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你读不懂海明威,就读不懂美国人 | 秦瞳

秦瞳 搜历史 2019-08-23


本       文       约      3300        字

阅       读       需       要

7 min

一百二十年前的今天,有一个小男孩在美国的芝加哥郊区出生了,他活蹦乱跳,开朗阳光,作为音乐教师的母亲很欣慰,老海家有祖传的抑郁症,看来这个孩子成功避开了基因缺陷,真是上帝保佑。

但母亲还是高兴的太早,这个小男孩到底是没有逃过家族魔咒,在62年后引枪自爆,不等上帝召唤,自己上天堂了。值得欣慰的是,他在见上帝之前度过了丰富的一生,把自己活成了美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还盘旋在美国的高考作文中不肯离去,他就是一代文学巨匠,海明威。

据说是海明威年轻时,没想到这么帅吧

小海明威慢慢长大,很快就展示出自己桀骜不驯的一面,他喜欢打猎、钓鱼、在野外露营,他天性不喜束缚,蔑视权威,爱刺激、爱冒险,谁的话也不听,父母表示管教无能。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刚刚19岁的海明威辞掉了记者的工作,奔赴欧洲参战了。一战时,美国参战有限,欧洲都快要打完了,美国才决定参战,同时期的很多美国名人都喜欢标榜自己参加过一战,但大部分都没有过多介入战争,要么留守后方在救护车上画卡通,比方沃特·迪斯尼;要么刚刚培训好就被通知战争结束了,比方菲茨杰拉德;要么就是连战争的影子都没见到,却吹了一辈子的牛,号称自己上过战场,比方福克纳。

但是海明威不一样,他也在后勤开救护车,只是把救护车开出坦克的质感,在意大利战场上冲锋陷阵,被榴弹炮击中,身受重伤。海明威是个内心深处热爱冒险的人,“危险”带给他无以伦比思考和震撼,这让他的体验感大呼过瘾,在生命的后半段,他几乎是哪里打仗就去往哪里,固然有做记者留下的职业病,但也跟他天性中好这口有关。

他一生中赶上两次世界大战,他都有亲临现场,两次大战之间他也不肯闲着,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前去围观了西班牙内战。战争结束后,海明威长住古巴,跟卡斯特罗称兄道弟,卡斯特罗很高兴,送给他一个雪茄盒,上面写着“古巴人民的好朋友”。海明威对政治没什么兴趣,作为一个文学家,他的视野和格局不落国界俗套,“不折腾毋宁死” 才是他一辈子无法割舍的精神鸦片。

我们看到的海明威长这样……

一战结束后,海明威重操旧业,做回自己的报社记者,他跟着工作四处飘荡,分别在多伦多、芝加哥住过一段时间,给报纸写稿子挣钱养家。但是这种朝九晚五的庸俗工作如何能困住海明威?1923年,24岁的海明威辞了工作,带着家眷来到了巴黎。

上世纪的二十年代,全世界的文艺青年都在巴黎扎堆,战后的巴黎金光闪闪,住满了各路牛鬼蛇神,你随便推开午夜巴黎的一间小酒馆,都有可能碰到后来文坛的半壁江山,这种文艺青年在小酒馆吹牛泡妞的习俗就是从那个时候流传下来的。

以至于多少年后,村上春树都要穿着跑鞋去巴黎小酒馆打个卡,吸点灵气傍身。2011年,伍迪·艾伦也决定致敬偶像,拍了一部《午夜巴黎》,把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斯坦因、毕加索、达利、艾略特、马蒂斯这些大师们拉出来,挨个儿跪了一遍。

但这都是后话,当时混迹在巴黎的海明威并不得志,无财无貌,举止俗鄙,也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他那个时候《太阳照常升起》刚刚写了个开头,但是菲茨杰拉德对他一见倾心,亲手为他修改第一章,还给他拉出版社的资源,两个人好的如胶似漆。菲茨杰拉德当时已经名满天下,他哪里知道眼前这位硬汉将来要活成美国人的脊梁,他只是单纯的被海明威坚硬、勇敢甚至疯狂的男子气概所吸引。

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

海明威对菲茨杰拉德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他说:“菲茨杰拉德可能是我们有史以来最好的作家之一,但是他娶了一个毁他一生才华的人,可怜的人啊。”

菲茨杰拉德的老婆泽尔达是个白富美,也是个自我意识强烈的文艺女青年,海明威看不惯菲茨杰拉德是个宠妻狂魔,认为这个女人不值得。

海明威终其一生不受情感的牵绊,他结了四次婚,风流韵事不断。他对女性的态度只有两种,一种是把她们当哥们儿,一种是把她们当欲望。他把自己对爱情的理解放在他的小说中,他的主人公们都不被爱情牵绊,就算为爱情所苦,也是出于对“忠贞”“奉献”这类情操的执着,所以他笔下的美好爱情都要死老婆,女人只是象征意义。

