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路109号,关于建筑更新与文化再生的思考
贵州路109号 ©田方方
在城市这种地方,人类社会生活散射出来的一条条互不相同的光束,以及它所焕发出的光彩,都会在这里汇集聚焦,最终凝聚成人类社会的效能和实际意义。所以,城市就成为一种象征形式,象征着人类社会中种种关系的总和……城市这个环境也会促使人类文明的生成物不断增多、不断丰富。城市这个环境也会促使人类经验不断化育出有生命含义的符号和象征,化育出有序化的体制、制度。城市这个环境可以集中展现人类文明的全部重要含义;同样,城市这个环境,也让各民族各时期的时令庆典和仪节活动,绽放成为一幕幕栩栩如生的历史事件和戏剧性场面,映现出一个全新的而又有自主意识的人类社会。
——刘易斯. 芒福德 《城市文化》
贵州路109号
关于建筑更新与文化再生的思考
///1 城市老旧街区的更新模式
贵州路109号,地处被称为“上海城市之心”的人民广场-南京东路地区,这片城市地区的繁华传奇始于百年之前,如今依然是上海最核心的城市区域。
贵州路是人民广场附近的一条支马路,南起九江路,北至厦门路。在未来的北京东路-苏州河地区功能转型计划中,贵州路被定义为一条连接起南京东路步行街与苏州河的“金腰带”。但是,与大多数城市老旧街区一样,在应对城市更新和改善社区环境等问题时,位于南京东路背后的贵州路街区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图1 贵州路街区 ©梓耘斋
虽然政府部门每年都会投入一定的专项资金,以针对这些老旧街区的房屋修缮和社区治理问题,但依然是杯水车薪,不能解决历史街区更新的结构性问题。其原因在于:
一方面,依托市场化力量,进行整体的空间收储和功能置换的模式越来越难以持续。因为,这一类老旧街区往往地处城市的核心区位,土地价格高昂,同时其内部人口密度极高,产权关系复杂,这都导致了高额的收储和拆迁成本。
另一方面,自下而上的自治更新在现实中也缺乏合理的操作途径。在历经一百余年的社会化过程之后,街区物质空间已被不断分解重组,并牵系上了复杂的社会和经济关系,沿街餐饮商业与内部居住之间的矛盾,围合独立地块与周边街坊缺乏互动,公共开放空间的稀缺,都导致街区内的各种文化、历史、商业、社区资源都散落不成体系,在各种城市参与者(urban actors)之间不存在公共领域,因此也就很难产生一种内生的更新动力。
图2 关于街区更新内生动力的构想 ©梓耘斋
核心的区位价值与陈旧的物质环境,丰富的商业文化资源与街区内在的日常生活——这些结构性的对立问题,是否能够通过一种微更新的介入方式来进行渐进式的调整和优化呢?这是工作室在近几年的城市更新研究和实践工作中一直思考的问题,既如何通过城市建筑的分析和操作方法,渐进地引导及整合空间资源和文化内容,带动街区的内生更新潜力。贵州路109号项目,也是延续了这样的思考与实践方法,希望为贵州路街区未来的城市更新工作打下一个题眼。
///2 公共领域与共享空间
2018年春天的时候,工作室刚刚完成了贵州西社区更新的试点项目。这个项目将宏兴里、瑞康里、永康里等弄堂空间作为一个1800平方米的共享公共客厅,通过一系列的微小碎片空间改造,重新建构起贵州西社区的公共领域生活。这些微小的碎片空间不仅重新融入了居民们的日常生活,更进一步的带动和促进了居民楼道空间、以及周边更多的城市空间的更新与改造。
更加重要的是,公共空间的重建与更新能够为街区内生更新和社区自组织能力提升带来支撑和积极影响。项目完成后再访贵州西社区,见到花架下的社区自办摄影展,以及共享客厅里的居民烘培工作坊,都让我们很真实的感受到了公共空间提升为社区生活带来的变化。
图7 H2社区共享客厅烘培工坊©梓耘斋
所以去年的时候,我们的项目团队也开始进一步与项目组织方进行讨论和研究,如何能将这种城市微更新的实践与探索应用到更广泛的城市街区之中,于是就针对贵州路和宁波路一带进行了考察。
所形成的工作方法在原则上延续了贵州西社区更新的思路,就是利用一些小而碎的公共空间资源,更好地为周边的社区居民提供比较实在的便民服务,例如一些洗衣站、就餐点等等,这样可以为这一地区内家庭空间较为狭小的居民提供生活便利,激发社区共同发展的愿景。
图8 贵州路街区环境©梓耘斋
