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不叁 | 这哪是打猎,简直是打仗——先秦的狩猎文化

张不叁 搜历史 2018-12-23

本       文       约      3000       字

阅       读       需       要

min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狩猎在先秦时期一直备受重视,哪怕是农耕活动兴起、人们拥有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之后。在贵族们心中,狩猎不是为了果腹,也不是为娱乐消遣,而是在培养尚武精神。

两周时期战争频仍,从天子到诸侯,无不对武备高度重视,即便是战争的间歇期也不能松懈,一定要让军队保持训练和戒备状态,这种形势下,狩猎就起到了类似军事演习的作用。先秦的贵族个个都接受射箭驾车等军事技能的训练,这些都可以在狩猎过程中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狩猎要杀戮、要流血,为了捕获猎物,人们需要严明的纪律、周密的组织,甚至运用种种策略。一言以蔽之,除了不杀人,你能在这项活动中锻炼与战争相关的一切。

在当时,统治者一年四季都要举行这项活动,春天的狩猎叫“蒐”,夏天叫“苗”,秋天是“狝”,冬天是“狩”。《周礼》就记载了不同季节举行的狩猎仪式,比如春天,担任司马的官员就要用旗帜指挥民众列战阵,冬天还要举行誓师大会,如果有人迟到,甚至要被斩首,显然和军法如出一辙。《毛序》提到周宜王大会诸侯,通过田猎选拔士兵,《墨子》更是特意提到周宣王组织诸侯田猎,以此作为周宣中兴的重要标志。

田猎汉画像石

在反映周代社会生活的《诗经》中,田猎更是重要题材,以此为主题的诗多达14首,既雄壮又浪漫。

田猎时,贵族们先要举行占卜和祭祀仪式,《小雅·吉日》开头就写,打猎者要选择良辰吉日祭祀马祖。然后是田猎出征的盛大场面,这在《车攻》这首诗中描写得最细致:狩猎的车马都已齐备,天子在计点兵马,一片喧嚣,车上插的各类旌旗在风中招摇。四匹公马拉着车驾沓沓启程,身姿雄壮矫健,诸侯们穿着红蔽膝、金马靴,络绎赶来随天子出征。他们戴上扳指护臂,调好弓矢,身边的随从们也集结完毕,等着扛猎物……

有的诗着重描写狩猎者的英姿,《郑风》有一首《大叔于田》。主角虽然叫“大叔”,从举止看却并不老。他驾起车来,抖动的缰绳就像经纬纵横,两匹骖马仿佛在跳舞。《齐风》有一首《猗嗟》,也描写了一位精于射术的美少年,身材高挑、目光明亮,举止轻盈敏捷,跳起舞来身姿优美,他的箭能射穿靶心,而且是连续四箭射中一处。《齐风·还》则比较有趣,写一位猎人归来,与另一位猎人在山间偶遇,一同追捕猎物,对方作揖称赞自己身手高强,这首诗表面在吹对方,其实是绕着弯吹自己。

从这些细节来看,当时贵族们要去打猎,两样装备是必须的。一是车马,二是弓矢。《吉日》《车攻》都提到一种“田车”,车身轻便灵活、速度很快,对应用牛牵引的、专用于运输的笨重“大车”。和战车的人员配置类似,每辆田车上至少要有两人,一是驾车的御手,一是狩猎的射手。狩猎开始,多辆田车会共同发动,形成包围圈,将猎物驱赶到一起,《吉日》就描写:原野上,猎物们成群结队在游荡,狩猎者们驾车登上土丘、来到漆沮水边,把兽群驱赶到天子面前,供其狩猎。

主力武器是弓箭,其中有一种“弋射”技术很特别,它是在箭矢尾端系上丝绳,射中飞禽后就可以把猎物收回来。还有观点认为,鸟类一般都是结伴而飞,射中一只后,丝绳就可能缠绕住其他同类的脖子或翅膀,把它们也带回地面,从而收获一箭数雕的效果。

战国宴乐纹铜壶上的弋射图

当时也经常用猎犬来追捕猎物,这种犬叫“卢”,最有名的是出自韩地的“韩卢”,与之齐名的是产自宋国的“宋皵”,晋地还出产“晋獒”。《小雅·巧言》则有一种“遇犬”,擅长捕兔。

放火烧山也是一种常用的驱赶猎物的手段。《大叔于田》就有类似的描写。这种方式一般选在秋冬时节,当时草木干枯、气候干燥,很容易点火,不过也容易造成误伤。《搜神记》有个故事,三国吴国有个人叫李信纯,一天在城外喝醉了酒,躺在草丛中睡觉,让自家的狗守在一旁。刚好太守出来打猎,看见田野里的草很茂盛,叫人放火烧草,眼看要烧到李信纯这里了。狗想把主人拖走,力气不够,它看到不远处有一条小溪,于是跑进溪水中浸湿身体,再回到主人身边,把身上的水洒到他身上,如是往复,终于保全了李信纯的性命,狗却因太过疲惫,累死在了主人身旁。

