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术

其它

纪念康德诞辰300周年丨定言命令是纯粹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的最高原则吗?

编者按今天是康德(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诞辰300周年纪念日,《伦理学术》公众号推送克勒梅教授的文章《定言命令是纯粹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的最高原则吗?》,以为纪念!本文刊登于《伦理学术1——现代政治伦理与规范秩序的重建》第81-89页。公众号推送时略去注释,各位读者朋友若有引用之需,敬请查阅《伦理学术》第1卷实体书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克勒梅(Heiner
2024年4月22日
其他

皮茨克丨欧洲的保守主义:一个政治和哲学观念的历史及其疑惑问题(节选)

Müller)都转向了天主教信仰,并且在晚年更多涉及神学问题而非文学或法学问题。在亚力克西斯·德·托克维尔(Alexis
2024年4月15日
其他

新刊推荐丨《伦理学术15——斯多亚主义与现代伦理困境(下)》(附:主编导读)

邓安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伦理学术》丛刊主编。习俗之法,也可以“藏天下于筐箧者也”,但“天下”毕竟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筐箧者”的天下。“藏天下于筐箧者”的偏私性,也就使得习俗伦理成为私家之德,而难以普遍化为天下之正义。无正义则无伦理,仁爱无论如何也充当不了正义。只有将天下之正义的伦理绝对性作为涵养私家仁爱的根基,爱德才向着具有自身之世界性的卓越发展与提升,自性的美德才能盛开为大地之花朵。......——邓安庆《界》(《伦理学术15——斯多亚主义与现代伦理困境(下)》之“主编导读”)《伦理学术15——斯多亚主义与现代伦理困境(下)》2023年秋季号总第015卷邓安庆
2024年4月8日
其他

学术现场丨理性与信仰的古老冲突 :访谈哲学家拜泽尔

编者按弗雷德里克·拜泽尔教授《理性的命运》一书虽然只集中于1781-1793年短短十多年,但是这个时期的哲学论战精彩纷呈,除了康德、费希特这样的耀眼之星,还有我们未曾留意的哈曼、雅可比、门德尔松、舒尔茨等人物。这个时期以极其清晰的方式提出了下个世纪德国哲学的主要难题——理性与信仰的古老冲突。因此,想要进入后康德的德国哲学史研究,这本书是可靠的指南。兹转载伦敦大学教育哲学博士理查德·马歇尔对拜泽尔教授的学术专访,以增进读者对其思想和著作的了解。海纳集西方哲学研究丛书拜泽尔(Fredrick
2024年4月1日
其他

新书推介丨《理性的命运:从康德到费希特的德国哲学》(拜泽尔著,陈晓曦、张娅译)

后康德观念论何以可能?来一场18世纪末理性危机巡礼,第一部展现康德和费希特之间这段时期的哲学通史。《理性的命运:从康德到费希特的德国哲学》【美】弗雷德里克•拜泽尔
2024年3月18日
其他

尚文华丨从“自身同一物”与“自在物”谈起——评黄裕生教授《摆渡在有-无之间的哲学:第一哲学问题研究》

尚文华: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基督教神学、中西哲学比较。哲学是通过概念和逻辑追问存在的学问,于汉语学界而言,基本逻辑区分是最根本的。黄裕生教授对于“自身同一物”和“自在物”的区分对此作出重要贡献。本文在勾画这个区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自由问题和信仰问题,黄裕生的这些论证凸显了理性的基本原理及其界限所在。在这些基本的区分和论证之外,我们应该更加在历史和现实中经受自由和信仰。本文刊登于《伦理学术9——伦理学中的自然精神与自由德性》第289-296页,公众号推送时略去注释,各位读者如需查考完整原文,敬请购买《伦理学术》第9卷实体书,或查询知网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伦理学术14——斯多亚主义与现代伦理困境(上)》2023年春季号总第014卷邓安庆
2024年3月11日
其他

卡罗尔丨友谊与雅斯米娜·雷扎的《艺术》

Bourdieu)所称之为的社会资本方面的投资。马克进一步断言,因为塞尔吉想要进入一个具有更多精英的熟人圈子,这也就是为何塞尔吉会运用那个炫耀的、难以理解的词汇“解构”的原因。▲
2024年3月4日
其他

卡罗尔丨马丁·麦克多纳的《枕头人》,或为文学辩护

Billy)将会在与海伦(Helen)的散步中得到些许的欢乐,这承诺了至少“不会有太多的亲吻和抚摸”。但是,只要他一个人站在舞台上,他就会咳血,我们知道他死定了。在《康尼马拉的骷髅》(A
2024年2月26日
其他

