族文化研究者参考。


《中国神怪故事大观》


本书初版于20世纪90年代,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任大霖主编,集结了当时上海的一线儿童文学创作者如施雁冰、周基亭、鲁兵、任大星、方轶群等,从浩如烟海的中国神怪故事中,广泛收集,精选那些内容健康、想象奇特、情节生动、艺术高超的优秀篇章,经过再创作,写成近三百个美丽、健康而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精彩故事。出版后在当时的图书市场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此次再版,乐府邀请《向着明亮那方》电影编剧之一、画家俞昆为本书创作插画,她幽默的创作风格为本书增添了独特的气质。


《变文:

奇幻动物故事簿》

郭大熟 著


书中的二十四个故事各有出处。作者称之为《变文》的“元故事” (meta-stories) 。它们精选自中国历代笔记杂录,另有数篇来自北欧民间故事和天主教后典“托比书”等。


这二十四个重写的故事,以元故事为蓝本,但不受故事设定所限,通过一系列场景重置、修辞美化、诗性叙事、桥段埋设和结局反转,完全实现了全新的创作。


每个故事都各有一种动物参与故事进程,或奇幻、或戏谑、或悬疑、或鬼畜。尽管各个故事的意味充满差异,全书却有一种极佳的形式感和整体感。


这一连串的故事,在原始故事之上,发现并放大了需要阅读者自行脑补的意义空白,提供了大量解读和再创作空间。


《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

[俄]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 著


这是一本关于民间故事的文学研究专著。幽禁,远行,魔法逃遁;妖婆,宝物,禁入的小屋;棺中的美女,蛇妖的诞生,碎尸与重生……作者搜集了大量民间文学故事,缜密分析人物功能、道具暗示、仪式象征及情节安排——或许这些民间文学故事的起源,并非人类心理的某些特点,也不是艺术创作的特殊性,而是往昔的历史现实、是那些业已消失的社会生活的痕迹。


本书旁征博引,大量引证了世界各地的民俗现象、地方性知识、方言故事以及著名人类学家、民俗学家论述、显示出作者扎实的学问功底,堪称20世纪以人类学方法研究民间文学故事的典范之作。


《故事形态学》

[俄]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 著


《故事形态学》是俄罗斯著名民间文艺学家弗·雅·普罗普的开山之作,其写作初衷是为了“在民间故事领域里对形式进行考察并确定其结构的规律性”。


作者根据对阿法纳西耶夫故事集里100个俄罗斯神奇故事所做的形态比较分析,从中发现了神奇故事的结构要素,即31个功能项,以及这些功能项的组合规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整体的关系,这构成了全书的轴心。作者富于独创性的结构形态分析方法,后来被20世纪中期欧洲盛极一时的结构主义理论家们奉为精神源头,其影响远远超越了民间故事研究领域,成为人文学科众多分支学科的经典。


《俄罗斯故事论》

[俄]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 著


在《俄罗斯故事论》一书中,普罗普把故事作为一种体裁类型加以研究,观察了他所搜集和研究的故事的历史。普罗普在故事学领域第一个将结构类型学方法和历史类型学联系起来研究故事,可谓故事学研究领域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而将故事研究视为一种完整的自成体系的体裁研究,这对于故事学研究,也可以说是一种创新观念。


《阿法纳西耶夫故事集》

[俄]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阿法纳西耶夫 著


《阿法纳西耶夫故事集》是由阿法纳西耶夫倾力收集的全俄罗斯民间故事集,以其创作为后代拯救了被忽视的有价值的民间艺术作品。这些民间故事新颖别致,艺术想象丰富多姿,艺术风格鲜明独特,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


乐府·Lovekids


童书·绘本


《中国儿歌》

朱介凡 编著

(已上市 点击图片可购买)


华语世界失落的儿歌经典汇编。

46年后简体版首次公开发行。


林海音致敬,齐如山、琦君支持。民俗学大家朱介凡毕生搜集打捞,还原藏在儿歌中的中国。


1499首传统儿歌,咏唱自然、童蒙、农耕、生活,我们正在消失的旧时光。


民俗学大家朱介凡自20世纪30年代起,历经半个多世纪搜集打捞,为我们还原了1499首传统儿歌;并根据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采集文献,对每首儿歌的历史背景和生活事相加以释说,记录了一个充满着生活气息的旧日中国。  


