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时代老城更新的路径探索

城市设计 2023-02-0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规划中国 Author 王军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新时代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老城是城市更新的重点和难点区域,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重要的城市功能,也存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缺乏、人居环境品质低下等突出问题,亟需探索适应性的更新路径。本文以江西永新老城保护更新实践为例,从剖析老城更新的内涵特征和客观规律入手,通过更新视角、目标、方法、文脉、模式、动力等方面探索建立老城更新的系统路径,希望能为新时代城市更新理论实践创新提供有益的思考。


引言

城市是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家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用了不到五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百余年走完的路,创造了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89%,已经有超过8亿人生活在城镇,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建设接近尾声,城市发展由增量建设逐步进入以存量改造为主、注重品质提升的阶段。


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示意

来源:根据世界银行和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绘制


但是,过去四十多年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我国的城市出现了大量“城市病”,而且大多是复杂的“并发症”和“综合征”,有效治理“城市病”、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是新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大量实践证明,面对城市诸多“疑难杂症”,如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非但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还会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方法。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对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作出重大决策部署,为未来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指明了方向。


老城是指城镇中能体现其历史发展过程或某一时期风貌的地区,大部分老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人文精神和重要的生产生活功能。但是,当前各个城市的老城发展普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有长期不投入导致老城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缺失、人居环境恶化;有用“旧城改造”方式大规模拆除老城进行房地产开发;有拆真遗存建“假古董”等。

  • 2017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批复》中明确要求老城不能再拆;

  •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生活融为一体;

  • 2021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中提出不破坏老城区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保持老城区自然山水环境,不随意迁移、拆除历史建筑和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


新时代老城更新的基本认识

认识1:老城更新是美好生活提升的路径重构

城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老城更新的动力来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者研究发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包括三个不同层次:第一层次是对水、空气、食品以及安全、健康、个人财产保护的基本需求;第二层次是对住房、就业、社会福利、生活便利以及精神、情感、社会关怀、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需求;第三层次是对社会地位、消费能力、时间支配以及个人和群体创造力激发、社会贡献度和成就感提升、自我价值实现等方面的需求。


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三个层次

来源:作者自绘


因此,老城更新不能简单理解为空间的修修补补,而是以更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目标,调整原有建设方式,补齐为生活服务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短板,提升老城环境品质和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


同时,老城更新在各个方面要充分彰显人的价值,因地制宜地引入创新功能和产业,为各类人群提供多元化的就业、生活和服务设施,通过功能有机更替和提质增效让老城重新焕发活力,更加包容、宜居。


认识2:老城更新应遵循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

城市是有机生命体,在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形成了交织、模糊、叠合的复杂网络,具备生长连续性、多样性、复杂性、系统性、包容性等特征。过去一个时期,聊城、大同、商丘等城市在老城内全面复古、整体搬迁居民的做法,破坏了老城长期形成的自组织机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网络,违背了城市发展规律,对老城肌体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伤。


新时代的老城更新实践,应当充分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延续和优化老城丰富多元的社会生活网络,促进老城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系统相辅相成、良性互动,实现老城的可持续发展。


认识3:老城更新要培育创造全方位空间价值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技术和新智慧以超乎想象的方式影响着城市各要素之间的互通互联,城市运行模式也将发生不可预见的颠覆性变化,过去以区位优越度决定的二维土地经济价值,将被多维度空间价值所取代。


因此,新时代的老城更新,不应只关注土地功能的变更或扩容,而是要转变单一追求土地增值的价值取向,全方位挖掘、培育和创造多维空间价值,包括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情感价值等,对新时代老城的空间治理模式、生产生活方式、劳动力与物资流动、物质与非物质基建配给等进行整体考量,带动新旧动能转换和老城持续繁荣。


新时代老城更新的路径

基于上述判断,作者探索性地构建老城更新的系统路径,包括整体谋篇布局(视角)、追求天人合一(目标)、采用绣花功夫(方法)、传承历史文脉(灵魂)、主动跨界融合(模式)、接续发展动力(引擎)。


