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是不是一个好建筑?

哈大爷 城市设计 2023-02-06

城市设计于11月24日转载了《明星翻车还是舆论暴力?——浅谈<梦想改造家>的陶磊事件》一文,不少读者留言误会我们收钱洗地,也批评我们没有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个出圈的建筑事件,我们连夜与城市设计特约编辑哈大爷进行了交流,深受启发,以下的内容由哈大爷撰写。城市设计一直以来欢迎各种观点的交锋争论,我们一般不会控评,悉数放评。不少粉丝情绪激动,似大可不必了。始终欢迎你的理性表达和真知灼见。



这是不是一个好建筑?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说,这是一个还不错的建筑设计。各种细节、空间关系、材料使用、建造逻辑基本上都是合格的设计作品


我们参考陶磊之前的作品,这个建筑其实还是延续了他之前惯用的一些设计手法空间组织方式。而且陶磊在这次设计中比他以往任何作品都更彻底的贯彻了建筑学上的相关要素,展现了他很高的建筑学专业素养。


节目中的建筑


陶磊自宅


凹舍 · 辽宁冯大中艺术馆


浮院

 


        


合格的建筑为什么陷入了人民群众的一致讨伐之中?       


       



 

   陶磊在这次设计中的建筑学坚持导致了语言转译的失败   


这也正是尴尬之处,陶工处处表现出的建筑学专业素养,在节目中的这些对他访谈的摘录都是在展现他作为一个建筑师的专业性和对建筑学一些基本原则的坚持。但就是这些话,成为了陶工被攻击的原因之一。他在节目中一直强调的所谓    “建造”  ,是建筑学上的概念,普通大众是无法理解这一词的内在含义的。作为建造的外在呈现——比如结构本身就是装饰、去掉多余装饰,展现材料本身——这些方法并不被普通人理解和接受。同时陶工也没有就这一做法做出一个能让普通人能听得懂的解释。

 

那么陶工的建筑学坚持有错么?没错。但他面对的不是建筑学生,而是普通的观众,这种对象的错位导致了说的都是中国话,却一句都听不懂的尴尬。


 


   关于红砖和混凝土   


这两种材料的应用也是这次节目遭到最多质疑和攻击的方面。


红砖在当地确实属于廉价和常用建筑材料不假,但节目里的建筑对红砖的应用并没有展现出这个材料的“廉价”、“常用”的属性,更多的是陶磊对红砖的“花活”导致了这个原本廉价的材料成为了最贵的材料。


我们从节目中就可以直接看到,陶磊为了增强红砖的表现力对砖的砌筑做了大量的设计和研究,甚至可以说红砖墙这个成为了这个房子在建造过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些花样的红砖砌筑极大的增加了建造难度,本地工人难以驾驭,导致工期进展缓慢,后来还要从北京调工人过来,甚至连施工负责人在节目中都表示这种做法对工艺的要求极高。


陶磊对红砖与构造柱的交接做法专门建模


各种墙体的花样砌法


陶磊节目中介绍红砖墙的特色


砌墙的时候需要同时预埋管线


对砖进行切割


节目中陶磊因为砌筑工艺水平未达标而发火


工人对砌墙的抱怨


 

在材料不理想、工人不理想、时间不理想、工艺不理想的条件下,陶磊依然没有改变对这种花式砖墙的坚持。


这一坚持导致了人工成本的成倍增加。整个节目甚至看上去建造过程这一段都是在围绕这砌墙这件事展开,而最终的效果却不被普通人所接受,这成为这一期节目最大的槽点。


虽然节目声明说目前这个房子还没有完工,不是最终状态,但笔者看来这个房子应该大致上是完工的,室内的效果应该基本就是这个样子,可能局部细节软装没有很到位,但不影响建筑的基本面貌,室内所展现出来的这就是设计师设计的样子。证据之一就是我们发现,从一些镜头中能够看到对墙上的砖缝实际上都做的精心的勾缝和处理,显然这就是墙面的最终效果。


室内墙面经过勾缝和颜色处理

  

   被广泛吐槽的混凝土   


裸露的屋顶地面以及梁柱的素混凝土,被冠以“毛坯”的称谓


仔细看节目中的镜头细节以及陶磊在微博发出的照片,能看到出现场混凝土的浇筑水平还是很不错的,效果光滑平整,规规矩矩,从节目中展现的施工队负责人的姓名,我们搜索得知这个施工方应该就是陶磊在北京很多项目的合作施工方,施工水平其实还是很优秀的。



 


甚至立面上混凝土圈梁变化作为空间的映射这种专业做法都在节目中被专门强调。

 

红砖、混凝土这个在现代建筑学里面被奉为至宝的两种材料在陶磊的手中得到了精彩的演绎,但是,这却只变成了建筑师的自嗨,我们即没有从节目中得知关于这两种材料业主的看法,也没有得到这两种材料应用在西北民宅上的合理性解释。


我们听到的仅仅是陶磊不停的从建筑学角度对其“建造”意义、材料表现力和一致性的阐述。


我们猜测陶磊应该是对这两种材料的应用和对“建造”的实现是满意的。



   这个建筑真的是“面向未来的乡村建筑”么?   


