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线性、编织、智慧...卸下“概念包装”,明日城市有多远?

昨山 城市设计 2023-02-06


人类关于城市未来的想象有多精彩?


7月底,沙特阿拉伯公布了未来城市“THE LINE”的设计方案,这座全长近170公里、200米宽、高达500米的“线性城市”将为大约900万人提供居住和生活的空间。


这座造型独特的城市将社区功能与生态功能集合到垂直分布的空间系统中,远远望去,仿佛一座屹立于沙漠里的巨型纪念碑,也为我们提供着一种关于未来生态都市的想象。




“THE LINE”效果图 ©NEOM


未来城市的社区形态还有哪些可能性?如果觉得沙特的“线性城市”太过科幻,不妨回到身边的世界寻找灵感。


以一筑一事的驻地成都为例,近年来这座城市的发展建设一直与公园城市这个热概念如影随形,生活于此的人们也渐渐认识到生态与社区之间的重要联系,但要真实地感知到这种联系,还需要更具体的实践。


就在7月初,成都正式公布了《成都市未来公园社区建设导则》,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新的概念,“未来公园社区”,它是什么意思?又代表着怎样的生活?带着好奇,我们开始了更进一步的探究。




为何是“社区”?

全世界都在怎么做?


先思考一个问题,未来的城市需要怎样的社区形态?


我们可以先把视线转到浙江。2019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未来社区”这个概念,从官方给出的解释我们可以感受到未来社区的几个特点:以人为本、数字智慧、生态低碳,这些关键词无不指向了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换言之,未来社区就是要将这些期待具象化为真实的场景和应用实践。


浙江省“未来社区”顶层设计逻辑 / 图源《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事实上,这种期待在世界各地也是殊途同归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对未来社区建设的探索能够带给我们不少启发。


比如新加坡著名的“邻里中心”模式,它源于1965年新加坡政府推行实施的公共住房改善项目“组屋计划”。作为社区内中心配套服务的一部分,一个邻里中心服务着约6000-8000套住户,集合了商业消费、生活服务、休闲娱乐等功能


大巴窑地区建有新加坡的第一批组屋,在后来的城市更新中,大巴窑的改造采用了TOD模式,以公共交通换乘枢纽为核心,融入了若干邻里中心和社区商业,成为城市社区改造的经典案例。/ 摄影©Bryan Chihan


随着城市的发展,如今新加坡的邻里中心提供着更加丰富的生活服务场景,满足了居民健康、教育、出行、文化等多元需求,也塑造着新加坡以邻里中心为特色的城市名片。


集各类市政服务窗口、体育与运动设施、社区图书馆、家庭医疗中心、美食中心和零售商店等配套设施与服务于一体的淡滨尼天地,是新加坡新一代社区生活中心。/ 图片©DP Architects


将居住与商业相结合的社区规划理念在世界各地都有大量实践。国际上流行的BLOCK街区就是一种融合的街区开发模式,旨在将Business(商业)、Liefallow(休闲)、Open(开放)、Crowd(人群)、Kind(亲和)五种要素结合到城市街区的规划建设中。


放眼全球,纽约第五大道、伦敦牛津街、北京三里屯、成都远洋太古里都是BLOCK模式的成功应用,BLOCK街区早已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社区场景,更频频成为各大城市的地标



上:纽约第五大道 / 摄影©Rémi Thorel;下:伦敦牛津街 / 摄影©TMnikonian


除此之外,还有以生态城市建设为导向的社区规划模式,如加拿大的滨水区开发计划。该项目计划将多伦多市中心东南面长期被荒废的滨水区改造成一座绿色低碳的生态田园都市,按照规划,这片叫做Quayside的地区将“建设800套经济适用公寓、两英亩的森林、屋顶农场、专注于本土文化的新艺术场所、第一个全电动零碳社区”。


这个项目原本是计划与科技巨头Alphabet一起打造一座以数据驱动的智慧都市,尽管规划调整了,但智慧都市作为未来社区必要的一种生态,我们仍能看到许多正在进行中的项目。



