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侯虹斌 | 汉武帝为什么要追求“汗血宝马”?

侯虹斌 搜历史 2018-09-20


本       文       约      3400       字


阅       读       需       要


min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汗血宝马”,传说中的神奇动物。

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曾记载过,大宛国盛产良马,流汗如血。说明古人口中的“汗血马”多半指的是大宛马。至于“汗血”,是一种寄生虫所致。

不过,汉武帝却曾经为了这种马,劳师远征大宛及西域诸国,让整个汉帝国付出了战争的代价,真的仅仅是为了马吗?



汉武帝很喜欢良马。不过,他真的就是那种为了声色犬马而把整个国家拖下水的昏君吗?当然不是。再批评汉武帝的好大喜功,也不会把他想得那么蠢。

这让我想起一则轶事:金朝完颜亮因为被柳永《望海潮》一词打动,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同年九月初,完颜亮起兵二十七万,号称百万,分四路攻宋。(《鹤林玉露》)

其实,这是小说家言。攻打宋朝早已在金朝的战略部署当中,宋朝“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据说占当时全世界的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金朝早已觊觎多时,不可能没见识到听了一首词就临时起意。

同样,汉武帝对匈奴、对西域诸国的战略线路,铺设了几十年了,已箭在弦上,总有一天会射出去的。这跟有没有“宝马”没有关系。但从直接效果来说,寻找宝马,却是出征的好契机、好由头,是直接原因。

公元前141年的大宛方位图

先来看看,汉武帝和汉朝,为了这几匹大宛宝马,付出了什么代价。

张骞通西域后,就有各国来使了。大宛诸国也派使者随汉使来到长安,送给汉武帝一些诸如大鸟蛋这样不实用的东西。武帝很开心。有人悄悄跟武帝说,大宛有好马在贰师城,藏起来不肯给汉使。武帝派人拿着千金和金马去向宛王购买贰师城的好马;但大宛国不缺钱,不想卖,汉使生气地椎破金马。宛中贵人也不高兴了,伏击杀死了汉使。

汉武帝是有仇不报非君子的人,便起用了宠爱的李夫人的弟弟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带领属国的六千骑兵和郡国品行恶劣的少年好几万人,以这些兵力去攻伐大宛,预期到贰师城夺取良马。

这就是背景了。

但李广利的能力比卫青差远了。后果是,这数万人,一路上没有补给,等到达郁成城的时候,兵士只有几千人了,都饥饿疲乏。攻打郁成城,大败,死伤的人很多。李广利就只好带着部队撤退。往返花了两年,回到敦煌,士兵剩下不过十分之一。

汉武帝气得半死,大发雷霆,派使者拦守玉门关,说军人敢有入关者立即斩了他!李广利害怕了,因而留驻敦煌。这是第一回合。

汉武帝考虑到,连大宛这样的国家都打不下来,会被其他国家瞧不起,就不会附庸于汉朝了。于是乎,他赦免了囚徒步卒,增发了恶劣少年和边境骑兵,经过一年多,从敦煌出兵六万人,带有牛十万头,马三万匹,驴、骆驼以万数计算。他们多带粮食,兵器、弓箭等极为齐备。全国骚扰动荡,相继供应征伐大宛。

第二次出征,汉朝还增派甲卒十八万人到酒泉和张掖以北驻守,并征调大批粮草辎重供给汉军,驱车载运的人众络绎相连到敦煌。而授任两名会相马的人为执驱马校尉,准备在攻破大宛以后选取良马。

这一次,李广利队伍庞大,所至沿途各个小国无不迎接,拿出粮食供养军队。他们血洗了轮台国,并包围大宛的城池,攻城四十多天。大宛高级官员杀死国王毋寡,提着他的头,派人去见李广利求和。

大宛人放出他们的好马,让汉兵自行挑选。汉军挑选了好马几十匹,中等以下公马母马共三千多匹,而且立了大宛的新王,结束这场战争撤兵回来了。但回来的时候,又因为将吏们贪财,大都不爱护士兵,侵吞军饷,因此死亡很多,马也只剩一千多匹。

攻伐大宛两回,总共经历四年才告结束。两次战争的代价是,汉军数万条生命,不计其数的军费,倾尽天下之力的后援保障。以及在战争中倒了血霉的郁成城、轮台国和大宛人。

而这些,确实是为了大宛马而去的。



某种意义上,这个马,又不仅仅是长得漂亮的马,更是在战争中重要的物资。

大宛马,体形好、听话、快速、适于长途行军,在游牧民族的征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汉武帝还让大宛马等西域良马与蒙古马杂交,在河西走廊的山丹军马场培育出山丹军马。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军马场,由霍去病建立。中原的马种得到改良,汉代的生产力和军队的装备也因此大幅增强。

土库曼斯坦的阿哈尔捷金马,据说就是传说中的汗血宝马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宛马确实是刚需。为了它们,对大宛发动战争,似乎是值得的。