面向未来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乡村建筑,这是节目里建筑师提及的一个词语。我们从陶工以往作品看,其实这个建筑并没有太多空间上的创新性,更多的还是利用陶磊最习惯和擅长的一种    空间原型   做了一些修改应用在了这个项目之中。使用熟悉的套路并不代表“敷衍”或者不好,只是这种基于城市生活的空间模式能否真的适应乡村,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左:陶磊其他作品 vs 右:本期建筑


上/下左:陶磊其他作品 vs 下右:本期建筑

  


        


作为一个大众电视节目,
这个建筑和建筑师出了什么问题? 
      


       


作为一档知名节目,我们其实不太相信在跟业主没有充分沟通的情况下就设计出了一个这样的建筑给业主。这期间一定有充分的沟通,节目结尾大爷表现出的肯定应该也是发自内心。既然是改造类型的节目,那么节目找的肯定也应该是一位对设计很有接受度的业主要是真盖个小洋楼——那节目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目前,我们没有看到任何证据说明大爷对这个设计不满意,或者说即使有一些地方可能有些不合理的地方,比如那个狭小的厨房,也不会影响对整体产生太大影响。

 

这次事件最大意见的来源自网友们



到底是什么触动了
群众脆弱的神经?




第一


陶磊在这个节目上可能太想表现建筑师的专业性了,他做的这些东西其实都是做给专业人士看的,是建筑学在意的一些东西,但就是这些东西导致翻车了——这些在建筑学上已经是作为基本常识的问题在人民群众这一无所知,完全没有公共共识——这是翻车的根本原因。


或者说陶磊没有组织好跟节目受众去沟通和解释的语言,他所设计的东西远离大众的普遍认知和价值观。这展现出在审美上与我们的建筑学人才与大众的巨大鸿沟。这种鸿沟表面上看是建筑师与这些愤怒网友之间的,但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的在这一问题上的巨大认知差异导致的。这里既有整个社会对什么是美,什么是好的空间的认知屏障,也有建筑师本身作为“一小撮精英”自以为是的俯视造成的沟通障碍。

 


第二


已经在中国发展了一百多年的现代建筑学上的相关趣味,在当下仍然属于“小众”和“小圈子”里大家讨论和关注的问题,  建筑学虽然作为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依然缺少与社会和大众的对话和联系  。才导致和建筑师趣味和群众审美的巨大冲突。

 

传统的建筑学培养出的建筑人才,只掌握了建筑学的理论工具,却丧失了   沟通和共情    这种基本的与他人产生链接的能力,大众对这些高高在上的审美趣味和专业操作根本无法理解。

 

但同时造就了当下中国城市基本面貌的人也正是这个体系所培养出来的建筑师们,这些广大的“应用建筑师”与“精英建筑师”们也产生了巨大的割裂,各种欧式风情、土豪风格的建筑也正是出自这些建筑师之手。


建筑学上的各种主义、原则、美学、趣味都依然停留在“小圈子”自娱自乐,没有“武装”广大群众,   大众们的美学素养就来自地产商们的广告  、上层社会的酒醉金迷,受到的是各种媒体对“豪装”、“精致生活”、豪门等等的梦幻描述,   对现代设计和美学是”文盲”的状态下,把这样一个“性冷淡”的建筑在一个大众节目上突然推到台前,带来的自然是茫然和不知所措。

 


第三


我们认为陶磊在节目中的极致纯粹的建筑做法,更多是要通过大众媒体彰显自己明星建筑师的格调,塑造精英人设——这个时代这种人设本来就不讨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陶磊在其他作品中并没有如此彻底的贯彻这些建筑学原则,建筑只是一种实现工具。


在消费主义裹挟下的大众电视节目,无疑是需要对观众的情感共鸣,  满足大众对“物质”的渴望  。建筑师在节目里对这一诉求和关系疏于考虑和照顾,导致了网络上这一情绪的集中爆发,最终演变为网络暴力。



 • end • 



哈大爷

城市设计特约编辑

十余年设计行业从业经验


点击链接也可以查看其他媒体对此事的报道:

三联生活周刊:“梦想改造家”争议背后:农村的房子,到底该怎么改?

财经网:花132万为西北农民建“毛坯房”后续:房子开始返碱?前央视主持人怒斥:不按要求办事得退钱!设计师自家别墅涉嫌违建…


如果你有足够多的时间,建议你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当期完整视频之后再有自己的判断。


点击图片,阅读近期城市设计精彩文章 ▼

他在农村做建筑


混合街区是怎样形成的?


什么是中国的广场?


什么是苏州园林的花街铺地?


如何评估公园的「价值」



* * *


  欢迎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号 “什么是城市”  Whatscity  




本文是城市设计原创编撰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了解转载规则请在后台回复“转载”。城市设计已加入“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的版权保护计划。加入城市设计特约编辑,后台回复“特约编辑”了解详情。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了解更多城市设计提供的设计企业合作服务,后台回复关键词“设计企业服务”。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