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馥 | 杨贵妃死亡现场直播
本 文 约 3700 字
阅 读 需 要
8 min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1
佳人故事,总是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杨贵妃作为有倾城之貌又有倾国故事的人,一直都是千百年来的话题人物。
杨贵妃,真名不详,小字玉环,又字玉奴。开元七年(719年)出生,之后没有多久就变成了父母双亡的孤女。说是孤女吧,也不算没有一点亲戚在世,她上面还有三个姐妹,一个哥哥。他们在父亲死后,被在河南当官的叔叔杨玄璬收养,所以她成长在东都洛阳,至于她的出生地,有华阴县说、永乐县说、容州说、蜀州说、闵乡县说等等。考虑到杨贵妃父亲杨玄琰生前一直供职蜀州,杨贵妃是一个川妹子的可能性比较大。
然而,唐人的门第讲究远祖地望,出生地并不是很重要,主要看祖籍。杨贵妃祖籍是当时最显赫的五姓七望之一的弘农杨氏。
弘农杨氏,起自西汉丞相杨敞,玄孙杨震官太尉,号称“关西孔子”,子子孙孙总有人身居高位,晋武帝前后两位皇后都是来自这个家族,可以说杨家自古就出美人胚子。到隋唐,虽说是“杨花飘落李花开”,但杨贵妃的高门出身也为她日后被聘为寿王妃奠定了基础。
除了高门出身之外,杨贵妃最大优势自然是美貌。杨贵妃到底是怎么样美法。当时的《册寿王杨妃文》没有白居易的《长恨歌》写得那么华丽,只用了“含章秀出”来形容,大致意思就是内含美质,外容秀丽。
至于说杨贵妃是否真有来自胡人血统的混血之美,这个可能性很低。从父系上来看,杨贵妃是标准的华夏妹子,母系上世系很难详考。但是,我们从唐代人审美出发,胡化的长相并不受人待见,有唐代的诗文为证:唐初颜师古注《汉书·西域传》称:“乌孙于西域诸戎其形最异。今之胡人青眼、赤须,状类猕猴者,本其种也。”唐人笔记《云溪友议》卷中载陆岩梦的《桂州筵上赠胡予女》:“眼睛深却湘江水,鼻孔高于华岳山。”
如果杨贵妃真的长相特别胡化的话,那么她在唐代大概算不得传统意义上的美人。
2
李隆基前半生最喜欢的女人也就是杨贵妃的婆婆武惠妃,因为忧怖成疾死了。这个死因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实际上更确实不可思议。武惠妃忧怖之源是半年前被污蔑而死废太子李瑛的鬼魂。为了平息冤鬼送命的悬案,李隆基还请了一个术士来宫中做法,最后为了挽救武惠妃的生命,他甚至听术士的话,把废太子李瑛的遗骸跟死刑犯葬一起,用这个法子来镇魂。结果,自然是无效的。这一年的年底,武惠妃还是吓死了自己。
江山代有美人出,武惠妃死了,正好杨贵妃有机会填补空缺,开元二十八(740年),杨玉环从寿王妃变成了太真妃。天宝四载(745年)八月初六,李隆基正式宣布册封杨玉环为贵妃。
生男勿喜,生女勿忧,最早说的是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卫子夫。而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以汉喻唐,将这则典故化用在了杨贵妃的身上。
李隆基这人说是情种也不过,他为了武惠妃可以委屈自己儿子李瑛葬死囚旁。为了杨贵妃,他先是不顾父纳子妻的恶名,后又给杨贵妃如同皇后一样的待遇。
杨贵妃的得宠,真的是仙及鸡犬,各种亲戚都跟着沾光,倍享殊荣,其中最有名的当然是她一度拜相的族兄杨国忠,而她的三个姐姐,分别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杨家权势鼎盛时期,用杜甫的诗句来说,“炙手可热势绝伦”。
贵妃的顺风船,谁搭上,谁走运。胡人安禄山也是看准了这个,自请让杨玉环收他为养儿。然而最终,“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禄山造反了,势如破竹,李隆基只好带着爱妃和一家老小,弃都出逃。
3
接下来,就到了《长恨歌》最悲伤的地方:“六军不发无奈何”,行至马嵬驿,追随天子的将士们也开始对天子失望了,加上赶路的饥饿、疲劳,人们心中愤恨如燃烧的烈火开始蔓延。
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认识到了当下的危机,解除当下危机的最好办法就是转移矛盾。矛盾的核心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源头来自李隆基的怠政。但天子总是要保的,所以,天下致害必须是杨家人。陈玄礼跟太子李亨沟通后,他们计划最初挺简单,除掉杨国忠以息民愤。
马嵬坡开始上演的戏码是:吐蕃使节二十多人拦住杨国忠的马,控诉随行使者一直没有分到食物。杨国忠还没有来得及回答吐蕃使节们,安排好的士卒就高喊:“杨国忠与胡人谋反!”