老城更新的路径示意

来源:作者自绘


(一)整体谋篇布局

中国传统城市营建活动自始至终都是以整体环境的营造为出发点,而非仅专注于一座建筑的设计,或仅钟情于一片风景的塑造(吴良镛,2014)。因此,中国传统城市具有很强的“整体性”,梁思成曾指出:“北京古城的价值不仅在于个别建筑类型和个别艺术杰作,最重要还在于各建筑的全部配合……在于全部部署的壮严秩序;在于宏壮而美丽的整体环境”;钱穆认为:“姑以元明清三代之首都北平为例,言其建筑,如天安门、午门、故宫……以及其他大街小巷,合成一花样。凡诸建筑,皆在此同一花样中。若一一分别而观,则将失去其共同完成一大体统之意义与价值”。


快速城镇化时期,城市建设方式过于粗放,注重规模扩张,长期忽视老城内小微空间和环境的精细化营造。但是,近期城市更新实践有矫枉过正的趋势——部分城市管理者、学者把局部小微空间改造、小环境的营造或老旧小区改造当作城市更新的全部,这又是一个误区。


1、统筹新老功能互补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老城、新城之间功能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因此,城市更新需要从整体层面“先布棋盘再落子”,要妥善处理新城和老城关系,形成新老协调互补的格局要在城市整体层面积极探索新老城项目联动下的容积率奖励、转移、存储制度,创新优惠政策,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老城更新,探索多元化的运营机制。



新老城联动发展的制度创新示意

来源:作者自绘


2、延续老城传统格局

从老城自身来看,我国大部分老城的传统空间格局要素呈现“碎片化”状态,要修补、强化老城在特定自然人文环境中长期演化形成的稳定空间结构特色。这种思路不同于部分城市在老城里大规模拆真建假、整体复古、甚至恢复到某个历史时期的错误做法,而是要根据现代生产生活需要不断更新提升,但所有的更新干预都要顺应、延续和强化,而不是异化、割裂甚至扭曲老城的传统空间结构。



老城更新中传统格局的修补与强化

来源:中规院名城所相关规划项目


研究发现,永新老城结合自然环境形成迎山接水的自由形态。在大规模建设的冲击下,老城传统形态遭到一定破坏,但传统的“一横三纵”的街巷骨架、迎山接水的基本格局以及滨水区域的鱼骨状空间秩序仍然较好地保存,老城传统格局仍有修补的潜力。因此,规划提出永新老城更新首先应系统布局,延续和强化“一横三纵为骨架,滨江空间为特色,公共空间点缀其中”的传统格局意向。


永新老城传统格局修补

来源:中规院.永新古城保护更新规划设计.2019


3、修复老城特色肌理

永新古城滨水片区还保留的传统鱼骨状肌理,保护更新中以主街巷为核心,疏通原有街巷网络,适当置入小型公共空间,强化主街巷空间和功能,疏通连接主街巷和滨水的小街小巷,进一步强化传统滨水鱼骨状特色肌理。




永新老城街巷肌理的修复

图纸来源:中规院.永新古城保护更新规划设计.2019

照片来源:作者摄


(二)追求天人合一

1、传统天人合一智慧

追求天人合一、寻找人工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中华文明的最显著特征之一。中国传统城市历来将周边山水形胜、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作为城市营建重要的前提加以关照和考量。古代城市追求天人合一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 注重城市规模与自然环境承载力相匹配。在选址、营建、扩展过程中,相土尝水、丈量土地、评估自然环境的丰腴程度,作为城市建设的前提。《周礼》提出:“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要让城市用地规模、人口规模尽量与自然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管子·八观》提出:“国城大而田野浅狭者,其野不足以养其民”,避免城市建设对自然资源超负荷索取。


  • 借山水形胜塑造城市空间特色。中国人的意识中,山水环境具有强烈的人文内涵,李渔认为:“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钱穆认为:“中国山水实即中国文化之具体表现。虽一自然,备见人文。亦为我民族大生命所寄。”古代城市在布局中会寻找山水秩序参照,在城垣轮廓、空间形态、轴线、街巷、廊道、对景、节点等方面呼应山水形势,并将城外风景秀美之地一体化考虑,形成山—水—城互融互通的格局形态(杨保军等,2020)。


