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禅寺到佛光寺 | 唐风之路
2015年五一节期间,我造访了五台山深处。这段旅程对于任何熟悉建筑的人来讲,如朝圣之路一般,在抗日爆发前夕被梁思成与林徽因发现的这座山间庙宇,无论年岁,带给观者的心悸一如既往。
我们先后到达了大同和忻州,北边的大同温暖明媚,南边的忻州却连日阴雨几分凛冽。忻州天气不好,到门店取车也出了状况,在城里又绕了一大圈才终于出了城,比计划行程已经晚了两个小时。
游客到忻州,都是冲着佛教名山文殊道场五台山而来,通常会直奔台怀镇,也就是遍布庙宇、香火旺盛的核心区域,而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其实是外围的南禅寺和佛光寺,在忻州以东大约一百公里,到台怀镇还有五十公里。
五台县文物局制作的古建地图
南禅寺和佛光寺的名气远不及少林寺响亮,对大多数公众来说相当陌生。
但只要随便搜索一个链接,你就会被 “最” “第一” “国宝” 这样的字眼刷屏。
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没有之一),佛光寺次之,至今已经分别1233岁和1158岁高龄,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北京故宫太和殿也不过320岁。著名的大明宫、滕王阁早就灰飞烟灭,而南禅寺、佛光寺却躲过了战火兵燹,成了唐朝三百年大举营造后硕果仅存的见证。
西安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
两座古寺其实并不缺少存在感,不仅频频出现在关于建筑或唐朝的著作、杂志、展览和纪录片里,而且其复制品也以模型或仿古建筑的形式遍布海内外。因此,尽管百度地图都未必能精准定位它俩的位置,却仍然成了国内建筑师和广大建筑系学生朝圣的坐标。
敦煌莫高窟61窟,五台山图(五代)
进入五台县境内,先到了南禅寺的所在地阳白乡李家庄,心知这是个冷门景点,但一辆车前后无人地跑在乡村公路上还是难免担心走错路。一个小时后穿过了阳白乡的集镇,导航提示接近目的地,却依然没看到指引路牌,也没有游客出没。接着又拐个弯,再翻上坡,才终于看到低调的山门,里边走出几个挂着单反、穿冲锋衣的游客,这才确认。
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唐)
伟大之斗拱,深远之檐出,屋顶和缓之斜度,稳固庄严,含有无限力量,颇足以表示当时方兴未艾之朝气
”
这是梁思成总结的唐代建筑风格。逐一比照南禅寺的斗拱、出檐和屋顶,完全符合。
大殿出檐深远
我第一次看南禅寺照片时,并没觉得有多美,不就是个乡野小庙吗,面阔和进深只有三开间,等级太低(太和殿有十一开间),而且门板都褪色了,也没什么装饰。但后来陆陆续续看了些别的古建筑,有了比较,才发现南禅寺是真的美,比例和气度都很出众。
对比一下吧,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
离开南禅寺,雨也渐渐停了,山间的雨水升腾而起,化为云雾,层层叠叠,云中也不时撒下光辉,穿过被雨水洗净的空气,变幻出细腻的色彩,这就是所谓的“雨后初霁”吧。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柏林寺南望》唐 郎士元
”
这一带属于黄土高原东端与五台山的交界,已经和陕北干旱裸露的典型地貌有了较大差别。驱车穿行于千沟万壑,满眼都是萌发的草木和湿润的土壤,万物生长,绿意盎然,和唐代的青绿山水画很像。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送元二使安西》唐 王维
”
电影《刺客聂隐娘》的剧照
莫高窟217窟壁画(唐) 经变相中的青绿山水
莫高窟103窟壁画(唐) 经变相中的青绿山水
几千年前的黄土高原其实比现在要绿得多。
历代战乱、盲目开荒放牧及乱砍滥伐,导致高原的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之黄土层的土质疏松,水土流失极为严重,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地貌。
栖息在公路旁的环颈雉
路上还几次遇到呆萌的环颈雉,停在路中间摇头晃脑,到了眼前才发现车开过来了,然后慌忙扑腾翅膀飞进路边树丛中。环颈雉俗称山鸡、野鸡、雉鸡,可能是除了家鸡之外分布最广的鸡科成员,在从东欧中亚一直到东南亚都能见到它的踪影。五台山有道特色菜“台蘑炖山鸡”,由于食材选用当地山珍,一盘定价高达400块,节假日还会涨价。由于过于昂贵,去年还被媒体曝光,网上吵得沸沸扬扬。不过呢,这道菜里的山鸡其实是人工养殖的,所以大家也不用太过担心野生萌物的安危。倒是台蘑几百年来都是从山林采集,部分品种已经濒危,近年有机构开始探索人工驯化栽培。
下午五点终于赶到佛光寺所在的豆村镇。如果从太原出发,在不堵车的情况下,自驾也得花上近四个小时,如果选乘公共交通就更折腾了,不仅要数次换乘,而且车次少,运气不好的话,用上一天也到不了。这么偏远的地方,还是有建筑师和游客跋山涉水慕名而来,这可不光是因为佛光寺的建筑美感和学术价值,更主要的还是背后的情怀。佛光寺被发现的经过,不仅是一次重大的学术发现,更承载了民国肇始、百业待兴的踌躇满志和抗战危难、民族图强的壮怀激烈等种种情怀,简直成了建筑界耳熟能详的传奇故事。
民国年间,有日本学者在对中国建筑进行悉心研究之后,断言中国境内已经找不到比宋、辽时代更加古老的木构建筑,要认识唐朝木构建筑只能去日本奈良。茫茫中国大地上,到底还有没有唐构建筑?如果有,它在哪里?
