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传统水文化景观中的海绵城市建设智慧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景观设计学前沿 Author LA Frontiers
导 读
本文提出水文化景观概念,即人类通过水事活动对其所处环境进行改造而产生的景观,是人类对水利用、改造和管理的综合结果。徽州传统水文化景观持续了上千年,作为一个系统概念,集中展现了徽人的生态智慧:以塘、堨、水口为代表的各构成要素相互依存,形成了聚落、农田、河流等景观组分,并适应了盆地、溪谷、山丘等地貌条件,构建了城镇、村落及生产的水安全格局。徽州传统水文化景观是当代水利建设和管理的重要补充,是海绵国土的重要生态基础设施,也是遗产保护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
水文化景观;徽州;塘-堨-水口;
结构特征;当代价值;海绵国土
徽州传统水文化景观的
结构特征与当代价值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Traditional Water Cultural Landscapes
in Huizhou Region
史书菡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讲师
俞孔坚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
LAF
01
引 言
中国传统农耕智慧,尤其是在水的管理和利用方面的智慧,对当今国土修复和城乡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2]。基于传统水管理智慧的文化景观不仅是水文化的载体,也是重要的地域性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3][4]。水文化景观是自然系统、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的有机结合,基于多学科视角进行研究是必要且必须的。
徽州是中国区域史研究中的典型区域之一,更是研究水文化景观的理想区域。此地形成的水文化景观持续发展了上千年之久,至今仍留存着传统水利设施和水管理方法。以聚落水景观为主的徽州水文化景观研究多立足于历史学、社会学及建筑学视角,尚未有基于景观生态学视角完整梳理徽州水文化景观系统的研究。
基于此,本文正式提出“水文化景观”的概念,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和场地调查,以景观生态学视角完整梳理徽州水文化景观系统,探究徽州水文化景观的构成和特征,剖析传统经验和管理智慧,为当代水文化保护和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思路。
02
水文化景观的概念
目前,水文化景观相关研究涉及城市滨水景观[5]~[7]、旅游开发[8]及遗产保护[9]等方面,与“水文化景观”直接相关的概念包括“水文化”和“文化景观”等。
本文提出,水文化和文化景观在概念上的交集即为“水文化景观”,并将其定义为:人类通过水事活动对其所处环境进行改造而产生的景观。由于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是人类文化和理想的载体,而景观本身即为一种生态系统[10],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了水文化景观具有社会和生态的双重属性。水文化景观是人类对水利用、改造和管理的综合结果,往往能够反映水可持续利用的方法和技术,在当代水保护与水利用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水文化、文化景观和水文化景观等概念的辨析关系 © 史书菡,俞孔坚
03
徽州传统水文化景观
根据前文针对水文化景观的定义,徽州传统水文化景观①则指历代徽人通过一系列水事活动对徽州地区改造而产生的景观,包括徽州聚落的生活用水系统、农田灌溉的生产用水系统、防水御灾的水利系统,以及与水相关的各类空间、建筑、设施等。
徽州地貌丰富,决定了徽州水文化景观的多样性。在景观尺度上,包括溪谷、山丘、盆地等类型;分析到景观组分,可分为聚落、农田、河流等水文化景观;再聚焦到景观要素,则由塘、堨、水圳、堤坝、水口等构成。
徽州传统水文化景观的类型与构成(左右滑动查看) © 史书菡,俞孔坚
徽州传统水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
徽州传统水文化景观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并在历代徽人的管理和协调之下,构建了徽州水文化景观的安全格局。首先,徽州农业高度依赖灌溉设施,塘、堨的修建是重中之重。其次,徽州水灾比旱灾的危害更大,需要修建堤坝、水射等水利设施。另外,徽人的风水思想根深蒂固,历代徽州商人和乡绅常会斥巨资建设水口。由此,本文将徽州水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分为“保障生活”“控水御灾”“聚落营造”三类。
保障生活
潴水以备需
陂塘面积较大,多位于山地,利用自然地形形成的“野池”进行人工筑堤,可灌溉几百甚至上千顷的田地;水塘则更多处于洼地之中,多为平坦地形条件下的“灌田之法”。除了农业灌溉之外,塘等蓄水设施还可满足日常浣洗、防火御患和渔业养殖生产活动等需求。
古籍中记载的陂塘和水塘