  • 适度调试改造环境,变害为利。古代城市建设中,对自然环境的不如意之处,通过巧妙的方法进行改造,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提出:“农资于水,水得其用,可以挽凶而为丰,化瘠而为沃,利莫大焉”,对自然水系的改造成为古代城市改造不利环境、提升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



永新古城顺义依托山水形势并适度改造水系

来源:作者自绘


2、当代建设与自然融合的路径

自然资源环境是城市生存发展的基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城市无序建设、过度索取自然资源,则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因此,新时代的老城更新,需要充分借鉴古人的智慧,寻求城市与自然的平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把低碳、绿色理念融入老城更新。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 老城更新中利用自然资源要建立相应规则。刘禹锡在《天论》提出:“天之道在生殖,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新时代的城市更新需要制定合理的制度,“用天之利,立人之纪”以管理对自然资源和合理利用。永新老城更新制定了一系列规则和正负面清单,包括不破坏地形地貌、不砍老树,滨水两岸新建建筑距离堤岸30m以外,檐口高度不超过9m等。此外,还倡导老城社区形成新时代的乡俗民约,倡导绿色出行、垃圾分类、节能生活,打造绿色低碳家园。


  • 二是修复山—水—城良好空间秩序。如何将城市融入绿水青山是新时代城市更新需要重点关注的议题。永新老城更新规划中提出强化山水生态屏障,严格控制周边建设强度和形态;疏浚历史水系,修复自然驳岸、湿地、滩涂等,营造连贯的亲水空间,再现渡口、码头、浮桥、阁塔等历史景观意向。



新老城山—水—城秩序修复

来源:中规院.永新古城保护更新规划设计.2019


  • 三是山水特色与生态休闲紧密结合。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从数量转为质量、从物质转为精神、从户内转为户外,生态休闲逐步成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内容。永新老城更新中提出“远山目可览,近山行可达”的设计策略,将距离老城5km范围内的山体作为城市郊野公园,适度建设登山步道等少量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营造可进、可游、可赏的郊野游憩空间。



永新老城结合山水的生态休闲空间布局

来源:中规院.永新古城保护更新规划设计.2019


(三)采用绣花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老城应制定科学、审慎、循序渐进的更新发展时序,不急于求成。老城内的基础设施改善和既有建筑的更新要充分尊重历史和现状进行分区分类精细化整治,并通过老城功能改善、建筑功能调整等方式调节人口结构,形成健康多元的老城社会生活网络。


1、建筑分类保护更新

和千百个普通的老城一样,永新老城建筑产权复杂、私搭乱建严重,文物古迹、传统建筑散布其中,一次性更新难度大、成本高,而且很容易造成对历史文脉的破坏。因此,在永新老城更新中,笔者按照“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思路,制定了建筑保护更新的四“不”原则——建筑产权基本不动、空间肌理基本不改、原有居民基本不迁、社会网络基本不变。按照四“不”原则,对每栋建筑详细调查评估,以微改造的方式分类制定风貌保护、修复和提升措施。


传统建筑保护修缮前后对比


现代建筑微更新前后对比


老城门户空间改造前后对比


永新老城各类建筑微更新成效

图纸来源:中规院.永新古城保护更新规划设计.2019

照片来源:作者摄


2、提升小微公共空间

永新老城公共空间结合了重要历史地标进行布局,充分利用现状巷口、民居宅旁闲置地等空间设计7个口袋花园,巧妙引入自然山水和文化主题,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因地制宜的形成特色文化场所。经过近2年的建设,7个口袋花园已经成为老城最有活力和艺术气息的地区,为密不透风的老城核心区域腾出了驻足、放松、留白的自然空间,越来越多的居民和游客已经逐渐自发自愿地维护口袋花园的环境品质。



