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林海立:从被安排好的人生,走向自己的人生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红岭中学校友生涯故事汇
12
2014届原高三(14)班林海立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
1
回忆我的红岭六年
其实我在红岭待了6年,从红岭园岭部一直到高中部。红岭给我的感觉一直是很开放的,从学校管理层面到我的老师,都非常关注所有学生的全方位成长,各种活动的规模和投入甚至可以比肩大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教过我的所有任课老师,红岭的老师在敬业与负责方面绝对是首屈一指的,也正因为如此,在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方面,他(她)们带给我非常正向的影响。给我印象最特别的是胡立根老师的语文课,我有幸被他教授了整整三年,在他的课上,我们得以抛开高考的应试框架,从最基础的语文素养开始培养起,阅读名家名篇,选取最感兴趣的书籍进行点评,选取最喜爱的主题进行研究,颇有大学的感觉,也是从那时开始,我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得以养成,对中文的理解与运用水平都在飞速提升,在进入大学后,这三年中积累的文学素养从文案书写到人际交往对我都有莫大的帮助。
2
我的大学和专业
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经管学院就读环球商务管理与金融学双专业,我完全是奔着国际化校园氛围与教育系统来的,事实证明我当初的选择并没有错,而且收获有些出乎意料的多。
我一直觉得专业的选择并非大学里最重要的事情,毕竟有一个调查是说绝大多数人所从事的工作都非他们的本科专业对口,我就是个例子,无论选择什么专业,勇敢地读一读,真的不行,转专业嘛,双专业嘛,研究生跨专业嘛~(编者按:香港中文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等中外合作大学机制灵活,学生转专业比较容易,但在大部分的高校本科转专业并不容易。当然,有些大学也意识到过早的专业选择对大学生的不利影响,所以有一些学校实行了大类招生,即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先不确定具体专业,到大二时再明确专业)
大学是人生中有最多机会和最低成本去探索不同的领域的阶段,也是对人生选择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因此我在大学阶段最大的收获并非具体的学识,而是想通了一个问题:“我到底想要做什么?”。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可以拆解成很多个问题,比如:“我适合做什么?”、“我想要过什么样的人生?”等等,在这所大学里面,学生被给予非常高度的自由和众多的宝贵机会,在大学四年期间,部分借助了学校的机会,我尝试过不同行业的工作与实践,大一到香港的某公司总部进行供应链实习,大二进行出于音乐兴趣帮助最出名的吉他配件公司做市场研究,大三开始进行留学资讯方面的互联网创业并获得项目投资,大四通过了司法考试等等,众多的工作与实践经历让我的人生方向不断变得清晰;同时,我又通过大学的暑课与秋季学期交换,去到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和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学习,学会从“国际公民”的角度进行思考。虽然这所大学有些小地方也许还不够完善,但是它所给予我的种种机会是许多人、包括以前的我所梦寐以求的。如今,“我到底想要做什么?”这个问题也终于有了初步的答案,我可以不再迷茫地去开启我自己的人生了。
我想,对这个问题的答案的探索,也许就代表着大学与高中的区别,从被安排好的人生,走向自己的人生。
3
学弟学妹我想对你说
作为商学院的学生,也许我的建议会有些现实与功利,不过无论是“现实”还是“功利”,对于高中生,特别是高三阶段的学生来说才是最切实际的。首先我极其不认同这样一句鸡汤:“高考不过是火车票,考上不同的大学不过是拿到不同车厢的火车票,从好的大学=软卧,到差的大学=站票,等到了火车站,大家还是得一块在同一个地方下车。”从我的工作与求职经历来看,好的大学,最有代表性的比如清北,它们其实是火箭(笑,终点也许是火星,而差的大学,他们其实是自行车,终点可能是你家门口几十米远的菜市场。当然,通过努力,终点也许能被改变,但是这需要付出无比巨大的努力。高考其实是一条捷径,如果能有机会在一开始的时候选择火箭,为什么一定要等上自行车之后再付出也许是大半个人生的代价去赶上别人呢?更别说不是所有的落后的人都能赶上,这就是社会,这就是现实。
对于在高中的你们来说,特别是对于高三的同学来说,使劲地追求分数吧!你们面前有一个最好的捷径,就是考上好的大学。考得差?那就再用功,直到高考都没有必要放弃,我的身边高考逆袭的例子比比皆是。
当然最后还是要补充一下,这是一段可以在高考之后才看的话,如果大家没有办法搞定这条捷径,那也没有关系,付出努力让自己的综合素质超越这套唯好大学论的规则,每年Top Company也有可能招聘不知名大学的优秀学生。让自己变得outstanding,变得比周围的人更强,相信自己也可以成为自己的火箭。
最后,祝愿学弟学妹们都能有无悔的高中时代。
生涯导师点评
林海立同学的生涯故事和他的个性一样有独立思考和自己的判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良好的机制给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很多的机会,他丰富的大学生活就是不断探索、不断澄清、不断明确的过程。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从被安排好的人生,走向自己的人生。确实在现实中,很多小孩从小到大可能都被父母按照他们期望的样子被塑造,被安排学各种各样的艺术特长,被安排补习文化课,被安排读文科还是读理科,被安排填报大学和专业。所以,不少孩子从小到大可能都搞不清一个问题:“我到底想要做什么?”。或者说并不明白“我适合做什么?”、“我想要过什么样的人生?”。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可能我们不应该把孩子塑造成我们期望的样子,而是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化的发展,要做到因材施教。这就需要从小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认知,让他们了解和探索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让他们探索外部世界,在不同的阶段了解职业世界,培养他们正确的三观,提升综合能力,发挥自己的天赋优势,让孩子健康成长,长成自己的样子。
更多校友生涯故事分享
你不一定要点蓝字关注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