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交火,中国枭龙扬威?其实一千多年前我们就去克什米尔玩过了 | 京华烟云
本 文 约 4100 字
阅 读 需 要
10 min
一向不消停的克什米尔最近又闹起来,印、巴都声称击落了对方战机,而中国瓜众却更关心打下那个翘胡子飞行员的,究竟是不是咱们的枭龙......
克什米尔如今被印巴分踞,巴基斯坦拥有北部,以及东部的狭长地带;印度则占领南部。由于印控克什米尔包括原为旧西藏地方政府藩属的拉达克,那里直到清末才与西藏脱离,故而经常激发许多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却很少有人知道,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已进入了克什米尔。
感受一下
喜马拉雅、喀喇昆仑与兴都库什三大山脉在克什米尔交汇,拥有多座海拔七千米以上的世界著名高峰,这里雪山林立冰川遍布,是“香格里拉”的嫌疑地之一,颇符合《失落的地平线》书中描述。
这里很早便有人类游牧,它在藏族的古象雄地理范围之内,而象雄又是藏文化特别是苯教文化的重要的发源地,自古便与西藏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联。史料记载,公元五到六世纪,克什米尔北部巴尔蒂斯坦建立了一个叫勃律的国家,但它很快面临青藏高原迅速崛起的军事强权——吐蕃的威胁。
公元725年,吐蕃攻占勃律并扶植起亲蕃政权,勃律王族被迫逃往吉尔吉特,另建新国即小勃律,故国则改称大勃律。公元737年,吐蕃扩张到中亚阿姆河流域的阿富汗巴达赫尚,小勃律也被迫臣服,迎娶吐蕃公主做王后。该国当时是大唐通向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唯一通道,在吐蕃军队阻隔下,西域诸国已无法再通过克什米尔朝贡。
为打通瓶颈,公元742年到746年,唐帝国曾先后三次讨伐小勃律,但都未获胜。公元747年,唐玄宗再次出兵,重任落在了一位少数民族将军身上——高仙芝,朝鲜半岛遗民的后裔,时任安西副都护,即天山以南新疆到中亚唐朝领土的副军政长官。
高仙芝
安西驻军不到三万,还要驻守各地,能出动远征的人马也就一万左右。史载他们都是“步骑”,一说为步骑兵混编,也有说是骑马行军下马作战的步兵,因为史书明确指出“是时步兵皆有私马自随”。
唐军自新疆库车出发,经过阿克苏、巴楚、喀什等地进入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沿帕米尔高原即葱岭北缘走了一百多天,到达特勒满川即阿富汗的瓦罕河谷,著名的护密道——阿富汗战争中美军与塔利班反复争夺的瓦罕走廊——便经过那里。
唐军随后兵分三路:第一路由喀什驻军司令赵崇玼率领,从北谷道进军;第二路由阿克苏驻军司令贾崇灌率领,从赤佛道进军;第三路由总司令高仙芝和政委(监军宦官)边令诚亲自率领,从护密道进军。
高仙芝出征
学者认为北谷道是傍瓦罕河北岸而行。赤佛道也是后来唐军回程路线,中亚史专家王小甫教授实地考察后认为,该道由阿富汗的奥赤勒山口翻越兴都库什山,到奇特拉尔河支流图里霍河源头,向东翻越沙赫吉纳里山口,然后下到雅浑河即奇特尔河正源,再溯此而上,抵达巴控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即小勃律。
唐军第一阶段目标是小勃律国都的门户——连云堡,它在阿富汗东北的萨尔哈德,一说在喷赤河南源的兰加尔。各路约定,七月十三日晨在连云堡会师后,一起发动总攻。
高仙芝行军路线
史载吐蕃人“据山因水,堑断崖谷,编木为城”,在悬崖之巅建造了连云堡要塞。堡内驻军千人左右,南方十五里处的山上还有八九千守兵,山下则是咆哮的婆勒川,即今天阿富汗的瓦罕河。当时正值夏季,河水暴涨,因此吐蕃人宽慰地认为,人马涉水过河几乎不可能。
但高仙芝偏不信邪,他先“以三牲祭河”,给神仙上供后,选出精干勇士组成突击队,让他们带上三天的干粮到岸边集合。看到汛期澎湃的河水,将士们都认为总司令疯了,可没想到大河色厉内荏——在高仙芝逼迫下,他们硬着头皮下水,却“人不湿旗,马不湿鞯”,下面竟然浅得很,还没反应过来,就稀里糊涂到了对岸。
看着很玄乎,但史载高仙芝极重视情报,他很可能事先已打探出浅河段,再装神弄鬼云山雾罩,增强部下信心更让敌人摸不着头脑。果然,吐蕃守军惊得目瞪口呆,没做出任何反应。见人马都到了对岸,高仙芝大笑:“如果渡到一半的时候敌人杀来,那大家肯定全玩儿完,真是老天保佑啊!”
