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跑题、吹牛、花体字,作文写成这样,就能参加北洋海军了 | 蒹葭从风

蒹葭从风 搜历史 2018-12-21

本       文       约       5000       字


阅       读       需       要


12 min

网传学生搞笑作文

有句忠告想告诉那些辅导作业到神经过敏的家长,当看到你的孩子写出一份让你血压上窜的作文时,千万不要急着虎啸龙吟,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这和你家孩子未来的鸿途可能没有关系,不妨看看下面几篇别的学生的英文作文:

这些作文由于写于120多年前,学生们都写出了让人羡慕的英文花体字。

范文1:

时间:写于1892年12月27日;地点:威海卫,水师学堂;署名:吴纫礼。作文原件是这样的:

译文:

(上下滑动查看内容)


我的自传


我在家时习惯与一些朋友一起去一条大河东岸爬山。但有一天我来到山脚下时,遇见了一只可怕的狮子挡住了我的去路,我非常害怕。但那时我看到了两个人,我叫他们时那狮子就逃走了。回家后我对我的朋友说了这事,他们听说后有的害怕有的发抖。


当我从家里来到威海卫后,我有一次看到一个可怜的女人和他的儿子。两个人都在地上痛哭打滚。我问他们,他们对我说她的丈夫死了,没钱安葬他。


谨呈


吴纫礼


北洋海军学生二班


吴纫礼民国海军大礼服照

请暂时忘掉照片上的中年大叔,毕竟吴纫礼写这篇作文时才是个18岁的小鲜肉。

看到这篇作文,我第一时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以我有限的动物学和地理学知识思考一个问题——百年前的安徽合肥,居然会偶遇野生狮子?请问是不是脚踩绣球的那种?你是欺负马吉芬老师美国人不了解中国地理?

还有,作文题目叫《我的自传》是吧?写成《我的历险》是怎么回事?这就算了,为什么后面又画风突变转成个悲伤的故事?我严重怀疑小吴同学打算以此打动老师多得几分……这篇作文要是放到现在某个学生身上,怕是已经有家长拍案而起了:“鬼扯什么玩意?老师没教你什么是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可换个角度想,也许在吴纫礼天生公众关注多于自我关注呢,这样他该是个多么难得的一个孩子啊。吴同学后来真的任职过一个叫“军事善后会议海军委员”的临时的职务,主要处理一些战后的繁杂事务,如抚恤工作、数据统计、档案规整等,这项工作也只有那些细心贴心、满怀公众意识的人才能胜任。

实际上,吴纫礼是威海水师学堂毕业生中事业发展最好的几个人之一,长期任职海军,1926年任民国海军部次长,授海军中将,还曾为蒋介石师,但本人留在了大陆。新中国成立后,还当选过安徽省政协委员,省文史馆馆员,1963年以九秩之遐龄终老。从中国传统幸福指数综合评价体系来看,即便在那个纷争扰攘的乱世,吴纫礼也占全了福禄寿+青史美名+瓜瓞绵长几项,也许今天普通老百姓对他的名字还有些陌生,但他的孙女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就是曾主演过《星星知我心》中苦情妈妈的吴静娴。

台湾演员吴静娴,吴纫礼孙女

主演《星星知我心》中的妈妈

范文2:

这篇作文的作者属于这届学生中混得比较好的另一位——后来转了陆军,官至陆军部次长的罗开榜。

罗开榜照片。罗系辛亥革命后皖系北洋军阀的重要骨干

曾官至中华民国北京政府陆军部次长,代理总长。

译文:

(上下滑动查看内容)


我的自传


我同治十三年在安徽出生,我五岁时遇上了很多危险。一次我爬山时遇上了一头狼,坐在一块石头上,我拿了一块石头向它扔去,它跳下来向我走近,但我幸运地被一个老人救了,他拿了一根棍子打狼,它就跑了。两分钟后老人走了,边上也没别的人,我就回家了。光绪十四年时我在一次长途旅程中又渴又无聊,就前往一个村子找水喝,我突然看到一个池塘,水非常干净,我就跳进去游泳,但水太深了,我差点淹死。光绪十六年我离开家前往水师学堂学习英语等等,直到现在。


谨呈,


罗开榜


北洋海军学生二班



忘了介绍,这位罗同学和刚才的吴同学是表兄弟,真不愧是同班、同乡、同根,所以正好同一个思路同一种历险?吴纫礼爬山偶遇狮子,罗开榜爬山就遇到狼。不过,罗同学比吴同学要实际多了,他显然考察过家乡地理和风土实况,遇到的是狼,不论哪个老师都没法反驳的。

范文3:

这篇的署名是葛保炎,即后来的民国“肇和”“通济”舰舰长、海军总司令部军衡处处长、海军中将。

(上下滑动查看内容)


我的自传


我在中国福州出生,我人生的第一段是婴儿时期,日复一日,我很小的时候就能走路说话了。我懂点事之后就能自己照顾自己了。后来我的父母对我很好,他们送我去上学,念书、写字等等。我七岁以前的事情都记不太清楚了,也不太懂事。十四岁时父母告诉我要把我送到马尾水师学堂去,我在学堂里只学了一年英语,后来就生病回家了。现在我的父母早就去世了,我哥哥听说威海卫开办了一座水师学堂,他非常高兴,把我送到这所学堂来。我通过了提督的考试,乘坐“来远”舰来到这里。


谨呈


葛保炎



相比吴纫礼和罗开榜的发散思维,葛保炎的作文显然规矩多了,他按照老师要求,明白地介绍了自己,也说明了自己为啥会参加海军。只不过,“我很小的时候就能走路说话了。我懂点事之后就能自己照顾自己了……我七岁以前的事情都记不太清楚了,也不太懂事。”——孩子,你是有多纠结多分裂?你确定自己前后写的是一个人?

