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论几代人的努力,都"不准"胜过十年寒窗

南苑大王 鉴茶院 2021-03-15


每当环境变革,各种妖魔鬼怪就要出来作乱,“读书无用论”就会沉渣泛起。

当年说法叫做“搞导弹的不如做茶叶蛋的”现在起的名字高大上了很多,叫做“人家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十年寒窗”

很多自媒体为了哗众取宠,在这个话题上推波助澜瞎起哄,好像众人皆醉他独醒似的,唬的一帮人连连称是。
 
按这个说法,有钱的,有资产的,早年家里多买了房子的,有财富好继承的,就要高人一等,瞧不上那些没钱的、房子少的、鄙视那些在高考独木桥上苦苦努力的。
 
谁给你的权力?
 


中国从来只有读书人看不起不读书人的规矩,哪来有钱人看不起读书人的道理。
 
别说两代人的努力,不管你多少代人的努力,都不准胜过寒窗苦读搞不透这个,必然要被各种后浪拍的尸骨无存。
 
1


十年寒窗,看似只是个人的刻苦学习,但背后是整个国家的统治基础。

 

治国之道,首在用人。怎么选拔官员和人才,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和进步。而中国早年是怎么选拔人才的呢?“世官制”和“察举制”。

 

“世官”顾名思义 ,贵族世代直接为官,官位在家族和血缘之间垄断继承,一提到XXX,得先说他父亲和祖上是谁,一说姓令狐,哦,家族世代是史官,一说姓司马,哦,家里是给王上驾车的。我们都熟悉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是楚国最高端的贵族,在《离骚》中他的第一句上来先介绍身份。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我是黄帝直系后代颛顼帝的血统,我老爸是楚国开国元勋伯庸!

 

相对于屈原这种光环耀瞎眼的皇亲国戚,孔子的出身简直拿不出手,他老爸叔梁纥当年是大力士,“力如猛虎”,后来靠军功得了一个“士”的title,没有爵位,只是一个最低级的贵族,当时的环境下明显上不了台面,孔子周游列国遭遍白眼,与血统有直接的关系。

 

这种制度,说白了就是拼爹。孔子后来有教无类、广收门徒,是咽不下这口气啊。



孔子毕竟只有一个,又扭扭捏捏的,于是先跳出来一个掀桌子的商鞅。他在秦国搞了个商鞅变法,规定“军功授爵”,只能军功和种地大户才能授予爵位当贵族,你老爸是秦国合伙人也不行,没军功免谈!这种玩法其他六国当然不是对手,秦国都打上门了,魏王还在担心弟弟会不会夺了他的王位。


再是跳出来一个砸盘子的陈胜,大泽乡起义他喊出了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哪有天生注定的事情呢?


商鞅和陈胜,一个推翻了血统优秀论,一个推翻血统继承论,所以秦朝以后,中国就只有大户人家而没有贵族了,搞贵族教育的,真是可以消停了。

 


世官制的老子英雄儿好汉一看不靠谱,到了汉朝,中国开始流行“察举制”,由地方官员和地方大V根据民间评价向国家推荐人才做官,叫做“举孝廉”。


孝廉就是孝顺廉洁,类似于今天的选拔十佳青年、感动中国等,要当官,就得先有舆论,后来山东省长孔融,7岁时就编了个孔融让梨的故事刷声望。


东汉时,仅20岁曹操被举孝廉,当选感动“亳州一大杰出青年”、“感动安徽十大风云人物”,被任命为首都洛阳的北部尉。原因何在呢?曹操老爸曹崇官至太尉,又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察举制”本来就是个说你行你就行的主观评判,那肯定先紧着自家子弟啊,全都是内幕操作啊。



到了曹丕的年代,遮遮掩掩的也没啥意思了,干脆通过“九品中正制”承认了门阀的特权,上升通道完全被豪门大族所垄断,中国从此由拼爹时代进入拼家族时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等大家族控制了几乎的知识传承和官员升迁,皇权起落只不过是他们换个代言人。


别说寒门子弟和中产报国无门,就连皇亲国戚都得受气,南朝宋代孝武帝的侄子路琼之跑去拜访琅琊王家的王僧达,人走之后,王僧达嫌弃路家人早年做过马夫,玷污了自己的高贵,立刻让人用火烧掉路琼之坐过的木床。


这种穷讲究的矫情必然人嫌狗厌,连皇帝都不能忍。到了隋朝,军功立国的隋文帝杨坚,决定新开一条路子,通过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员,这就是“科举制”



而到了杨坚儿子杨广的年代,他彻底废除了察举制,将科举制全面制度和规范化,并开创了“进士科”,规定以后不准推荐人才了,不管你祖上是谁,功劳多大,家中子弟要做官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考试!