王志宏丨人的政治本性及其坚守——《孟子·许行陈相章》疏解

王志宏: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国哲学、先秦哲学和政治哲学。本文认为,《孟子》中“君子野人之辨”表明了孟子对于政治本性的根本理解,但是它常常被简单地理解为社会分工理论的一部分。那个关键的章节包含了三个区分:儒家和农家的区分,君子和野人的区分,夷夏的区分。第一个区分已经显示出两个学术派别的宗旨的区分,农家认为,解决温饱问题就是生命的完成,而儒家却认为真正的人性必须到政治中寻找。第二个区分的关键在两点,一是不能用社会分工理论来解释君子与野人之别,二是不能因为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就断定孟子和现代民主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是要重新审视孟子的君子学说与其教化的政治理想。最后,夷夏之别不是人种学意义上的,也不是历史进步论,而是强调通过政治来体现人之仁心。本文刊登于《伦理学术10——存在就是力量:急剧变化世界中的政治与伦理》第67-82页,公众号推送时略去注释,各位读者如需查考完整原文,敬请购买《伦理学术》第10卷实体书,或查询知网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伦理学术14——斯多亚主义与现代伦理困境(上)》2023年春季号总第014卷邓安庆
2024年2月19日
其他

张娅丨导向儿童自我成长的实践人类学

张娅: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副编审,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和儿童哲学。儿童的自我成长一方面有其内在逻辑,一方面也有其外在教育和规制,前者作为一种理念源自于先验人类学,后者是基于经验构成了实践人类学。实践人类学所要揭示的是,儿童如何克服自身的任意而实现自我造就,这就展现为先验人类学对实践人类学的范导,先验理念在实践人类学所展示的儿童的自我成长中得到了实然性确证。所以,彰显儿童自我成长的秘密,就构成了实践人类学的基本目标和任务。本文刊登于《伦理学术9——伦理学中的自然精神与自由德性》第183-193页,公众号推送时略去注释,各位读者如需查考完整原文,敬请购买《伦理学术》第9卷实体书,或查询知网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伦理学术14——斯多亚主义与现代伦理困境(上)》2023年春季号总第014卷邓安庆
2024年2月5日
其他

哈贝马斯丨政治倒退时代的道德普遍主义——尤尔根•哈贝马斯谈时政和其毕生事业

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丨2023年8月政治倒退时代的道德普遍主义——尤尔根•哈贝马斯谈时政和其毕生事业哈贝马斯/著
2024年1月29日
其他

邓安庆丨探索“界”或伦理的自身隐匿性

邓安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伦理学术》丛刊主编。现代汉语词汇“界”具有汉语哲学思维的高度与美感,具有“自身隐匿性”。这一特性同样体现在伦理上,并成为形而上学的根本难题。一旦伦理与道德相悖反,伦理之善就随之自身“隐匿”。每个人唯有在“世界”中守住各自的“边界”,才能守住各自的“自性”之自由,这是伦理“守成”的意义。本文刊登于《社会科学报》2024年1月18日第5版,完整版本将刊发于《伦理学术》第15卷,敬请期待!《伦理学术14——斯多亚主义与现代伦理困境(上)》2023年春季号总第014卷邓安庆
2024年1月22日
其他

学术现场丨“黑格尔与现代世界”系列讲座综述(二)

本次系列讲座除菲威格教授以佛教“空性哲学”为启示来阐释黑格尔哲学的开端问题之外,主要围绕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相关主题展开讨论。昂特教授讨论了现代文明背景下坚守“法的共识”如何可能?科维刚教授试图以“弱制度主义”阐释为视角来澄清黑格尔制度主义的意义;科赫教授讨论了黑格尔的自由意志在何种意义上解决了莱布尼茨和康德关于自由问题的疑难;宽特教授以整体论图景的研究进路呈现了一种用以消解尊严与多元主义二者间张力的黑格尔哲学式的可能方案。本文刊登于《伦理学术14——斯多亚主义与现代伦理困境(上)》第274-290页,公众号推送时略去注释,各位读者如需查考完整原文,敬请购买《伦理学术》第14卷实体书,或查询知网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伦理学术14——斯多亚主义与现代伦理困境(上)》2023年春季号总第014卷邓安庆
2024年1月15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学术现场丨“黑格尔与现代世界”系列讲座综述(一)

2022年上半年,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邓安庆教授组织了“黑格尔与现代世界”的系列讲座。由国内学者带来的六场讲座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黑格尔与我们当下所处的现代世界的关联。此次系列讲座因其视野之开阔、话题之前沿、洞见之深刻,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先刚的第一场讲座旨在澄清黑格尔的哲学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无前提”的哲学。第余玥的第二场讲座通过介绍费希特、康德、黑格尔对法国大革命的态度讨论了自由与体系之间的冲突以及他们各自对这冲突的思考。黄钰洲在第三场讲座中详细展示了爱德华·甘斯的法哲学思想及其对黑格尔法哲学的突破。谢晓川的第四场讲座围绕着黑格尔在霍乱大流行中的死亡展开。朱渝阳的第五场讲座考察了黑格尔在耶拿时期所构想的哲学方案所经历的演变过程。汪行福的第六场讲座旨在以美国国会山事件为个例反思当前风靡全球的民粹现象,并试图从黑格尔的法哲学中找到医治社会民粹化的思想资源。本文刊登于《伦理学术14——斯多亚主义与现代伦理困境(上)》第259-272页,公众号推送时略去注释,各位读者如需查考完整原文,敬请购买《伦理学术》第14卷实体书,或查询知网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伦理学术14——斯多亚主义与现代伦理困境(上)》2023年春季号总第014卷邓安庆
2024年1月8日
其他