永新老城口袋花园建设成效

来源: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 永新古城景观设计.2019


(四)传承历史文脉

城市由历史累积而成,风貌由文化滋养而生。历史文脉是城市的根和魂,是城市的性格基因,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战略资源。因此,老城更新中要精心保护、修缮、展示体现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内涵的建构筑物及其历史环境。


1、文脉的过程性和层叠性

永新老城自唐初(657年)治禾川镇以来,1300余年始终在同一位置建设发展,形成了多个时期历史信息层叠积淀、多元复杂的空间格局和文化内涵。古代永新文星昌盛、贤才辈出,“科第之盛,视九邑称最焉”,长期积淀形成了城市人文空间秩序。近代永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城的空间秩序和文化内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当前,永新老城的风貌、尺度和建筑形态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是千百年来积淀的历史文脉却体现在经济、社会、建筑、空间、生活、习俗、礼仪、秩序等方方面面,它不是简单机械的尺寸,也不是建立在解剖学意义上的“肌理”,而是城市的气血和脉络(张泉,2021)。


永新历史发展脉络示意

来源:中规院.永新古城保护更新规划设计.2019


2、文脉的修补与传承

新时代的城市更新需要注重文脉的修补与传承。尤其是对于历史文脉丰富、复杂、多元的老城,需要通过分层解析,认识不同时期的历史资源、空间秩序、文化秩序,在更新中延续历史、记忆、生活的真实状态,将历史文化作为老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以文化人、化力为行,传承城市文脉和人文精神。


  • 精心保护和修缮南塔、红四军军部旧址等体现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建构筑物。以用促保,让各类遗产在有效使用中成为老城的特色标识和历史记忆,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例如,位于老城南部的南塔建于北宋至道元年(995年),通高17m,青砖叠砌,是老城的重要历史地标,对展示老城传统格局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南塔长期位于中学围墙内,未得到良好的保护与展示。更新规划与景观设计中提出打开学校及对面办公楼围墙,改善南塔的历史环境,取得显著成效。


更新启动前南塔周边现状

(2019年)

更新规划中南塔周边布局设计




南塔的保护展示与历史环境改善

图纸来源:中规院.永新古城保护更新规划设计.2019

照片来源:作者摄


永新作为近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留下了众多红色革命遗迹。红四军军部旧址就是其中的典型。1928年5月,红四军占领永新县城,军部设在老城南部一座宗祠里。朱德、毛泽东多次在这里布置红军的工作。旧址原为两层砖木结构,坐南朝北,三开间,一进两厅,中间天井,由于年久失修在上世纪末倒塌。保护更新中景观设计团队对红四军军部旧址的历史信息进行深入挖掘,推测出原有的建筑布局,并利用矮墙、花坛等景观设计手法标识建筑轮廓、四水归堂布局等历史信息,以抽象的纪念性门廊展示军部原有出入口,避免了修复中关于文化遗产真实性的争论,以巧妙地设计赓续永新的红色血脉。



红四军军部旧址展示设计与实施成效

来源: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永新古城景观设计.2019


  • 设计多样的文化体验线路展现老城日常生活、民俗活动、红色文化等。以传统街巷、滨水绿道、山水通廊等线性空间为载体,设计若干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体验线路,建设文化信息类基础设施系统,重塑老城的文化活力。


  • 构建区域文化展示网络,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都活起来。以县域为拓展,整体构建区域文化展示网络,将三湾、龙源口、牛田、埠前等区域内重要文化资源、风景区、文化线路、自然山水、开敞空间等有机整合串接,积极联动井冈山,多层次挖掘文化价值、精神内涵。


(五)主动跨界融合

吴良镛认为,中国古代城市的营建者是在环境本位的理念下,整体体悟环境,将各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巧融会贯通,采用“三位一体”的营造方略,纳若干关键之处成一有意义之骨架,笼万物于此,再成统一视觉连续之“景”,从而建立人居环境整体的秩序。


1、多位一体平台搭建

当前,城市规划建设在学科细分的背景下形成了单一流线式作业流程——规划完成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逐级落实,但由于学科背景、工作深度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建筑、景观方案往往对规划进行修改,施工阶段,建筑、景观方案又会被改的面目全非,各专业之间的隔阂导致城市建设效果大打折扣。