在书中,你可以找到自己的童年回忆,找到自然、童蒙、农耕、生活,我们正在消失的旧时光;也可以看到葆有各地方言所浸润的中国文化和精神的活生生的儿歌作品,为它们拍案叫绝;还可以选取或言语平白或情趣深厚或声韵活泼的儿歌,念诵给我们的孩子听。  


附赠的儿歌绘本,包含孩子成长过程中习惯养成、亲子互动、游戏、自然、绕口令等9篇儿歌内容,简洁有趣、郎朗上口,天真童趣,方便翻阅和亲子朗读,是贴心的伴手礼。

《爸爸的文学课》

王亮 著

(已上市 点击图片可购买)


王亮是一名“资深文学中年”,也是一位非常疼爱女儿的爸爸。随着女儿步入小学,他把自己的“一人读”,变成了和女儿之间的深度共读。他或围绕课文,或挑选自己喜欢且适合孩子的文学作品,记录下他与女儿的细读日常。


从“幻想游戏”的绘本共读过渡到纯文字作品的阅读,王亮渐渐揣摩出孩子的心理特点。他将文学变成一副拼图玩具,变成清晨阳光的接力棒,变成爱舔别人脚后跟的迟到巫婆……借着有趣的熟悉的方式,王亮铺设出这些拾级而上的台阶,帮助女儿轻松登上山顶,领略文学世界的辽阔与美好。


在这样的共读中,王亮也意识到,“一些文字、经验与往事,在女儿那里,被她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重新锻打出绚烂的火花”,共读成了一件让他们彼此都愉悦放松的休闲活动。


朗读的爸爸

3218天读书约定

[美]爱丽丝·奥兹玛


十四年与父亲共读的女儿。


作者爱丽丝成长自单亲家庭,由身为小学图书馆管理员的父亲抚养长大。四岁时,父亲开始为她朗读绘本和经典童话。九岁时,父亲与她做了一个影响她一生的约定:每晚给她大声朗读经典书籍。这个约定被父女俩称为“连胜计划(STREAK),在之后的每一天,父亲都提前选书、试读,然后在夜晚为她朗读,坚持了100天之后,就是1000天,直到她上大学离开家,父女两人每晚的共读居然一天都没有落下,坚持了整整3218天。这期间有着各种各样的障碍,都被他们一一克服了。


读书给了女儿超越寻常孩子的生命的丰富,也给了孤独的父亲极大的慰藉。女儿的回忆录用记忆中所读经典图书的经典内容做每篇故事的题眼,所记录的却是笑泪交织的生活本身。读者可以从共读的儿童视角看到书籍、阅读与生活之间微妙的关联。也可以深深体会到父亲所说的那句话的含义:


“你的时间和心无旁骛的关注,是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父女俩还整理了连胜计划的大部分书单,以飨读者。


共读:

把完整的语言交给孩子

[美]艾玛 著


本书记录了艾玛在五年中和学生们共读英语章节书的经历,剖析了通过阅读学习外语的过程和方法,呈现了共读的多种可能性,并在不断的实践与总结中解析儿童发展与学习的关系。给儿童的第二外语语言习得带来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它们是关于教育的,也是关于成长和爱的。通过共读,让孩子沉下心来思考,并积极融入交流,耐心等待他们的成长。


《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

郭初阳 著


独立而有光的语文课如何而来?


“独立教师的资本,是通过自己的课堂获得学生的支持,自由的语文课堂有一种随之而来的光辉,令人沉醉。”


本书不是郭初阳独立执教的纪实,而是他走上自由执教之路的心路历程。


持续深刻的文本批判


以“母亲”为题的语文教材批判只是冰山一角。“为了心爱的孩子,我们总是选择最好的奶粉,然而我们在选择更为重要的精神养料时,却常常掉以轻心。”从《自私的巨人》到《巨人的花园》,王尔德的名篇被篡改得面目全非;《孔子拜师》,一个劣质的经不起丝毫推敲的“童话”故事;《走,我们去植树》,一篇充满意图而无法培养良好文学趣味的拙劣习作……这些不恰当文本数十年来存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只要稍加审视便无所遁形。