小葛同学的自传虽然看起来平实质朴,但字里行间透出了富有时代特征的历史印记。父母去世,被哥哥送到威海水师学堂,这样的家庭背景在这群学生中并不少见,这也正是近代海军学生生源的特殊之处。

在欧洲,孤儿被送去当水手是一个悠久的传统,在近代中国也类似,作为洋务运动的实验田,当时的殷实人家和贵族子弟是不愿走这条从此和科举绝缘的旁门左道的。自船政学堂始建,早年成为海军生的孩子要么是幼年失怙,要么是家庭困窘。

那个时代,海军学校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教育机构,始于1866年由闽浙总督左宗棠开办的“船政”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官僚机构,而是……不会造船的海军学校不是一个好衙门。总之,这所融合了兵工厂、海军教育、行政管理三合一的机构中有所叫做“船政学堂”的海军学校,培养出了差不多能填起半个中国近代史的人才,特别是第一期毕业的三十三人,基本上承包了近代史上最激烈和关键的两场海战:甲申中法马江海战和甲午中日海战。

在当时,随着北洋大臣李鸿章在海军建设上的投入,模仿福州船政学堂的海军学校也在北方建起,最早是天津水师学堂,办学取得了极大成功,但仍然不足以支持北洋海军建设急需的海军军官人才,于是1889年,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奏请再设立一学堂于刘公岛。一年后威海水师学堂于刘公岛西端落成,这是清政府继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广东水陆学堂之后创办的第四所海军军官培养学校。

可惜的是,由于1894年的甲午战争,这座刘公岛上的海军学校只办了一届,包括葛保炎在内的46名学生,成为第一届也是最后一届毕业生,1894年11月完成理论课业,实习舰课是无法继续了,他们连同昆明湖水操学堂的学生被并入天津水师学堂,鉴于战争中充分体现出海军职业的高危性,他们中多数学生放弃了最后的毕业证,使得如今许多作文的作者在历史中不知去向。

威海水师学堂(毁于1895年的战火)复建正门,牌匾上的字出自这所海军学校第一任校长(总办)、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摄于2017年,刘公岛。

按照《北洋海军章程》,驾驶班的学生,即那些未来的海军指挥官们需要先学习英文、史论、几何、代数、三角函数、海图、天文、测绘、地理、格致(理化等自然科学)等理论课程,四年课业结束后再派往练船学习风涛、沙线、帆缆、轮机等基本航海技艺,然后返校学三个月的枪炮理论,再入枪炮练船学习枪械、鱼雷等操作实践,当这一切都考试通关后才可“派归兵船差遣补用。”

由此可见,近代的海军人才培养完全不同于传统绿营的组建,而是不折不扣的精英教育。按照当时的惯例,驾驶班学生入学通常在13-15岁左右,也就是说,相当于今天中学生的他们就已明确了未来,并开始艰苦的学习、职业生涯。他们的课目多得吓人,休息日少得可怜,但在短短的四年中,从英文、数理化知识的零基础成为准专业水平——单说这些作文,不论语法、词汇还是流畅程度,也是今天高考的水平了。

水师学堂(故宫专家推测可能为天津水师学堂)学生伏案、操枪、使用六分仪、爬绳梯等照片,或可类比联系威海水师学堂的情形。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编《光影百年》,王志伟先生供图

范文4:

下面这篇作文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作者是三班的邱豹鸣,虽然他后来在历史中失去了踪迹。

(上下滑动查看内容)


我的自传


我于光绪元年十一月出生于福建省。我五岁时我的父亲得了重病,几个月后去世了。当我七岁时,我的母亲送我去学校学习汉语朗诵。先生,我觉得您肯定知道小孩子都喜欢玩,所以我记性很差,背不出书来。所以我在光绪十二年就离开了学校。光绪十三年时人们说“北洋海军今年要南巡”。我听到以后非常开心,急着想看。几星期后北洋舰队抵达了福州,我上船去见了邱管带,他对我说“我的船要去香港和新加坡,如果你想看其他地方的美景就到我的船上来一起去”。我听了后就回家整理了行李,来到他的船上。从那时开始,我就呆在他的船上……(未完)