钟锦丨泰西哲人杂咏(合集)

钟锦: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柏拉图与康德哲学。丁酉秋日,为诸生讲授前苏格拉底哲学,时有会心。匆匆不及属文,乃先以韵语写之,聊抒意趣,兼备忘也。其中论断,多未阐发,读者略以意会,固所期者。邓公安庆,以为可以商榷乎中西之际,允先刊布《伦理学术》中。东海西海理有攸同,本极自然事,而今之学者多疑焉。故有言同者,常被附会之讥。于是竞相言异,遂致暌隔,甚者竟视吾华无哲学也。今予之杂咏,又不仅同其理,且用吾邦陈言述其理,是附会之外又有食古之罪在焉。独邓公以为于哲言用华或有讨论之功,诚惜人而不顾畏言矣。予惶且愧,勉用报命,幸有识者过我而仁邓公云。丁酉十二月初一,我瞻室识。本杂咏分四次刊登于《伦理学术》第4、6、7、14卷,公众号推送时合为一集并按主题重新划分小节,各位读者如需查考完整原文,敬请购买《伦理学术》以上各卷实体书,或查询知网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伦理学术14——斯多亚主义与现代伦理困境(上)》2023年春季号总第014卷邓安庆
2023年12月25日
其他

王兴赛丨黑格尔的道德行动理论释义(节选)

王兴赛:哲学博士,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副教授,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成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与黑格尔实践哲学、政治哲学。在某种意义上,黑格尔的实践哲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行动哲学,它的对象包括形式法意义上的“人”(Person)的行动、道德主体的行动以及伦理主体的行动。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道德”篇的前两章(第105—128节)主要规定了道德行动的本质和结构,并讨论了道德行动的责任问题。对黑格尔的道德行动概念出现的语境、道德行动的结构、道德归责原则等方面的细致分析,将有助于我们理解黑格尔的道德行动理论在其法哲学体系以及德国古典法哲学中的意义。本文刊登于《伦理学术14——斯多亚主义与现代伦理困境(上)》第234-249页,全文共五部分。公众号推送版本,作者王兴赛老师节选第一、二、三、四节并作了删节、调整,在此感谢!公众号推送时略去注释,各位读者如需查考完整原文,敬请购买《伦理学术》第14卷实体书,或查询知网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伦理学术14——斯多亚主义与现代伦理困境(上)》2023年春季号总第014卷邓安庆
2023年12月18日
其他

周小龙丨上帝与恶——从自由意志的角度看路德二元的上帝观(节选)

周小龙: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德国古典哲学、基督教神学和中西哲学比较。路德坚决否定人的自由意志,主张人的意志必然犯罪。伊拉斯谟指出,路德的观点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个结论:人类意志的犯罪源于上帝的意旨。路德接受了这个推论。本文认为,路德接受这个推论,绝非故意与伊拉斯谟立异而将自己置于困境,而是符合路德神学的整体构想。本文以《论意志的捆绑》为基本文本,从自由意志的视角,以哲学重构为基本方法,分析路德二元的上帝观,试图从路德神学的整体构想去理解,为什么路德能够接受恶来自于上帝这一指责。本文将表明,将恶归结于上帝的意旨,为路德倡导“唯信称义”准备了前提。本文刊登于《伦理学术14——斯多亚主义与现代伦理困境(上)》第161-187页,全文共五部分。根据作者周小龙老师的建议,节选导言和第二、三节推送,在此感谢!公众号推送时略去注释,各位读者如需查考完整原文,敬请购买《伦理学术》第14卷实体书,或查询知网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伦理学术14——斯多亚主义与现代伦理困境(上)》2023年春季号总第014卷邓安庆
2023年12月4日
其他

张念丨欲望结构和伦理行动——精神分析伦理学和康德的对话(节选)

张念: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女性主义理论、政治哲学和文化理论。康德为道德实践颁布公理法则,让道德主体成为可能,并承担欲求的职能。在康德结束的地方以及碰触过但忽略的关键问题上,精神分析继续开拓“欲求”的边界,从临床经验中,逆向侦测出欲望结构的拓扑图形。在行动如何可能,以及法则内化如何可能的问题上,与康德的“主体”“意志”“良善”和“绝对义务”概念展开对话,试图表明,“自由”不应该托付给哑然的本体,由意志自由护航的“义务”的强制力不是理性的单独表象,在场的“身体”总在悖论中遭遇“驱力”,而“主体”的裂隙,恰恰同时成全了“欲求”和“行动”。本文刊登于《伦理学术14——斯多亚主义与现代伦理困境(上)》第145-160页,全文共三节,经作者张念教授同意,节选第一、三节推送,在此感谢张念教授的支持!各位读者如需查考完整原文,敬请购买《伦理学术》第14卷实体书,或查询知网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伦理学术14——斯多亚主义与现代伦理困境(上)》2023年春季号总第014卷邓安庆
2023年11月27日
其他