望眼欲穿的人生教育


语文教育之为“成人”教育,在于文学千百年来对生命的观照。语文不该也不能缺失对孩子的两大人生教育:性教育和死亡教育。漠视性教育,让人不懂得去爱自己的伴侣,影响的是今后的婚姻;漠视死亡教育,让人不懂得此生为人的珍贵与短暂,造成生命的轻视。应当如何开展性教育和死亡教育?“无论是性教育、死亡教育、公民教育,都不是我的专业擅长。屡屡越界,意在引起更多专业人士的研讨与建设”。


纯正趣味的课堂探讨


语文,应当有着惊人的美丽;自由的课堂,应当是师生同席向着真理直跑的旅程。断断续续写下的随笔,同法国教育部长探讨“不需要教学计划”的教育理念,去“过去的中学”寻找语文的飘逸洒脱,向台湾《国学基本教材》学习本土文化的价值观引导,在古今大家中对比发现文学的纯正趣味。


教师身份的践行思考


教书很难——既要做戏,又要做人。做一个“像自己”的好教员,在这个“选错并保卫”的课堂里更难。然而他应有这样的勇气,既知己身的限度,也深知三折肱为良医的道理,带着自己的伤痕,来更温柔地帮助那未成年的孩子们;既仿佛手工业者,耐心,勤恳,又敢于正视现状,自己动手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


一本小书,一段十七载的教育旅程。郭初阳的经历不可复制,但他的思想值得同行者倾听!


《伦敦小孩:

E. H. 谢泼德自传》

[英] E. H. 谢泼德 / 著绘

范晓星 / 译


《小熊维尼》《柳林风声》不朽的插画形象,就从这个小孩治愈人生的童年中诞生。


本书是英国插画家、经典《小熊维尼》《柳林风声》插画形象的创造者,E. H. 谢泼德回忆童年和少年时光的自传作品,精心配以作者专为本书绘制的240余幅黑白线描插画。


《伦敦小孩》的写作缘起,是谢泼德曾常常把自己童年的事讲给孩子们听,孩子们央求他多讲些,并与他约定,希望他把这些温暖美好的故事都写下来……多年后,历历往事仍清晰地映于谢泼德的脑海,于是便有了这本书。


本书为谢泼德两部自传的合并本。上半部《记忆的画》,写了七岁到八岁那年的故事;下半部《人生的画》,讲述了少年的求学与爱情。


对世界上千千万万《小熊维尼》系列和《柳林风声》的书迷来说,小熊维尼、克里斯托弗·罗宾、蟾蜍、河鼠等形象便源自谢泼德的笔端;在《伦敦小孩》中,他以同样的魅力和天真追忆逝去的时光,其中的情感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能够唤起所有读者的共鸣。


《伦敦小孩》带领读者亲历一位伟大艺术家的成长历程,了解他一生创作的源泉,更让读者清晰地看见一颗丰沛真诚的心灵,一种健全、舒展、足以抵抗世间风雨的人格的形成。透过这本书,被记忆的炉火温暖,感受童年的力量。


谢泼德从孩童和少年的视角,用图画和文字还原了记忆中复杂、浪漫、迷人的维多利亚时代,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最后的黄金年代,那个“昨日的世界”。在谢泼德笔下,那些难以忘怀的时光,与美,与艺术交织在一起,来自往昔,并进入永恒。


《很慢很慢的杨等等》

章红 / 著    

花果小山 / 绘


一个陪伴两代小读者的成长经典,一部幽默逗趣的“上学记”。

冰心奖作家、教育专家章红的儿童小说代表作。


慢一点也不要紧,因为成长一旦开始,就是一生的事情!慢慢长,才能更稳更好地站在这世界上呢!


