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琪丨历史、战争,爱与救赎 ——简评电影《芳华》
历史、战争,爱与救赎
——简评电影《芳华》
编者按:《历史、战争,爱与救赎——简评电影<芳华>》是陈家琪老师发表于《伦理学术》2018 年秋季号(总第005期 )“叙事伦理”栏目的电影评论,各位读者朋友若有引用之需,烦请核对原刊。
历史、战争,爱与救赎
——简评电影《芳华》
陈家琪 撰
(同济大学 人文学院)
作者:陈家琪 教授
历史、战争,爱与救赎
——简评电影《芳华》
《芳华》正式海报(中国大陆)
电影显然故意以隐秘的情S画面大大诱惑并满足了一下当时的战士和现在的观众。无论对冯小刚,还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我们,这都是一种迟到了的心灵与肉体的双重补偿。在那个年代、那个年龄,由于“爱”、“吻”、“抚摸”这些词语的消失,类似的行为 其实都不会了,也不知道该怎么表现。但情欲和冲动还在。电影深刻的地方在于告诉了我们:不要以为部队就是一个温暖的GM大家庭。真正的救赎就在于电影让我们不得不认真想想:如果我们都没有人格、尊严之类的概念,那么我们也就只配等同于还生活在“丛林世界”中的动物。电影真正让人流泪的地方就在于:在一个如此冷漠、暗淡而又有着或明或暗的“丛林法则”的世界中,哪怕只是轻轻拥抱一下,对一个荒芜以致苍凉的心灵来说到底有多珍贵。其实“爱”也就是一种救赎:相互间在冷漠与暗淡中的相互拥抱,令心灵在光照下变得柔和与可亲。
《芳华》在网上引起热议,估计票房收入不错。越这样,我也就越不想去看了。拖到最后,因为妻子的缘故,还是去看了。谁知一看,竟也会止不住流泪,让这部电影在钞票之外,更赚足了人们的眼泪。
无论是冯小刚,还是文工团里那些人,比我们都“小一辈”:“老HW兵” 历来 有些看不起当时的“H小兵”,何况电影里那些人连H小兵也算不上,总觉得他们其实对“WG”并不懂什么。当然,这指的是五十年前的此刻。五十年后的今天,观念上的偏见依旧,但再看《芳华》,却依然被带入到那个过去的时代,并与诸多的往事一起浮现在眼前,于是就为电影中的人物,其实也就是为自己的过去与现在,禁不住地心潮起伏,热泪盈眶。原因之一在于涉及这段历史的影视作品毕竟太少太少。
《芳华》的热议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触摸” 到了几乎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无法回避的四大主题,这就是历史、战争、爱与灵魂的自我救赎。这只消想想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和《复活》就一清二楚。由于侧重点不同,一部作品往往只能突出一个方面,而把其余几个方面隐在幕后,或只作为背景;《芳华》竟然差不多平均分配了前三大主题的分量,而只把“救赎”的问题作为了背景,这可能既是它如此引人注意的原因,也是它的失败之处。
无论是引人注意,还是失败,冯小刚其实对前三大主题也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可能既是他的工于心计,也可能真的就只能到此为止。他自己的能力限制住了他自己。
首先一个被“半遮面” ,需要我们在看后去想想的一个主题就是历史。
《芳华》正式海报(日本)
看了《芳华》,我忽然感到历史无形中真的已经成为了学界或大众口中的一个“禁区”。对过去发生的任何事(注意:是任何事),现在都很难叙述、评论;无论是就历史的事实、真相,还是影响、意义。就如电影中的1976年,发生了那么多的大事,“WG”也算是结束了,但布景未变,歌舞的形式未变,人们的话语方式也未变,更谈不上思想深处的反思与对未来的展望了。我们离不了历史,无非是因为历史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现在,展望未来。由于对现在谈不上认识,更谈不上对未来的展望,所以历史也就只能这样马马虎虎地显示一下,只要大的道具、装饰上还说得过去,就不错了。不过我还是觉得在那个年代的部队文工团里,刘峰的发型还是太现代了一点。是不是文工团的演员们有些特殊?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战士,也包括我们自己,都是不可能留着那样一头茂密而又浪漫的发型的。
在大家都不知道如何叙述历史的情况下,冯小刚关于《1942》的悲惨、《集结号》的悲壮与《唐山大地震》的悲情,毕竟做出了某种具有震撼性的展示,这本身就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
