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东政策的历史演变
美国是在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后建立起来的国家,“一战”后,美国举起反殖民主义大旗,促进了民族国家的解放和独立,打开了英国等长期垄断的全球市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期间,美国开始主导建立新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主要包括以成立联合国等国际机构为核心的国际政治体系和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核心的国际经济体系。客观上讲,在“二战”后的废墟上,美国主导建立的国际秩序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复苏和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到1971年美国停止履行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后,布雷顿森林体系随即崩溃,美国主导建立的国际秩序让自己给否定或改变了,实际上美国才是真正破坏“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始作甬者。但时至今日,美国仍然自诩自己是当今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负有领导世界的权力和义务,拥有解释和定义国际行为规则的特权,对《联合国宪章》确定主权平等、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在处理国际关系中不得使用威胁和武力、不得侵害成员国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等基本原则,也是按照美国的国家利益进行解释。据此,美国以世界领袖和国际秩序维护者的身份,干预或武力干涉世界事务。为实现和保障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在不同时期制定和实施了有差别的中东政策。
(一)“一战”后的反殖民主义政策。“一战”是美国介入世界事务及中东地区事务的转折点,美国在“一战”以前,基本上处于“闭关锁国”的状况,并不怎么关心美洲以外的世界,当时美国仅是欧洲列强的跟班,如参加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等,但美国始终将重心放在发展壮大自己力量方面,对外依存度相对比较低,仅用很少量的精力关注美洲以外的世界市场。
在“一战”前,随着欧洲民族主义的兴起,拥有广域领土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处于逐步分崩的过程中,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希腊独立,法国占领了阿尔及利亚;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因俄土战争,塞尔维亚、黑山、瓦拉几亚、摩尔多瓦、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独立,奥地利帝国占据波斯尼亚;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法国占据了突尼斯,英国以整顿治安为借口占据了埃及(法律上还属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一个省)。在“一战”期间和战后,欧洲列强继续不断瓜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912年意大利占据了利比亚,1914年英国吞并了埃及、苏丹,1917年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一并交出,1918年也门、麦地那也被迫交出。直到1920年8月在巴黎附近的色佛尔谈判签订《色佛尔条约》,最终使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分崩瓦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继承者土耳其丧失了五分之四的领土,亚美尼亚独立,伊拉克和巴勒斯坦(含后来的约旦)划归英国委任统治,叙利亚和黎巴嫩划归法国委任统治,其在欧洲的领土主要由意大利和希腊瓜分,最后共诞生了40个新国家(含备受争议的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