伊尔廷丨康德有批判伦理学和法哲学吗?(节选)

Lebenswille)中表现出来,那么,人们在原则上将不再依赖于任何自然条件。因为即便在极端的奴隶制下,人们也能通过他的自由决断选择死亡来摆脱奴役。同时,这种能力也是人的一项权利(das
2023年11月20日
其他

于江霞丨爱比克泰德论愤怒(节选)

于江霞: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古希腊哲学(尤其是斯多亚哲学)、比较哲学。通常认为,斯多亚派不仅主张根除任何意义上的激情,而且否定不自制现象,这在他们对愤怒的绝对否定与尽心防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然而这一“定论”在爱比克泰德这里却有待推敲与澄清。确如早期斯多亚派一样,爱比克泰德也认为愤怒不是灵魂多元论视域下的不自制(即欲望在与理性的斗争中胜出),而是在我们意愿范围之内的错误判断与选择。但他同时强调,未经充分锻炼的人同样可能陷入一种“宽泛意义上的不自制”:或因鲁莽急躁而屈从未经审查的印象,赫然而怒;或在经历不同信念或判断之间的冲突后愤气填膺。在如何对待愤怒问题上,他确实反对任何意义上的怒气以及任何情况下的以怒制怒,因为愤怒于人于己都无益;但对于发怒之人,他却主张予以“同情”、报之宽容,因为这正是我们的“情”与“责”之所在。本文刊登于《伦理学术14——斯多亚主义与现代伦理困境(上)》第130-144页,公众号推送内容节选并略去注释,各位读者如需查考完整原文,敬请购买《伦理学术》第14卷实体书,或查询知网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伦理学术14——斯多亚主义与现代伦理困境(上)》2023年春季号总第014卷邓安庆
2023年11月13日
其他

徐健丨从批判到治理 :斯多亚学派论奴隶制

徐健: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东盟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希腊化罗马哲学。斯多亚哲人通常都拒绝古典哲学中的身心二元论和灵魂划分,所以他们起码在原则上会否定奴隶制本身及其与政治和谐之间的合符性。为此,早期斯多亚哲人区分了三种奴役,并提出摆脱道德奴役从而实现道德自由最为重要,而这又取决于人的理性。他们认为,神圣的理性为人类所共享,因此所有人是自然平等的,尽管最终只有圣贤才具备完美的智慧,从而才是彼此和谐相处的世界城邦公民。后来,中期和晚期斯多亚哲人承接了这一论断,甚至视常人为潜在的世界城邦公民。但与此同时,他们通过强调“命运”,接受了奴隶制的实际存在而转向具体的奴隶治理问题,最终承认了奴隶制与现实政治的和谐之间的关联。分析罗马对希腊哲学的态度可以发现,这一思想转变的根源在于斯多亚学派就像珀律比俄斯那样开始歆慕罗马的霸权及其背后的政制。本文刊登于《伦理学术14——斯多亚主义与现代伦理困境(上)》第121-129页,公众号推送时略去注释,各位读者若有引用全文之需,敬请查考《伦理学术》第14卷实体书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伦理学术14——斯多亚主义与现代伦理困境(上)》2023年春季号总第014卷邓安庆
2023年11月6日
其他

陈斯一丨克利西波斯的属己学说与斯多亚主义自然哲学

陈斯一: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长聘副教授,山东大学古希腊思想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斯多亚学派的属己学说是斯多亚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意义相当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活动论证,体现出一种典型古希腊式的追问人类本性从而论证人类德性的伦理学思路。本文通过分析克利西波斯的属己学说,并联系斯多亚主义自然哲学和宇宙论的整体框架,以便澄清克利西波斯对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使命的理解,力图揭示出斯多亚伦理学的独特取向。本文刊登于《伦理学术14——斯多亚主义与现代伦理困境(上)》第106-120页,公众号推送时略去注释,各位读者若有引用全文之需,敬请查考《伦理学术》第14卷实体书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伦理学术14——斯多亚主义与现代伦理困境(上)》2023年春季号总第014卷邓安庆
2023年10月30日
其他

塞拉斯丨文艺复兴时期的斯多亚哲学

Bracciolini,1380—1459)因为与瓦拉长期的文学纷争而被人们铭记。他不同意瓦拉关于斯多亚主义的价值的看法。在他于1440年左右创作的对话《论真贵族》(De
2023年10月23日
其他

拉尔修丨早期斯多亚派的伦理观

biou),仅当一切事情是根据每个人的精神(daimōn)与宇宙主宰者的意愿(boulēsis)相一致的原则做出的。因此,第欧根尼坦诚地表明,目的是一种在选择合乎自然之物过程中的深思熟虑(to
2023年10月16日
其他

宽特丨在尊严与多元主义之间:黑格尔哲学在当今世界的意义与限度(评论与回应)

autonomy”原则时,是强调带着个人自传式生命经验的个体人格的自主,它并不是一个普遍性概念意义上的抽象人格,而关于这一点,黑格尔哲学可以给出更好的回答。▲
2023年10月9日
其他