另一方面,汉朝作为一个上邦大国,也需要维护面子——在当时,汉朝强,西域诸国就依附汉朝,给汉朝送来质子(作为人质的王子);汉朝弱,西域诸国就依附匈奴,甚至加入匈奴来攻打汉朝。

李广利这个无能将军被郁成城打败的消息,对汉朝的形势是很不利的;西域诸国将不再上贡,不再听从汉朝吩咐,而转身投向敌人(后来王莽跟西域多国翻脸,就是这个后果)。所以,汉武帝要不惜成本地展示大汉朝的肌肉。



然而,这样理解汉武帝,仍然不够。

汉武帝的人格里,有深谋远虑、残暴猜忍的一面,但有更复杂的东西。包括迷信,迷信到了“脑残”的程度。

汉武帝喜欢祭祀,形成国家级的三大祭祀中心,这样大规模的“郊”和“郊祀”前所未有。他甚至还引入了越国巫术,并且在北征匈奴、南收百越、西征大宛的时候也用了占卜家预测。

须知,汉武帝,和秦始皇一样,求仙、追寻长生不老之道是出了名的。《史记·封禅书》里说,汉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李少君夸自己能“祠灶致物,炼化黄金”,他就信了;谬忌云“天神贵者太一”之说,他就去祠祭太一;少翁献鬼神方术,谓能以方术夜致武帝已亡之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他就加封少翁为文成将军;栾大说可招致神仙,他就在数月之间给他封侯、封将军、娶了大长公主,身佩六印,贵震天下。

更神奇的是,骗局被揭穿了,汉武帝还死不相信。李少君病死,汉武帝认为他是仙化升天了,不是死;少翁,以帛书喂牛制造假神迹,武帝发现是假的之后诛杀了他,但还在找新的术士;栾大,因为方术不灵验,武帝把他杀了,不妨碍他仍大规模地寻找新的骗子。

武帝的求仙之路压根停不了。又有齐人公孙卿,为武帝至东莱山候神。同时,入海求神仙的方士达数千人,求神怪采芝药的方士又有数千人。方士们编造出黄帝铸鼎、骑龙升天的神话,武帝便感慨说:“如果我能像黄帝一样成仙,我看我的老婆孩子就像扔掉烂拖鞋一样啊。”

由此,汉武帝晚年伐大宛以求天马,不能忽略,他还有期冀乘天马登昆仑山寻西王母的用意。

汉代西王母信仰,画像石

开始时,汉武帝从占卜中得知“神马当以西北来”;发现乌孙的马好,名曰“天马”;等得到了宛汗血马,发现更壮更好;就把乌孙马改名为“西极马”,大宛马称为“天马”。

《汉书·礼乐志》载有汉武帝获大宛天马后所写《天马》诗:“天马徕,开远门,竦予身,逝昆仑。天马徕,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文颖注曰:“言武帝好仙,常庶几天马来,当乘之发昆仑也。”这个意思很明显,武帝求天马,因为天马是龙媒,是人与神交通的。

学者余英时在《东汉生死观》里就说到,汉武帝征大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痴迷求仙而促成的。余英时说:“他对‘天马’的过分喜爱,似乎不能完全用获得军用良马的实际考虑来解释,更不能简单地视为对那种马的特别迷恋,相反,更深层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汉武帝坚定地相信‘天马’是沟通人世与仙界的媒介。汉武帝……相信大宛的‘天马’属于龙种,最终将载他与昆仑山的西王母相会。”

在《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上》以及《前汉纪》当中,均有类似的记载:“长老传闻条支西有弱水。西王母所居。亦未尝见。条支西行可百余日,近日所处。《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高万二千五百余里。”

多个细节互相印证,汉武帝对大宛有执迷,派人去大宛,求天马,都与他对西王母的迷信与崇拜不无关系。

也正因此为,后世编出了无数汉武帝拜访西王母的传说。

唐代李白有《天马歌》:“天马出来月氏窟,背为虎纹龙翼骨。”宋代司马光也有《天马歌》:“大宛马,汗血古共知,青海龙种骨更奇,网丝旧画昔尝见,不意人间今见之。”——都把天马与龙种、龙骨联系起来。还不是拜汉武帝之赐?

如果从“骑着天马去寻仙”这个意义上来说,汉武帝一无所获,倒真是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

如果从政治军事的出发点来看呢?武帝两次派人出征大宛,数年的征战、数万士兵的生命、普天下的民脂民膏,换来了一千匹良马,性价比如何?恐怕,也很容易有答案。

作为一代雄才大略(刚愎自用)、开疆辟土(独断专行)、又充满信仰(冥顽不化)的皇帝来说,没有人能够制衡他,举国家之财力去追求一个虚拟偶像,他也在所不惜。这是他的魄力,也是普天下人的灾难。

而其余的所有人,除了老实地做炮灰之外,无可奈何。


-  推荐阅读  -

侯虹斌 | 改地名、改官名、改钱币,王莽的拆旧立新为什么没能实现“常安”? 


值班主编 | 曲飞   值班编辑 | 小窗   主播 | 夏晴朗

这是第 62 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