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死后会去哪里? | 万圣节

天尊君 搜历史 搜历史 2018-12-22

本       文       约       3300     字


阅       读       需       要


min

1 .

古人对死后世界怎么看?也许不少人都可以直接回答:“他们认为死后仍有知觉”,毕竟,他们没有现代高科技的认知,毕竟,有那么多考古出土的资料可以佐证,他们认为死后还可以和生前一样“生活着”。

但是,不管是宣太后或秦始皇的兵马俑,还是其他大佬们墓穴挖出来的生活用品等陪葬品,都不足以证明古人认为死后的世界,和生前世界一样,可以继续存在,继续劳作,只是换一个地方“存活”。因为,这种推测,也只是一种后世想当然的猜想。

其实,古人们自己生前就对此做过总结,死后的世界,他们的认知是“从有到无”,再又半信半疑,有无混杂。

为此,中国历史上有不少高手、思想者纷纷出场发表高论。

第一位出场的辩手,是楚国著名的总理子文。

他的论点:死后有世界,有知觉,还想有口吃的。

简单介绍一下子文,子文是字,他出自若敖氏家族,他爹被封在斗地,所以斗也成了他这一脉支系的氏。子文的全名叫斗谷于菟,因为他是私生子,未婚先孕的老妈把他生下来后就丢在了山上,结果被一头刚生育不久的老虎看见,圣母心泛滥的老虎亲自哺育了子文,于是,子文就得了这个名字。斗是氏,楚国人把乳称为谷,于菟则是老虎,所以这名字翻译过来就是:虎妈养的。

子文像

子文长大以后,成为了楚国的顶梁柱,很受族人敬重。

有一次,楚国的国防部长,也是子文族内的一个兄弟子良生孩子,子文作为大家长,也站在旁边等待新生命降临。结果才看了一眼,子文就想把孩子扔尿桶里淹死了。

碍于孩子终归是别人的,子文只好跟孩子他爹“商量”:“杀了他!这个娃儿,长得跟熊虎一样,声音跟豺狼一样,你不杀他,将来我们若敖氏家族肯定灭在他手里。”

虎毒还不食子文呢,子良当然不舍得杀自己的孩子,就以自己会好好管教孩子为由,把子文给劝回去了。

过了很多年,子文快要驾鹤西去,又想起当初那个孩子越椒。子文把家里人全部聚到床边听自己人生中最后一通讲座:“如果越椒开始在楚国当官了,你们就赶快跑,不要被牵连了。”

说完,子文想到自己死后的凄惨状况,不禁眼泪汪汪:“鬼都想有口吃的,我们若敖氏的鬼恐怕以后要挨饿了。”

当时的人普遍认为人死后还要吃东西,因此子孙们要供奉祖先。如果这一支族人被灭干净了,祖先自然也就吃不到东西,要做饿鬼了。

所以,子文代表当时的大众认为,人死后还是有知觉、想吃东西的,但他们不能自己劳作了,主要靠孙子们来奉祀。由于这种习俗,春秋时即使有灭国的强暴举措,也基本保留着“灭国不绝祀”的优良作风,即使国家没了,祖宗不能在神庙里供着了,也会留一些后代,继续让先贤们饿不着。

这就像《寻梦环游记》中的模式,死后必须有人记得你,有人给你奉祀,如果绝代了,这一支香火也就熄灭了,在死后的世界就也要消失了。所以,中国古代有“断了香火”一说,正好与此匹配。

2.

过了一百多年,第二位出场的大贤子产也对死后世界作出了辩解,他认为:人死后不仅有世界,还能变成各种东西,贵族和普通百姓的死后待遇也是不一样的。

子产像

子产是郑国贵族,郑国自从小霸主郑庄公走后,就经常陷入内乱,大族之间互相抢饭吃,斗得很是难看。到子产时期,一个叫良霄(字伯有)的大佬被另一个叫驷带的大佬残忍杀害,自此以后,郑国开启了长时间的闹鬼。

良霄的鬼魂动不动就在郑国大街上晃荡,吓得大家基本不敢出门。甚至还有人梦见良霄表示要找人索命报仇,事后都一一应验,这就更加坚定了郑国人对人死后会变成“鬼”的认知。

子产为了安抚鬼魂,安排了几个良霄家人当上了郑国的高官,以此逗鬼。

这事儿在当时的国际上流传很广,每个人开口都是“听说了吗?郑国闹鬼啊”“知道不?郑国的鬼会杀人!”

有一次子产到霸主哥晋国去出差,赵氏家族的赵景子拉着子产就八卦:“伯有还能变成‘鬼’吗?”

子产说:“当然能呀,人刚死的时候变成了‘魄’,有了魄,阳气也变成‘魂’,魂魄组合在一起,生前又吃过那么多好吃的,强而有力,就能变成具体形状。普通不得善终的老百姓,还能鬼上身到别人身上去报仇,何况伯有在我郑世代富贵,他生前使用的东西各种精美,他在其中早就汲取了不少精华,能变成鬼,不奇怪呀。”

子产认为,人死后如果没有怨气,就可以在家人安排好的死后大房子里好好待着,享受各种供奉。如果不得善终,含有怨气,就可能会形成鬼,在人间游荡、报仇,不得安息。这种想法,算是中国现代各类鬼片的原始出处。总之,子产也是死后有个大世界的支持者。

3.