于是,立刻就有安排好的人放箭,杨国忠慌忙而逃,在他逃至马嵬驿西门内的时候,被追上来的士兵们杀了。愤怒的士兵们肢解了他的尸体,并把他的头颅挂在矛上插于西门外示众。计划进行到这步,众怒如火已然收不住。
愤怒的士兵开始清算所有的杨家人,杨国忠的儿子杨暄与韩国夫人、秦国夫人等都逐一被杀。这时,杨家人要死,替杨家说话的人也的死,不明情况就跳出来替杨家人说话的御史大夫魏方进被士兵们当作杨家人的同党给杀了。
到这步,杨贵妃还能活吗?显然不能。杨贵妃的魅力,也无法慑服满怀愤怒的士兵们,让他们心生怜悯,抛弃杀意。
知道士兵哗变的李隆基陷入矛盾,一方面众怒不可犯,另一方面他确实不想杀杨贵妃。“千乘万骑西南行”,已经让李隆基的天子的威严扫地,马嵬坡还要牺牲女人来救自己性命的话,那么李隆基作为男人的尊严也扫地了。保杨贵妃的性命,侧面也是李隆基保自己最后的颜面。在陈玄礼等人再三进言让其舍贵妃的时候,李隆基一直都强调贵妃一直在深宫不可能参与杨国忠的谋反。
真相是杨国忠压根没有谋反,杨贵妃本就无罪。诛杨氏,仅是陈玄礼保天子的权宜之计。面对装糊涂的李隆基,高力士干脆挑明了说:“我们都知道杨贵妃没有罪过,但将士们已经杀了杨国忠,而杨贵妃还在陛下的左右侍奉,他们怎么能安心?杨贵妃、杨国忠都是杨家人!希望陛下好好地考虑一下,将士们心里踏实了,陛下也就安全了。”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仔细一想,杨家人是横竖必死的。因为无论是安禄山的叛乱还是陈玄礼等人的兵变,他们打的都是清君侧之名,君侧要清的人也都是杨家人。反之,李隆基的威严和颜面在他弃都出逃的时候就已经没了。事已至此,情种也是实在人,李隆基选择了明哲保身。于是,“宛转蛾眉马前死”的悲剧高潮上演了。
上演之前,愤怒的士兵已经预热现场。从现场的反馈来,杨贵妃也意料死亡是命运的必然。要说区别,大概就是跟自己爱人一起丧命或者自己一人踏上黄泉路。前者的可能性本身就远远低于后者。李隆基是情种,但是是一个花心的情种。这点对杨贵妃来说并没有任何意外,因为李隆基爱武惠妃,为她可以抛弃自己原配,也可以不在乎李瑛的性命。可武惠妃一死,他就抢了儿媳做新妇。一个男人对前妻如此薄情,对儿子如此刻薄,他怎么会选择跟爱人一起丧命黄泉。
“六军不发无奈何”的人既是李隆基,又是杨贵妃。杨贵妃的无奈是一种绝望,她没有选择,结局已经写好了。杨贵妃到底怎么死的。按《旧唐书·杨贵妃传》、《唐国史补》等资料,杨贵妃是被高力士引到佛堂缢死的。除了缢死说之外,还有死于兵乱说和吞金说。死于兵乱,最早来自于杜甫在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后来唐诗也有关于贵妃死因事迹,都离不开血迹的描述,使得人们怀疑贵妃不是被人缢死的。吞金说来自刘禹锡所作的《马嵬行》一诗:“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此处的“金屑”指的是金屑酒。赐金屑酒,也是古时赐死后妃的方式之一。众说纷纭之下,杨贵妃的死法已然是一个历史谜底。各种文艺作品或褒或贬地给杨贵妃设计了很多临终遗言,这其中,洪昇在《长生殿·弹词》里有一句话很耐人寻味:“一代红颜为君绝。”这个“君”,大概不单是指李隆基,还有杨家的其他人吧。马嵬坡前的杨贵妃确实是一个很可怜的替罪羔羊。
马嵬坡之后,一代红颜杨贵妃香消玉殒了,但是她的传说从来就没有间断过。而这些传说也都离不开李隆基对她的追思。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到达蜀地的李隆基日夜思念杨贵妃,“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至德二载(757年),在唐肃宗李亨领导下,唐军收复了长安。作为太上皇的李隆基也因此得以从益州返回了长安。重返长安故宫后,李隆基所面对的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局面。故宫还在,可是故人已所剩无几,“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就连自己的身份也从坐拥天下的大唐皇帝退居为被幽禁的太上皇。太上皇听起来高高在上,实际上他只拥有至高无上的虚名。
追念杨贵妃对李隆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杨贵妃不仅是天宝时代盛景的象征,更是他创造大唐盛世的象征。生在开元,卒于天宝的杨贵妃,可以说她的一生就是李隆基时代的缩影。杨贵妃死后,李隆基没有死,但是他的时代已经画上句号。
在后世不少笔记中,李隆基为了排解自己对爱妃的相思,还派道士杨通幽去仙境寻觅杨贵妃的芳魂。白居易《长恨歌》中关于李隆基移居西内太极宫后为杨贵妃招魂的这段描写可以用荡气回肠来形容。可这段荡气回肠的描写只是诗人的猜想。
移居太极宫的李隆基实际上被儿子幽禁了起来,他根本没能力找来什么道士为杨贵妃招魂,就连一般大臣他都见不到。
《长恨歌》中的李隆基只不过就是一个艺术加工出来的文学形象,之所以白居易将李隆基美化至此,离不开唐人对开元盛世的那份追忆。“安史之乱”后,大唐再没有昔日的光彩,开元盛世之景成了人们记忆中的片段,而人们总是喜欢美化自己的回忆。
- 推荐阅读 -
配图来源:《妖猫传》
值班主编 | 曲飞 值班编辑 | 小窗 主播 | 夏晴朗
这是第 59 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