从上述情况看,“一战”实际上是欧洲列强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战争,彻底肢解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从而改变了中东地区的格局,虽然美国参加了“一战”,也是战胜国,但基本上未参与战后划分势力范围的活动。美国参加“一战”的直接原因是德国潜艇攻击美国的商船,损害了美国的商业利益。在“一战”期间,欧洲主要国家损失惨重,生产能力大幅度下降,而且负债累累。在“一战”后,美国经济跃为世界第一,这为美国介入世界事务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美国也从此开始介入中东地区事务。
在“一战”后直到“二战”前,随着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和原料的来源将成为其继续发展的障碍,加之美国自身有被殖民统治的历史经历,美国以民族自决和反对殖民主义的主张,指导其对外政策,鼓励和帮助一些国家独立,中东地区国家大部分获得了独立的地位或相对独立的地位,美国得到广大国家的支持,树立了反殖民主义的良好形象。在中东地区培植了亲美国的势力,扩大了在沙特、伊朗、土耳其、黎巴嫩、叙利亚等国家的影响力。在此时期的美国中东的政策,基本实现了中东地区国家摆脱英国等欧洲列强殖民统治的状况,扩大了产品市场和原材料的供应渠道,为美国资本进入中东地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进一步削弱当时全球霸主英国的力量和影响。
(二)“冷战”期间的争霸政策。在“二战”期间,中东地区基本上是德国法西斯侵略和攻击的对象,处于被解放的地位,最后由以美国为首的盟友解放。“二战”后,盟国共庆胜利时光很快结束,全球迅速形成东、西方两大阵营,逐步进入“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争霸,中东地区成为东、西方两大阵营争夺的焦点地区之一。中东地区的埃及、叙利亚、伊拉克和南也门等建立了号称社会主义的国家(属世俗政权)基本上属于东方阵营,传统的君主制国家基本上属于西方阵营。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以争夺全球霸权为目标,采取与苏联直接对抗的方式,你支持的我就反对,你反对的我就支持。当时的世界,除极少数国家保持中立地位外,其他国家均被分入两大阵营中。
“中东战争”改变中东地区格局,美国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1917年英国外交大臣阿瑟 贝尔福发表了著名的《贝尔福宣言》,乐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新的国家。因美国有大量的犹太人,迅速赞同该宣言。在美国的直接操纵下,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和以色列两个独立国家的181号决定(英国投了弃权票),要求英国在1948年8月1日之前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撤出军队。1948年5月16日,以色列宣布建国,美国在第一时间表示承认,苏联当时基于支持以色列工党的原因,也在第一时间承认了以色列。由于当时在巴勒斯坦的土地划分方面,以色列人口少而分得面积大且相对好的土地,巴勒斯坦人口多而分得面积小且分散的不好土地,当时阿拉伯国家极力反对联合国的决定,由此埋下了五次“中东战争”的祸根。
在五次“中东战争”中,美国始终是以色列的战略盟友,坚定地支持以色列,持续不断地援助以色列,每年的军事援助达30亿美元,确保以色列在战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在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国家基本上与美国中断了外交关系,而曾经坚定支持以色列建国的苏联则站在美国的反面,与以色列断绝外交关系转而支持阿拉伯国家,中东地区绝大多数国家都站在苏联一边。特别是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基本上属于代替人战争,以、阿分别从美、苏得到武器装备。但美国为维护自身在中东地区的利益,总是阻止战争扩大、升级及战时过长,在每次“中东战争”时美国都是主动调解双方矛盾,敦促实现停火,得到了一些中东地区国家的认可,逐步与沙特等国家恢复了外交关系。在二十世纪70年代,美国与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沙特达成了一项“不可动摇”的协议,把美元作为石油的唯一定价货币,并得到了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其他成员国的同意。
