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村振兴,从民宿去往何方?

城市设计 2023-02-0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一言一吾ITALK Author 一言一吾

《建筑午餐》一言一吾 i-Talk 新推出的一档对谈类音频栏目,聚焦社会热点和建筑领域新鲜事,闲聊建筑师的灵感与观点,欢喜与烦恼。

▣  乡村振兴,从民宿去往何方?


本期嘉宾


李晖

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 董事长


人物简介:

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以设计为原点,长期研究并实践包括数字主题展示、文创、文旅、美术馆、广电MCN、元宇宙等多业态在内的跨界商业模式,探索出一条情怀与商业平衡互促的有效路径。


- 本期话题 -


乡村振兴,从民宿去往何方?


编者按:李晖的名字通常与上市公司风语筑联系在一起,给人的印象是成功的企业家,资本的宠儿。从建筑模型到艺术展策划,风语筑的商业版图已经延伸到了元宇宙,铺陈出声色明媚的未来城市风景。除了科技与虚拟现实的探索,风语筑在乡村振兴的领域也颇多尝试,可以说是实践出了一些“真知”,这与李晖个人对乡村的情感不无关系。


从2015年开始,风语筑于浙江桐庐乡村开始打造「放语空」乡宿文创综合体项目,邀请了众多建筑师和艺术家,于此地进行犹如“大地艺术节”一般的空间和装置艺术创作,试图“用艺术振兴乡村”。藤本壮介、袁烽、水雁飞、俞挺、范蓓蕾、林君翰、瞿广慈、西涛设计、毕蓉蓉等业界佼佼者前往名不见经传的浙江乡间,进行了一次抛却都市,归隐田园的创作。建成后的「放语空」迅速成为社交媒体的宠儿,城市人群的隐居之地。这里的体验不同于其他民宿,它激发了各种不同维度的想象力。一个“现代桃源”能够提供的,除了隐于山林水岸的风景,或许还需要一些形而上的启发。李晖用很直白的话来表达愿景:最简单的评价标准就是人们喜不喜欢,有没有好的体验,愿不愿意多住几天,多来几次



2022年,风语筑作为联合发起方参与了浙江「龙游瀫畔 | 8090青年创造季 」项目,项目位于浙江龙游县城乡结合的滨湖地带,城市与村庄、风景与历史、文化与产业经济在这一“界线”相遇交织。实践项目包括生态景观及其附设的小型建筑、构筑物、室外装置艺术、村居空间环境改造等。与「放语空」最大的不同,是这次的建筑师、艺术家、景观设计师们都是40岁以下的青年人,由学术鼎力团的导师们如朱荣远、马岩松、柳亦春、刘珩、刘建华、庞伟、沈烈毅、张宇星等人带队,从90多位报名者中选出27位,自由组团、选址,在很大的自由度上进行创意思考。



“乡村需要怎样的建筑和艺术?“每一代人心中,都有不一样的答案。当机会来到年轻人的面前时,将会有新的书写,新的体验。代际创作需要有持续的推动力,「龙游瀫畔」或许可以成为让青年发声的平台。


在和李晖的交谈中,我们也触及了一个重要的话题:建筑师创作出优秀的空间,如何用好这些空间,不让它消隐成世界灰蒙蒙的背景?“运营”在这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乡村振兴也好,城市更新也罢,除了空间塑形,我们更需要有好的内容,为空间注入灵魂,注入生长的可能性——这恰恰是乡村振兴整个环节中最难实现的部分。


本期【建筑午餐】,一言一吾i-Talk和李晖一起探讨乡村振兴的理想如何落地?乡村空间内容的创作和运营方式,又有哪些可能性?


 一言一吾i-Talk✖️李晖 



i-Talk:什么契机让您决心打造桐庐放语空乡宿文创综合体的项目?


李晖这要回到2015年,当时全国有了民宿热,很多设计师和有情怀的人想去乡村做一些事情。我对桐庐的印象特别深刻,下了高速就看到一个非常现代化的城市,不过是在山里面的。当时真正的出发点就是,我们弄一件房子“玩玩票”,很多建筑师都这样干,我们介入的时候已经有点晚了,好的地段都已经被租走。有一块半山腰的地段,我没有要,觉得太偏了,车都不好上去,后来那里成了过云山居。突然有一天接到一个电话,说有个房子要不要,在青龙坞


i-Talk:在考察场地的时候,是哪些因素打动了你?


