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是南昌?

南昌日报 2022-05-03

2020年6月,

我市重点面向35岁以下

大学毕业生和技能人才,

确定了“吸引百万大学毕业生和技能人才

来昌留昌创业就业”的目标,

出台了南昌“人才10条”政策。


据统计,2020年全市新增35岁以下、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参保人数约8万人,较上年增长约30%,其中南昌“人才10条”实施后新增参保人数约6万人。截至2021年2月7日,南昌“人才10条”已经兑现落户奖励和生活补贴超过1.89万人、资金逾2.75亿元。南昌“城市大脑”上线以来,每日兑现金额基本保持在300万元-500万元左右,单日兑现金额最高达1647.7万元。


他们为何选择南昌、

因何爱上南昌、

如何奉献南昌?

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为何选择南昌?


北航江西研究院

工程师 杨茜

(↑扫描图片二维码听“人才说”原声)


为何选择南昌,我的答案是这里有我的航空梦。11年前,我怀揣航空梦想,进入北航,求学期间我深刻地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清晰地认识到国产化航空发动机技术所具有的突出战略地位,这让我更坚定了投身国家航空事业的决心。得知很多先进的航空产业公司落地南昌航空城,又恰逢北航江西研究院在昌成立,在导师的推荐下,去年6月,我进入北航江西研究院从事研发工作。

江西联益光学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刘绪明

(↑扫描图片二维码听“人才说”原声)


作为一名来昌发展的“创客”,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南昌对人才和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南昌大力实施“人才强市”“科技强市”战略,连续出台了多项人才优惠政策,为我们“打工人”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各级领导也经常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倾听我们的声音,这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具体体现,坚定了我扎根南昌决心的同时,更激发了我干事创业的激情。


江西科骏实业有限公司

Unity开发工程师 王彬

(↑扫描图片二维码听“人才说”原声)

去年8月,我离开上海来到南昌,来到科骏。我们愿意留在南昌、扎根南昌,除了感受到南昌对人才的渴望,还因为南昌为我们VR行业从业者提供了非常优质的成长土壤。在南昌大力发展VR产业的背景下,能够让我们从业者充分发挥所学,有机会在自己热爱的行业中持续地发光发热。我会努力掌握目前VR的最新技术,开发出更多更好的VR教育学习软件,丰富江西的VR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南昌VR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江西飞尚科技有限公司

首席科学家 彭自强

(↑扫描图片二维码听“人才说”原声)


出于对南昌这座“英雄城”的钦佩,同时,看到了南昌对新产业、新技术的布局,对人才的重视和投入,我选择了飞尚,也选择了南昌,投身于基础设施安全监测这个新兴产业。
嵌入南昌,发光发热,不仅仅是对事业的热爱,更是因南昌对人才重视的感动。南昌出台了《南昌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办法》、南昌人才新政“22条”、南昌“人才10条”等一系列政策,覆盖了新引进人才和已在昌工作人才,让我们感受到了南昌的求贤若渴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华侨城(南昌)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员工 彭涵雨

(↑扫描图片二维码听“人才说”原声)


我现在从事的工作是商业地产活动策划,希望通过我的工作让南昌能够多一些有趣、好玩、好看的地方。去年,我了解到南昌的人才引进政策,像我这样的硕士毕业生在昌就业,能够得到3万元的生活补助,这对刚进入社会的我来说,具有不小的吸引力。我立刻在南昌“城市大脑”平台注册申请。令人惊喜的是,整个过程完全“零跑腿”,补贴款是“秒到账”,这让我感受到南昌对人才引进的诚意和重视,也更加坚定了我留在南昌工作的决心。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系统首席工程师 董冰

(↑扫描图片二维码听“人才说”原声)


江铃是南昌的龙头企业,选择江铃就等于选择南昌。在南昌工作的这几年,我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体会到了这座城市的魅力,也明白了像江铃这样的本土企业之所以能够日益向好,是因为它们与南昌的发展相得益彰。正是看到了南昌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我决定留在这座城市。

因何爱上南昌?