苏联入侵阿富汗时期(1979-1988年),中东地区格局再次改变,美国获得前所未有的主动地位。为了抗衡苏联,美国公开支持“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武装包括塔利班在内的所有阿富汗反政府组织,保持对阿富汗的影响力。在此期间,除伊拉克、伊朗和叙利亚外,其他中东国家建立了统一战线,共同支持阿富汗的反政府组织抵抗苏联的入侵。期间苏联国力消耗过大,直接影响到后来发生的国内政治动荡和最后的解体。在苏联入侵阿富汗后,随着以、阿关系的缓和,美国成功地将以、阿冲突转变为以、巴冲突,1974年美国与埃及恢复了关系,并建立了特殊战略伙伴关系,每年援助埃及21亿美元(含13亿美元军援),促成埃及与以色列签订了和约;1994年美国以免除7亿美元债务、每年提供3亿美元军事和经济援助等为诱饵,促成约旦与以色列签订和约;此后美国与沙特、约旦、巴林、阿曼、卡塔尔、科威特、阿联酋等国建立了比较紧密的关系。至此,美国在中东地区取得了绝对主导地位。
(三)防止地区强势力量崛起的政策。中东地区的伊拉克和伊朗是实力比较强的国家,但伊拉克与伊朗间边界未划清楚,存在领土纠纷,加之民族矛盾、宗教分歧(虽然伊拉克是什叶派占多数,但是逊尼派掌管政权),两伊关系不和。若两伊和解或联盟必然会在中东地区崛起强势国家。在1975年美国曾支持伊朗巴列维政权对伊拉克控制的重要石油出口通道(阿拉伯河)发动进攻,但1979年2月伊朗发生了伊斯兰革命并推翻了巴列维政权,新政权与美国断绝了外交关系。美国转而支持与苏联关系密切的侯赛因·萨达姆政权,向伊拉克提供武器并支持其向两伊有争议地区进攻,试图遏制因伊斯兰革命上台并强烈反美的伊朗政权,防止伊斯兰革命扩散、蔓延。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发动了对伊朗的战争即两伊战争,伊拉克已从苏联获得了很大的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科威特和沙特等逊尼派掌控政权的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美国也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在两伊战争前期,因伊朗拥有的美式武器缺乏零部件供应,战争处于比较不利的状态,但自1985年美国同时出售武器给伊朗时,扭转了战局,伊朗夺回被伊拉克占领的领土,至1988年8月20日,两伊战争结束。在两伊战争期间,为防止战争扩大,美国以保护海上通道安全为由出兵波斯湾地区,甚至在1988年7月还发生了美国巡洋舰温森斯号攻击伊朗民用航空655号航班的事件,造成290人罹难(含65名儿童)。总之,两伊战争持续了8年,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消耗战争,极大地削弱了伊拉克和伊朗的实力。
随着“冷战”的结束,中东地区局势变得更加复杂,1990年8月2日,伊拉克突然出动10万兵力入侵科威特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一省。1991年1月,美国在联合国的授权之下发动波斯湾战争(或称海湾战争、第一次海湾战争)并迅速将伊拉克驱赶出科威特,恢复了科威特的独立国家主权。在1991年6月-1993年10月,联合国特别委员会向伊拉克派出了56个武器核查小组,伊拉克拥有的导弹、生化等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以及核研究设施已基本上被销毁。极大地削弱了伊拉克的能力,有效防止了中东地区强势力量的崛起,减轻以色列的压力。同时,削弱了阿拉伯国家的内部凝集力。在波斯湾战争期间,美国得到了中东地区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仅有少数国家支持伊拉克)的支持,在沙特、科威特、约旦、卡塔尔等国家建立了美军基地,增加了从美国进口武器的规模,此外还得到了伊拉克战略腹地的叙利亚的支持,美国在政治、经济方面均获得了重大成果。