图9 贵州路街区环境©田方方
图10 贵州路109改造前立面街景©梓耘斋
沿着贵州路,从厦门路、北京东路,一直走到宁波路、浙江路,走到贵州路109号的时候,看到这个地方当时是一个停业已有一阵子的叫做蝶梦的小饭店,周边氛围与之前去到的内部社区弄堂很不同。这里已经紧邻南京东路步行街,人流量比较大,周围的沿街商业很多,但是街道空间陈旧,街区环境有些凌乱。
与徐汇区衡复历史风貌街区里的五原路、安福路等地段不同,贵州路这里虽然也具有历史街区的质感,但总的来说给人有一种“背面”的感觉,很难在街道上感受到街区内部的社区生活氛围。经过这里的人也很少会慢下来走一走、看一看。实际上,贵州路街区里有着很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资源,美食更是不用说。那么问题可能在于,这里缺乏一个恰当的对外展示的窗口,缺乏一个使人漫步、停留和体验的目的性,也缺乏一种有意识的对于整个街区的公共空间系统的组织。
2015年,工作室在进行新乐路-东湖路地区城市更新项目时,也研究和处理过相似的城市街区问题。当时的调研从陕西南路环贸一路走到东湖路、延庆路交叉口,东湖路37号。这里人行道宽阔,梧桐成荫,本应该是一个可以让人放慢脚步的城市转角,但当时的状况却是转角处一栋外观破旧的公寓楼,底层一个已经关闭的轮胎店,房间里堆满杂物,外面的人行道停满了电瓶车和小汽车。这与贵州路109号附近的感觉有些类似。
在新乐路-东湖路城市更新项目的工作中,我们梳理了整个街区的公共空间体系,整理出关键的节点和实施计划,并逐步推进完成了若干或大或小的更新项目。其中,东湖路37号被更新为一个19平方米的小型展示空间,“衡复微空间”(URBANCROSS Gallery),汇聚和展示多元的城市文化,历时1年多的持续运营,不仅为街区和周边城市空间带来了亮点和变化,也让我们的工作团队在建筑建造之外累积了一些与城市文化有关的工作经验。
因此,结合之前的研究和项目经验,我们就建议项目组织方将贵州路109号作为一个可改造空间的选项。更重要的是,相比起一些具体的便民设施,这一节点似乎有潜力可以成为这个街区里更为重要的角色——一个交汇多元文化和展示街区生活的空间。它不仅可以提升该地区的文化形象和品质,而且可以将该地区的内在价值外显出来。它不仅是为街区提供活动空间的共享,更可以为街区提供一种文化生活的共享。在贵州路沿线以及周边地区,散落着大量的文化资源和商业资源,通过这一展示性的窗口,可以向外进行拓展,让外来的游客在游逛南京东路的时候,感受到内在于社区、街区里面的别样风景,这样也可以进一步将街区未来的发展潜力激发出来。
图15 贵州路109号,改造过程街景变化动态记录 ©梓耘斋
///3 城市碎片与建筑更新
城市空间在社会和时间的纬度上被不断分解和重组,形成大量的“城市碎片”间,这正是大多数存量城市更新项目的既有特征——小规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工作内容的琐碎庞杂,功能内容的灵活多变。这不仅需要建筑师不断调整职业工作的方式和边界,也需要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不断融入更多与城市有关的思考。
贵州路的沿街建筑在1-2层以店铺为主,3-4层依然做居住使用。贵州路109号不是一个独立的建筑,它更像是在原有的建筑立面上向内凹进去的一个空间,仿佛镶嵌在街区里的一块“城市碎片”,我们希望通过改造更新和后续的功能运营,将它重新拼贴到一个动态的街区公共空间体系之中。
图16 贵州路街区公共空间体系的构想©梓耘斋
贵州路109号内部空间共分3层,总面积144平方米。在改造前一直作为饭店使用。由于该建筑本身的建造年代久远,且之前的使用状态不明,因此在实施改造之前,先请专业团队进行了结构安全检测,并且将原有的饭店装潢全部拆除,露出原有建筑本体。所见之情况有些大大的出乎意料。
原本从外观看起来,这里的建筑除了陈旧一些,并不会给人”不安全“的感觉。但是拆除表面装饰之后,从一些钢结构残留判断,原有建筑已经历过至少2次改造,两侧墙体的砖墙大面积破碎,一些重要部分的混凝土梁也有露筋和断裂的情况,还有一些与周围居住空间的隔断木板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