邱豹鸣


北洋海军学生三班



小邱同学的口气还是蛮可爱的:“Sir,I thin,you are certainly knowing the children’s work that are always like to play,and hence my memory was so stupid……”这小家伙放到现在,我基本可脑补出家长老师在后面边咆哮边追、他在前面撒腿逃窜的情景。本来么,贪玩的孤儿水手,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和冒险精神,通常都是航海小说的经典人设,一下就想起凡尔纳小说《十五岁的船长》。

类似人设自然也可以发生在1887年的中国。那是北洋海军成军的前一年,这支舰队处于史上最佳的状态和她最辉煌的时刻。两年前回国的姊妹铁甲舰定远、镇远此时容光焕发,早几年回国的超勇、扬威依然年富力强,她们南下避冻顺便迎接即将归队的致远、靖远、来远和经远四艘新式巡洋舰。

试想一下这样的场景:13岁的孤儿第一次登上美丽簇新的来远舰,好奇地打量壮健的水手有序地忙碌,他踩在摇晃的甲板上,感受着轮机有节律的颠簸,小心地抚摸着森然干霄的桅杆,忽然发现阳光照在舰艏龙纹上发出那么灿烂夺目的光芒。又仰望碧空,迎风招展的旗子上,五个爪子的青龙多么威风凛凛……这时,一个高大的人影出现在身后,那是刚从欧洲远航归来,身上还带着远洋气息的邱宝仁管带,邱管带对他一笑:“喂,小子,世界这么大,想不想去看看?”

先生,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参加海军……

少年邱豹鸣当过水手或船生的“来远”装甲巡洋舰

1887年建造于德国

以上所有的作文,来自于威海水师学堂一次英文考试,洋文教习马吉芬一共出了三道题,自传只是第一题,谈谈自己的概况以及为什么要参加海军;第二题是三选一,题目包括“孔夫子”“新世界”以及”中国传统节日”,可以看出马老师也是个对中国文化比较好奇的洋人;压轴题目是时事讨论,分析中日韩的未来的关系发展趋势,可以说相当时政了。

从写孔夫子的作文可以看出,当时儒家文化的源远根深,崔富文同学对孔子的生平历历道来堪比百科词条;招镇国同学的《清明节》让我们看到一百多年前广东地区的祭扫风俗,难能可贵地还注意到了类似如今春节客运高峰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关于中日韩关系的论述,少年们对未来的形势充满了迷之自信和乐观。

然而,那些已在舰队服役的海军军官们,比如早几年毕业的天津水师学堂毕业生、战时已是中低级军官的陈京莹、徐希颜等,他们的家信却悲壮异常,几乎就是绝命书。实际上,甲午战前舰队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鲜明情绪:军官们普遍忧心忡忡,对战争的结果充满灰暗的,甚至绝望的预感;而那些下层的水手和海军生们,却斗志昂扬跃跃欲试……

海军少年们的作文,哪怕已经过去了120多年,仍然感到一种冰火交杂的冲击。就在这些孩子怀揣梦想写下这些轻快、激昂或闹着玩似的文字时,不会想到他们已经来到国命的转折点,两年后,他们学习、生活了四年的学堂和训练基地将变成战火四起、血肉飞坠的战场,他们中很多人的蓝色梦想也随着学堂一起灰飞烟灭。

以往人们回顾甲午战争,回想那段海军往事,总会是一个个苦大仇深的故事,所以这些欢乐得有些中二的作文,让我觉得尤其珍贵。看到这些,好像看到了透过暗夜的星光,不管他们最后散落在何处。

当然,今天我们还能看到这些珍贵的作文,必须感谢一个人,威海水师学堂洋文总教习马吉芬(Philo Norton McGiffin)。这位毕业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的美国青年,将自己最黄金的生命献给了龙旗下的舰队,在中国海军服役十年,培养过不知多少海军学生,最后以镇远舰大副的身份参加了大东沟海战,身负重伤回到美国,两年后因病痛折磨,及疑似PTSD自杀。马吉芬带回了他学生的这些试卷,至今保存在他的家乡华盛顿镇历史协会的展室中。

马吉芬照片:左图摄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时期;

右图摄于马吉芬在中国威海卫的寓所

华盛顿镇历史协会马吉芬展室的陈设,陈列着许多马吉芬生前的收藏和遗物,江宇翔先生摄影2017年摄

最后,感谢旅美建筑师江宇翔先生提供了这些作文的清晰照片,感谢近代海军史学者、建筑师张黎源先生,毕竟一百多年前的英文花体字堪比病历书法,他识别了这些令人仰望的符号并翻译成中文,才给了我们围观这些120多年前作文的机会;以及感谢所有看到这些作文能够会心一笑的你们~

微信公众号IOS版已改版,如果还想找到我们

请将“搜历史”设为星标哦

安卓用户可设为置顶

-  推荐阅读  -

蒹葭从风 | 从黄海大东沟到辽宁庄河,经远舰最后的时刻都经历了什么

蒹葭从风 | 北洋海军血拼的时候,船上的军医在干什么?

蒹葭从风 | 什么都不能露的古代女装,夏天不会热死人吗

值班编辑 | 景如

这是第 370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搜历史新书现已上市,当当有售。点击阅读原文,跳转购买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