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3年研究方法统计报告

研究中心 比较中的政治研究
2024-11-14


导言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作为研究者构建和检验理论的系统化工具与路径,帮助我们理解动态变化和个体差异的复杂社会现象。同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帮助研究者们构建了“观察—假设—检验—结论”的研究路径,使得社会科学理论具备可复制性和验证性,摆脱了“现代占星术”的名号。因此,“比较中的政治研究”研究中心团队重点关注国内外顶级政治科学期刊,通过对发表文献的系统梳理和科学分析,撰写系列统计报告,以飨读者。


《世界经济与政治》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月刊。该刊物是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重要风向标,其发表的论文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更值得读者深入关注其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本期,研究中心收集并总结了《世界经济与政治》2023年刊登的所有文章,分析了他们的研究方法、话题、作者背景等信息。


一、研究方法概述


(一)总体情况概述


2023年,《世界经济与政治》共刊登67篇文章,其中理论研究类文章33篇,经验研究类文章34篇,两类文章数量基本持平。使用定性研究方法的文章有48篇,使用定量研究方法的文章有12篇,使用混合研究方法的文章有7篇,定性研究方法占据主导地位。


(二)定性方法使用情况


在使用定性研究方法的文章中,30篇文章运用了比较案例研究,通过案例对比加强理论的适用性。同时,类型学研究、过程追踪、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也备受青睐,在实证分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定量方法使用情况


在使用定量研究方法的文章中,7篇文章运用了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 OLS回归模型)。同时,logit模型、probit模型等也是常见的定量模型。在数据来源方面,研究者多使用战争相关因素数据库(Correlates of War, COW)、奥斯陆和平研究所网格数据(PRIO-GRID)、《中国历代战争年表》《中国历史地图集》等二手数据进行研究,也有研究者选择收集一手数据,自建数据库。



二、研究方法使用情况细分



(一)研究话题分布情况


我们将共67篇文章按照研究话题进行划分,发现最热门的5个话题为国际治理组织、国际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理论、外交政策和安全与冲突。这5个话题均有超过10篇文章涉猎。可以看出,《世界经济与政治》的登刊文章高政治与低政治并举。相对来说,气候变化的关注度较国际期刊更低,同时仅有一篇文章涉及研究方法的探索。



(二)不同性别、地区研究者对于话题的偏好


最后一个令我们关心的问题是学者们的性别与所属院校地区是否呈现对不同话题的偏好。对此,我们也进行了数据整理。总共67位第一作者中,男性占53位,女性占14位。


(三)作者性别与研究话题



总体而言,男性第一作者最为偏好的研究话题为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和外交政策。女性第一作者最为偏好的研究话题为国际治理组织、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与冲突。


(四)作者院校地区与研究话题

(出现频率大于3)



仅北京与上海两地的作者有针对单一研究话题刊文多余三次的情况。其中,北京学者最偏好的研究话题为国际政治经济(刊文8次),而上海学者的偏好相对平均,国际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和国际治理组织均刊文3次。


(五)作者院校地区与研究话题

(出现频率小于3)



横向对比所有地区学者的文章情况,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广东的学者刊文次数较多,其余亦有来自七个不同省份的学者在2023年《世界经济与政治》发表文章。



三、部分文章摘要分享

【标题】:《从自主争论到目标争论》

【作者】:黄宇韬

【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2023,第4期:63-95.

【摘要】:规范是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容,新兴国家如何推动国际规范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聚焦建构主义前沿理论有关“争论”的研究,作者把争论的内容分为自主争论、工具争论和目标争论,认为新兴国家可以运用争论内容的递进来推动国际规范转变。 自主争论是为自身行为辩护,工具争论旨在反思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目标争论则重塑如何行动才具有正当性这一价值判断。 争论递进的机制是学习,即通过成功实践创造可供观察与解释的经验证据,进而促使国际认知社群实现自我理念的更新。 在资本账户管理方面,马来西亚与中国成功实践了适用于本国的“非正统”政策,为国际技术专家提供了新的学习素材,进而推动了管理资本流动规范的转变。 争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国际规范必然受到冲击,但争论内容的不断递进会对国际规范产生实质性影响。 尽管短期内难以利用强制、模仿和说服等传统理念传播方式,但新兴国家可以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推广其理念。 在此过程中,成功的实践是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关键因素。 缺少经验证据的累积,单凭外部危机所触发的“机会窗口”无法真正实现国际规范的转变。 


【标题】:《为何明月照沟渠——美国盟友对华关系的一项量化研究》

【作者】:王雪莹

【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2023,第3期:92-124.

【摘要】:在中美博弈背景下,美国盟友对华关系的变迁是学术界和政策界广泛关注的议题。基于面板向量自回归和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整体而言,自奥巴马政府以来,美国盟友在中美博弈中高度看齐美国对华关系。当美国对华强硬时,美国盟友的对华关系也随之恶化,其北约盟友尤甚。即便是在强调美国优先的特朗普政府时期,“看齐效应”依然稳固,甚至有所强化。在国别层面,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立陶宛等国格外追随美国的对华关系,而意大利、德国和埃及等国的对华关系受美国因素影响较小。自拜登政府以来,美国盟友对华关系中“看齐效应”的强度出现明显的极化现象,部分盟友高度追随美国,但也有不少国家与美国背道而驰。国内政治因素也是美国盟友对华关系的重要考量,这一点从美国盟友对华关系的延续性以及面对外界冲击时美国盟友对华关系调整的滞后性中可见一斑。此外,基于面板数据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实证检验发现,从美国获取的安全保护越可靠、对美国的贸易依赖程度越高,美国盟友的对华关系就越强硬。而盟友西式民主水平的提升可以弱化美国安全保护与盟友对华关系之间的负相关性。


【标题】:《中国对外援助与受援国民族建构——基于坦赞铁路的实证考察》

【作者】:黄振乾

【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2023,第8期:29-59.

【摘要】:新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国家建设提供过相当规模的国际援助,但学界较少研究这些援助项目对受援国民族建构产生的影响。 通过构建一个整合时间与空间的新理论框架,作者提出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基础设施援助项目起到了推动受援国民族建构的历史作用。 国家认同可以作为分析一国对外援助与受援国民族建构的关键切入点。 以新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援外项目坦赞铁路为考察对象,利用地理信息分析方法将坦赞铁路和当地民众的国家认同进行匹配和分析后可以发现:坦赞铁路建设通过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和塑造集体记忆两条路径有效提升了受援国民众的国家认同。 其中,铁路建设对国家认同的提升作用在居住在铁路沿线地区且亲历铁路建设过程的民众中尤为显著。 同时,坦赞铁路对当地民众国家认同的影响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减弱。 与此相对,殖民宗主国在殖民时期建设的铁路对提升非洲国家民众的国家认同则没有产生正面效果。 这一发现拓展了对外援助影响的学理认识,进一步挖掘了中国在发展中国家民族解放进程中的贡献,对完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政策具有一定启示。 


〇 撰稿:研究中心

〇 排版:王鹏翔

〇 审校:褚彦扬 杨晔 大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比较中的政治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