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教学巡礼】人文学院:“人文传统优势+”的转型之路

砥砺前行的 闽江学院 2024-06-03


编者按

我校正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完善“五育并举”培养体系,全面优化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现推出“教育教学巡礼”系列专题,大力宣传推广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经验,共同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闽江学院人文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优势,夯实学院基础,强化课程建设,提升教学内涵,走好转型之路,持续推动专业建设、教学模式和质量文化三者统一的教育教学改革。








夯实基础,赋能新文科建设



(一)专业为本,打造优势专业群

人文学院目前有汉语言文学、国际中文教育、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四个专业,在应用型转型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落实“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主动对接市场,走访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近三年调研100多家文教、文化文物保护和文化创意开发等相关单位,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以“扎根地方、吸收传统、拓展应用、适应新技术”为基本思路,优化专业布局,推行教学改革,打造“服务定位精准,主体优势明显,地方特色鲜明、有新技术时代适应性”的地方本科高校人文专业群。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于分别入选为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五年,学院获省级教学科研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改革重大项目2项,获省级和校级教学成果奖5项。



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二)课程为先,打造一流基础课程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院高度重视学科基础课程建设,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品质,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2020年以来,学院打造了《大学写作》《世界近现代史》《现代汉语》3门省级一流学科基础课,《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等校级一流学科基础课6门。



人文学院各级一流课程简明表


(三)培养为重,打造应用型课程体系

学院以复合型文科人才培养定位为基本出发点,以职业能力培养和适应新时代要求为导向,强化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打造具有新文科特点的应用型课程。学院开展数字素养类、媒介素养类、艺文教育教学类、校企(业界)合作课程、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等各类课程超50门,形成知识、能力、素质等要求与课程体系的映射矩阵,打造应用型课程体系,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有效度和目标达成度。



院企签订实践教学基地协议


与福建博物院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探索创新,深化人才培养



(一)丰富课程模块,促进个性化学习

学院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聚焦学生需要,设置课程模块,丰富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选择,促进教学模式由标准化教学走向个性化学习转化。学院专业任选课涵盖艺术、科学、技术、人文等领域;年均开出率约60%,参与选课的学生超700人。学院致力于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课程学习中,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相互融合,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应用型和具有新文科特点的课程


校企合作师生参与拍摄地方宣传片


作家进校园:业界导师授课


(二)改进教学模式,推动艺文实践

学院依托 “闽都历史文化”“福建地方语言和文学”“闽派古琴”等3个福建省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以及具有博物馆性质的闽都历史文化陈列馆,以专业课程对应学生第二课堂,将诗歌节、文学大奖赛、戏剧节、古琴演出展示、编演话剧、志愿讲解员等第二课堂活动融入课程教学体系,打造“诗书人文,礼乐闽都”为主题的艺文教育模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五年,学生117人次获省市级以上各类文艺竞赛荣誉,6位学生加入省作协、11位学生加入市作协、4人入选鲁迅文学院,1人被评选为福州市文物代言人;晨笛文学社获评全国高校百强社团;学生调研报告《云程初声:闽江学院史学优秀毕业论文选集》《财富的归宿:福建民间教育公益基金调查报告》正式出版。


人文学院举办闽江学院第一届中华诗词大赛

调研报告论文集

(三)应用信息技术,拓宽教学场域

学院依托雨课堂平台,推动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有机融合,推动传统式教学向现代化教学转化,走出了一条以课程建设变革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之路。学院通过组织教师参与省级教改一般项目、国际中文教学实践创新项目,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探索智慧教学方式等,促进教师课程开发能力、课程融合能力、合作协调能力、科研能力和信息素养大幅提升,逐步形成课程研发和教师自主发展的良好生态。学院1人获“雨课堂智慧教学案例征集评选”全国二等奖。


汉教专业“熊猫中文课堂”线上跨国教学活动


智慧教学之星荣誉



聚焦内涵建设,构建质量文化



(一)实施实践教学提质增效工程

为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高素质人才,学院制定《人文学院提升毕业实习质量工作方案》等相关政策,以优化实习过程监控、强化过程考核、优化毕业论文选题的应用型内涵、激励学生参与集中实践。近三年校企联合指导持续增多,在实验、实习和社会调查等实践中完成的毕业论文超40%,58人被用人单位评为优秀实习个人。学院以课堂为载体创设情境,由课内走向课外,由传授知识转换为培养技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教学服务,推动教育教学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多渠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中,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结合实践课程开展的“关于光泽县古文明探源考古的调查研究”入选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全省大学生寒假主题优秀实践成果。



国际生中华文化实践教学


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师生考察平潭壳丘头遗址


(二)深入开展校地协同实践教学

学院积极推动校地企协同共建写作工坊、试行企业剧本项目入课堂;实施传统文化入乡村,服务乡村振兴;推行文学教育、文物解说等文化服务进校园、进基层,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探索实施“三方联动、三进育人”的实践教育教学。与福州子蛋头影视文化公司、萌泽影业公司、福建省两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展“学生实习和毕业论文真题真做”课题;举办福建省五缘文化征文赛、福州市文物讲解大赛、福州青年诗歌节等赛事活动;开展“闽大二十年”“福建省台盟盟员口述历史访谈”等项目;组织学生参加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场日活动、与福建博物院共同策划“寻味丝路—大家来策展”教育体验活动等。在校地企协同实践中,学生走进文化、托举文化、传承文化,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



文博专业师生与福建博物院共同策划“寻味丝路—大家来策展”教育体验活动


实践队员在南平市邵武市香铺村入户调查村史


(三)建立教师教学育人互动机制

学院健全教师教学育人互动机制,持续完善听课制度和教学质量联动反馈机制。通过开设相关讲座,举办教学分享会,评选学院年度教学优秀,推进教研室或课程组互帮互助,加强学院教学育人先进典型的宣传,将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转变为学院全体教师的共同财富,赋能人文学院教学持续发展。同时,为搭建师生交流互动的桥梁,增强专业认知,三年来,学院开展专任教师和学生代表教学情况交流座谈会25场,收集了解师生意见建议,进一步加强了师生互动,坚定了学生的专业自信,为学院的专业建设和学生成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学院督导帮扶青年教师


人文学院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四)完善高质量就业育人体系

学院高度重视就业育人工作,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通过建立学院领导统筹推进、系主任就业辅导、专业教师指导帮扶、辅导员服务跟踪、毕业生实践反馈的五级就业网格化管理体系,落实全员协同联动促就业。学院近三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3%以上,就业契合度均值超82%,用人单位平均满意度超96%。毕业生对岗位及工作内容的认同度较高,就业现状满意度高达94.87%,升学率逐年稳步上升。学院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得到毕业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成为学院立德树人、匠心育人的硬核“名片”,也为学院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打下坚实基础。



麦可思第三方数据:人文学院学生培养质量


人文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旨趣,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和质量文化构建,以更严要求、更高水平、更大作为,树立务实肯干、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的意识,不断夯实学院发展根基,适应学校和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以应用型新文科建设引领人才培养,为服务地方社会需要、推动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人文学院2022年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奖状





END


HISTORY/往期推荐

【教育教学巡礼】国际数字经济学院 :数字赋能人才培养,中外合作共创未来



喜讯|我校入选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



我校承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研讨交流活动



我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线上评估今日启动


责任编辑|李晓滨

本期编辑|全媒体中心新媒体运营部 刘文静

文案来源|叶翔宇(师)

图片来源|人文学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