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水下机器人》:看机器人如何水下作业…… | 封锡盛院士等主编、徐会希高工等著
可长按上方二维码
官方授权发布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认识海洋、开发海洋需要包括海洋机器人在内的各种高新技术和装备,海洋机器人一直为世界各海洋强国所关注。
关于机器人,蒋新松院士有一段精彩的诠释:机器人不是人,是机器,它能代替人完成很多需要人类完成的工作。机器人是拟人的机械电子装置,具有机器和拟人的双重属性。海洋机器人是机器人的分支,它还多了一重海洋属性,是人类进入海洋空间的替身。海洋机器人可定义为在水面和水下移动,具有视觉等感知系统,通过遥控或自主操作方式,使用机械手或其他工具,代替或辅助人去完成某些水面和水下作业的装置。
海洋机器人分为水面和水下两大类,在机器人学领域属于服务机器人中的特种机器人类别。根据作业载体上有无操作人员可分为载人和无人两大类,其中无人类又包含遥控、自主和混合三种作业模式,对应的水下机器人分别称为无人遥控水下机器人、无人自主水下机器人和无人混合水下机器人。
无人水下机器人也称无人潜水器,相应有无人遥控潜水器、无人自主潜水器和无人混合潜水器。通常在不产生混淆的情况下省略“无人”二字,如无人遥控潜水器可以称为遥控水下机器人或遥控潜水器等。
世界海洋机器人发展的历史大约有70年,经历了从载人到无人,从直接操作、遥控、自主到混合的主要阶段。加拿大国际潜艇工程公司创始人麦克法兰,将水下机器人的发展历史总结为四次革命:
第一次革命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以潜水员潜水和载人潜水器的应用为主要标志;
第二次革命出现在70年代,以遥控水下机器人迅速发展成为一个产业为标志;
第三次革命发生在90年代,以自主水下机器人走向成熟为标志;
第四次革命发生在21世纪,进入了各种类型水下机器人混合的发展阶段。
我国海洋机器人发展的历程也大致如此,但是我国的科研人员走过上述历程只用了一半多一点的时间。
20世纪70年代,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研制了用于打捞水下沉物的“鱼鹰”号载人潜水器,这是我国载人潜水器的开端。
1986年,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和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遥控水下机器人“海人一号”。
90年代我国开始研制自主水下机器人,“探索者”、CR-01、CR-02、“智水”系列等先后完成研制任务。
目前,上海交通大学研制的“海马”号遥控水下机器人工作水深已经达到4500米,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共同研制的深海科考型ROV系统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611米。
近年来,我国海洋机器人更是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其中,“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完成深海观测;有标志意义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进入业务化运行;“海斗”号混合型水下机器人已经多次成功到达万米水深;“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及全海深无人潜水器已陆续立项研制。海洋机器人的蓬勃发展正推动中国海洋研究进入“万米时代”。
水下机器人的作业模式各有长短。遥控模式需要操作者与水下载体之间存在脐带电缆,电缆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能源动力,但也限制了遥控水下机器人的活动范围;由计算机操作的自主水下机器人代替人工操作的遥控水下机器人虽然解决了作业范围受限的缺陷,但是计算机的自主感知和决策能力还无法与人相比。在这种情形下,综合了遥控和自主两种作业模式的混合型水下机器人应运而生。另外,水面机器人的引入还促成了水面与水下混合作业的新模式,水面机器人成为沟通水下机器人与空中、地面机器人的通信中继,操作者可以在更远的地方对水下机器人实施监控。
与水下机器人和潜水器对应的英文分别为underwater robot和underwater vehicle,前者强调仿人行为,后者意在水下运载或潜水,分别视为“人”和“器”,海洋机器人是在海洋环境中运载功能与仿人功能的结合体。应用需求的多样性使得运载与仿人功能的体现程度不尽相同,由此产生了各种功能型的海洋机器人,如观察型、作业型、巡航型和海底型等。如今,在海洋机器人领域robot和vehicle两词的内涵逐渐趋同。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其分支机器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推动海洋机器人以新技术革命的形式进入“智能海洋机器人”时代。严格地说,前述自主水下机器人的“自主”行为已具备某种智能的基本内涵。但是,其“自主”行为泛化能力非常低,属弱智能;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如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深度学习、迁移学习、边缘计算、自主计算和水下传感网等技术将大幅度提升海洋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而且,新理念、新材料、新部件、新动力源、新工艺、新型仪器仪表和传感器还会使智能海洋机器人以各种形态呈现,如海陆空一体化、全海深、超长航程、超高速度、核动力、跨介质、集群作业等。
海洋机器人的理念正在使大型有人平台向大型无人平台转化,推动少人化和无人化的浪潮滚滚向前,无人商船、无人游艇、无人渔船、无人潜艇、无人战舰以及与此关联的无人码头、无人港口、无人商船队的出现已不是遥远的神话,有些已经成为现实。无人化的势头将冲破现有行业、领域和部门的界限,其影响深远。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无人”的含义是人干预的程度、时机和方式与有人模式不同。无人系统绝非是无人监管、独立自由运行的系统,仍是有人监管或操控的系统。
研发海洋机器人装备属于工程科学范畴。由于技术体系的复杂性、海洋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用户需求的多样性,目前海洋机器人装备尚未被打造成大规模的产业和产业链,也还没有形成规范的通用设计程序。科研人员在海洋机器人相关研究开发中主要采用先验模型法和试错法,通过多次试验和改进才能达到预期设计目标。因此,研究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总结经验、利于来者是本丛书作者的共同愿望,他们都是在海洋机器人领域拥有长时间研究工作经历的专家,他们奉献的知识和经验成为本丛书的一个特色。
海洋机器人涉及的学科领域很宽,内容十分丰富,我国学者和工程师已经撰写了大量的著作,但是仍不能覆盖全部领域。“海洋机器人科学与技术丛书”集合了我国海洋机器人领域的有关研究团队,阐述我国在海洋机器人基础理论、工程技术和应用技术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对现有著作的系统补充。
“海洋机器人科学与技术丛书”内容主要涵盖基础理论研究、工程设计、产品开发和应用等,囊括多种类型的海洋机器人,如水面、水下、浮游以及用于深水、极地等特殊环境的各类机器人,涉及机械、液压、控制、导航、电气、动力、能源、流体动力学、声学工程、材料和部件等多学科,对于正在发展的新技术以及有关海洋机器人的伦理道德社会属性等内容也有专门阐述。
本文摘编自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机器人科学与技术丛书”主编封锡盛先生为丛书所写的前言,内容有删减,题目为编者所加。
“海洋机器人科学与技术丛书”得到 2018 年度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并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自主水下机器人
(海洋机器人科学与技术丛书)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封锡盛,李硕 主编
徐会希 等 著
责任编辑:王喜军 纪四稳 张 震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9.05
ISBN 978-7-5088-5545-5
信息来源:科学出版社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海洋知圈编排
►《海洋环境分析监测技术》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陈令新研究院等编著
►《渤黄东海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中科院海洋所宋金明研究员等编撰
海洋知圈
知晓海洋 | 探知海洋
宣传海洋 | 服务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