(四)扩大地缘政治利益的政策。在“9.11”事件发生后,美国迅速做出反应,2001年10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发动了阿富汗战争,也就是美国的全面反恐战争,其理由是曾经得到美国扶持的塔利班政权包庇恐怖主义分子,没有交出“基地”组织的头目本·拉登。恐怖组织和恐怖活动无故伤及平民,危害人类安全,美国打击包庇恐怖主义的阿富汗政权无疑是正当的,但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当然是占据或者进入阿富汗的地缘政治利益。在“冷战”时期,美国就想渗透到中亚地区,在明知塔利班等是宗教极端组织,仍然对其提供武器装备,就是梦想早日介入阿富汗事务。苏联撤军后,塔利班组织迅速打败了阿富汗的其他武装派别并取得了政权,塔利班掌管政权仍然将阿富汗作为训练宗教极端分子的基地,曾经与塔利班并肩作战的本·拉登及其“基地”组织并未离开阿富汗,仍然将阿富汗作为“基地”组织的训练、培训基地。这也是只有少数几个阿拉伯国家承认塔利班政权而未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主要原因。“9.11”事件发生后,塔利班政权肯定会为本·拉登提供藏身之地,这就为美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据此美国迅速攻打并摧毁了自己长期支持的塔利班政权,至今阿富汗战争还未正式结束,美军计划在今年底撤离,但因美军在阿富汗的地位仍未达成最终协议,美军何时全部撤离仍是未知数。但美国是要确保在阿富汗设立永久性军事基地。据此,美国终于如愿地获得了进驻中亚的地缘政治利益。
此外,2001年秋,美国借阿富汗战争之机,与吉尔吉斯斯坦达成了租用马纳斯国际机场作为空军基地的协议,为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提供支持。2009年2月吉尔吉斯总统宣布关闭马纳斯基地并经议会批准,后经多方幕后协调,允许美军继续租用基地,但只能转运非军事物资,并更名为“物资转运中心”。美国还租借了乌兹别克斯坦的汗阿巴德军用机场作为军事基地,因2005年乌美关系恶化,美军被迫撤出,2008年3月经多方斡旋,又恢复了美军在阿富汗邻近的乌兹别克斯坦铁尔梅兹基地的军事存在。
(五)改造中东地区社会的政策。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国为首的联军中没有一个伊斯兰国家,并且美国的中东地区盟友都没有直接参与或支持阿富汗战争。事后,美国开始全面反思自己在中东地区的政策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昔日盟友“基地”组织会针对美国发动“9.11”袭击?对美国的仇恨和报复的原因是什么?参与“9.11”恐怖袭击的19名劫机犯中有15名来自沙特,“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竟是中东地区盟友沙特的公民,自己曾经支持的阿富汗塔利班怎么会成为自己的敌人?美国在反思的基础上,普遍认为本·拉登及其“基地”组织不是一种孤立现象,而与现行整个伊斯兰体系或阿拉伯体系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正统的伊斯兰教与极端宗教思想是有差别的,但又有一定程度的联系。美国最终得出的结论,必须改造整个伊斯兰世界,并提出了“大中东计划”,全面推进中东地区国家的民主化进程。
一是着力政权更迭,强制推进民主。
在伊拉克。2003年7月20日,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伊拉克政府践踏人权行径”为由,在未经联合国授权之下,美国联合英国、澳大利亚等发动了伊拉克战争。虽然美国明知在联合国监督下,已经销毁了伊拉克拥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还是执意发动伊拉克战争,其目的就是推翻当时的侯赛因·萨达姆政权,即通过政权更迭改造伊拉克,在伊拉克建立一个亲美国的自治政府。所以,在美军占领伊拉克之后,没有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反而找到早已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销毁的文件和证人,美国开战的谎言被戳穿并大白于天下后,美国随即将伊拉克战争的目标修改为建立“一个自由、民主、有秩序的新伊拉克”,通过在伊拉克建立民主政权,为中东地区国家打造一个民主的“样板”,全面改造阿拉伯世界的社会(《美式价值观重塑中东结苦果》,2014年6月20日人民日报第22版)。在美军占领下,伊拉克建立了议会制民主政府,按照伊拉克三大政治力量配置权力架构,库尔德人出任总统、逊尼派人出任议长、什叶派人出任总理,占人口多数的什叶派政党获利了伊拉克实际控制权。