陈家琪丨朋友间的关系:无聊与聊天——看电影《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陈家琪: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史、政治哲学、法哲学和伦理学。人是群居动物。每个人都是通过他人来认识自己的。有的人只有通过聊天才能刷新自己的存在感,知道自己还活着,还活在他人之间;有的人却只有感受到孤独,越感到自己与他人的疏离,才越能证明自己的存在。......本文刊登于于《伦理学术14——斯多亚主义与现代伦理困境(上)》第291-295页,公众号推送时略去注释,各位读者若有引用全文之需,敬请查考《伦理学术》第14卷实体书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伦理学术14——斯多亚主义与现代伦理困境(上)》2023年春季号总第014卷邓安庆
2023年10月2日
其他

李涛丨施特劳斯论现代政治对古代政治的颠覆

李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古希腊哲学、现象学、伦理学与政治哲学。施特劳斯是一位批判现代性并主张复兴古代政治的思想家,其《自然权利与历史》更被认为是描述从古代自然正义到现代自然权利演化的经典著作。然而,我们看到施特劳斯对现代政治的描述更加丰富也更加深入,其借霍布斯展示的现代政治对古代政治的颠覆更值得重视。笔者认为,这一现代政治对古代政治的颠覆可以分为五个方面:情感取代理性、权利取代义务、个人先于社会、同意先于智慧、能力取代成全。笔者在分析这五个方面之后,借助施特劳斯认定为现代政治的核心观点即“权利”的视角,对霍布斯与现代性关系做一辨析。本文刊登于于《伦理学术10——存在就是力量:急剧变化世界中的政治与伦理》第48-59页,公众号推送时略去注释,各位读者若有引用全文之需,敬请查考《伦理学术》第10卷实体书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伦理学术13——意志自由:文化与自然中的野性与灵魂》2022年秋季号总第013卷邓安庆
2023年9月25日
其他

重启全球伦理研究致辞丨全球伦理国际会议

Habitat报告人:汪行福15:00-15:30宽容能否成为全球伦理的基本原则?——对莱纳·弗斯特宽容思想的批判性阐释需要报告人:陈凡15:50-16:20客观精神的“萌芽”——全球伦理刍议A
2023年9月24日
其他

叶峰丨一种物理主义的道德和价值观

叶峰: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教授本文认为,物理主义者不认为有超自然的道德、价值真理,但他们不是虚无主义者,他们可以持有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可以为自己的道德、价值观作辩护,以及向他人推销自己的道德、价值观。特别地,他们可以接受自由的价值观,而且一些物理主义者相信,物理主义世界观可以为自由的、多元化等价值准则作更好的辩护。他们还可以很自然地吸收东方佛教传统中的“无我”“慈悲”等观念,提出比今天自由的价值观更理想化的、更高的价值观,满足那些认为自由的价值观还有所不足的人的需求。本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0年第3期第5-17页,感谢“中国学派”公众号慨然授权,本公众号推送时略去注释,各位读者若有引用全文之需,敬请查考原书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伦理学术13——意志自由:文化与自然中的野性与灵魂》2022年秋季号总第013卷邓安庆
2023年9月18日
其他

赫尔曼丨本有与对技术、政治与艺术之本质的追问

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丨2023年4月《伦理学术5——存在论的伦理学:以海德格尔为中心的探讨》2018年秋季号总第005卷邓安庆
2023年9月11日
其他

马克斯丨尺度的“地方”:克服主体主义

,同样也不表示超越对象感知的“先验”。毋宁说,“地带”所命名的是“让视域是其所是的东西”。此地带在何处有其本性?田野小路上的对话首先给出这样的回答:“在围绕我们的开敞者(das
2023年9月4日
其他

德里达丨性差异,存在论的差异

Derrida,1930.7.15-2004.10.8)(本文译者单位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相关主题阅读:尚杰丨差异不同于存在——私密的自由·END·近期回顾王丁:恶的形而上学?
2023年8月28日
其他

王丁丨恶的形而上学? ——论海德格尔的谢林阐释

王丁: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德国古典哲学,尤以谢林哲学为重。海德格尔把谢林的“自由论”阐释为“恶的形而上学”,这就构成了一种与谢林自己文本间的解释张力。本文的任务在于,一方面指明“自由论”在谢林自己的思想脉络中的意义,另一方面指明海德格尔如此阐释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两位思想家共同面对的本质性问题。本文刊登于《伦理学术5——存在论的伦理学:以海德格尔为中心的探讨》第190-203页,公众号推送时略去注释,各位读者若有引用全文之需,敬请查考《伦理学术》第5卷实体书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伦理学术13——意志自由:文化与自然中的野性与灵魂》2022年秋季号总第013卷邓安庆
2023年8月21日
其他