家里没钱,就非得低人一等?士族门阀,就可以歧视旁人?杨广不服。


人才选拔权和官员任免权可是豪门的命根子,杨广的雷厉风行,一下就捅了士族门阀的马蜂窝,他们马上掀起了全国性的反对浪潮,在幕后操作出“三十六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造反,豪门子弟李密,更是在瓦岗寨亲自下场指挥,截断南北漕运。


可怜的杨广,少年英雄,20岁就南下灭陈统一全国,即位后又开科举、修运河、征朝鲜,哪一项不是千秋功业,但得罪了所有的豪门大族,只能身死国灭,再被泼脏水冠了个最恶毒的“炀帝”名号。

 


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啊。


但科举制这个划时代的发明,毕竟有着推荐制无法比拟的优势,它从国家层面提供了一条可靠的草根逆袭和阶层跃迁之路,给了所有寒门子弟出人头地的机会,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更凝聚着众多皇帝的努力和心血。
 
为了护航科举制,女帝武则天不惜杀的豪门人头头滚滚,当年的大豪门长孙、上官我们今天已很少见到,而武则天更智慧的是,她死后给自己立的是无字碑,你想骂也没由头。

 


在1300年的时间里,科举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知识分子,录取了300多万名举人、11万名进士,700多名状元,无数寒门子弟鱼跃龙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全民族约定俗成的共识


就连威震中外、功成名就的左宗棠,毕生因为自己只是个举人,三次没考上进士而遗憾不已,62岁还想去考个会试圆梦,最后慈禧赐予他“同进士出身”的身份。


直到今天,脱胎于科举制的高考仍然是国家最为重要的“抡才大典”,是最为重要的上升通道。读书翻身,是社会最科学的资源配置,这个规则,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公正,怎么可能会允许其他任何事物超过于它、优先于他。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别说两代人,多少代人的努力也“不准”胜过十年寒窗。

 


2


这个“不准”,是时代要求和国家意志。


当年英国和法国的建立,都是一群“第三等人”,按照“几代的人努力,凭什么输给你十年寒窗”这种标准,英国的女王不能君主立宪,金雀花王朝几百年的努力,凭什么给议会交出权利,法国人民不能搞大革命,路易家族几代人的搜刮,凭什么输给巴黎的这些泥腿子?


知识改变命运,是社会进步和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准,也是现代主权国家建立的主要基础。


中国一样如此,从几千年的文明传统到今天的社会主义,杨广同学背上了隋炀帝的黑锅,多少英雄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就是让十年寒窗能有一个和几代人的努力公平竞争的机会。


主席说,

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


多少年以来,很多中国人缺乏对财富的正确理解。明末时,在洛阳的福王把仓库堆满丝绢,以为那就是财富,清末时,晋商把白银融成大圆球放在地下室,以为那就是财富,现在的一些国人资产亿万,以为那就是财富。

广厦万间,夜眠七尺;良田千顷,日仅三餐。在一定阶段之后,不能让你受益终身和完整传承的,都不是财富而只是身外之物。犹太人看的最明白,他们说财产的传承是不可靠的,就连人脉和交情也会穿不下去,唯一能传承下去的,就是智慧。

 
隋唐起就开始被折腾的老牌的大户人家,早已摸透了中国社会的底层代码,他们真正为后代留下的,是各种《颜氏家训》《裴氏家训》《曾国藩家书》,是他们几百上千年来形成的生活智慧和感悟,一代名相、千古完人曾国藩,资财何止千万,临死前一再叮嘱后代,
“耕读传家”



而现在呢,部分新富裕的阶层缺乏历史洞察和财富智慧,甚至搞出“几代的人努力,凭什么输给你十年寒窗”这种反智言论。追求物质财富和美好生活天经地义,国家当然承认,也支持先富起来的一批人和各种新贵,但万事过犹不及,提倡学习和公平正义始终是这个社会的主流,这个大逻辑不容许被破坏


那个当年敢挑战这个规则的首富,后来的结果大家不也看到了吗?



大王在《大户人家》一文里说过,2020年代的主题是奋斗,时代要动员每一个个人和每一个角落的力量。富二代当然很好,有钱是好事,锦衣玉食和做大事并不矛盾,出身大户人家更意味着良好的品格和才华教育,没富起来更要寒窗苦读,这世上,做穷人不光荣。


时代对所有年轻人的希望和要求早已明明白白的告诉了你。



不论出身血统,终身学习,不断进步,永远鼓励奋斗与拼搏的力量,才是这个时代的底层逻辑,人间正道是沧桑,我们不要被带坏节奏,


试看今日域中,竟是谁家天下?


敬请星标,点亮

扫码关注,后台可加群

鉴茶院

  

鉴茶财富100课,财富管理真智慧


苏州与杭州,谁能更胜一筹?
银行混业经营,时代在推着你往前走
大户人家,到底有什么不传之秘
疫情或者繁荣,都是太阳安排的周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