“潴水以备需”的各类水塘是历代徽人重要的经济资产,并依赖徽人长期的维护和管理延用至今。田地中的塘多用于农田灌溉,不仅可以在冬春季节蓄水,在稻作生产期间也可以调节灌溉水量。但由于当代农业从业者数量的减少及农业生产对水塘依赖性的降低,徽州部分塘业已荒废。
婺源县严田王村的水塘 © 俞孔坚
绩溪县伏岭镇田间的灌塘 © 史书菡
导水资功用
徽州地区河网密集,近河区域的导水利用比潴水更加高效。庞大的用水系统囊括了多种引水设施,其持续运行依赖于有效的协调和管理,高度集中了徽人因地制宜的智慧。相关举措包括“堨”——在河流上修建坝、堰等设施,抬高水位,引水入渠,进而灌溉农田或营建村落水系的整套引水系统;“水圳”——即田边水沟、水渠,具有特定功能的人工水渠系统,可分为农业灌溉和生活保障两类;沿用至今的“连筒”——村民将水管连接并架高,抽取河上堨坝积蓄的水源,引水灌溉附近高地的农田;以及“架槽”——可灵活引水的各类小型木质或石质架槽。
黄山市西溪南村旁的吕堨。当今,堨在徽州地区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 俞孔坚
黄山市西溪南村的水圳和水埠头(左)和绩溪县伏岭镇田间水圳(右)。现今,水圳仍是徽州人工水系统的重要元素;许多村落水圳高低错落,保持着旧时特色,在保障村落排水排污的同时,服务着居民的日常生活。 © 俞孔坚,史书菡
婺源县古坦村附近的灌溉连筒 © 史书菡
源县坑头村的渡水木槽(左)和上严田村的渡水石槽(右) © 史书菡,俞孔坚
筑井供灌饮
徽州现今仍保存着的多处古井是重要的水文化景观。但由于自来水的普及,多数井水已不再作为饮用水使用,而成为了村民日常盥洗的辅助水源。有些村落将水井改建为压水井,另有部分水井与抽水设施结合使用,在旱时用以灌溉。
黄山市徽州区石桥村的水井(左)和婺源县游汀村的压水井(右) © 史书菡
控水御灾
这类举措包括:堤,多设置于河道两侧,保护田舍免受洪水侵扰;水射,原理类似于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中广泛应用的丁坝,现今的徽州仍保留着水射固堤护宅的做法;水碓,20世纪60年代前徽州各地常见的舂米榨油工具,如今已成为体验式旅游、亲子研学旅游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
婺源县巡检司村汇秀桥旁的水射:利用石材堆砌河岸,将之斜向伸入河道中,抵消水流的冲击,引导水流方向,确保了河边宅舍的稳固。 © 俞孔坚
景德镇市绕南村景区中仍在使用的水碓 © 俞孔坚
聚落营造
与聚落营造相关的景观节点包括:水口——在水流出之地建设的构筑物,是徽州聚落风水营造的关键,更是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井——具有通风、采光及雨水导引、收集和储存等功能。
黄山市西溪南村的水口景观 © 俞孔坚
黄山市西溪南村老屋阁的天井利用屋檐坡度收集雨水 © 俞孔坚
徽州水文化景观的景观组分
聚落水文化景观
徽州聚落是徽州文化的主要载体。徽州聚落多引河流之水入村,整个水系统一直是流动的—经由入水口,流过各级水圳,或流入水塘,最终从出水口重新汇入河流。这些人工水系统与周边的山林、水系,共同构建了聚落水文化景观系统。聚落水文化景观培育了徽人的生活用水习惯与规则制度,传承下来的非物质遗存是水文化景观可持续存在的重要因素。
清道光初年黟县西递村图
农田水文化景观
徽州地区人多田少,地质条件对旱涝的适应性很低,依靠水利改造艰苦的耕作环境是徽人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课题。总体而言,塘、堨是徽州农田水文化景观中主要的构成要素,构成了历代“塘堨并举”的景观格局,而有效的管理保证了农田水文化景观的可持续性,并形成了徽州鲜明的地域特征。
河流水文化景观
徽州河网密布,各级河流串联了各级城镇、村落。历史上,徽州向来缺粮,从外地运来的粮食也须依靠河流的运输。渔梁坝不仅是徽州著名的物资中转地,也是徽州的总水口,而此处逐渐形成的水运和码头文化,丰富了徽州河流水文化景观的内涵。
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墓图中反映的新安关船运情景(位于渔梁坝附近)
徽州水文化景观的类型
徽人的生产和生活区域集中在溪谷、丘陵及盆地地区,而徽州水文化景观也可大致分为这三类,不同的地理条件使得徽州各地区水文化景观的类型、组分和要素不尽相同。
徽州多山地多丘陵的地形结构。图片基于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根据黄山市大部分区域及绩溪县、婺源县的DEM数据绘制而成。
溪谷水文化景观:村落水安全格局
对徽州大部分地区而言,溪谷成为了居住和耕作的集中地,比如徽州的祁门、婺源、绩溪的大部分地区。溪谷地区保留完好的传统村落成为了重要的文化遗产。建立起适宜的水安全格局,以保障居民生活和农田用水需求并应对洪涝灾害威胁,是当今徽州地区面临的重要课题。
清光绪绩溪县梁安高氏柏节坦村内典型的溪谷水文化景观
位于溪谷地区的婺源县黄村 © 史书菡
山丘水文化景观:生产水安全格局
低山和丘陵地区在徽州地形中所占比例较大,也是徽州用于农业生产的典型区域。不同于溪谷地区的狭长,山丘区域的面积更广阔,可涵盖一都或一乡的范围。农业作物的生产高度依赖于水管理和水利用水平。徽州的山丘地区,尤其是山坡地,是仅次于盆地的理想耕作场所。在这里,水田、水旱混合田地、竹林、山林的层级结构清晰,形成了山坡地农业生产的水安全格局。
典型山丘水文化景观示意图 © 史书菡,俞孔坚
休宁县渭桥乡山丘地区的苗木种植基地,分布其间的大小灌塘保证了必要的水源供应。 © 史书菡
绩溪县伏岭镇的山丘水文化景观 © 史书菡
盆地水文化景观:城镇水安全格局