有人说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反战。有些道理。1979年的那场战争,尽管舆论上说是对方挑衅、侵犯,实际上大家又都知道是想教训一下对方,同时也是一场实际的血肉练兵,背后当然还有谁能指挥这场战争谁就是当然的最高LD人的现实博弈。但这些作为战争的理由并不能成立。哪里会有因为要“教训对方”就打一场战争的道理? 电影中全然没有了这场战争的来由,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去打仗,在这一意义上,可以把它理解为一部“反战” 的影片:只展示战争本身的残酷与血腥,不存在正义、非正义之类的区分,英勇、献身只是战争中的“好战士”本能的表现,就此而论,电影还是要让我们去想更多的问题。那时我在武汉大学读研究生,态度是坚决的FZ。无论在电影场群情多么激奋,大家跟着喊口号,欢欣鼓舞,我们几个人都还是冷静旁观的态度,认真讨论着它的得失,当然,也都想到 了了那些莫名其妙战死或伤残了的战士。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日后都如刘峰一样成为了 “D端人口”,而当年拼死捍卫的领土也已归为对方所有。我去柬埔寨,更是切身感受到 当时如果没有越南的入侵,BEBT政权将会继续为恶,残害可怜的柬PZ人民;而当年留在了柬PZ的一些越南人,今天又过着多么悲惨的生活。想到了这些被隐在幕后的实情,仅就这部电影所正面显示的战争本身而言,包括一眼望不到边的墓地和这些“战斗英雄”们在战后的种种遭遇,人们就会想到一个“FZ”的主题。但刘峰的“好”显然并未上升到这一层次;也就是说,上升不到人性本身、包括对方也作为人在战争中所蒙受的蒙蔽与戕害。
当然,在那个年代,那种环境下,最不得不消隐、但实际上又真正构成这部电影的贯穿始终的主题的,还是爱。
《芳华》剧照
许多人都注意并讨论了“触摸”的问题。这种行为,比如在对方脸上亲一下,在身体上搂抱一下,在那个年代都可以算作五类分子中的“坏分子”了,特别是在部队。但电影显然故意以隐秘的情S画面大大诱惑并满足了一下当时的战士和现在的观众。无论对冯小刚,还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我们,这都是一种迟到了的心灵与肉体的双重补偿。部队文工团,都是挑选出来的俊男美女,在那个年龄,由于“爱”、“吻”、“抚摸”这些词语的消失,类似的行为其实都不会了,也不知道该怎么表现。但情欲和冲动还在。这种情欲与冲动 是盲目的,所以刘峰会喜欢上林丁丁一点都不奇怪;而何小萍喜欢上刘峰,倒有着更多的理由和原因。电影深刻的地方在于告诉了我们:不要以为部队就是一个温暖的GM大家庭。从小到大就未得到过爱的何小萍,在部队文工团里更感受到了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歧视、欺凌与侮辱。所以,真正的救赎就在于我们不得不认真想想:取代了“JJ斗争”这一残酷可怕概念的实际上的“人与人的斗争”到底是什么、发生在哪里? 我们为什么依旧 那么喜欢对立、抗拒、斗争、势不两立和你死我活?就是在GM大家庭里,人性中的妒忌也仍然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最基本的式样还是以某种看似先天的不公来炫耀或夸大人与人的不等。电影中几个“出身高贵”的女兵对何小萍的人格侮辱堪称惊天动地。可是我们长期以来都未予以注意。这里面其实涉及到的也就是我在《尊严论》中所讨论到的问题。如果我们都没有人格、尊严之类的概念,那么也就等于只配等同于还生活在“丛林世界” 中的动物。
电影真正让人流泪的地方就在于:在一个如此冷漠、暗淡(与电影中那些巨大的画像、标语和表演形成鲜明的反差)而又有着或明或暗的“丛林法则”的世界中,哪怕只是轻轻拥抱一下,对一个荒芜以致苍凉的心灵来说到底有多珍贵。于是,我们也就体会到了什么都可以不在乎,人们追求的也不是吃饱、温暖、享乐,而是感情的传递,是尊重与友爱。把“友爱”再具体一下,也就是作为个体的人所要获得的个体的爱。这与集体主义无关,也与LD的“关爱”无关。
《芳华》剧照
在另一种意义上,“爱”也是一种救赎:相互间在冷漠与暗淡中的相互拥抱。法国前教育部长、学者吕克·费里在《论爱》 中说,西方世界有两次人道主义的启蒙运动,第一次发生在 17、18 世纪,其主题是共和人道主义,即个人的权利与理性;第二次就是解构主义之后的爱,它发生在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之中,但又是一种超越,即“走出自我”,走出我的唯我中心主义,把对我而言最为敏感的那种彻底的内在性表现出来,这就是爱。所以何小萍终于对刘峰说出了那句过去怎么也说不出的话,而在别人眼中,也只有他们两个(刘峰和何小平)才是所有人中生活得最为安逸的两个人。
电影能做到这一步已经不容易、不简单了。我们不能不佩服冯小刚对人世间情感究 为何物的感受性,这种感受性显然已经远远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心机”。而且,我们几乎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这部电影对WG、对ZWFJ战、对改革开放、对我们这代人这几十年间在滑稽、无奈与悲凉之路上所可能达到的反思与揭示。
有这部电影放在那里,在人们获得美的感受的同时,还能为之而流泪,那怕这种感受事后想来可笑,甚至觉得自己的眼泪也太显得廉价,但不管怎么样,当人第一遍看时,那种感动还是真实的;而且我相信,我是不会再去看第二遍了。
为什么?
因为我真的不想再回到过去那个年代,不想再看到那种虚假、夸张、所有表现其实都与个人的内在性体验无关的集体性演出。
《伦理学术》2018年秋季号:
《存在论的伦理学——以海德格尔为中心的探讨》
全新上市,敬请关注!
近期回顾:
存在论的伦理学:以海德格尔为中心的探讨——《伦理学术》第005卷推介
欢迎订阅《伦理学术》
投稿邮箱:ethica@163.com或fudandeng@vip.163.com
关注公众号:Academia_Ethica或长按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