新时代的老城更新工作量大面广、千头万绪,面临的社会背景、主要问题和目标与过去截然不同,当前的学科各自埋头工作和单一流线组织方式很难适应城市更新的需求,亟待探索新的研究体系和工作组织模式。这就需要充分借鉴中国传统的营城思想,以规划、建筑、景观等专业为主导,主动“跨界融合”,整合更多的相关专业,搭建集规划、设计、经济、文化、艺术、策划、运营、社会学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研究实践平台,利用群体智慧进行协同创新,为老城更新和发展提供有创意的、系统性方案。


2、跨界融合凝聚共识

永新老城的更新实践中,“跨界融合”是贯穿始终的模式。老城更新的组织者CBC建筑中心通过大师工作营、设计竞赛、建造节、设计周等丰富多彩的组织方式,搭建了多专业协同工作平台和相互沟通的桥梁在这个舞台上,规划、建筑、景观等专业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艺术等学科之间保持着深层次的磨合,规划师、建筑师、政府官员、本地居民、文化学者、志愿者、企业家、艺术家等群体进行着全方位的互动,形成了强大的知识合力,共同推动了一个个具体项目的落地实施、生根发芽。



永新老城更新组织模式示意

来源:CBC建筑中心


永新老城更新组织模式示意

来源:作者自绘


3、老城居民共同缔造

新时代的老城更新应坚持共同缔造的理念。美好的人居环境是全社会共同的向往,老城更新不再是政府单打独斗、大包大揽的建设过程,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结果。更新过程中,尤其要关注老城原住民的需求,最大程度地获得原住民的支持和参与,在物质空间更新的同时注入有情感有温度的社区生活。


永新老城的更新十分注重建立完善的社区自组织机制,以查找社区发展的根本问题和诉求为切入点,与家房屋修缮、建筑外观装饰、街头巷尾的公共空间改造以及特色产业培育等。更新过程中,通过各类激励政策引导居民与CBC建筑中心等机构、专家团队密切合作,共同缔造美好家园。



老城更新的社区自组织机制设计

来源:作者自绘


更新规划建议政府的工作重点聚焦于老城的公共环境、基础设施提升,改善老城破旧的面貌以提振居民信心,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吸引原有人口返流和外来人口定居。例如,政府提供相应的财政补贴,鼓励居民及外来人口参与社区自主更新,并积极与第三方NGO或专家团体合作,制定行动计划,促进老城可持续发展。同时老城内社区建立非盈利性质的运营机构,由政府派驻人员、社区居民代表、社区规划师等相关人员组成,负责社区日常工作,使政府、市场、居民等相关主体共同参与社区管理。


根据老城整体定位及特征,发展社区相关产业,吸引年轻人回社区就业,尤其对符合老城定位的触媒项目,通过调动“能人”资源吸引艺术家、企业家、自媒体等群体积极参与其中大力培育非遗展示、院落型客栈、休闲酒吧等业态,尽量扩大老城更新的利益共同体。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创新金融信贷制度,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房屋所有者、使用人参与老城更新,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


(六)接续发展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和过度房地产化的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王蒙徽,2020),亟须转换动力,寻求新的发展引擎。


新时代的城市更新,并不是单一政府投入的公益事业,而是城市转型和发展动力转换的重要举措。以存量资源为主的老城,建设重点逐步转向以提升城市品质为主的存量提质改造,促进各类要素优化配置,拓宽视野,构建能够吸引人才和带动产业升级的城市更新平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城市持续繁荣。


1、明确老城发展定位

永新老城历史上文化、教育、商贸长期繁荣,直到1960年代依然保持着特色功能和活力。但是,由于近年来无序的建设和各类一般性功能大量聚集,老城传统特色功能和空间被挤占,传统手工艺、老字号等未能融入老城生活和业态之中,人居环境品质差、人文气息锐减、活力严重缺乏。