李晖青龙坞进村的感觉特别好:经过一段隐秘的山路后豁然开朗,就像躲在山谷里的一个小村庄,不受世俗烦扰。其实很多民宿有个问题就是周围环境不好,特别是有乡村国道的话,一个是危险,一个是吵。青龙坞以前有个绰号叫“深坑”,进去就出不来,所以不发达。这个环境特别打动我,让人有做设计的冲动。进村那条路,大概有一公里,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山石,还要经过两座桥,没有任何房子,非常安静。


大雪覆盖下的云舞台,建筑师:藤本壮介©郑勋


i-Talk:拿下青龙坞之后想把它做成什么样?


李晖当时其实也没想清楚,走一步看一步。我们总想,如果仅仅搞民宿,也不稀奇,大家去民宿都干嘛呢,发呆,孵空调,因为风景也就那样,浙江的乡村到处都有竹子。民宿空间很小,外面又没有地方可去,待不长。


其实我们学建筑的都有一个共同爱好,都喜欢按图索骥去找大师作品。寻找的过程就是一种乐趣,找到了之后进去再体验一下大师的思想、精神,感觉就特别好。基于这个思路,我觉得还是要做一些文化性的东西在民宿里面。


第一功能点是非住宿功能。这是一个重要的经营问题,我们离开城市,如果单纯住宿,那去过一次很少会去第二次,所以基于这个逻辑,我们必须有其他的功能。我们先打造了一个云舞台,用一个颇具特色的房子,再加上户外的景观,主要满足开会或者活动的需要。


放语空胶囊书店东立面夜景,建筑师:西涛设计 ©苏圣亮


再去配备一些概念性的东西,比如一个人的美术馆,包括我们引进一些特别装置,因为房子体感太重了,又轻又小的装置比较有氛围感,吸引别人去打卡。



雕塑作品《The Parade II行走的人》,艺术家:Val(法国)©郑勋

当时有一个牛棚,是农民们堆柴火的一个土房子,建筑师俞挺老师把它拆了,用3D打印做了一个一根很长的红线,然后不断缠绕成三重网格的空间“结缘堂”,代表婚姻的三重含义。我还设计了一个功能,扫码测姻缘,是一种匹配类的手机互动小游戏,做了点创意,还挺有仪式感的


结缘堂,建筑师:俞挺,数字建造:大界,CreatAR Images


李晖我们还征集了一些作品,比如林君翰的《瞭望塔》。当时云南地震,他在那里帮助灾民盖房子,工作之余创作了一个作品,用那些塌房的门板柱子做了一个建筑构造物,后来这个作品去了威尼斯双年展。林君翰也来过我们村,也非常感兴趣,就同意放在这边。我们在意大利把它拆了运过来,选了一块村口前的荒地,四周都是山,就把它孤零零地立在那里。现在人们进村,只要看到这个塔,就代表要到村子了



瞭望塔,建筑师:林君翰,图片来自网络


i-Talk:类似的作品大概有多少件呢?


李晖反正越来越多吧,在征集过程中不断在增加,有大有小,有很多种形式的陈列,不光是雕塑,各种形态都有。而且我们是动态的增加,是一个演变的过程。其实应该这样讲,放语空是一个对艺术有兴趣的人都愿意去体验的民宿空间。


一庭亭雪景,建筑师:范蓓蕾©郑勋


i-Talk:放语空乡宿文创综合体,当时在做这个项目之前是不是有同类型的竞品?会思考怎样做出差异化吗?


李晖日本的大地艺术节,但又不一样,因为它是个活动。


雕塑作品《尽头》,艺术家:向京©郑勋


i-Talk:所以你把国外的好想法注入了放语空里面。


李晖要做体验,光住还不稀奇。这方面大地艺术节对我们也有点启发。大地艺术节的发起者北川富朗有句名言“用艺术唤醒乡村”,我觉得很有道理,中国也应该用艺术来振兴乡村


i-Talk:在放语空,看到很多原创的IP内容,这个很有趣,像言几又的胶囊书店。


李晖这个书店也是云舞台之外比较重要的一个功能。书店这个载体挺文化的,但我们又想做一个不一样的。还是在日本受到了启发,我们在银座的写字楼看到一个茑屋书店,日本人可能午间休息的时候就会去逛一下。我们看完觉得是不是可以在乡村做一个胶囊书店,把模式和空间配合起来。西涛设计做得也很好,当时得了很多设计类的国际奖项。确实这种题材就比较好,在乡村做这个项目,比在城市做更能打动外国评委,因为这是精神的象征