江西永实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员 胡海浪

(↑扫描图片二维码听“人才说”原声)

回到江西,首选的城市自然是省会南昌。在这里,我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从事暖通空调图纸设计、工程量计量、招投标标书制作等工作。来南昌之前,我对这座城市并不熟悉,但这半年来,在这里工作、生活,让我真实地看到、感受到了南昌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应有的城市环境与发展面貌。身为一个“打工人”,我感受最明显的就是日常上下班通勤的交通效率,南昌完善的公共交通为市民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四通八达的公交线路,地铁1、2、3号线让出行变得方便快捷。还有随处可见的共享自行车、共享电动车,更是解决了大家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青山湖区湖坊镇

社区工作者 崔绿群

(↑扫描图片二维码听“人才说”原声)


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这一城,于我而言,便注定是南昌。南昌不仅是我的求学之所,我和丈夫的相恋之地,更是我梦想开始之处。在南昌这些年,我从一个外地人变成了本地人,早已习惯这里的一切,秋水广场、滕王阁、摩天轮……这座城市的地标,逐渐由陌生到熟悉,我的味蕾被这里的炒粉、瓦罐汤、藜蒿炒腊肉所征服。同时,我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随着教育、医疗、交通、商业等配套的逐渐完善,触手可及的美好生活,让我深深爱上这里。

江西省长大桥隧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员工 张纶钊

(↑扫描图片二维码听“人才说”原声)


南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地处“粤户闽庭,吴头楚尾”,是“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之地,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来到南昌工作,我有幸近距离接触历史留给南昌的宝贵遗产,滕王阁、八大山人、万寿宫、绳金塔……一代代文人墨客流连于此,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地名,背后所蕴藏着的是豫章城的历史与文化。千年历史沉淀了这座城市独有的精神与性格,“文化在江西,安静而奔放,冷清而高贵,南昌青云谱,便是佳例也。”这是余秋雨对南昌文化的形容,也恰恰是这座城市最吸引我、感染我的特质。


南昌逸勤科技有限公司

环保工程师 孙凌

(↑扫描图片二维码听“人才说”原声)


我算是一个“吃货”。在南昌读书的三年,这里的美食令我为之“沦陷”。从已然“出圈”的拌粉、瓦罐汤,到本地人常吃的水煮。没来南昌之前,我竟不知南昌人这么会吃辣。四川人吃麻辣,川菜之辣七分在菜名,三分在麻椒;湖南人吃香辣,湘菜之辣九分在汤底,一分在嘴里;江西人吃生辣,赣菜之辣的精髓,十分全在菜里。


江西恒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员工 袁方楷

(↑扫描图片二维码听“人才说”原声)


从小生活在南昌,我切实感受到南昌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红谷滩区的开发、“一江两岸”的城市规划、各大商圈的建设、地铁迈入线网时代……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也看到了南昌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过去我爱南昌,因为这里养育了我,现在我更爱南昌,因为这里变得更宜居。


江西博微新技术有限公司

软件开发工程师 黎江凤

(↑扫描图片二维码听“人才说”原声)


在我看来,南昌不仅是一座令人景仰的“英雄之城”,更是一座昂扬的“崛起新城”。近年来,围绕建设南昌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南昌积极培育以5G为引领,人工智能、VR、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协同发展的数字经济产业体系,扎实推进大数据、5G+VR、航空、智能制造等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这对于IT技术人员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而我也将在挑战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努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软件开发工程师。


如何奉献南昌?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骨科(运动医学)主任医师 陶军

(↑扫描图片二维码听“人才说”原声)


近年来,南昌市在运动医学建设方面也在不断发力。2019年,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与省体育局合作建立了江西首家“江西省专业运动员医疗保障中心”,我也主持成立了南昌市运动损伤康复重点实验室。