陈旭东丨思考是道德的护栏——对电影《万湖会议》的思想解读

陈旭东: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伦理学。本文从阿伦特关于思考的论述来探讨电影《万湖会议》。虽然参加万湖会议的政治精英具有高效解决问题的知性能力,却不会理性意义上的思考。正是J权主义体制及其意识形态使得人们丧失了思考能力,并且表现为只会使用陈词滥调。思考需要与他人对话,并且与自己的良心对话。思考是道德的重要护栏,所以需要多吹思想的风暴来保障善的可能。本文刊登于《伦理学术13——意志自由:文化与自然中的野性与灵魂》第275-284页,公众号推送时略去注释,各位读者若有引用全文之需,敬请查考《伦理学术》第13卷实体书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伦理学术13——意志自由:文化与自然中的野性与灵魂》2022年秋季号总第013卷邓安庆
2023年8月7日
其他

许可丨阿奎那《〈论灵魂〉评注》中的感知理论研究

许可: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世纪哲学、心灵哲学与知识论。在《〈论灵魂〉评注》中,阿奎那不仅批判了早期古希腊“相似者被相似者认知”的原则,还通过提出“主动者使被动者相似于自身”与“被接受者按照接受者的样式被接受”两条认知原则,解决了在早期古希腊感知论中使人困扰的感知主体与感知对象的同一性问题。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剖析早期古希腊“相似者被相似者认知”问题的灵魂论根源,在第二部分探寻阿奎那对于早期古希腊“相似者被相似者认知”原则的反驳理由,在第三部分阐释阿奎那“主动者使被动者相似于自身”与“被接受者按照接受者的样式被接受”两条认知原则的理论背景与融贯之法。总结而言,阿奎那既通过对早期古希腊"相似者被相似者认知"原则的反驳,又借由对自身形而上体系中"主动者使被动者相似于自身”与“被接受者按照接受者的样式被接受”两条认知原则的融贯,彰显了其感知论中独特的表象主义色彩。本文刊登于《伦理学术13——意志自由:文化与自然中的野性与灵魂》第124-139页,公众号推送时略去注释,各位读者朋友若有引用全文之需,敬请查考《伦理学术》第13卷实体书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伦理学术13——意志自由:文化与自然中的野性与灵魂》2022年秋季号总第013卷邓安庆
2023年7月31日
其他

昂特丨“欧墨尼德斯沉睡着”——论现代性的脆弱性

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丨2023年4月“欧墨尼德斯沉睡着”——论现代性的脆弱性安德亚斯•昂特/著
2023年7月24日
其他

罗宾斯丨归根结底,极端财富究竟有什么问题?

罗宾斯教授著作《幸福、自由和社会正义:重新审视能力方法》(Wellbeing,Freedom
2023年7月17日
其他

罗宾斯丨道德革命,价值变迁与道德进步的问题

乌拉悯人的主要生活区域(红色部分)——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桑道恩(Sandaun)/西塞皮克(West
2023年7月10日
其他

昂特丨“野蛮关系是通向文化的最初阶段”——黑格尔观点下的文化与自然

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丨2023年4月“野蛮关系是通向文化的最初阶段”——黑格尔观点下的文化与自然安德亚斯•昂特/著
2023年7月3日
其他

冯梓琏丨演化论与自然法——试论社会生物学对托马斯主义的支持与挑战

冯梓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宗教哲学、比较宗教学、宗教与科学对话。爱德华•威尔逊的《社会生物学》引起了许多争议,但是也让部分学者看到了与托马斯•阿奎那自然法之间的某些联系。社会生物学来自演化论,达尔文改变了传统的物种不变论,从演化的角度为物种的起源和多样性提供了自然主义的解释。在此基础上,爱德华•威尔逊和理查德•道金斯等人进一步从群体选择或者亲缘选择的角度,解释了人类道德的生物学起源。威尔逊认为,出于知识一致性的要求,必须摒弃伦理学中的先验主义,包括阿奎那的自然法,而艾恩哈特则指出,如果抛弃托马斯主义中的先验主义因素,那么威尔逊的社会生物学实际可以被理解为同属于自然法传统的产物。通过分析阿奎那的自然法与现代演化生物学之间的共同点,艾恩哈特说明支持自然法的自然倾向大部分都被现代生物学研究所证实,包括婚姻、家庭和子女养育。然而,阿奎那的自然法确有一部分基于先验基础的理性向善之倾向,而本文则简要论证了该理性之倾向部分亦可能出于生物学之本性。总之,本文并非试图推翻某种先验主义的道德哲学,但确实支持植根于自然科学的自然法研究的复兴,其中生物学无论在过去还是将来都扮演着某种重要的基础性角色。本文刊登于《伦理学术13——意志自由:文化与自然中的野性与灵魂》第260-274页,公众号推送时略去注释,各位读者若有引用全文之需,敬请查考《伦理学术》第13卷实体书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伦理学术13——意志自由:文化与自然中的野性与灵魂》2022年秋季号总第013卷邓安庆
2023年6月26日
其他