如果不喜欢这样简单粗暴的手段,也可以选择陷阱。最普遍的是鸟网,它在《诗经》中被称为“罗”,猎物则包括野鸡、野鸭、大雁、鹌鹑、鸳鸯等。最著名的捕鸟故事是“网开一面”:有一次商汤见到猎人张开了四面网,祈祷说:上下四方的鸟兽,都落入我的罗网。商汤说,只有桀才能干出这样的事,让撤掉三面,还改了祷词:鸟兽们想去哪去哪,想飞走就飞走,不想活的再进我的网中。

《周南·兔罝》则描写了布网抓兔子的情景。猎人把网结得又紧又密,打桩声叮当作响,兔网布在岔路口,捕兔的猎人也是英明神武,这叫“赳赳武夫,公侯干城”——也不知抓个兔子有什么可神气的,这几乎是最常见也最好抓的猎物了。

除了兔子,鹿和狐狸也很常见,都是先秦典籍中的常客。鹿有“逐鹿”“指鹿为马”“麋鹿游于朝”等典故,狐狸则往往与自己的皮毛相关,比如“集腋成裘”的典故出自《慎子·知忠》,《田敬仲完世家》也称,“狐裘虽敝,不可补以黄狗之皮。”还有《秦风·终南》,“君子至止,锦衣狐裘。”《豳风·七月》,“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再大型的猎物就是野猪,它经常糟蹋庄稼,猎到一只又能得不少肉,分布更极为普遍,所以也是猎手们喜爱的狩猎对象,直到汉代还能见到。有一次汉景帝带着妃嫔们去上林苑玩耍,中途一个叫贾姬的妃子去上厕所,不想一头野猪冲了进来,把贾姬吓得花容失色,还好它最后跑掉了。另一次,儒生辕固得罪了窦太后,老太太下令把他关到猪圈里去和野猪决斗,不想这知识分子居然是个猛人,一剑就捅死了野猪。

还有熊和罴,它们一种是黑熊,一种是棕熊。熊掌是先秦时期的著名美食,在各种典籍里反复出现,最知名的当然是孟子那句“舍鱼而取熊掌”,晋灵公还因为熊掌没煮熟而处死了厨子,楚成王的儿子商臣起兵谋反,打算逼死父亲,楚成王表示希望吃顿熊掌再死,儿子却表示,“熊掌难熟。”仍然逼死了父王。

最让人热血贲张的无疑是猎虎。《里耶秦简》有一枚简记载了虎肉交易,上面写有“虎肉二斗卖于吏”。《公车司马猎律》记载了当时官方组织的捕虎场面:射虎车两辆一组,如果让老虎跑掉,每车要罚一套铠甲(的钱)。《孟子》里还有一位打虎猛士冯妇,他一度金盆洗手不再打虎,一次看到野外很多人围猎,把老虎逼到了死角,没人再敢上前,不由得技痒,挽袖伸臂下车准备再去打虎,吃瓜群众们都很兴奋,有见识的士人却认为这是本性难移,很鄙视他,这就是“冯妇搏虎”的故事。

《大叔于田》里那位“大叔”同样是打虎英雄。猎人们放火烧山时赶出了一只猛虎,他索性赤膊上阵与之搏斗,让围观的少女担心不已,“大叔不要轻敌,小心老虎伤了你。”最后大叔果然打死了老虎,把它献给国君,进一步在女生们心中树立起高大威猛的形象。

在狩猎的场合,青年男女经常能擦出类似的火花。另一首《郑风·叔于田》,看名字完全是《大叔于田》的姊妹篇,主题也有点相似。主角“叔”打猎去了,一位仰慕他的少女到处找不到他,只好想象着他“洵美且仁”的英姿。

最经典的当属《召南·野有死麕》。一位猎人在郊外丛林遇见一名少女,开展了爱情攻势,把自己刚猎到的獐子用白茅草包起来,送给对方。接着镜头一转,显然已动心的女孩小声抗议着,“动作慢点,别动我的围裙,别惹得小狗叫起来。”——好像发生了什么呢……

也许这就是这项活动最吸引人的地方了吧。


-  推荐阅读  -

张不叁 | 传说中的“十八般兵器”是怎么来的 

张不叁 | 真正的武将单挑什么样

张不叁 | 想造反,你需要一句爆款slogan


值班主编 | 曲飞   值班编辑 | 小窗   主播 | 夏晴朗

这是第 168 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