他随即下令,来不及等另外两路了,兵贵神速立即攻击!天险已失的吐蕃人溃不成军,而深信神灵护身的唐军则打了鸡血般亢奋,很快杀到连云堡。可悬崖之上的城堡极其坚固,吐蕃人依险顽抗砲石如雨,唐军多次进攻进展甚微。
这么下去可不成!高仙芝叫来李嗣业和田珍,下达死命令,要求在午时以前必须拿下。这哥俩是唐军精锐——陌刀队的头儿,陌刀又名斩马剑,卢照邻有“愿得斩马剑,先断佞臣头”的名句,但至今尚未发现任何陌刀存世,人们只能推测它可能是一种厚重的直刃长刀,造价昂贵却威力巨大,砍下去“人马俱碎”。
两人马上组织敢死队,高举陌刀决死冲锋,但是这种对付骑兵的利器攻城作用甚微,滚木檑石由绝壁铺天盖地倾泻而下,根本没办法上去。见此情形,李嗣业让大队人马继续攻打,领一小队悄悄绕到防卫死角,搞起徒手攀岩。
终于,身体素质超强的李嗣业第一个爬了上去。主官率先犯险成功,大大激励了手下官兵,他们也有样学样你拉我拽,终于全部爬上悬崖。事情至此已无悬念,史载“贼不虞汉军暴至,遂大溃,填溪谷,投水溺死,仅十八九。”
号称坚不可摧的要塞,就这样陷落了。连带此前战绩,唐军共斩敌五千,生擒千名活口,还“得马千余匹,军资器械不可胜数”,成果颇丰。
这里到小勃律国都仍有很远一段路。看着连绵不绝的雪峰,唐军政委边令诚公公打起退堂鼓,死活不肯再走,高仙芝只好让他暂驻连云堡,其余人马继续前进。很快另两路也到了,兵合一处将打一家,朝着克什米尔策马狂奔。
离开连云堡三日后,唐军到达坦驹岭,即巴基斯坦兴都库什山脉的达科特山口,这里海拔超过四千五百米,地形极其险峻,山势几乎直上直下,翻山口后还要过四十多里几乎垂直的大下坡,才能到阿弩越城(巴控克什米尔的古比斯)。史书没写的是,这条道路不仅坡度极陡,而且遍布冰川,稍不留神就会滑入万丈深渊。
高仙芝已想到部下害怕地势险峻不敢前进,上山前故意大造舆论:“如果阿弩越当地人过来迎接,那咱们就一点儿事都没有了。”其实,他已经偷偷挑选二十多个大胡子鹰钩鼻子的骑兵,让他们提前下山。
果然,部队翻过达科特山口,再不敢走了。面对着几乎笔直的悬崖冰壁,人们交头接耳:“这不是玩命吗?高司令究竟要把咱们带哪儿啊?”可就在这时,一群大胡子大鼻子突然出现,箪食壶浆载歌载舞:“我们代表阿弩越人民热烈欢迎大军来啦!”