贺磊丨康德的意志概念与道德哲学的奠基

贺磊: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康德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关于人类意志及其自由的道德论证,是康德将哲学划分为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关键。在道德哲学奠基工作展开的过程中,意志概念越来越清晰地被赋予和“实践理性”等同的含义,并最终区别于“意决”概念。这一区分可视作康德对作为“高级欲求能力”的道德能力的哲学阐释和辩护的后果。康德将道德能力关联于对无条件实践法则及由此导出的道德善的理性欲求,使绝对自发性意义上的自由成为道德能力的前提。但康德对道德经验的阐释表明,道德能力作为高级欲求能力只有在与低级欲求能力的关系中才能作为“意志自律”这一事实而展现。因此,意志与意决的概念区分共同构成了实践自我对自身道德能力的阐释。经由理性的实践运用而可能的实践自我理解,不仅主张人类理性具有不可以理论方式还原和解释的“向善的意志”,也作为理论之外的另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展现了人类理性的自由。本文刊登于《伦理学术13——意志自由:文化与自然中的野性与灵魂》第229-259页,公众号推送时略去注释,各位读者若有引用全文之需,敬请查考《伦理学术》第13卷实体书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伦理学术13——意志自由:文化与自然中的野性与灵魂》2022年秋季号总第013卷邓安庆
2023年6月19日
其他

归伶昌丨阿奎那行动理论中的意志与道德运气

归伶昌: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世纪哲学。道德运气,特别是它与意志的关系为何的问题在现当代伦理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一问题在阿奎那思想中的位置也开始得到讨论。本文试图在梳理阿奎那和与之对立的阿伯拉尔主义在意志和道德运气关系问题上不同观点之间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将阿奎那道德行动理论阐释为一种质形论结构,意图指出,阿奎那以符合理性为行为善的形式准则,实际上允许道德运气作为行为的质料性部分参与到道德行动善恶大小的变化的影响中来。但这一对道德运气的容纳仅限于关涉此世的善恶行为,关涉来世的本质性的善恶行为则完全不受道德运气影响而仅仅取决于出自意志的善的意图。阿奎那行动理论的这一框架,既不否认道德运气的客观存在和对道德行动的影响,又有效限制了它对道德行动进行善恶判断的干扰,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意志不受道德运气影响。本文刊登于《伦理学术13——意志自由:文化与自然中的野性与灵魂》第217-228页,公众号推送时略去注释,各位读者若有引用全文之需,敬请查考《伦理学术》第13卷实体书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伦理学术13——意志自由:文化与自然中的野性与灵魂》2022年秋季号总第013卷邓安庆
2023年6月12日
其他

杨小刚丨奥古斯丁的意志概念

杨小刚: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奥古斯丁思想与希腊化哲学。奥古斯丁的意志概念是多义的,涵盖受感性刺激产生的当即情感、欲求,对感性对象所属一类事物的倾向性追求,到最终针对某个符合倾向性意愿的个别对象的行动意志。行动自由意义上的自由选择仅仅是行动意志是否自由的判定条件,奥古斯丁非常清楚它与罪责归属的关系。但因为他逐渐在追求低等的世俗善好这一宽泛含义上界定罪,自由选择不再是他关心的重点,源于意志的认可和拒绝即自由决断成为判定罪的实质条件,这包含在对一类事物加以认可或拒绝的倾向性意志中。尽管倾向性意志始终具有双向的可能,但就其而言的意志自由不再指自由选择,而是指决断的自发性。奥古斯丁的原罪指的是认可世俗善好作为人生目的的必然性,它源于意志,且并未否定以什么手段实现世俗善好的自由选择。至于意志的决断究竟属于作为独立官能的意志还是理智,取决于是在恶的本源的形而上学语境还是个体归责的伦理学语境中谈论意志。本文刊登于《伦理学术13——意志自由:文化与自然中的野性与灵魂》第199-216页,公众号推送时略去注释,各位读者若有引用全文之需,敬请查考《伦理学术》第13卷实体书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伦理学术13——意志自由:文化与自然中的野性与灵魂》2022年秋季号总第013卷邓安庆
2023年6月5日
其他

袁辉丨论康德的广义人性概念及其意义——以反驳“科思嘉式的标准解读”为契机(节选)

袁辉: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国古典哲学,伦理学。康德的狭义人性概念指人格中的人性,科思嘉将它理解为设定任意目的的能力,该解读因其影响广泛而成为一种标准解读。但人格中的人性属于本体世界,设定任意目的的能力属于现象世界,科思嘉混淆了两者。以解决这种混淆为契机,我们可以发掘出一种广义的康德人性概念,它不仅包含人格中的人性,还包含设定任意目的的能力和共通感等自然禀赋。这些禀赋按目的论原则构成人的有机体,使人区别于动物。这种广义人性概念主要出现在康德的历史哲学和教育学中,它的意义在于为我们提供了培养自然禀赋和实现人性的价值的现实途径。本译文刊登于《伦理学术13——意志自由:文化与自然中的野性与灵魂》第248-259页,公众号节选部分文段推送,并略去注释,各位读者若有阅读、引用全文之需,敬请查考《伦理学术》第13卷实体书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伦理学术13——意志自由:文化与自然中的野性与灵魂》2022年秋季号总第013卷邓安庆
2023年5月22日
其他