在利比亚。自2011年2月5日,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爆发了示威抗议,逐步向全国蔓延,要求穆阿迈尔·卡扎菲下台,进行民主变革,政府反对派组建“全国过渡委员会”。美国政府或其非政府组织一直在利比亚煽风点火,明确支持政府反对派,迅速向政府反对派提供武器装备,挑起利比亚内战。2月26日,在美国的主导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冻结卡扎菲资产的决议。在3月初政府军进攻班加西时,又以保护平民免受武装袭击的威胁为由,在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授权其成员国在利比亚设置禁飞区的决议。3月19日法国为转嫁国内政治矛盾悍然率先对利比亚进行空袭,接着美国也不顾国内反对直接参加并指挥攻击利比亚政府军事设施和军队的行为,在袭击过程中平民伤亡也不少,这就是西方国家盗用联合国之名所做之事,一场国内政治事件急转为西方国家武力直接干预的战争。2011年5月7日,利比亚全国部落大会正式闭幕的表决结果是800多个部落支持政府并反对政府反对派,但美国等西方国家不顾利比亚国内这一政治的实际(为战后留下无穷隐患),继续对政府军进行打击,尔后政府反对派在战场获得主动权,到10月20日卡扎菲在苏尔特被杀,仅用7个月时间,就推翻卡扎菲政权。战后,按照美国的意图,利比亚建立了议会民主制度,成立了临时政府,三年后还是临时政府。
在叙利亚。2011年3月,叙利亚同样发生了反政府示威游行,要求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下台,抗议活动逐步演变成暴力冲突。美国从暗中支持政府反对派转为公开支持政府反对派,从政治上、道义上支持转为直接援助武器,提出的明确目标就是推翻阿萨德政权。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2014年6月26日报道,美国白宫提出一项计划,训练叙利亚叛军配备武器,政府申请5亿美元用于叙利亚反对派中温和派与其政府军和“基地”组织作战。美国不顾叙利亚人民的死活,在明知叙利亚反对派内部鱼目混珠,“基地”组织等极端武装势力在与政府军作战中快速成长,仍然坚持武装或训练叙利亚反对派。到目前为止,美国推翻叙利亚政权、实现政权更迭的目标未能实现,估计美国不会轻易改变其初衷。
二是通过多种手段增强中东地区的内部变革力量。美国利用强大舆论工具,加大了对中东地区文化宣传的力度。2002年10月,美国政府拨专款3500万美元开设了萨瓦广播电台,用阿拉伯语向伊拉克、埃及、巴勒斯坦和海湾国家等中东地区12国全天候播放,2004年又增加了卫星电视节目。在中东地区传播西方自我界定的人权、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将非西方的社会制度界定为专制、独裁统治,进行攻击和诋毁。还大力推动非政府组织在文化、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领域发挥作用,通过提供支助或援助专项资金,采取扶助弱势群体、专项研究、法律诉讼服务等各种方式,传播西方的人权、自由民主等价值观,鼓噪他国人民与本国政府进行对抗。2004年6月,美国小布什总统在“八国集团”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大中东计划”,会议还专门邀请土耳其、伊拉克、阿富汗、阿尔及利亚、巴林、约旦、也门、摩洛哥等国家参加会议,要求这些国家推进民主化进程。2010年底开始爆发“阿拉伯之春”浪潮,应该是这一政策实施的结果,至少与其关系密切。
三是促使伊斯兰世界的内部分化。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盟友或者关系比较密切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君主制国家,由逊尼派掌控国家政权。不管从形式上还是从本质看,君主制肯定是相对极权或者专制,但美国在中东地区推进民主化进程中,很少直接指责君主制的盟友,也未强烈要求君主制国家实行民主改革,这也是外界普遍质疑美国“双重标准”政策的一个方面。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外交政策,完全违背美国所宣称的价值观,而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或者利益需求来处理与中东地区各国的关系,美国更亲近逊尼派掌控政权的国家,而相对敌视什叶派掌控政权的国家;美国与宗教势力掌控政权的国家更友好,往往敌视世俗势力掌控政权的国家。美国这种一分为二的策略,从而使伊斯兰内部两派的矛盾更加尖锐。对阿拉伯世界内部也是采取亲疏不同的差别政策,支持一方同时反对另一方,从而阻止伊斯兰世界或阿拉伯世界的团结。当然,伊斯兰世界或阿拉伯世界的内部矛盾,主要原因还在其本身,宗教势力与世俗势力之间的矛盾仍无法调和,既有历史方面的原因,也有现实利益不同的原因,美国的中东政策只是外因,促使伊斯兰世界或阿拉伯世界进一步分化或者加剧了分化的进程。
美国中东政策的五大转变
