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彭 | 假如张作霖没有被炸死在皇姑屯
本 文 约 3400 字
阅 读 需 要
7 min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从辛亥革命成功到1949年的鼎革之变,中华民国存在了38年,但熟悉近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这短短38年里,却有两个中华民国。一个是北洋军阀为代表的北京政权,另一个是国民党在南京的国民政府。如何划分这两个中华民国呢?或许1928年6月4日的“皇姑屯事件”是作为两个中华民国分界线的精确节点。
辛亥以来,中国的政治版图总体上是北强南弱,袁世凯以下几个北洋军的头面人物轮流执政;南方的孙文党人则朝不保夕。但自北伐军兴以来,蒋介石和他的南京国民政府蒸蒸日上,张作霖代表的北洋政权日暮途穷。
张作霖
聪明的日本人已经在为中国的政权更迭打算。1928年,日本人的中国政策有这么几种思路:
a. 最激进的方案是通过一场战争获得满洲的“领有权”;
b. 次一级的方案是关东军提出的“通过满洲分离方针”在满洲再造一个日本控制下的新政权;
c. 首相田中义一所代表的文官政府,主张与张作霖的奉系军阀保持良好的关系,维护日本在满洲的既得利益;
d. 更为温和的立宪民主党(在野党)则希望与中国发展正常的经济关系。
以上四种方略,最激进的和最温和的都太过理想化。“再造新政权”和“继续与张作霖合作”成为真正的选项。
实际上,张作霖是日本帝国一手扶植起来的军事强人。日俄战争中,张作霖先为俄军收买,后为日军卖命。此后,张作霖集团与日本人结缘,逐步发展壮大。如购买日本的武器装备,聘请日本政治和军事顾问,如菊池武夫和本庄繁。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和镇压郭松龄叛乱的军事行动中,张作霖都得到了日本人的有力支持。
1928年,眼见张作霖的北京政权“药丸”,日本对张作霖大致有两种意见:“逼张”和“除张”。田中首相倾向于“逼张”:虽然张作霖已经“不听话了”,但北京政权式微,北伐军大兵压境,张作霖为保政权,低头是迟早的事情。况且,田中首相还是张作霖的救命恩人。
日俄战争期间,还是马贼的张作霖被日军当俄国间谍捉住。正要被枪毙的关口,陆军参谋田中义一向福岛安正少将请命,将张作霖从枪口下救出。20多年后,张作霖成了中华民国的元首,田中义一也成了日本首相。有这一层的关系,田中义一总是认为张作霖是他在满洲的“抓手”,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可以继续谈。
田中义一
“除张”则有两个手段:一是在满洲再找一个代理人,支持他把张作霖的军权拿下,这个还真有点难度;另一招就是干脆杀了张作霖。以河本大作为首的关东军强硬派主张:除掉张作霖,在东北制造动乱,趁乱扶植一个新的亲日政权。
两种策略就导致了日本人在1928年的精神分裂和之后的气急败坏。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日本人在炸死张作霖之前的所作所为。
1928年4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在徐州誓师,发起了第二次北伐,矛头直指张作霖代表的中华民国北洋政权。北伐军节节胜利,攻下了重镇济南。
4月17日,日本政府决议出兵山东,阻止北伐军攻打张作霖,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济南惨案”。日本的武装干涉如此给力,把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吓坏了,他命驻守济南的部队撤离,北伐军灰溜溜地“绕道北进”。这时的日本当局是力保张作霖北京政权的,希望通过这种支持,继续驾驭张作霖这个不听话的小弟。此时,日本人希望趁张作霖还是国家元首的时候,赶紧把“满蒙悬案”给签了。这样,即便以后政权更迭,日本也有了这个凭据。但张作霖死活不愿签下这个卖国的“满蒙悬案”。正在双方扯皮的时候,中国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日本人有限的武装干预,不能挽救摇摇欲坠的中华民国北洋政权。5月下旬,北伐军就逼近京津地区,张作霖眼见大势已去,6月初,通电“退出京师”。以求保存实力,徐图将来。在总退却时,张作霖很有心地将“安国军大元帅”的印、旗、国务院的印信、外交部的重要档案全部运往关外,还煞有介事地下令“一切重要命令,仍须由大元帅盖印发表”。
换言之,即使他张作霖被迫退回关外,依旧是中华民国的国家元首。如果张作霖顺利地退却到了奉天,中国依然有两个中华民国,张作霖依旧与日本人保持特殊的利益关系。但另一伙自以为是的日本军人就把这位刚刚失势的国家元首张作霖,炸死在返回奉天的路上。这下可好,北伐军继续进攻,顺利地攻占了京津地区。