新刊推荐丨《伦理学术13——意志自由:文化与自然中的野性与灵魂》(附:主编导读)

邓安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伦理学术》丛刊主编。从历时三年新冠疫情的生死劫难中摸爬滚打过来的每一个人,都切身感受到看不见的病毒所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但痛苦与灾难本身并非“野蛮”,“野蛮”是病毒不受制约的疯狂攻击性与破坏性和人类对之采取的对策与行动的属性,因而也就是表面文明本身内在的某种属性。因而,本期《伦理学术》既不讨论病毒本身与战争的野蛮,也不描述和分析某个具体对策和行动的野蛮性,而是透过文明的野蛮化这一可经验的世界事实探究一个普遍的伦理哲学问题:一个看似文明的世界为何同时也是一个野蛮化的世界,文明体如何成了“野蛮”的“宿主”?当“野蛮”露出其狰狞的面目时,个人该如何决断与选择以同这个世界相处?......——邓安庆《世界的野蛮化与苍茫中的意志决断》(《伦理学术13——意志自由:文化与自然中的野性与灵魂》之“主编导读”)《伦理学术13——意志自由:文化与自然中的野性与灵魂》2022年秋季号总第013卷邓安庆
2023年5月16日
其他

卡罗尔丨论黑格尔的《美学导论讲座》(下)

Duchamp)的《泉》。这是一个普通的小便器,反过来放着,也许想说它并未在使用中,上面有签名“R.
2023年5月8日
其他

卡罗尔丨论黑格尔的《美学导论讲座》(上)

卡罗尔教授《西方艺术哲学经典:主要论题和论点》(Classics
2023年5月1日
其他

叶晓璐丨不朽还是死亡?——由《魔戒》中的爱情所引发的思考

叶晓璐: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道德哲学。本文认为,《魔戒》中的精灵公主阿尔玟为了和凡人阿拉贡在一起,舍弃精灵所拥有的不朽生命,选择了有死的凡人生活。这一激进的爱情故事,体现了爱情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凡人通达不朽的道路——通过自己的行动建立业绩;最后,借鉴阿伦特和纳斯鲍姆的相关思想,阐明了作为有朽的凡人要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不朽,就是为了追求一种“好生活”。在阿伦特那里,这种“好生活”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公民生活,通过行动在人类事务领域展示人的独特性和卓越性;在纳斯鲍姆这里,通过美德的实现以及“关系性的善”的实现展示人的卓越和高贵,过上一种欣欣向荣的好生活。本文刊登于《伦理学术10——存在就是力量:急剧变化世界中的政治与伦理》第251-259页,公众号推送时略去注释,各位读者若有引用之需,敬请查考《伦理学术》第10卷实体书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伦理学术12——伦理自然主义与规范伦理学》2022年春季号总第012卷邓安庆
2023年4月24日
其他

倪胜丨人律和神律——读莱布尼茨《关于正义概念的思考》

倪胜: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西戏剧比较、美学和艺术理论、时尚哲学、印度戏剧、佛学等。莱布尼茨认为,神和人共享同一个正义,他们的正义仅有程度上的差别,神的正义是完美的,而人的正义则有缺陷。本文指出,这种说法跟《旧约》和希腊悲剧里神律和人律的冲突状况都不相符。而莱布尼茨神的正义对应于黑格尔理性的狡计,随后演变成恩格斯的历史的合力方向。本文指出,恩格斯的说法具有局限性。因此,莱布尼茨的正义理论也站不住脚。本文刊登于《伦理学术11——美德伦理的重新定位》第240-250页,公众号推送时略去注释,各位读者若有引用之需,敬请查考《伦理学术》第12卷实体书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伦理学术12——伦理自然主义与规范伦理学》2022年春季号总第012卷邓安庆
2023年4月17日
其他

曾云丨布伦塔诺:伦理的自然约束和情感明察

曾云: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现象学和西方伦理学。布伦塔诺在伦理学史上主要有两个贡献:首先,他解决了伦理法和自然法之间的矛盾;其次,他首次揭示了伦理知识如何起源于情感的问题。对布伦塔诺而言,伦理法则的有效性并不意味着要切断伦理与自然法、伦理与情感的纽带,而在于我们能否采用科学的方法看待自然和情感。为此,布伦塔诺首次采用描述心理学的方法研究伦理知识的起源问题。他认为,“自然”并非指天赋的自然而然或任性的自然,而是指自在自为地,凭借其自身的本性是正确的和有约束力的。情感不只是感性的,它还包括高级的基于正确明察的情感。伦理知识正是起源于这种明察的情感体验。明察不仅是对本质善的直观能力,而且是科学伦理学的原则。由此,布伦塔诺首次确立了自然法和情感明察在伦理学中的基础地位。本文刊登于《伦理学术12——伦理自然主义与规范伦理学》第254-265页,公众号推送时略去注释,各位读者若有引用之需,敬请查考《伦理学术》第12卷实体书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伦理学术12——伦理自然主义与规范伦理学》2022年春季号总第012卷邓安庆
2023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