这是一个名叫杨等等的女生在小学六年里的成长故事。因为她做什么事都要说“等一下”,所以就叫杨等等啦。


六年间,教室窗外的梧桐树见证了这个古灵精怪的女孩的“慢成长”——她喜欢幻想,喜欢冒险,有各种各样好玩的念头。她害怕写作文,却创造出了小熊咕噜噜的形象;她和好朋友艾菲儿有做不完的新鲜事,假装蘑菇蹲在角落,以灰椋鸟的方式飞进厕所,还一起养了小兔怪盗球球;她有个发财梦,捡了一袋子桑叶、蚕豆和野花在班里搞起了拍卖会;她为捣蛋鬼“原子弹”头疼,也为写不完的卷子发愁;她和爸爸妈妈的相处是那样愉悦自然,可遇到问题,母女俩却总得辩上一辩……


《登登在哪里》

马怡 著

萧翱子 绘

蔡皋 设计


一本神奇的地板书

一首美丽的回文诗

中国原创绘本中的里程碑

第一本认知世界的地板书。


来自蔡皋奶奶的天才设计,中国原创绘本里程碑式的作品。简单而朴素地回答了“我是谁?”“世界是什么样的?”的问题。回文诗的形式,富于诗歌的韵律感和空间的层次感,朗朗上口,饶有趣味。


世界的宏观、微观层次分明地呈现在孩子面前,引导孩子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轻松掌握认知世界和自我定位的方法。


完全由一整张纸折叠而成的绘本。每翻一页都有期待、有惊喜,最后整本书变成无限广阔的世界,诗歌般的文字与精美而极富创意的图画相得益彰,让孩子通过立体地图感知世界,感知生命。


这是一本神奇的地板书。这也是一首美丽的回文诗。


请将它一层一层展开,你会惊奇地看到,从拥有许多许多星球的大大的宇宙,到拥有许多许多国家的大大的地球,再到拥有许多许多城市的大大的中国,再到拥有许多许多大街的北京……书里的世界,越来越小,小到四合院里的一个小登登。


再把它一点一点折回去,你又会惊奇地发现,从四合院里的小登登,再到拥有许多许多大街的北京,再到拥有许多许多城市的大大的中国,再到拥有许多许多国家的大大的地球……


书里的世界,越来越大,最后去到了拥有许多许多星球的大宇宙。


世界很大很大,“我”很小很小。可是,每一个“我”,每一条街,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国家,每一颗星球……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存在于世界之中,世界也存在于我们之中。


打开这一本书,发现自我,同时也发现世界。


《无所谓套装》

西尔维亚·普拉斯/文

小武/图


《无所谓套装》是天才女诗人、普利策文学奖得主西尔维娅·普拉斯在离世前为她的孩子创作的一则童话故事,插图由国内颇受关注的新生代人气插画师小武绘制。


在故事里,普拉斯创造了一个宁静美丽的温科伯克小镇,年幼的麦克斯和爸爸妈妈、六个哥哥就住在镇上,小镇上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套装,除了麦克斯。麦克斯渴望着拥有一套属于他的任何时候都能穿的套装。直到有一天,麦克斯家收到一个神秘的包裹……


这则充满魅力、异想天开的童话写于1959年,但直到普拉斯去世后才在她的遗物中被发现并被出版。评论家认为这则故事是文学史上的惊喜,是被遗忘的儿童故事经典之作。这则写给孩子的故事甜美、温暖,勇敢而又冷静,充满希望,揭示了普拉斯此前从未展现过的一面。她用富有诗意的文字“缝制”了一套“无所谓套装”,希望赋予儿童勇敢探索世界和建立自我意识的勇气力量。同时这则故事对于成人读者也同样有给予人们重新审视、定义自我的希望和启示。



《从荷马到狄更斯:

给孩子的世界文学名著》

西尔维亚·米斯林  文

塞巴斯蒂安·穆兰  图    

阿兰·帕拉尤  文

埃莱娜·歇托  图   


上辑共9册,《爱丽丝》《鲁滨逊》《雷米》《伽弗洛什》《珂赛特》《毛格利》《冒险家简》《高康大》《奥利弗》等部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提取名著中的主人公作为故事的叙述主角,改编成以人物为主线的启蒙级文学读物,让叙事方式更适合小学生阅读。将鸿篇巨制、情节复杂或语言生涩的世界文学名著,改编成孩子也能轻松阅读的趣味横生的故事,铺就一道阶梯,引领孩子轻松踏入文学的门槛。