Quayside概念图 / 图片©Waterfront Toronto


日本提出的“5.0社会”构想就是基于智慧城市的规划,根据日本政府在2016年发布的《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16—2020)》,“5.0社会”将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技术将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高度结合,以平衡经济发展并解决社会发展中人们生产生活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与BIG建筑事务所打造的“编织之城”即是一个“5.0社会”的“实验室”。这座富士山下的未来城市计划于2024年建成,届时,智慧交通、人车友好、智能家居、生态社区、绿色能源、万物互联等各种令人期待的未来城市图景将逐步呈现在这座科技生态城内


“编织之城”概念图 / 图片©BIG


无论是浙江对“未来社区”的规划理念还是世界各地的相关探索,以人为本都是未来社区建设不折不扣的核心,可持续发展则是其不懈努力的方向。而近年频繁出现在各种新闻报道、政策文件和人们日常交谈中的“公园城市”同样遵循着这些的理念。


随着公园城市的建设一步步深化,在成都,“未来公园社区”也逐渐从概念走向现实,这预示着成都未来主流的社区形态。



“公园城市”提出100多年后,社区怎么生长?


“公园城市”作为一个热概念,其实早已经过了长期的发展演变。


早在1602年,意大利哲学家康帕内拉在《太阳城》中就提出了一个城市与自然高度和谐,没有生态环境问题的理想城邦模型。


19世纪初叶,为解决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病”问题,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他设想了一种城市的形态,将田地或花园规划在人们居住的社区周围,以平衡住宅、工业和农业区域的比例。


霍华德“田园城市”的理想模型 / 图源Wikipedia

位于英国的Letchworth是世界上第一座田园城市。/ 图片©RIBA


前人的理论启发了后世的许多实践,无论是花园城市、森林城市,还是生态城市、公园城市,都在试图去解答一个问题:如何处理城市、人、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以成都的“未来公园社区”为例,根据《成都市未来公园社区建设导则》,未来公园社区以“安全、宜人、智慧、低碳、健康、共享”为目标指引,立足“建筑环境、绿色交通、市政设施、公共服务、智慧韧性”5个建设维度,聚焦“绿色建筑、生态融合、低碳生活、海绵城市”等20项核心建设内容,构建44个建设指标。


成都“未来公园社区”总体框架 / 图源《成都市未来公园社区建设导则(2022年版)》


关于未来公园社区,我们目前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社区的规划建设与公园、生态场景的结合,但这并非简单地在居住区内部造景做绿化,其核心是“生态+人文”的城市规划理念


比如新加坡著名的“花园城市”规划,这个自新加坡建国后就确立的城市规划理念一直延续至今。具体实践中,城市绿化被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土地使用规划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考虑绿化的实现。


公园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生态环境的修复,通过垂直绿化将自然景观与不同类型的建筑相结合,以及培育公众保护和回归自然的共识,许多从宏观到微观的策略和行动,一步步地造就了如今新加坡“花园城市”的美誉,清洁、绿化的环境优势也为这个国家带来了世界各地的投资与商旅资源




樟宜机场(上)与滨海湾花园(下)是新加坡“花园城市”的标志性场景。/ 摄影:Devansh Bhikajee(上),Coleen Rivas(下)


生态城市的理念也常应用于城市更新中,巴黎Clichy-Batignolles生态新区即是如此。这里曾是巴黎环城铁路Batignolles车站的所在地,随着巴黎地铁的发展,这片曾经的车站仓储用地被逐渐废弃,在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的数十年中,这里地块脱节、绿地稀少、城市界面破旧的问题一直存在着。


曾经的Clichy-Batignolles / 摄影:Philippe Guignard©Air Images


直到2001年,巴黎为申办2012夏季奥运会,将该片区规划为奥运村,这片荒废的土地开始了更新之旅。


后来,在巴黎市政府“修复城市肌理”和“建设生态之城”的目标下,Clichy-Batignolles被规划为一个混合开发的生态新区,以新建的占地10公顷的马丁·路德·金公园为区域中心,开放的城市绿地系统连接起新型社区,与公共服务、商业、娱乐、住宅等功能丰富的新建筑一同组成了代表巴黎可持续发展城市新肌理的示范区


更新后的Clichy-Batignolles / 摄影:Philippe Guignard©Air Images(上),Sergio Grazia(下)


再回到成都,当前成都全市已启动创建首批25个未来公园社区,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成都将建设200个未来公园社区。所以,在成都,住进未来公园社区里的生活将是什么样子的?