自“一战”后美国介入中东地区事务以来,虽然美国的中东政策在不断调整和变化之中,但核心内容仍然保持连续性,并且是围绕不变的核心内容来调整和完善政策。美国的外交政策始终是开拓和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的中东地区政策当然亦不例外,要为美国利益集团谋取海外利益并确保既得利益不被损害。针对中东地区,能够直接公开对外宣示的政策包括:对盟友和关系密切国家的安全承诺不会受到挑战,航行自由得到保障或不受到阻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得扩散或得到有效控制,西方价值观得到推广和人权得到保障等。不能直接对外宣示而实际执行的真实政策包括:对挑战或动摇美国霸主的行动进行遏制(实质上就是打击任何不听美国话的国家),中东地区的石油得到有效控制,石油美元定价机制不得动摇,武器装备的市场得到保护和防止该市场被取代等。美国中东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在充分保护以色列的前提下,缓和以巴冲突和矛盾,逐步与传统君主制阿拉伯国家建设稳固的战略伙伴关系;建立军事基地,维护中东地区的势力均衡,防止和遏制中东地区产生或崛起绝对主导中东地区局势的势力;建立和维持以美元结算为基础的石油价格机制,确保中东地区油气资源得到有效控制和石油利益不被侵犯。同时,恰如其分地介入伊斯兰教内部两派的矛盾和冲突中,支持和保护逊尼派掌控政权国家,反对和打击什叶派掌控政权的国家,有效引导阿拉伯或伊斯兰世界内部的关系,甚至使更加对立和分裂。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及结构性变化,以及美国油气资源自我保障能力的提升,为更好地实现美国上述战略目标,适时调整或改变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政策是必要的。
(一)从绝对保护以色列,转变为管控以巴冲突。从美国国内政治力量的历史和现状来看,保护以色列是其天生的命运,是不可更改的,因为美国是犹太人数量最多的国家,且犹太人控制着美国金融、科技等核心领域,是美国政治力量的决定性力量,美国任何政党执政都必须坚定支持以色列,所以美国是以色列的绝对盟友,甚至有人说美国本身就是犹太人掌控政权的国家。美国政府必须不断从武器和经济等方面援助以色列,确保以色列的绝对安全。美国政府还必须听取以色列的意见和想法,但以色列可以不倾听美国政府的训示,并且有时还可以做美国政府不喜欢的事,这也就是美国在调解以巴矛盾时,可以不听美国政府的意见,但以色列绝对不能做损害美国在中东地区石油利益的事。
为维护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石油利益,美国分化阿拉伯世界的战略已成功实现,将“中东战争”时期的阿、以冲突转变为以、巴冲突,缓解了以色列与阿拉伯世界的矛盾,获得大部分阿拉伯国家认同,美国在中东地区主导地位得到确定。美国继续下大力气推进以巴和平进程,提出了“以土地换和平”的路线图,得到了中东地区大部分国家的肯定,但未得到以色列的认可,美国政府只能继续协调。但在调解以巴冲突中,美国始终偏袒以色列,而不公正、不公平的任何方案,巴勒斯坦也是无法接受的,从而使以巴矛盾和冲突长期化。国际社会和其他国家虽然也很想关注以巴问题,但至多只能起到调解作用,都不可能做出任何具有决定性意义事项。每当以巴发生武装冲突时,美国都会马上调解,防止武装冲突升级、扩大,将冲突控制在美国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二)从确保中东地区稳定供应石油,转变为有效控制国际石油市场。中东地区的油气资源不但十分丰富,而且开采成本低、品质好,在一般情况下,进口中东石油的价格(不含市场炒作时的价格)相对低于在本国开采石油的成本。所以,工业发达国家首选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美国介入中东地区事务后,在现行国际秩序下,已经不可能去直接掠夺中东地区国家的石油,但通过投资和贸易机制等手段实现了控制中东地区石油的目的,从而保障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石油利益。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实施了控制境内石油出口的政策,同时逐步控制境内石油开采规模,要充分满足美国国内市场的石油供应,中东地区输出石油的稳定性就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美国国内石油市场的稳定性,除建立充足的石油储备外,还需要中东地区的稳定,确保石油输出量的稳定。所以,应建立确保中东地区国家稳定输出石油的机制,据此建立了与石油输出国组织相协调的石油产量配额制度。