放语空胶囊书店从男生楼平台看向女生楼,建筑师:西涛设计 ©苏圣亮


i-Talk:在2021年也看到放语空联合建筑师水雁飞一起打造一个艺术装置,这种合作模式会让人想到英国的蛇形画廊的模式。


李晖没错,我们也深受启发,当年我还跑到英国去专门看了蛇形画廊。但它是建筑师做的,不是艺术家,只是画廊的呈现是一种承办方的模式。所以我们也尝试寻找一种模式,让艺术作品和建筑师的空间形成一个新的作品。而且希望能够持续,一年做一个,哪怕规模不大,也能够延续,这个创意点我们想试一试。


这个模式目前在中国也没人做,我们也在坚持,因为疫情我们的施工受到了影响,但我们会把它做下去。


放语空胶囊书店内部建筑剖面 ,建筑师:西涛设计©苏圣亮


i-Talk:这个项目落地还是在村子里么?


李晖我们最近几年的想法可能都会在桐庐青龙坞村子里落地,但不排除未这个模式会出去,就像一个连锁作品。


i-Talk:现阶段来看,放语空的运营情况如何?


李晖实际上我们要谈谈运营的目的是什么。公司内部每次开会,我都会问大家,我说你们要想清楚,是要名还是利,还是各一半,这个很重要。这个项目我们的定位“名”放在“利”的前面,即意义大于实际收入。对于公司而言,有投入后面才有产出,只有开始做样板之后了才会有其他的延续,我要的是影响力。


放语空乡宿文创综合体©郑勋


i-Talk:因为是一个标杆项目,所以得做出一些模板来。


李晖很多人会问这个项目挣不挣钱,前期投入这么大,后续怎么回本,我要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后续产业跟上,这对我们的业务是有帮助的。我们这个项目,是给未来乡村或者文旅项目打了一块基石,不能谈这块垫脚石挣了多少钱,没有垫脚石,也就达到不了高度,它的作用其实体现在这里。


i-Talk:当地人如何参与到文创综合体项目中来,项目对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李晖它的核心就是拉动当地经济。事实证明当地居民肯定欢迎一个“外来物种”带来这么好的网红条件。不管是卖东西、参与服务、房子出租,都是有收益的。当时省委书记去的时候也认为这是乡镇振兴的示范点之一,这样能够带动经济整体的发展。


云舞台室内,建筑师:藤本壮介©郑勋


i-Talk:在疫情的影响下,之后会不会做一些新的转型?


李晖主营还是民宿,还是所谓的情怀式的乡村生活拉动经济的方法。



i-Talk:【龙游瀫畔】项目是桐庐放语空的高阶版吗?


李晖不太一样,但有关联。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去年我在深圳和中规院的朱荣远老师的一次交流,可能打动了他。他说他05年就想找机会在中国乡村做一件事情,在一个风景比较好的地方,找一些年轻的、有名的建筑师做设计创造。今年上海刚刚解封,我们就去了龙游,还挺不容易的。


龙游湖是当地一个核心景观,我们当时跟朱老师商量,邀请27个设计师,分成三类,建筑、景观和艺术,一起合作若干个带功能的作品,通过这个提升景观带,打造名片。


这是一期,可以理解成基础建设,先把房子造好,二期才有其他产业化的东西出现。直接在毛胚地做产业是不可能的,没人会去,所以现在它的核心诉求是影响力,也就是流量。这对龙游的帮助就是提升知名度,之前很多人都没有去过,去衢州都不会去龙游,哪怕龙游有一个很出名的石窟。


龙游瀫畔项目现场©吕凝珏


i-Talk:看到这个项目是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语筑和哔哩哔哩三家单位联合发起,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这三家单位在项目中的分工吗?


李晖中规院主要负责学术的引导,是大师在设计思路、核心和宗旨;他们本身还有规划能力,规划总图都是他们在出,也就是布局。


我们负责整体的实施和运作,从征集设计方案、开会引导、发布会、影像、包括未来的搭建和最后运营,可能都是我们来支持。


B站的创始人就是龙游人,想为家乡做点贡献。正好B站的用户大多是年轻人,我们也希望换一种宣发的角度,看看能不能对年轻人产生影响力。所以这次的主题叫做“青年创造”嘛。


我们三家就形成这种模式,政府是投资方。


龙游瀫畔发布会现场©吕凝珏


i-Talk:这次选择的建筑师们都是80、90后,这些年轻的设计们当时是如何选拔出来?