地处红桥未来公园社区江岸林语就给了我们许多期待和遐想。



在江岸林语,

住进未来公园社区


作为成都全市启动创建的首批25个未来公园社区之一,地处光华新城和青羊新城两个城市副中心门户的红桥未来公园社区同时也是11个环城生态带上的未来公园社区示范区之一。


除了城市发展所需的各种大型配套,占地2.6平方公里的红桥未来公园社区更吸引人的是“公园+”开发模式下将生态场景与不同生活场景的结合。以江安河分流打造的滨水生态走廊串联起整个区域的内多个滨水公园,将滨河生态绿化和城市有机发展融为一体。


红桥未来公园社区意境图

江岸林语区位图


身处这座未来公园社区核心位置的江岸林语同样以“城在园中,园中有城”的规划理念探索着未来公园社区生活的表达。


在这座约400亩的生态之城中,近4万平米的滨河生态公园将引入江安河的活水,以6-8米宽的公园内河串联起区域内低密度的住宅区与丰富的公共空间,最终将围绕口袋公园、滨水中央公园、滨水商业公园三大生态主题片区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社区系统


江岸林语意境图


这些公园不仅是生态景观的核心,也将以休闲娱乐、体育锻炼、餐饮购物、社区服务等场景的营造来满足全年龄段人群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江岸林语多元的生态场景示意


除此之外,江岸林语还将积极参与到整个红桥未来公园社区的发展中。


依托江岸林语而建设的幼儿园和社区服务中心将构成一个功能综合的邻里中心作为未来红桥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的重要一极,它将成为5-10分钟都市便捷生活圈的有机组成,为城市的发展注入能量,将这里变为成都城西的又一处宜居之地。


红桥未来公园社区规划


这种与城市街区共生共荣的理想其实也是一种社会担当。作为江岸林语的开发者,兴城人居背靠着本土首家市属国有世界500强企业成都兴城投资集团,我们熟悉的许多城市地标的开发都能看到兴城集团的身影:天府广场、双流国际机场、天府国际金融中心、锦城湖、青龙湖湿地、环城生态公园、成都熊猫基地熊猫塔......


成都兴城投资集团开发作品:成都熊猫基地熊猫塔 / 摄影:Simon©ZSDC


在如此资深的城市综合开发运营者的打造下,江岸林语作为未来公园社区内的高品质生活区,它的未来注定会吸引更多注意力。从规划的高度来看,红桥未来公园社区也将逐步被打造成青羊西未来重要的城市生态新地标。


在当下,无论是规划还是实践,成都未来公园社区的建设显然都有更多可能性令人期待。



长久以来,浣花溪与杜甫草堂都代表着成都城西的自然人居理想,如今,江岸林语正为青羊西带来关于未来公园社区的想象。/ 摄影:邹邹©ZSDC(上),牧之©一筑一事(下)





主编:牧之

副主编:忧忧

编辑:昨山

撰稿:昨山

摄影:除特别注明外,皆由江岸林语提供

校对:Eva

设计:甜心©ZSDC



点击查看城市设计往期文章

十大未来城市概念设计,它们距离你的想象有多远?


粗野主义建筑的衰落与复兴


集市如何推动城市更新


高密度、低碳与宜居的思考


TOD与站城一体开发的异与同


* * *


  欢迎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号 “什么是城市”  Whatscity  


热爱设计 专心阅读

期待与你相遇

投稿 · 咨询 · 合作或者

加入社群请扫码

入群暗号   “你所在的城市名称”+城市聚落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了解更多城市设计提供的设计企业合作服务,后台回复关键词“设计企业服务”。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