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疫情毫不客气地吞噬了人们的时间,在与病毒斗争的两年间,人们不断升级防疫措施,经历了全民核酸与大规模疫苗,做足了身体上的防御。然而新冠带来的惶恐与不安,却已笼罩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一项对来自中国的194个城市受访者的研究发现,16%的受访者报告在疫情期间出现了中度到重度的抑郁症状,28%的受访者报告出现了中度到重度的焦虑症状。居家隔离、封闭管理以及面对未知病毒的恐惧等原因,对人们的心理造成了不可逆的创伤。病毒像一只贪婪的野兽,吃掉了一座又一座城市,面对疫情带来的创伤,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不由得开始寻找疗伤良药。艺术作为人类感情表达的重要媒介之一,一直扮演着拉进人与人之间距离,活跃空间氛围的角色,在后疫情时代,它的疗愈作用愈发明显。
立方装置搭建图 ©叶帆
2022年1月14日-15日,前海印里INLI迎来第二次开放日,以“公园建社中COMMUNITY PARK”为主题发起一场艺术展览,邀请了新锐艺术家叶帆及杨嘉莹进行创作,围绕可持续装置、艺术与城市责任等维度,在未完成的印里街区呈现一场公共艺术实验。公共艺术的概念至今仍未有明确的定义,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公共开放空间产生的艺术创作。公共性、艺术性和在地性这三个基本属性和要素,是它与其他艺术门类区分开来的标准。在公共艺术的创作中,最重要的角色不是艺术家,而是公众。艺术家根据空间场域和自然人文环境进行相关的创作,结合公众的参与互动,才是完成作品的标志。公共艺术不仅具有欣赏性,更能通过对社会现象的介入,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疫情期间,各行各业或多或少都进行了改变,艺术行业也是如此。在线下美术馆、博物馆几乎停摆的现在,更多的艺术家们选择走向大众,不局限于颜料和画布,广场上的人物雕塑、街边的艺术装置、甚至是新材料,新技术,公共艺术作品通过增加与大众的互动,极大地愉悦了人们的情绪,重拾了人们对自身的关怀和对生命的责任感。
焚烧现场 ©Ajuntament de València
西班牙街头艺术家Escif设计了一件名为“Açò també passarà”(这也必将过去)的沉思女性雕塑,这原本是他为西班牙瓦伦西亚火祭节设计的公共艺术作品,刚开始创作时,新冠还未席卷全球。到了创作中期,新冠病毒爆发,活动取消。在停工前,艺术家给这位深思的女性带上了口罩,“成为了平静与团结的象征”。最终,在艺术家和团队的呼吁下,政府仅焚烧了这件雕塑的下半身,将雕塑上半身,戴着口罩的脸庞保留在城市的中心广场。燃烧雕塑的这把火,似乎也烧去了西班牙人民对疫情的恐慌和焦虑。
雕塑实景图 ©domusweb
伦敦艺术家Morag Myerscough在蓬皮杜广场打造了一座名为“A NEW NOW”(新现在)的8米高雕塑,由平直线条和艳丽色彩组合出多个几何形状,向上延伸出“A NEW NOW”字样,看似混乱,又充满生机,在一片充满低饱和色彩的水泥砖墙中异常醒目。这个艺术装置由艺术家及其在伦敦工作室的工作人员花费3周时间完成,它像是一个热情发射器,不断向路人散发积极向上的情绪,打消疫情影响下他们烦躁抑郁的心情。就像它的名字所传达的,一个“新的现在”随时会到来。传统的艺术呈现,大多数固定在同一场所或单一表现形式,而公共艺术突破了艺术作品呈现的固有逻辑,本身还自带了文化服务性质,不仅满足了城市景观的需求,也满足了城市文化内涵提升的诉求。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它乐于接受一切新鲜事物,自然对艺术的接纳程度也不低。随着改革浪潮的推动,经济基础逐步稳定,人们对精神财富的追求也日渐提升。深圳这座设计之都,更是不断探索公共艺术的传播方式,让艺术走进百姓生活。疫情爆发前,深圳每年都会举办各种艺术展,即使在疫情爆发的这两年,也没能阻挡深圳人看展参展的脚步。也许正是因为疫情,人们对富有生命力的事物总是充满向往,而色彩鲜艳,纯度极高的安尼施·卡普尔艺术展成为了2021年的“爆款展览”之一。
《S曲线》 ©Anish Kapoor
其中最具有公共艺术属性的,应当是展览的“镜”部分。展厅中放置着几块形状各异的镜子,卡普尔对镜面进行精密制作和打磨,让镜面反射出颠倒的画面,颇有哈哈镜的意思,吸引众多观众在此留影打卡。
在后疫情时期,该如何运用公共艺术,发挥它的疗愈作用呢?艺术家叶帆及杨嘉莹是这样说的:重新审视
当代艺术如何瓦解过去的形式意义与存在
叶帆 ©叶帆
叶帆,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生活在杭州,创作涉及架上绘画、艺术家具、雕塑、装置与行为艺术,创作研究根植于物质与心智的体验与理解,擅于创新的使用不同材料与工艺去探索物质背后所承载的心智状态以及挖掘造物背后的心智灵魂的流动。同时关注事件集合背后的生命意志在物质中的展现。后疫情时代,各城市的复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艺术在不确定时代下承担着新的社会责任,如何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在后疫情时代重启经济。艺术家创造的无用只用,在精神领域与意识形态领域,承担着重要的领航力与应变力的社会洞察。面对日益增长的城市压力与城市焦虑,防“疫”是新冠的防疫还是城市脆弱心灵的防疫?公共艺术不仅是城市骄傲的地标收藏,公共艺术也是城市精神的风向标。叶帆希望用艺术探索新时代与未来城市生活的新视角,让艺术的情感意识治愈城市,让艺术家承担起城市生活洞察的时代责任。
