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运动转化生理学与医学’国际研讨会” 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
5月19日至20日,“2023‘运动转化生理学与医学’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中国体育科学会运动生理与生物化学分会和系统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指导,运动健康工程中心、运动转化学医学中心、祥符实验室和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承办,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学医学研究院、体育系和系统生物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同协办。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张卫刚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樊春海教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分会主任委员赵杰修研究员,德国科隆体育学院Wilhelm Bloch教授以及海内外专家、学者,相聚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围绕衰老、慢性疾病、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运动医学及运动处方等运动转化医学及生理学前沿热点问题,共同探讨当前运动转化医学及生理学的发展现状、热点和难点,分享科研经验和创新思路,推动运动转化医学及生理学的发展。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程蜀琳主持。
张卫刚教授在致辞中谈到,上海交通大学依托多学科、多专业、附属医院、拔尖人才等优势,先后成立了“健康长三角研究院”、“医疗机器人研究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转化医学研究院”等机构,着力开展健康领域的产学研工作。运动转化医学是当今全球主动健康的新兴研究领域,时代需要运动转化生理学与医学引领体育学科向个性化、预防性、预测性、参与性和精准性方向发展。希望国内外的学者们可以通过这次国际会议深入交流,为运动转化生理学与医学的发展,为提升人们的健康做出新的贡献。
赵杰修研究员代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分会致辞,希望通过本次会议为国内外运动转化生理学和医学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推动我国运动转化医学相关研究,促进体育事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樊春海院士以“运动转化医学:体育科学的新纪元”为主题做开场演讲。
开幕式后,根据本次研讨会设置的四大主题:“体医融合:慢病的运动干预机制”、“填补沟壑:不同人群运动处方的精准化研究”、“从临床到机制:运动促进健康的多维度探索”、“数字体育:可穿戴设备与人工智能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与会嘉宾展开分享和深入讨论。
在“体医融合: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运动干预机制”专题中,Wilhelm Bloch 教授、张晨虹研究员、Philip J Atherton 教授、陈宁教授等人先后做主题演讲,分享体医融合在慢病运动干预机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数字体育:可穿戴设备与人工智能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专场中,Yannis Pitsiladis教授、王资凯、Helen Dawes教授、Laura Karavirta教授等,分享了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运动转化医学临床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
在“从临床到机制:运动促进健康的多维度探索”专题中,Eija Laakkonen教授、石毅副研究员、Tiina Fohr博士、Tiina Jokela博士、Timo Törmäkangas教授等,分享了从表观遗传、microRNA、代谢组学、基因组学等多维度探索运动促进健康的可能机制。
在“填补沟壑:不同人群运动处方的精准化研究”专题中,Jonathan Little教授、Dominik H Pesta 教授、魏高峡研究员、Riku Nikander教授、Julian Alcazar副教授等,分享了糖尿病、精神疾病、肌少症等的运动处方及居家康复的探索性工作。
在每个主题的圆桌讨论中,与会人员讨论氛围热烈,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本次研讨会特设青年学者报告专场,为国内外青年科研人员提供交流机会。
本次研讨会共收到110篇稿件,经过专家盲审,录用22篇。在研讨会最后,组委会对稿件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指导,并颁发优秀论文证书。
本次研讨会旨在为国内外运动生理学与医学领域研究人员搭建高质量、多元化的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加快推动我国运动转化医学领域的核心突破,为推动我国在新兴的运动转化生理学与医学领域的影响力发挥积极作用。
值班编辑 | 林昕悦
责任编辑 | 张哲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