是家乡这片热土将我从小小的“细伢子”培养成长为一名专业的运动医学医生,助推家乡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是我义不容辞的使命。我将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临床诊疗技能,为家乡培养更多优秀医学人才;通过参加巡讲、义诊等活动,切实解决群众健康需求,积极投身健康南昌建设,扛起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要职责。


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教师 张广来

(↑扫描图片二维码听“人才说”原声)


去年,南昌出台“人才10条”政策后,对于各类人才的吸引力大幅上升。我本人也是该政策的受益者,已领取到落户补贴一千元和对博士学历人才的生活补贴5万元。这些人才政策给予了很多像我这样刚来到南昌的年轻人前进的力量,减轻了我的生活压力,也让这座城市更有温度。作为南昌人才政策的受益者,在切实感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鼓励、支持后,我也很乐意向学生们以及身边的博士好友积极宣传南昌的引才政策,让更多人了解南昌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来这里工作。

江西农业大学古代文学专业

教师 陈晗

(↑扫描图片二维码听“人才说”原声)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南昌养育了我,每个人都应该常怀感恩之心,学有所成后更应该反哺家乡。毕业后,留在家乡育桃李,便是我的人生梦想,我将尽己所能把三尺讲台站好,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质量,为家乡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虽然我的专业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传统文化一直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或许我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讲好南昌故事、传播南昌声音、增添城市魅力,为南昌文化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江联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设计师 任福鸣

(↑扫描图片二维码听“人才说”原声)


在江联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我找到了人生第一份工作,在公司任职设计师,负责画产品样图。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70多年过去了,昔日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已经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工业大国,这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执着追求、共同努力的成果。同样,如果南昌没有工业经济的坚实根基,南昌经济也难以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而身处制造行业的我,今后也将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学习先进技术,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为“南昌造”贡献自身力量。

江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师 陈凌利

(↑扫描图片二维码听“人才说”原声)


现在,大家都想吃得安全、吃得健康,但大多数普通人对于食品营养的了解只是浮于表面,甚至还有不少人将食物相生相克等伪科学奉为圭臬。由此可见,人们对于食品营养与安全方面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仍有很多不足。既然我选择了这个专业,也选择成为教师,我就有责任、有义务将食品营养知识广泛地传播开来,让更多人重视饮食问题,同时也能懂得基本的营养搭配,真正实现“养生之道,莫先于食”。此外,我也将不断加强食品营养与健康方面的科研能力,多多开发属于南昌的特色美食,让南昌经典味道流传更广,让健康饮食观念深入人心。

江西省中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医生 柯诗文

(↑扫描图片二维码听“人才说”原声)


自古以来,江西省中医药底蕴深厚,“旴江医学”“樟树帮”“建昌帮”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去年,为建设中医药强省,我省颁布了《江西省中医药条例》。借着这股春风,我作为中医人,理应为南昌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出一份力。在医院的临床工作方面,我将继续钻研医术,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用中医帮助更多病人。在学校的教学方面,虽然现阶段只教授了本科课程,但随着经验和学识的积累,未来我也会带领研究生,把几千年的中医药文化精髓更好地传承下去。在科研上,即使我已经博士毕业,但也不能有丝毫松懈,我将继续申报课题,潜心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把中医宏观理论与科研微观现象结合,努力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为中医药强省建设贡献临床和科研力量。


你问我为什么是南昌?
也许是因为
读书时许下的梦想
亦或是
南昌为“打工人”提供的好平台、
诱人的引才政策、
南昌的发展前景、
甚至是某个人吧……

那么,你的理由呢?
留言区一起聊聊吧~


|来源:全媒体记者 陈茜 张代艳 张瑞哲/文、刘溱/制图、南昌新闻

|编辑:刘佳珉|审校:邓桃英|核发:万能热点推荐

今天!晓军书记走访慰问了南昌这对感动中国的夫妇

坚决打好打赢城市功能品质大提升战役!吴晓军这样强调……

为期4个月!江西省教育厅最新消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