盆地是徽州地区最适宜进行粮食生产、建设城市、以及发展经济的区域,孕育了诸多的徽州名镇、名村。由于地势平坦,靠近河流的地区可以引水灌溉,而远离河流的区域则需开挖水塘,储存雨水,形成了引蓄并重的水系统。
徽州府山阜水源总图
歙县典型的盆地水文化景观 © 史书菡,俞孔坚
徽州传统水文化景观的整体特征
塘、堨、水口是徽州水文化景观中最具地域特色的构成要素,承载着徽州历史发展的印记。塘、堨、水口在徽州聚落、农田、河流等景观组分中,代表了典型的水文化景观。三者相互协作,共同营建了徽州聚落水系统。
明万历休宁县林塘范氏族谱中的林塘范氏村居图
04
徽州传统水文化景观的
当代价值
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的重要补充
长期以来,中国大多数农村地区面临着农田水利设施落后的问题,而传统水文化景观管理机制中如何提高管理者和基层使用者积极性、如何针对不同景观形态和功能的水利设施设置不同的管理模式、怎样建立一套多层级的网络化管理体系等方面的经验,对解决当今水利设施的管理困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海绵国土的重要基础
“海绵城市”是应对中国季风气候地区旱涝问题的重要理论。我们需要在多尺度上进行以大地景观为主要载体的海绵基础设施建设,并将“海绵城市”上升为“海绵国土”战略,而古代传统水文化景观承载的生态经验和智慧是海绵城市乃至海绵国土建设的重要技术理论之一,以此提升水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徽州不同尺度的弹性适应策略和景观遗产[11],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生态基础设施[12]。
遗产保护和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资源
徽州历经千年保存下来的水文化景观是典型的文化遗产,其中水口景观的旅游开发价值十分明显,而塘、堨等依托于农田灌溉系统也具有丰富的劳动和自然教育意义,河流线性廊道还可成为水上运动等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在未来,需深入研究这些文化资源的市场潜力,助力乡村文旅产业和乡村文化振兴。
05
结语
水文化景观是人类利用、改造和管理水的综合结果。徽州传统水文化景观是一个系统概念,以塘、堨、水口为代表的各要素相互依存,形成了聚落、农田、河流等不同的景观组分,构建了适应于溪谷、山丘、盆地等多种地貌条件的水安全格局。徽州传统水文化景观是徽州地区重要的文化和资源本底[13],也是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的基础和引擎。其承载的水管理经验等非物质遗存保障着传统水文化景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对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注释:
① 徽州传统水文化景观主要指1949年以前的徽州水文化景观,本章节聚焦于明清和民国时期(1368-1949年)的徽州传统水文化景观,并对其当代延续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论述。
部分参考文献
[1] Yu, K. (2019). Large scal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mpowering the nature-based solutions inspired by ancient wisdom of farming. Acta Ecologica Sinica, 39(23), 8733-8745. doi:10.5846/stxb201905311146
[2] Yu, K. (2018). Green Infrastructure Through the Revival of Ancient Wisdom.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6(3), 6-11. https://doi.org/10.15302/J-LAF-20180301
[3] Zhou,B., Tan, X., & Wang, M. (2013). The conditions, issues, and strategies of the preservation and utilisation of water culture heritage in water scenic zones.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Research, 13(12), 86-90. doi:10.13928/j.cnki.wrdr.2013.12.021
[4] Wang, J., & Lu, Y. (2012). Discussion about the value and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ater culture heritage in China.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Research, 12(1), 77-80. doi:10.13928/j.cnki.wrdr.2012.01.004