下辑共9册,选取《荷马史诗》《小法岱特》《厄勒克特拉》《大鼻子情圣》等部世界经典文学名著以及希腊神话名篇,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提取名著中的主人公作为故事的叙述主角,改编成以人物为主线的启蒙级文学读物,让叙事方式更适合小学生阅读。在篇目的选取上尤其重视儿童主人公的命运发展,侧重体现真善美和优秀品质,给孩子以正能量。将鸿篇巨制、情节复杂或语言生涩的世界文学名著,改编成孩子也能轻松阅读的趣味横生的故事,铺就一道阶梯,引领孩子轻松踏入文学的门槛。


《又又和双双》    

陈小齐 著


《又又和双双》一书,是一本关于成长的纪念簿,是陈小齐即时记录下的两个孩子——又又和双双——从2013年到2020年这八年来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父母对于孩子渴望成长的鼓励、自由意志的宽容、爱与亲情的流动,有幽默,有浪漫,笑中带泪,尽在其中。开明豁达的育儿理念贯穿其中,时时可见启发人心之处,身为爸爸妈妈的读者还会获益良多,值得所有大人好好阅读。


《水坑人》

雷蒙德·布里格斯 著


这是一个关于小男孩和他祖父之间的故事,日常的生活中仿佛被注入了魔法一般,温暖而充满奇思妙想。故事中的男孩很喜欢水坑,并为每一个水坑起了名字,这些水坑的名字来自于所有的家庭成员。但是祖父说,天又没有下雨,哪里来的水坑。男孩坚持认为是有的,他寻找着……


于是碰见了专门制作水坑的“水坑人”,两人一拍即合,男孩如愿以偿,制造出了想象中的、属于每个家庭成员的水坑。每个水坑不仅有自己的名字,而且形态各异,仿佛每个水坑真的拥有自己的性格一般。是男孩真的遇见了“水坑人”,还是拥有一个爱自己、用心陪伴自己的祖父呢?


《方格菌》

雷蒙·布力格 著


这是一本图像小说,布力格为小读者们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存在于我们的地下。与地上的生活几乎是一样的,吃喝玩乐、工作与生活都存在于这个世界。只是这个世界的主角是一种叫做“方格菌”的物种。他是一个工人阶级的形象,虽然周遭的世界在地上的人看来很恶心,但是他们习以为常。比如孩子发烧了会用鼻涕虫来降温。


《万物大声歌唱》

[捷克] 皮特·丹克/著

[捷克] 阿道夫·泽布兰斯基/绘

徐伟珠/译


捷克斯洛伐克“功勋艺术家”“民族艺术家”代表作,不可多得的插画艺术珍。

近百首创作童谣,还原游戏的趣味,呈现自然风物之美。

让孩子的眼睛看见万物,让孩子的嘴巴唱出歌声。

让孩子的心与有灵且美的世界同频共振!


这是一部按捺不住要歌唱着的童谣绘本,收录了近百首经典的捷克民间童谣,捷克插画大师泽布兰斯基为每一首童谣都精心绘制了趣味无穷的插图。本书的主角是孩子和伙伴,以及农庄上、森林里形形色色的动物,他们在游戏和自然中成长,它们蹦跳不停、欢乐奔忙……


这些童谣和画作都有着直接幽默的表达、无拘无束的生命力,让童年生命与世间万物发生广阔的联系,它呼应着相信万物有灵的童心,体现了平凡生活的不凡质感,从各个角度丰富着读者的感受力,让我们同这世界离得再近一点。


这本童谣绘本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自1950年在布拉格以波兰语问世以来,又以多国语言出版并再版:捷克语五次、波兰语两次、德语三次、英语四次、荷兰语两次,之后接连推出法语、瑞典语、意大利语和芬兰语版,现在,它终于有了中文版本。


《万物自在游戏》

[捷克]扬·恰雷克/著  

[捷克]阿道夫· 泽布兰斯基/绘


本书为童谣绘本,扬·恰雷克创作的韵律优美、朗朗上口的诗歌和童谣,阿道夫·泽布兰斯基绘制的质朴温暖、线条感十足的画作,让孩子们熟识大自然,以及一切在大自然中呼吸、生活,赋予它美丽和魅力的事物。作为世界经典童谣绘本,能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拓宽他们的兴趣面。月亮、青蛙、花朵、蝴蝶、小鸟,所有自然中让人们着迷的事物,都在丰富的语言和图画中焕发出十足的吸引力。给今天的孩子送去纯真纯正的乡野气息,让孩子对大自然和家乡产生更热情和深入的情感联系。阿道夫·泽布兰斯基的图画以其亮丽的色彩和柔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诗句的魅力,独立来看,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作品。