更让唐军兴奋的是,这些“阿弩越人”宣称已经砍断了河上的藤桥。原来小勃律与吐蕃间横亘着一条名为“娑夷水”的大河,据说就是赫赫有名的“弱水”,与流沙河一样“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由于浮力太小无法摆渡,唯一的交通方式,就是连接两岸的一座藤桥。如果桥断,意味着吐蕃无法援助小勃律,唐军最大的顾虑也就烟消云散。
既然当地人民这么热情,自诩王师的唐军自然不好再推三阻四。连续向下爬了三天,等大伙历尽艰辛终于到了山底下,突然发现一群长相奇特的人来看西洋景,原来他们才是真正的当地人。官兵这才明白,自己被司令官给骗了,但筋疲力尽的他们再也没力气计较了。
抵达阿弩越城,唐军稍作休整,便直扑雪山脚下的敌都。高仙芝听说小勃律王只是傀儡,实权掌握在几个大首领手中,皆为忠于吐蕃的顽固派。他遂先礼后兵,让将军席元庆去宣贯:“我们对城市没兴趣,也不会破坏你的宝贝藤桥,大军借个路而已,真正目标其实是大勃律。”这当然是彻头彻尾的欺诈。
席元庆临行前,高仙芝又面授机宜:“他们肯定逃跑,你到时就说其实是皇帝派来发赏赐的,让他们赶快领赏,来晚了就没啦!”稍微停顿,高司令露出狡猾的笑容:“等匪首一出来,你就马上逮捕。”
此后完全按剧本进行:听说唐军杀到,小勃律人果然躲起来,却又受不了利益引诱跑来领赏,结果被一网打尽,只有国王带着老婆吐蕃公主逃入石窟。
兵不血刃拿下都城,高仙芝将亲蕃的首领统统杀掉,又给席元庆布置了一项紧急任务——砍断娑夷河上那座著名的藤桥,它离都城有六十里路,规模宏大“阔一箭道”,唐军折腾了一天,直到太阳落山才终于搞定。
桥刚断,吐蕃大军便杀到了对岸来,真是好险!当初它造了一年才完工,短时间根本不可能修复,无可奈何的吐蕃人转来转去毫无办法,只能悻悻收兵。
没了后顾之忧的高仙芝踏下心收拾残局,他贴出告示,要小勃律王赶紧带老婆出来。这对走投无路的夫妻被迫投降,远征军终于带着高贵的俘虏班师凯旋,他们沿赤佛路,同年九月抵达连云堡与边令诚会合,月末回到阿富汗与塔吉克斯坦交界喷赤河上游的播密川,唐军重要的补给基地。
远征圆满成功,唐朝再次打开通往中亚的重要通道,史载“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高仙芝再接再厉,两年后又应阿富汗北部吐火罗统治者请求,再破依附吐蕃的朅师国(在巴基斯坦北部奇特拉尔县,位于阿富汗通往克什米尔的交通要道),此战打通了安西军区与小勃律守军的补给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系列军事胜利为高仙芝树立了极高声誉,诸多西域小国畏其如虎,甚至远方的阿拉伯帝国都知道,还给他起了个阿语绰号:“萨西卜―吉巴耳―敕尼”,意为“中国山岭之王”。
仿佛不想让高仙芝专美,他的老部下和继任者封常清也于公元753年在克什米尔突袭成功,一举端掉小勃律姊妹国大勃律,即巴控区的巴尔蒂斯坦,它是帕米尔高原通往印度次大陆的咽喉,《旧唐书》说“大勃律或曰布露,直吐蕃西,与小勃律接,西邻北天竺、乌苌。”
封常清
王小甫教授实地考察后认为,大勃律的都城在巴尔蒂斯坦的斯噶尔,属印度河北岸河谷地带,海拔较低,适合人类居住与耕作,它在藏文史书《拉达克王统记》里被归于“墨”,即西藏古地理概念的低地。
可惜的是,这也是唐朝在克什米尔最后的辉煌。一年之后的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西域唐军不得不撤回内地平乱,无论大小勃律还是其他地方,都沦陷吐蕃,再也没有回来.....
吐蕃崩溃后,克什米尔北部频繁遭到伊斯兰政权入侵,直至成为莫卧儿帝国的一部分。今天大小勃律的后裔们被称为巴尔蒂人,以藏人血统为主,但也融合了突厥、波斯甚至亚历山大远征遗留的希腊血统,肤色和模样与西藏已有所不同,显得更白皙漂亮,说着藏语方言巴尔蒂语。由于历史原因,他们早已不信藏传佛教,而是皈依了什叶派,成为少有的藏人穆斯林。
硝烟早已远去,但“中国山岭之王”在克什米尔创造的军事奇迹却永载史册。直到二十世纪初叶,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实地考察千年前的进军路线时仍然感概:“当我立在山口顶端闪光烁烁的积雪上,向那直到六千英尺下雅新山谷尽头的峻坂下窥,对于起初唐军拒绝向前移动的原因,后来他们努力挣扎前进的艰难,以及高仙芝的勇敢,才能认识请楚!”
微信公众号IOS版已改版,如果还想找到我们
请将“搜历史”设为星标哦
安卓用户可设为置顶
- 推荐阅读 -
值班编辑 | 景如
这是第 426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