随着美国页岩气开采技术革命,新开采技术的逐步应用,美国境内油气资源自我保障率得到大幅度提升,特别是国际石油需求市场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幅度变化,美国进口中东地区石油的相对比例较大幅度下降。据此,美国适时转变了控制中东地区石油的策略。美国是当今国际石油市场的主要参与者,美国的石油企业在国际石油市场占主导地位,在美国对中东地区石油资源依赖程度下降的情况下,国际石油市场供应和价格对美国的影响程度也随之下降,稳定的中东地区石油输出量和稳定石油价格对美国的石油企业并非全是好事,反而会使美国石油企业丧失通过投机谋取暴利的机会,只有不稳定或波动才会给投机活动带来机遇。为了美国石油企业的利益,通过非经济措施控制国际石油市场规模,使国际石油市场在波动中运行,有时还要提升国际石油市场波动幅度,只有通过使中东地区部分石油生产国动荡,无法正常生产石油,才能达到国际石油市场频繁波动的目的。当前动荡中的利比亚、伊拉克、叙利亚等国家不能恢复石油生产就是最好的例证。随着美国石油自给保障率的进一步提高,未来的国际石油市场波动可能更加不可预测,市场投机行为会更加猖獗,石油价格波动会更加频繁、幅度会更大。
(三)从确立石油的美元定价和结算机制,转为阻止危及美元定价和结算机制的行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利用其是当时最大的石油市场、美国石油企业是石油业最主要的参与者和美国金融业在世界金融市场的特殊地位,建立了以美元作为唯一石油计价和结算货币的机制。这一机制既是美国所说的现有经济秩序的内容之一,也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石油利益,石油美元和石油美元环流是美国的核心利益之一。所谓石油美元,是指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石油输出国组织因其石油价格大幅度提高后增加的石油收入在扣除用于发展本国经济和国内其他支出的盈余;石油美元环流是指石油美元以回流方式变成美国的银行存款以及股票、国债等证券资产,填补美国的贸易和财政赤字,从而支持美国经济发展。从上可以看出,石油美元和石油美元环流对美国经济的重要意义,一旦丧失美元定价和结算机制,对美国金融和石油产业的利益损害是非常大的,甚至会使美国经济体系无法正常运行。
但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快速发展,国际石油市场正在发生深度的结构性变化,对已有经济秩序造成一定程度冲击是必然的,从中东地区国家自身利益考虑,选择多种货币计价和结算本应是一种合情合理的选项,但会损害美国的既得利益。在伊拉克萨达姆政权时期,2000年11月伊拉克将石油销售改用欧元计价和结算,许多业内人士认为,这才是美国联合英国、澳大利亚等2003年攻打伊拉克的真正理由或原因,从欧元区国家未参与伊拉克战争这一事实也可从侧面得到印证,美国的真实意图就是保护石油美元定价和结算机制。再如,伊朗在1999年宣称采用石油欧元计价,直到2006年3月建立了以欧元作为交易和定价货币的石油交易所,美国一直对伊朗实施制裁,尔后又以伊朗发展核技术为由,曾准备采用武力的方式解决伊朗核问题,后经国际社会的协调和斡旋,建立了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加德国谈判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机制,至今美国仍在阻挠或有意拖延达成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协议。第三个例子,在查维斯领导下,委内瑞拉与12个拉美国家(包括古巴)建立了用石油易货贸易的机制,从而不再通过美元进行结算,减少货币转换的成本,虽然对当事国都是有利的,虽然这一机制不会动摇石油的美元定价和结算机制,但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损害美国的既得利益。所以,美国采取制裁、非政府组织渗透等各项措施,企图颠覆委内瑞拉的查维斯政权。
(四)从防止中东地区强权势力的崛起,转化为促进伊斯兰或阿拉伯世界分化。保持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绝对主导地位,就必须防止新的势力在中东地区崛起。在“冷战”时期,美国采取各种措施有效地削弱了苏联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到“冷战”后,俄罗斯在中东地区除有个别支点外,基本已无法影响整个中东地区的局势。对俄罗斯阻止国际社会武力直接干涉叙利亚内战,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内受到普遍的责难,因为这样做会抬高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当年的伊拉克、利比亚都是有崛起的意愿和图谋,美国采取直接军事打击的方式,使其无法在近期恢复原有水平,更不可能有机会崛起。伊朗也是一个有崛起意愿的国家,又不听从美国指令,美国长期以来对其实施制裁,阻止伊朗发展核技术。从可预见的未来看,中东地区崛起新强势政权的可能性极低,但伊斯兰世界或阿拉伯世界内部团结和真正结盟,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以一个整体的方式崛起是比较容易的,一旦实现的话,很可能会把美国排除在外。