奈良唐招提寺金堂(奈良时代)
1930年,以中国古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营造学社”在北平创立,朱启钤任社长,梁思成、刘敦桢分别担任法式、文献组的主任,分头研究古建筑形制和史料,并开展了大规模的中国古建筑的田野调查工作。学社成员从历史的文献记载中,从老乡的口耳相传中,从能够想到的各种渠道,寻找着古代建筑存在的线索。就这样,他们在荒郊野外、在密林深处,发现了一座又一座精美绝伦的古代建筑。
当时,各个学术领域才刚刚萌芽,尚未形成现代“学科”,学社成员没有成熟的方法体系和前人的知识积累可以依托,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摸索,大多时候只能通过艰苦的田野调查获取一手资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从1932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间的短短5年中,学社成员以严谨的态度对中国大地上的古建筑进行了大量的勘探和调查,中国建筑史上重要的建筑物几乎全是营造学社在抗日战争前发现的。
1937年6月28日的黄昏,梁思成、林徽因一行四人骑着毛驴在五台山附近踯躅而行,他们此行的目的是探访唐代建筑。在老乡的指引下,他们找到了偏僻清冷的“佛光真容禅寺”。当年的古寺早已香客冷清,荒凉破败,看守寺院的只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僧和一位年幼的哑巴弟子。当老僧明白造访者的来意后,佛光寺寂寞多年的山门,便为这几位远方客人敞开了。
左:林徽因测绘佛光寺唐代经幢 / 右:林徽因与佛光寺供养人宁公遇彩塑
经过三天的勘察,不管是建筑形制,还是塑像风格,都将这座建筑的年代指向唐朝。最终,林徽因通过梁下题记和经幢刻文,确定了大殿建造时间是公元857年,距发现之日整整1080年。这一发现毫无疑问地轰动了中外建筑学界,佛光寺从此真容得现,被誉为“亚洲佛光”。
佛光寺东大殿匾文 '佛光真容禅寺'
然而,七天之后,卢沟桥事变爆发。九周之后,日军占领大同。又过了不到两个月,忻县(今忻州)和太原也相继沦陷。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营造学社被迫南迁辗转经过武汉、长沙、昆明最终落脚在四川宜宾的李庄。大后方的营造学社在及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古建筑调查与研究,期间出版了大量专业著作。
发现佛光寺的故事就是这样了。
所以,当我和一个建筑师在黄昏时分来到豆村镇,一边在乡间反复问路担心走错,一边回想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经历,这时突然听到志玲姐姐的声音“前方200m,接近目的地,佛光寺文物管理所,本次导航结束”,内心是何等激动!
佛光寺门票只要15元,作为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这价格实在是良心价。售票窗口没见到人,喊了几声也没人应,穿过山门进入院子,猝不及防被眼前盛开的花木闭嘴惊艳了。
月明古寺客初到,风度闲门僧未归。
——《宿山寺》唐 项斯
”
国内但凡有点名气的寺庙,还没进去已经门庭若市、人声鼎沸,进去之后便是烟雾缭绕、金碧辉煌,而且一定会遇到烦人的商贩和不菲的门票。
罢特,佛光寺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远处云卷云舒、青山如黛,四周花落花开、光阴变化。没有了铺天盖地的宗教装饰,只剩下褪色的古朴建筑和安静的缤纷院落,佛光寺反倒营造出极具感召力的宗教氛围。
如果你在春天来到佛光寺,这里可能是中国最美丽的寺庙,完全符合唐诗里的描绘。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大林寺桃花》唐 白居易
”
那座有1158年历史的东大殿,就径直对着山门,可惜殿前的两株松树遮挡了视野,让人看不清唐代木构的真容。
两株古松挡住了东大殿
东大殿的立面图
出于保护的目的,东大殿内不设火烛香案,也绝对禁止拍照,平时还会锁上门窗防止阳光直射,只有当游客来参观时,工作人员才会打开吱嘎作响的朱漆木门,参观结束后又重新锁上。
伟大之斗拱,深远之檐出,屋顶和缓之斜度,稳固庄严,含有无限力量,颇足以表示当时方兴未艾之朝气
殿内光线昏暗,得过一会儿才能看清眼前的塑像,这些塑像身材巨大,造型别致,从艺术造型上看,都是唐代风格,与敦煌莫高窟里的塑像极为相似,仿佛让人回到了遥远的历史时空。记得有年冬季去莫高窟,在讲解员手电的指引下寻找壁画上的飞天,身后有北风吹入洞窟,风声在耳边回响,皮肤隔着羽绒依然有丝丝凉意,当时也有类似强烈的感受。
莫高窟194窟(唐)/ 莫高窟45窟彩塑菩萨(唐)/ 佛光寺东大殿彩塑菩萨(唐)
点击图片,阅读城市设计原创文章 ▼
本文是城市设计原创编辑的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了解转载规则请在后台回复“转载”。城市设计已加入“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的版权保护计划。了解城市设计特约编辑招募计划,后台回复“特约编辑”。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后台回复“设计企业服务”,了解更多城市设计提供的合作板块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