就在张作霖被炸死的10天后,即6月15日,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全国统一,发表《对外宣言》——要求国际社会“遵照正当手续,另订新约”。日本人心心念念的“满蒙悬案”彻底告吹。
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听到张作霖被炸死的消息就知道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张作霖被炸死后,他的处境变得很糟。关东军密谋杀死了张作霖,彻底把奉系集团推向了反日一方。日本人二十年扶植的张作霖集团一夜之间成了自己的死敌。原本希望以“小小惩戒”来驯服张作霖的田中首相彻底失去了“抓手”。
况且这种炸死中国国家元首的事情,惊动了天皇。天皇下令首相彻查此事。田中首相向天皇保证一定严肃处理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把主谋河本大作送上军事法庭。结果陆军参谋总长宇垣一成矢口否认关东军与此事有关,说这是“诬蔑陆军,往陆军的脸上抹黑。”田中又跑到宫里和天皇说皇姑屯事件与日军无涉,是南方革命军的锅。这下把天皇气坏了,田中内阁就此失去了天皇的信任,在皇姑屯事件后不到一个月就倒台了。不过,炸死了中华民国国家元首,日本人自己估计也觉得这有点“过了”,所以皇姑屯事件在日本就成了敏感词,只能以“满洲某重大事件”代称。
皇姑屯事件的主要策划者河本大作
《东京朝日新闻》关于皇姑屯事件对田中首相影响的报道
若无皇姑屯的爆炸,53岁的张作霖到了奉天老家。手握“安国军大元帅”的印、旗,国务院的印信、外交部的重要档案,以及几十万军队的张作霖肯定不能搞什么“东北易帜”。蒋介石这号人在他眼里就是“小混混”。嗯,在蒋介石眼中张作霖自然是“大土匪”。当然,如果张作霖坐镇东北三省,蒋、冯、阎、桂之间也不敢贸然内讧,南京国民政府或许能消停几天或安心“剿共”。
如北洋政权依旧在东北继续,南京国民政府恐怕也是鞭长莫及。这样的局面对日本是很有利的,如田中首相说的,张作霖迟早妥协。但是,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了,结果张学良在“老帅”故去的当年年底就“东北易帜”,让中华民国完成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结束了漫长的南北两个中国的局面,这让日本人再也不能在中国内部找到特别给力的代理人。后来扶植的溥仪、汪精卫,以及尝试扶植北洋旧人孙传芳、吴佩孚,都很失败。
当然,如果张作霖继续执政东北三省,奉系集团就不能有内耗,杨宇霆、常荫槐就不能被处死,奉系集团的老人儿们也能精诚团结。以张作霖的手腕,足以在东京、南京和莫斯科之间找到平衡。日本人或许能在满洲多吃多占,但很难鲸吞整个满洲。
如今,张作霖突然去世,“少帅”接班比较仓促。张学良毕竟年轻,难以驾驭奉军内部派系。但他最大的失误就是被南京国民政府“革命外交”忽悠,强行收回中东铁路,导致中苏两国兵戎相见。虽说张学良改旗易帜,但毕竟是手握东北地盘和几十万军队的人物。蒋介石是很希望张学良栽一个大跟头,便再无实力与南京为敌了。
在“革命外交”的大环境下,蒋介石鼓动张学良捅一下中东铁路这个马蜂窝,期待在冲突中渔翁得利。与此同时,军事经验不足的张学良得到了苏联“内部空虚”,“粮食不足”,只要他出手,就“土崩瓦解”的错误情报。这跟二十年后,德国情报部门给希特勒的“慌信儿”差不多。当时,奉军大佬张作相就强烈反对和苏联翻脸,除了怕东北军吃亏,更重要的是提防日本人捣乱。但张学良主意已定,打!结果,在苏军手上,东北军不堪一击,在损兵折将后,12月22日,张学良与苏联代表谈判,达成《伯力协定》。
日本关东军下死手炸死了张作霖,可以说是打乱了整个“满蒙战略”的节奏,之前投资在张作霖身上的资源一笔输光,还与张学良结下了血海深仇。但是,张学良在处理内部问题和中东路事件两个问题上的失误,让日本人又看到了希望。既然文官政府主张的“与张作霖的奉系军阀保持良好的关系,维护日本在满洲的既得利益”,已不可能实现。次一级的方案“在满洲再造一个日本控制下的新政权”便浮出水面。在中东路战争中,日本人看到了东北军的“战五渣”表现后,开始积极准备拿下“满洲”。石原莞尔奉命起草了《关东军占领满蒙计划》。更让日本人杠上开花的是,“九一八事变”之前的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亲率二十多万东北军精锐入关,帮助他的结义大哥蒋介石逐鹿中原。战后,蒋介石把黄河以北的地盘全部给了张学良。表面上看,张学良似乎赢得了“胜利”,几乎“收复”了在二次北伐时“老帅”丢掉的地方。但实际上,他的处境已经十分险恶。
当日本人在东北行动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身后已经没有了“老帅”。
- 推荐阅读 -
值班主编 | 曲飞 值班编辑 | 小窗 主播 | 水滴
这是第 211 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