《万物有诗篇》

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 等/著     

王炜涛 金誉安/译


本书为捷克儿童诗歌绘本,集合了捷克最有名的诗人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弗兰基谢克·赫鲁宾、扬·查瑞克、等人的童谣诗歌作品,充满诗意、童真和色彩。阿道夫·泽布兰斯基为本书绘制了新鲜温暖、线条感十足的画作,从图画的角度对诗歌作品进行了重塑,让本书成为艺术品一般的存在。


《妈妈,妈妈,我不舒服!

快快快,快找大夫!》

[美]雷米·查利普,[美]伯顿·苏普雷 著

[美]雷米·查利普 绘


这是一首活泼可爱的绕口令图画书,全书由拼贴和剪影做成,每页一个戏剧场景,犹如在小剧场上演的脱险喜剧,欢腾火热;每一个对开页都有一个小悬念,让孩子在惊喜中获得识物知识;音乐般的韵文节奏,阅读起来非常流畅清晰,有利于节奏感和音乐感的练习;拟做成中英双语绘本,令原文的美感不至于在翻译中丢失,更是学习英文的优秀启蒙。另外,这本书还为我们提供家庭剪影戏的表演方法:只要一面能投影的幕布或墙壁,再加上普普通通的纸盒子,点上一盏明亮的灯,再把各色剪影角色和道具拿出来,给它们摆好姿势,准备好你的台词和故事——好戏就开始了!


《怪物街市》

毛毛虫 著


这是来自大理的插画家毛毛虫的绘本作品,一幅长达3米的大长卷,她以忠实又浪漫的笔触,记录下身在大理的生活日常:清晨,朝霞满天,早市熙熙攘攘,各色菜摊和早点铺都是人们乐于光顾的地方;中午,烈日当头,大叔在树荫下修鞋,老爷爷在弹棉花店里歇晌;午后,日渐西斜,街道上铺满了拉长的暖色影子;傍晚,将晚未晚,有灯亮起,点点星光,天色越来越浓,市声和人声反而渐渐嘈杂起来……这是一部诉说自己内心、面向美好日常的情怀之作,充满了亲切的回望,几乎在我们所有人的回忆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欢欣岁月》

李利安·H·史密斯/著   

梅思繁/译


《欢欣岁月》是美国图书馆协会出版的经典之作、重点推荐阅读书目。这是一本厚重的、有系统的、具有一贯性的著作,以英美丰富的儿童文学园地为论述的背景,内容的每一部分都可见作者充满自信和宽广深远的见识。本书有十二个章节,其中“儿童文学评论的态度”“神话”“奇幻小说”“图画书”“知识类书籍”等章节已成为儿童文学研究和出版者必备和参照的经典。


《庭院里的莽哥》

谢笠知 著

一只名叫莽哥的小乌龟,被养在玻璃盒子里,小主人呱呱很爱他,可是他却从温暖舒适、什么食物也不缺的家里逃走了……莽哥逃到庭院里,和两只蚂蚁、一条大狗成为了好朋友,也认识了形形色色的许多动物。尽管吃不饱、睡不暖,莽哥体验到了心中向往的自由与冒险,也第一回了解了生命的无常和脆弱……冬天到了,伙伴们又将彼此分离,但庭院是他们永远的家。


《阿尔玛和奶奶逛博物馆》

尼古拉斯·海德巴赫 著


阿尔玛的奶奶是一位艺术家,阿尔玛和奶奶去美术馆都是免费的。这一天,她们来到美术馆的其中一层,这一层展出的是许多十八世纪的油画。奶奶告诉阿尔玛,逛美术馆一定要准备好三样东西:一双好鞋、充裕的时间、好眼力!全书没有枯燥的艺术知识,从儿童的视角,借阿尔玛之口,问的都是孩子在逛美术馆时、在看到艺术作品时,最儿童、直接、真实的问题。而阿尔玛的奶奶非常有耐心地回复着阿尔玛的问题,从而使阿尔玛掌握了一些关于逛美术馆的基础知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