与子产差不多同时期的卫国人,对死后看法就不一样了,他们对此持将信将疑的态度。出场代表为:甯殖,号称甯惠子。

甯殖家的事是这样的:历史发展到这儿,诸侯各国人民情绪都不稳定,为了口吃的,卫国的大领导卫献公被底下臣子赶跑了。而赶跑卫献公的,就是孙林父和甯殖。

到临死的时候,甯殖考虑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将会被史书记录在案,不禁有点紧张,万一千百年以后的人唾骂我怎么办?

于是召来儿子甯喜交代后事:“我后悔死了,当初竟然背地里跟孙林父一起把大领导赶跑,而立了他弟弟。现在,国际上的文秘们已经把我的行为记载下来, 说【孙林父、宁殖出其君】,这是乱臣贼子呀,将来是要受万世唾弃的。但是咱们大领导对这件事是不知道的,他只知道出兵的是孙林父。所以,现在他要回来,你必须帮我把这件事盖过去,如果掩盖成功,你就是我可爱的儿子,如果不成功,哼,如果死后有知觉,我宁愿做饿死鬼,也不吃你给的供奉!”

当然,最后我们都知道了,这事不仅没有掩盖过去,一向惜墨如金的《左传》还特地解说了一下原委,让千秋万代人都看到了甯殖的焦虑。

甯殖在此提出了怀疑的观点,如果死后有世界,不再笃信有。证明,到此时,部分聪明的古人已经开始有些怀疑“死生”了。

4.

又过了几百年,到了战国时期。著名的宣太后与以上都不同,她的观点:死后根本没有知觉,还谈什么世界。

宁静版宣太后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宣太后快要领盒饭的时候,想把自己喜欢的小鲜肉魏丑夫一起带下去陪葬,魏丑夫听后想打人,但又控制不了太后的想法,强烈的求生欲让他灵机一动,跑去找了口才好的庸芮。于是,庸芮和宣太后有了一出天地生死的高级对话。

庸芮说:“太后老人家觉得死了的人还有知觉吗?”

宣太后斩钉截铁地说:“没有了。”

庸芮说:“如果太后明知道死后没知觉了,为啥拿生前心爱的小鲜肉去陪死后毫无知觉的死人呢?这不是害他一条命嘛!如果死后有知觉,有世界,那你的死老公也有知觉,恐怕他不能接受你送他的绿帽,你去给他赔不是还来不及,哪里还敢跟魏丑夫再在死后世界恩爱?”

宣太后听了,表示你说得很有道理,我听你的。于是作罢了殉葬小鲜肉的举动。

当然,宣太后之所以作罢,也是因为她一开始就笃信,人死了以后,是没有任何知觉了的。

其实,也不只是宣太后时期已经如此笃定,据说是战国时期管仲弟子编纂的《管子》一书中,《枢言》和《内业》两篇的思想也表明,不相信死后有世界。后面的《礼记》《淮南子》,西汉刘向的《说苑》,东汉桓谭的《新论》,也都明确表示,不相信死人还有知觉。

再后来,南宋陆游一开口就说,“死去元知万事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可见,这种觉悟,并非一两个人,也并不只是在智慧先开的思想家们心中。

陆游像

5.

不可否认,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对统治上层和普通民众的影响非常巨大,他们认可了天堂和地狱,以及积德转世的系统,也就认可了死后还有一个世界。但,极大一部分先觉者,还是深深地知道,人死了,就啥也没有了!

现在考古学家以陪葬品中有生活用品为证,力主古人相对“愚昧”,其实根本不可取呀。因为,时至今日的吾乡人民,早就明白死后就啥都没了,但丧葬文化浓厚的吾乡,还是会隆重召开追悼会,找几个道士念经超度,出殡时再把死者生前的衣物和一些生活用品埋在地下陪葬。

假如千百年后的人们有幸挖到这会儿的我老乡,岂不是也要断言——在21世纪的江西,人们普遍觉得死后有个伟大世界?

所以,个人认为,陪葬品文化,也许不过是人类孝道和亲情观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尽管我知道死后没有世界了,但对于自己的亲属长辈,我肯定不忍心按照他们说的,一把灰撒河里了事。以此类推,在古代孝道治天下的文化氛围里,厚葬长辈,那是必须的呀。

再如我自己,我深知死后就身归混沌,跟没有出生之前一毛一样,没有任何知觉,万古如长夜,但死前,我肯定也想拉几样最喜欢的东西陪着入墓地。这和信奉死后世界并没有关系,只是一种心灵的期待而已。甚至,根本不算期待,是无奈之后的一种妥协性安慰。

当然,今天死后万事空的思想已经占据了主流,不过我们仍不妨设想一下,死后,或许真的有一个更好的世界。

就像我们从单细胞变成高等生物的人类,单细胞就消失了、蜕变了,等人类死后,也可以蜕变成另外一种更高等的生物。人不能退回单细胞,死了的人不能再为人,而那个死后的世界,一定更加热闹、更加吸引人。

否则,为啥死了的同志们,一个都不想回来呢?

-  推荐阅读  -

职场关系户:比你关系硬的,还比你努力,比你有成绩,比你会做人,气不气?

苗欣宇 | 阿修罗是个什么鬼,你确定你真的知道吗?

林屋公子 | 巨人、神仙、外星人……秦始皇遇到的都是什么鬼

值班编辑 | 景如

这是第 339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搜历史新书现已上市,当当有售。点击阅读原文,跳转购买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