李晖规则是这样的,我们有一个老师鼎力团,大概有7位,包括马岩松、柳亦春、刘建华,有建筑师也有艺术家、景观设计师,这些顶级的大师先提供一些名单,然后再投票去选择


龙游瀫畔发布会现场©风语筑


i-Talk:名单一共有多少?


李晖90多个,最后选了27个,还有一家创新艺术机构。


i-Talk:在发布会上提到的“群策、群设、群创”是什么类型的新模式?


李晖这是朱荣远老师提出的,希望导师能够帮年轻人一起构思创意。一共分了9个组,每个组都差不多有一个建筑、一个艺术这样的配置。大师希望打造一种模式,看看三个专业能不能有火花。


我们希望有一个景观、建筑、艺术融合的关系,而不是景观一摆、雕塑一放。相互要有一个考虑和融合,也是一种尝试。这次活动比较大的亮点就是三合一做设计,之前好像没有过。


建筑师在龙游瀫畔项目现场©吕凝珏

i-Talk:还看到这次【龙游瀫畔】项目中的80、90建筑师们自行三人一组组团,分别在不同的区域中选择不同类型的项目,这个地区会被设计生长出哪几个类型的建筑?


李晖这是我们最近在深刻讨论的话题。我要说个顾虑,这个项目之前我是有担心的,这种设计项目容易烂尾。一种是没钱了,造不下去,这特别容易发生在艺术圈,可能资金断了。更大概率的情况是,造好之后功能不清,荒废了,杂草丛生。我们一定要避免走上这条路。


所以第一个,我们要避免难度。不要花太多代价,最后因为各种原因干不下去。


第二个是不出现重的功能,比如酒店。我们对酒店的理解是,除非有专业的公司接手,否则根本不能做。


第三个是考虑运营。未来我们这27个东西里会分三类,一类是重运营,像咖啡馆这种有人服务的;还有一种是有人看门的,搞搞卫生不要荒废了;第三类就是雕塑,在那放着,愿意拍照就拍,不拍照也坏不了。我们更主要打通第一第二类。


我觉得最难的是第二种,带点轻功能的项目。雕塑太多了我觉得反而变成打卡地,形式大于内容了。



龙游瀫畔项目规划图


i-Talk:您觉得「龙游瀫畔」和之前聊到的「放语空」最大的区别是?


李晖放语空是我们自己民营投资,龙游瀫畔是政府投资,这是最大的本质区别。我们未来可能更多还是偏向龙游瀫畔的模式,如果接下来在乡镇发展,我们还是希望这种模式更好一点。


i-Talk:您觉得真正成功的激活乡村的标准是什么?「龙游瀫畔」、「放语空」这种类型的商业模式是不是可以复制到其他的中国乡村,面对不同风格的乡村,又如何进行不一样的把脉呢?


李晖指标不外乎就是社会影响力或经济指标。社会影响力就看是不是小红书的当地第一名,是不是被主流媒体采访报道,是不是受游人欢迎。


至于模式的复制,我觉得是要分阶段来激活乡村,未来期待能形成产业化发展。


比如第一阶段我们请优秀的建筑师、艺术家来做空间创造,吸引游客到来,同时提升地域的影响力;第二阶段,当地的年轻人看到故乡的发展潜质,愿意回归故乡开文创店、咖啡馆、餐厅等等。人多了,就会逐渐形成商业氛围、业态体系,后续也才有机会发展出一种有机的产业链。这是我的一个设想。当然,没有第一步的空间创造,就不会有后续的这些畅想。

END



出品方


监制:朱丽康

主编/策划:李昕

音频剪辑:白希文

文字整理/排版:东开开

图片:受访者提供、来自网络



点击查看城市设计往期文章

在浙江的山里,成为数字游民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不定形”的巨大殿堂


中国最霸气的桥


上海的乡村,为何成为“战略空间”?


乌镇五公里之外


* * *


  欢迎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号 “什么是城市”  Whatscity  


热爱设计 专心阅读

期待与你相遇

投稿 · 咨询 · 合作或者

加入社群请扫码

入群暗号   “你所在的城市名称”+城市聚落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了解更多城市设计提供的设计企业合作服务,后台回复关键词“设计企业服务”。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