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图文故事丨聆听总书记的嘱托,他们铺就了怎样的成才之路?

闽江学院 2023-03-04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用一次次高瞻远瞩的讲话、一句句温暖人心的问候,不断传递尊师重教的温暖,也对各级各类教师群体寄予殷切期望。广大教师带着总书记的嘱托,在坚守与奉献中,为万千学子铺就了一条条宽广的成才之路。

【大山里的芳华】

8月23日,是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开学报到的日子。

穿上洗得掉色的黑色衬衣、蓝色牛仔裤,校长张桂梅又拿起小喇叭,开始了每天催促学生晨读、上课、自习的忙碌生活。

张桂梅督促学生好好锻炼身体。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时间回到今年的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张桂梅坐在轮椅上接过“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奖章和证书,习近平总书记对她说:“保重身体!”

四个月后,张桂梅再次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代表“七一勋章”获得者发言。

刚刚过去的暑假,尽管一度因病住院,张桂梅依然在出院后挨家挨户到即将升入高三的学生家中家访,这是她数十年不变的习惯: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困难,帮助她们解决问题,让学生没有后顾之忧冲刺高考。

“这一届高三学生底子差,我得盯好她们高考冲刺这一年。”一身病痛的张桂梅暗暗告诉自己,为了学生,一定要坚持、要挺住,“我如果两三天不在学校,她们就四处打听,老太太是不是又生病住院了?姑娘们看到我心里就踏实了。”

【基层一线的坚守】

伴随秋季开学季到来,48岁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江谷镇中心小学老师黄俊琼已经在基层教育一线工作了29年。

多年的坚守,黄俊琼最为难忘的经历之一,是2014年前往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这是我第一次走出大山,还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黄俊琼说。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走进“国培”课堂,看望正在参加培训的贵州省中小学语文教师,勉励他们加强学习、提升能力,为西部教育发展多作贡献。

对于黄俊琼而言,这次特殊经历,成为她教育生涯的一个新起点。总书记的话语,激励着黄俊琼将所学应用到教育实践中,不断推动学校教学改革。

黄俊琼指导孩子们开展课外阅读。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近年来,黄俊琼和同事们一起探索开展各类师生阅读活动,寓教于乐,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此外,她时常受邀到省内外开展讲座、交流经验。“乡村教育的关键在于提升师资力量,打造优质教师队伍。作为一名党员,我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培训更多基层教师。”黄俊琼说。

2016年,黄俊琼获评省级乡村名师,并成立了工作室。目前,工作室有7名成员,75名跟岗学员,为助力当地提升乡村教师综合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美丽的校园、活泼的孩子,永远是乡镇的一道靓丽风景。我将继续扎根民族地区的教育一线,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黄俊琼说。

【创造无限的未来】

一片黄灿灿的稻田,一束束颗粒饱满的稻穗,很难想象这样的景象并非出现在乡间,而是在北京市八一学校校园内。

八一学校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母校。2016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八一学校党委书记牛震云说:“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尊师重教的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要遵循青少年成长特点和规律,扎实做好基础的文章。基础教育要树立强烈的人才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学校办出特色,鼓励教师教出风格。”

牛震云与学生在学校京西稻实验田交流。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近年来,八一学校把建设成为一流科技学校作为奋斗目标。“我们探索从小学到高中的航天科技教育新模式,从课程体系、实践活动等方面丰富航天课程。学校也新建了‘开物苑’技术中心,筹建火箭主题实验室、卫星主题实验室等专业教室,用沉浸式、体验式活动,让孩子们真正产生对科学的兴趣。”牛震云介绍。

不仅如此,学校还保持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在校园内种了京西稻,让孩子们体验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感受劳动乐趣、体悟禾下乘凉愿景。

用汗水浇灌童年,用创造逐梦未来。八一学校的孩子们正迎着新时代的灿烂阳光,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西迁精神”的回响】

对于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青年教师刘跃文来说,每次来到交大西迁博物馆,都能深切受到“西迁精神”的感召。

就在一年多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交大西迁博物馆调研,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现场聆听总书记的讲话,刘跃文倍感振奋。回到办公室,他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只有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中找问题,才能作出留下历史印记的贡献。

刘跃文在办公室备课。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刘跃文在教学中精益求精,不断改革创新。他开发了数据库实验教学系统,设计模拟实际任务的实验内容,深受学生欢迎。

不仅如此,依托自己所耕耘的大数据社会智能治理领域,刘跃文还担任多地公安机关大数据专家,2020年还获评全国禁毒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在刘跃文看来,他所做的这些,都是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的应有之义,“作为一名教师,理应有为国育才的使命感。我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引导他们学会和实践相结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作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点亮“无声”的梦想】

这是一个热烈又安静的课堂——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讲台上,老师王雅妮指着黑板上的知识点讲解,同学们不时举手提问。不过师生间的交流,都是通过手语进行的。

成为一名教师,是王雅妮年少时的梦想。这个梦想,生根发芽于7年前。

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看望在这里入住的儿童,并鼓励年少的王雅妮好好学习,学业有成。

带着这份鼓励,王雅妮朝着梦想奋进。在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学习,前往美容学校进修……“最终我选择回到特殊教育学校成为一名老师,因为我要把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像我一样的孩子,让他们也能够拥有一技之长。”王雅妮用手语表达。

王雅妮在美容课上进行演示教学。新华社记者 达日罕 摄

每节课开始前,王雅妮都会比学生们早20分钟来到教室,将当天的学习内容抄在黑板上。无法通过语言讲授知识,王雅妮会精心设计板书,将不同难度的知识点用不同符号标记注明。在授课之外的业余时间,王雅妮还考取了中级美容师资格证书,“我学到的越多,就能教给孩子们更多知识。”

【技能人才的春天】

闽江学院党委书记叶世满清晰地记得,今年3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学校考察调研时的场景。

叶世满回忆,“习近平总书记叮嘱我们,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打好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突出应用正是闽江学院的办学特色。叶世满介绍,作为学校优势专业的服装专业,正是实践“应用型”理念的成果。“福州服装产业及服装材料产业蓬勃发展,但相关领域的人才紧缺。因此,学校重点打造从材料、服装设计到服装展示一条龙式人才培养体系。”

叶世满介绍学院的特色办学情况。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校园中,“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标语,深刻阐述着闽江学院的办学理念,也推动一代又一代技能人才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不断前进。

目前,闽江学院正探索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本科生导师+行业导师的双师制”等试点,继续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添动力。

“闽江学院将坚定不移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为学校指引的正确方向,不贪大、不求全、不跟风,全力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大学。”叶世满说。




END


往期推荐

Historical articles  

 闽江学子之歌,唱出我们的骄傲



 MJUer's 通知书 |  记录他们与闽院的初相逢


 

开学返校 | 闽院拍了拍你并说“你回来啦”



返校日在即,我们准备好啦!

转载自 |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