“硬汉特质”其实需要一个“硬心肠”做底子,但“硬心肠”本质上都源于一种对自我的坚持。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自我”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如果能写成“海明威”,接受他的任性与无情又有什么关系?当然,世间也有太多文人,才情没有多少,也谈不上自我,自恋却一点不少,想要申请海明威待遇,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巴黎,海明威完成了两部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这期间,他也经历了很多磨难,结了两次婚,父亲饮弹自杀,他自己战伤复发,导致长期失眠,半夜经常疼的失去理智,再加上创作的辛苦,生活的艰难,让他这期间的作品无不流露出彷徨、悲观、迷茫的末世情绪,所以海明威被视为“迷失的一代”的代表人物。

“迷失的一代”是文坛上的一个作家群,他们年纪都不大,二三十岁,聚集在巴黎,在经历了战争的荒诞性之后,三观被震的粉碎,新的三观还没找到,于是个个都表现的愤世嫉俗,一个比一个更堕落,他们热衷颓废、混乱、放浪形骸,有钱的醉生梦死,没钱的自暴自弃。

海明威一开始混迹于此,但是很快,他就发现自己厌恶愚蠢、失控、软弱,他马上退群,不想跟这群脂粉气的文人厮混了,他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在佛罗里达的基韦斯特定居。

基韦斯特是佛罗里达最南端的小城,几乎是个孤悬海外的状态,这个小岛在地图上的造型就很合海明威的胃口,自我放逐中的遗世独立。

现在的佛罗里达虽然是美国大州,再加上迪斯尼乐园的加持,成了旅游中心,搞的到处萌萌哒,但是回到上个世纪,这里是美国的烟瘴之地,非常原生态,也不太平,靠近古巴,不知道哪一天导弹就飞过来了,岛上居民很少,大部分以捕鱼为生。海明威在碧海蓝天中过了几年平淡日子,养养猫,喝喝酒,码码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农耕民族的终极美梦,但这种淡出鸟的日子哪里是海明威该过的?他一扭头扛上猎枪跟着狩猎队去了非洲。

在非洲浪了一年,回来后海明威写了《乞力马扎罗的雪》。两年之后,西班牙内战爆发了,海明威又一头扎进西班牙,并根据他在西班牙的经历写了《丧钟为谁而鸣》,接着二战爆发了,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虽然德国潜艇从来也没跑到佛罗里达溜达,但是海明威跃跃欲试的心情不难理解。1941年苏联克格勃招募特工,海明威竟然还去报了个名,他对人生不设界的心态值得学习,只是这个特工太菜了,空挂名,什么忙也没帮上。

二战结束后,海明威定居古巴,他热爱古巴,热爱加勒比海,热爱雪茄,没有比古巴更适合他灵魂的地方了。也正是从古巴渔民的身上,他深受启发,写了给他带来诺贝尔文学奖的《老人与海》。只是这个“老人”一点没有古巴人民的热情洋溢,反倒是一身美利坚民族的拓荒劲头。

海明威的后半生是在古巴抽烟喝酒烫头度过的,他说“我深爱这个国家,感觉像在家里一样,一个人的感觉像在家里一样的地方,除了他出生的故乡,就是他命运归宿的地方。”事实也是这样,到了生命最后几年,虽然有诺贝尔文学奖这样的黄袍加身,他依然没有躲过基因的力量,在被抑郁症折磨了许久之后,他选择古巴作为命运的归宿,用一枚子弹把自己埋葬在那里,享年62岁。

海明威虽然在古巴待了他人生最长的时间,也深爱西班牙文,但他从生到死,都是个如假包换的美国佬儿,拉美文学没有影响到他,他的写作风格非常硬核,是彻头彻尾的蓝血欧美范儿。大家有兴趣可以比较一下马尔克斯,荒诞中带着对人性的体谅才是拉美文学的特点,海明威不是。

海明威的三观冷峭,“人类文明”在他面前始终抬不起头来,他一生凛凛,不悲天悯人,只热爱粗野生命力,蔑视一切文明包装下的文雅和精致,他把所有的热情都给了“冷酷”,并通过天才般的洞察力和表现力把后者丰富到一种耐人寻味的程度。

美国人一看,哎呀,这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啊,个人主义里面不乏人文关怀,红脖子劲头中还有那么一点骑士精神,完美,赶紧封神,海明威就成了美国精神的象征。

文学作品,因为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所以在外族看来,理解起来都有那么一点隔靴搔痒,对于我们来说,海明威的好,固然有文学意义上的,但翻译过来之后,神韵损失大半,用不着硬跪,他跟鲁迅类似,代表的是美国人认可的民族精神,这个才是最值得玩味的。

你如果读不懂海明威,就读不懂美国人,美国人的本质不在那些圣母心爆棚的好莱坞电影里,“自由平等博爱”这些价值观是输出用的,让别人都为“自由平等博爱”所累吧,自己呢?自己要“海明威”——“冷酷、粗粝、自我、彪悍、永不放弃”,这才是美国的民族精神。 

微信公众号IOS版已改版,如果还想找到我们

请将“搜历史”设为星标哦

安卓用户可设为置顶

-  推荐阅读  -

秦瞳 | 哈利·波特骑扫帚的文化含义,原来这么少儿不宜

秦瞳 | 美国的机车党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秦瞳 | 从胡适到张爱玲,有谁真正读懂了《红楼梦》

值班编辑 | 景如

这是第 520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