[5] Cheng, L. (2010). Research on Urban Waterfront Landscape Culture.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2010(11), 74-75.
[6] Dong, J. (2009). The Study of Dock Design and Renovation of Wuhan Waterfront Culture Landscape (Master’s thesis). Retrieved from CNKI database.
[7] Liu, J. (2014). Expression of regional culture in urban waterfront landscape (Master’s thesis). Retrieved from CNKI database.
[8] Su, Q. (2004). A Study on the Types of Tourists and Their Experience Quality—A Case Study of Zhouzhuang.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ca, 24(4), 506-511. doi:10.13249/j.cnki.sgs.2004.04.506
[9] Xu, H., & Cui, F. (2008).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sation of water cultural heritage in Guangzhou. Yunnan geographic environment research, (5), 59-64.
[10] Yu, K. (2002). Meanings of Landscape. Time + Architecture, (1), 45-17. doi:10.13717/j.cnki.ta.2002.01.002
[11] Yu, K. (2016). Ecology-based Water Management: "Sponge City" and "Sponge Land". Renmin Luntan`Xueshu Qianyan, (21), 6-18.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21.001
[12] Li, J., Xie, M., Hu, Y., & Zhou, Y. (2021). Eco-agriculture and all-for-one tourism: The practi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Wuyuan, Jiangxi. Resources Guide, (6), 56-57.
[13] Yu, K. (2017). New Ruralism Movement in China and Its Impacts on Protection and Revitalization of Heritage Villages: Xixinan Experiment in Huizhou District, Anhui Province.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32(7), 696-710. http://dx.doi.org/10.16418/j.issn.1000-3045.2017.07.004
本文引用格式 / PLEASE CITE THIS ARTICLE AS
Shi, S., & Yu, K. (2021).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Traditional Water Cultural Landscapes in Huizhou Regio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9(4), 28-49. https://doi.org/10.15302/J-LAF-1-020052
本文为删减版,获取全文免费下载链接请点击“阅读原文”
编辑 | 田乐
翻译 | 田乐 张晨希
制作 | 顾芗 王颖 周佳怡
注:本文由作者及来源机构授权景观设计学前沿发布,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文种在其他印刷版、网络版等媒介发表,如有违反,本刊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END
点击查看城市设计往期推荐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园林研究
十倍镜看《梦华录》的建筑,它合理吗?
除了《梦华录》,我们还可以用绘画的方式回到古代。
什么是苏州园林的花街铺地?
三十二岁见园林 会心一写五十年
* * *
欢迎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号 “什么是城市” Whatscity
热爱设计 专心阅读
期待与你相遇
投稿 · 咨询 · 合作或者
加入社群请扫码
入群暗号 “你所在的城市名称”+城市聚落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了解更多城市设计提供的设计企业合作服务,后台回复关键词“设计企业服务”。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