图18 改造方案透视解析图©梓耘斋
基于这样的现场情况,我们对较前期的概念设计方案做了很大的调整,并补充增加了大量结构加固内容。首先是请原有的房屋管理单位,针对原有建筑的破损进行了基本的修缮,然后由建筑施工队完成墙面清理,加钢筋,填充水泥砂浆等墙面加固工作,新增加的基础、钢柱、钢梁在受力上都与原有建筑脱开,成为一个内部完全独立的钢结构框架体系,并形成对原有建筑上方楼板的支撑。
图19 建筑一层平面 ©梓耘斋
图20 建筑二层平面 ©梓耘斋
图22 建筑剖面A-A ©梓耘斋
图23 建筑剖面B-B ©梓耘斋
图24 旋转楼梯 ©田方方
图26 从楼梯下方看一层空间 ©田方方
在进入109号空间的时候,由楼梯栏板的弧面和楼梯底部腾空的斜面所构成入口空间,为这个层高非常有限的室内拉开了一个超大画幅的景象,当人沿着楼梯盘桓而上,能够感受到丰富的场景和空间变化——从热闹的街道到安静的室内,从一楼开阔的展厅到二楼内向的讲座/放映厅,再从二楼可以坐下休息的台阶到三楼面向街道彻敞的阳台,这些变化的场景和连续的空间构成了一个能够容纳和交汇多种文化活动可能性的场所。
图28 二层空间 ©田方方
图32 贵州路109号人行道街景 ©田方方
///4 城市交集与文化再生
图33 贵州路109号正在举办的《相//遇贵州路》展览 ©梓耘斋
图35《相//遇贵州路》展览的影片播放区©梓耘斋
在城市更新的的实践项目里,我们逐步去探讨空间与其内容之间的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关系的延展所编织形成的社会网络,这种关系的网络维系着小到一个社区,大到一个城市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力。
2017年贵州西社区更新项目完成之后,依托于南东街道和贵州西居委的成熟社区自治能力,逐渐完善和丰富了依托于公共空间体系的日常生活内容,包括共享客厅的使用制度、公共活动的举办和参与、社区绿化的自愿维护组织等等。以及工作室在2018年完成的金桥镇佳虹“缤纷社区”项目,对于项目场地和建筑的物质空间设计更新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得力于社区公共服务和日常生活的注入,使得这样的一个更新项目能够得到有效的维护,并对城市文化和社区生活起到一个持续的汇聚作用。从2017年到2019年初,为了能够使东湖路37号的“衡复微空间”成为整个街区城市更新的展示窗口,更是促使工作室从建筑团队中衍生发展出了专注于城市研究和城市文化的策展运营团队。
图37 贵州路109号的参观及活动日常©梓耘斋
///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贵州路109号建筑改造
项目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贵州路109号
项目组织:南京东路街道
建筑功能:展厅,社区共享空间
建筑面积:144平方米
建筑设计:梓耘斋建筑
建 筑 师:童明 黄潇颖
项目团队:谢超 邱怡箐 郭鸿衢 杨柳新
结构顾问:易发安 胡美恒
项目施工:上海衡元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记录:谢超
设计时间:2018.9-2019.2
施工时间:2019.3-2019.9
空间运营:Urban Network Office(织城网络)
/// 城市更新相关项目 ///
旧里新厅
上海市黄浦区贵州西社区更新
另一种建筑师
上海市徐汇区新乐路、东湖路地区城市更新
碎片的整合
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桥镇佳虹社区“缤纷社区”项目
梓耘斋 TM Studio
项目:project@tm-studio.cn
学术:academic@tm-studio.cn
行政:info@tm-studio.cn
电话(传真):021-65988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