美国采取分化阿拉伯或伊斯兰世界的策略应该是高明之举。从当前情况来看,美国实施的分化战略是成功的,取得了实质性效果。当下的阿拉伯世界或伊斯兰世界,总体上是一盘散沙,各国相互之间的矛盾有激化的趋势,伊斯兰教内部的派别争斗更加激烈。如面对叙利亚问题,最先制裁叙利亚政府是阿拉伯联盟,而不是别的国家和组织,甚至有的国家对美国未动用武力打击叙利亚政府表示不满。当中东地区各国之间发生矛盾或问题时,各国也同样是从本国的实际利益和宗教派别的需要出发做出决策,根本上没有从整个阿拉伯或伊斯兰世界角度考虑问题。或许伊斯兰极端组织已经观察到伊斯兰世界的悲哀之处,既然已经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或途径解决当前的伊斯兰世界面临的危机,只好尝试采用极端的方式来实现伊斯兰世界的自强。在此不是想为宗教极端组织寻找什么新理由,实际上目前占据叙利亚和伊拉克边境地区的ISIS就是朝着建立“伊斯兰国”的目标前进。
(五)全面反恐转变为有选择性反恐。为了报复“9.11”恐怖袭击,美国展开全面反恐战争,将打击恐怖组织作为重要的战略内容,武力攻击“基地”组织和包庇“基地”组织的阿富汗,摧毁了塔利班政权,也消灭了不少恐怖分子,最后还消灭了“基地”组织的头目本·拉登本人。十多年反恐战争,美国投入不少资源,消损了美国的国力,反恐战争是否已结束,引起美国国内的反思,是否继续打下去,反恐战争怎样继续下去?随着阿富汗战争即将结束,美国的全面反恐战争将告一段落。
美国与恐怖组织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是“基地”组织曾经是美国的盟友,在苏联入侵阿富汗期间得到了美国的支持,并且在阿富汗抗击苏联的战斗中得到壮大。在中东地区,“基地”组织和美国有一共同的敌人,也就是阿拉伯世界的世俗政权,包括伊拉克、利比亚和叙利亚等,在波斯湾战争期间,“基地”组织是支持美国攻打伊拉克的。“基地”组织与美国决裂的直接原因,就是波斯湾战争后美军无意撤离海湾地区,并从此开始在沙特、科威特等国家驻军,“基地”组织认为这就是美国的军事占领,无法接受这一事实,从而将美国视为敌人,并且开始将长期支助“基地”组织的宗教政权国家视为叛徒。二是“基地”组织曾经的几个敌人都被美国击垮了,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和利比亚的卡扎菲政权均已成为历史,叙利亚的阿萨德政权仍在动荡之中,这几个政权都是“基地”组织的死敌,不管美国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帮了“基地”组织的忙,目前这三个国家均是恐怖组织发展的温床。三是美国反恐存在双重标准问题。其实所有的恐怖组织首先直接针对是政府,虽然通常采用对平民实施恐怖袭击的方式,也采取直接袭击政权机构或政府人员的方式,但真正的目的仍然是动摇或取代现有政权。美国在界定是否是恐怖组织时,往往与自己的利益作为判断标准,有时将在俄罗斯、中国境内实施恐怖活动的组织不列入恐怖主义名单,甚至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有时扶持对他国政权进行破坏或颠覆活动的组织,甚至将其界定为持不同政见者或者民主斗士,存在严重的双重标准问题。四是美国仍然有利用恐怖组织破坏其他国家的动机,通过恐怖组织推翻美国想要推翻的政权。凡是有可能损害或危及美国利益的国家,其境内存在恐怖组织破坏活动,即使该恐怖组织将来会对美国及其盟友造成损害,美国宁可先对其进行支持甚至扶持,或者不管不问。对目前利比亚境内的基地组织的恐怖活动不闻不问,对叙利亚境内的政府反对派中恐怖组织进行间接的扶持,对伊拉克和叙利亚边境地区的ISIS只采取观察和评估方式,但一旦ISIS等宗教激进势力延伸到沙特、约旦或者危及美国在伊拉克的石油利益和人员安全,美国肯定会进行打击,因为美国是绝对不能接受危及美国在中东地区切身利益的任何行为。
由于美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界定恐怖组织的标准存在差异,其打击恐怖组织的动机和打击力度也就不太可能相同,美国不太可能真心或全心与国际社会共同联合起来打击恐怖组织,要取得反恐战争的根本性胜利基本上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