杨嘉莹 ©杨嘉莹
杨嘉莹,就读于英国罗汉普顿大学艺术硕士。目前主要探究身体与环境、空间及不同媒介的融合。随着科技的发展,舞蹈的传播及展现不仅仅是舞台和剧场。她认为作为舞者及编导有责任去探究肢体的更多可能性。现在她的作品主要偏向实验性肢体艺术及跨界融合领域。“唯一的革命性的力量是人类创造力,唯一的革命性的力量是艺术。”博伊斯习惯用“绝对式”的表达,来引发人们对特定问题的关注。我们认同博伊斯所说“人人都是艺术家”。我们应当“拓展艺术”。不管是环境舞蹈表演,还是公共装置,都会因为所在的环境因素不同而不同,这一点是最有趣的。每个人来到特定的环境中,在这环境里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将会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杨嘉莹及其团队想通过开放的环境行为表演艺术,让观众完全融入在作品中,与此同时,希望能给疫情下疲软的城市活力与居民热情获得点燃与鼓舞。肢体是他们的创作媒介,他们希望用身体的肢体与公共性的场所互动,让人与城市,让艺术与城市,在共鸣中创造,在同频里迈向温暖的未来。艺术家叶帆及杨嘉莹为本次开放日带来了三个艺术装置及环境行为艺术「UnKnwon Script 未知剧本」。
这次展览的公共艺术作品分别为,《城市的摇篮》、《融体》、《另一种海流》,旨在讨论城市中人与人,人与城市,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叶帆通过使建筑废材与服装面料废材超过500平方米的材料回收,在街区的广场上,天台上,长廊中,创造出彩色的治愈幻想,去想象城市建设的过程。重新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是由无数游牧民工建设而来。“我们住在衣服里,我们也住在城市里。防尘网,脚手架,废弃的衣料,都是诉说着城市的变迁与建设。我希望通过放大材料的质感去引导想象,去创造出对未来社区的美好期许。”
立方装置搭建图 ©叶帆
立方装置实景图 ©LokiModi 小红书账号
⼈住在⾐服⾥,⼈也住在房⼦⾥。叶帆通过旧布料和废弃的防尘⽹,创造出简单的红色巨型⽅体,与其身后的高楼形成视觉上的碰撞,让⼈们重新审视自己赖以⽣存的城市是怎么建设起来的。
观众共创现场 ©叶帆
未来明⽇更美好的城市,作为城市主⼈的社区⼤众能做些什么?作品使用建筑板材进行回收创作,叶帆认为,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城市居⺠的创造与创意。⼈与社区,⼈与城市的关系是共⽣共思共造的关系。后疫情时代下,城市居⺠的⾃造将带来城市活⼒的更新与再构,他希望将治愈与美好在⼤众的参与中共鸣性的⾃发性传播与⽣⻓。
流动走廊搭建过程 ©叶帆
流动走廊实景图 ©深圳生活研究所
叶帆在社区天桥⾛廊⾥创造出20m的⾊彩梦境⻓廊。让⾃然的梦幻想象与万象⾊彩的⼤海,出现在城市街区⾥。本作品是对⼤湾区紧邻⼤海,拥抱⾃然的新型未来城市关系的⼀种向往。B 街区舞台:Unknown Script 未知剧本《未知剧本》作为整个项目的演出部分,演出部分分为:身体住在剧本里,城市吃掉了身体,自然喝掉了城市,三个章节的行为艺术环境舞蹈表演。从每个人出生的出生开始,剧本便开始谱写,不同人的相遇、不同的城市及环境,影响着每个人的剧本。当所有人的剧本汇集在一起,便形成了另一种海流……整个演出通过身体剧场与装置艺术作品的互动,去创作更多肢体与环境和装置的更多可能性,用肢体将舞蹈编导和艺术家的想法融合在一起去传达出来,让观众沉浸式地进入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世界中。
彩排现场 ©叶帆
演出还安排了随机互动的参与环节和装置参与环节,让观众更好的与作品产生链接与体验。同时,该表演展开了志愿者招募的方式,让更多对环境舞蹈、对公共艺术感兴趣的城市居民参与进表演艺术的实验创作中。*非常感谢每一位参与项目的表演者,刘乐婧、罗凌、罗易、文迪雅、柯晓君、Brigid Angela Transon 、刘紫茵、秦雨森,他们都非常富有热情,让整个项目变得更加快乐。⼈与⼈,⼈与城市,⼈与⾃然共在未来社区,可持续城市中的关系是此次不同作品所讨论和探索的话题。后疫情时代,城市⾯临着前所未有的压⼒与焦虑。艺术家们希望在未完成的街区⾥,构建⼀个温暖的时代公园的幻想,催化⼈们对未来的幻想。
点击查看城市设计往期推荐
* * *
欢迎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号 “什么是城市” Whatscity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了解更多城市设计提供的设计企业合作服务,后台回复关键词“设计企业服务”。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