作者对中国多个老城的功能特征和发展路径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认为,永新古城应定位为特色综合型古城,改善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通过城市更新不断优化提升功能配套,因地制宜地培育文化特色类产业,老城逐步发展成为集居住、文化、旅游、商业于一体的城市特色区域。


永新老城发展定位分析

来源:作者自绘


2、培育老城特色产业

因此,永新老城应延续传统生产生活网络,抢救性地保护复兴传统民俗、手工业、商业老字号等文化遗产,融入老城功能布局,结合发展定位进一步丰富业态,大力培育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鼓励利用各类建筑积极开展文化创意、销售、特色餐饮、酒店民宿以及其他商业文化活动。同时,逐步搭建高品质的创新驱动平台,聚集有创意的各项资源,培育老城的新业态和新品牌。


永新老城功能业态构成建议与实施成效

来源:作者自绘、自摄


3、策划多样文化活动

结合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在保护更新一期工程完成后,CBC建筑中心组织各方力量在永新老城举办了非遗设计周,包含非遗、设计、美食、花艺四大主题板块,共有70余名知名策展人、设计师、传承人参与其中。并形成了以展代招、以展代建的新模式,以非遗设计周为起点,永新老城持续引入高端设计、文化、艺术从业人群,持续提升相关业态,不断释放市场消费潜力。通过大型事件活动,弘扬当地特色文化、提升空间艺术美感,让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



永新老城多样文化活动

来源:CBC建筑中心


经过两年多的更新实践,那些世世代代生活在老城的普通人看到了家乡的变化,重拾了对美好家园的热爱与信心。此外,如今的永新老城也成为年轻人追寻历史记忆、体验传统文化、放松疲惫身心的地方。繁华的传统街巷、宜人的口袋花园、开放的文物建筑成为多才多艺的年轻人展示自己的舞台。


我们坚信,能够吸引青年人的老城,一定是有着美好未来的老城。





更新实施后的永新古城

来源:CBC建筑中心、张广汉、作者摄


结语

城市更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生生不息的过程,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作者在研究实践中有以下几方面体会:

第一,老城更新要建立全局的、整体的研究视野。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新时代的城市更新要从全局性、系统性的高度统筹新老城之间的关系,统筹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积极衔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二,老城更新要想真正深入人心,需要强化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切实解决老百姓的生活问题,兼顾“面子”和“里子”(王凯,2019)。除了关注物质形态的修补外,也要关注社会网络延续、生活品质提升和历史文脉传承。新时代的老城更新应当充满人文关怀,努力把老城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家园。


第三,老城更新是一个持续不断、动态复杂的过程,大道辽阔、细轨纵横,许多影响因素不可预知因此并不存在一套完美无瑕、一劳永逸的方法。相比之下,当前更迫切的是需要尽快推动城市更新由空间设计向制度设计、由政府主导向共同缔造的转变。


本文以中规院编制的《永新古城保护更新规划设计》为依托,同时也学习参考了CBC建筑中心编制的《重见永新策划方案》,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编制的《永新古城景观设计》等成果。此外,中规院名城所在西安、南京、洛阳、杭州、韩城、宜宾等城市的更新实践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文章主要内容发表在《中国名城》2021年第10期,本次作者进行了较大篇幅的修改。


研究过程中,住建部杨保军总经济师、中规院王凯院长、张广汉副总规划师、鞠德东所长、赵霞主任工等专家给予了直接的指导和帮助,北京林业大学王向荣教授、CBC建筑中心彭礼孝主任、柳青主编等专家的研究成果是作者研究中的重要学习借鉴,他们对于城市更新高屋建瓴的学术见解和观点使作者深受启发。在此一并诚挚感谢!


作者简介:

王   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 高级城市规划师



点击查看城市设计往期推荐

生活街区、超级街区、生态街区,谁是下一个爆款?


2021年度优秀「城市更新」项目盘点


美国商业步行街的兴衰史


新加坡如何进行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伦敦这样回答


* * *


  欢迎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号 “什么是城市”  Whatscity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了解更多城市设计提供的设计企业合作服务,后台回复关键词“设计企业服务”。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