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一炉香》越烂,我越怀念《色,戒》

魏春亮 亮见 2021-12-18

点击👇下方小卡片关注亮见


作者 l 魏春亮
来源 l 亮见(ID:liangjian0624)

许鞍华的《第一炉香》上映了,豆瓣评分从开分时的5.9分,一路下滑到现在的5.6分。


当许鞍华把《第一炉香》拍成了《第一炉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起了李安,以及他的《色,戒》。


我在《第一炉香》的烂,不光是选角问题一文里说,编剧和导演都懂张爱玲,可是怕观众不接受,就做了很多手脚,把整个故事改得面目全非。

可我看了《南方周末》对《第一炉香》编剧王安忆的采访后,我发现我错了。原来许鞍华只想拍一部爱情片,好好爱一次。她根本不懂张爱玲。


还好李安懂。

14年过去了,李安的《色,戒》依然是所有张爱玲作品改编影视剧最好的一步。

96.5万人,打出8.5分的高分,位列豆瓣电影Top250的第195位。


李安的改编,做对了什么?或者说,为什么李安就能拍好张爱玲?

单从剧情上分析,有两点值得提出来:

1、强化了王佳芝话剧演员的身份;
2、给易先生一个爱上王佳芝的心路历程。

前者主要在电影前半段,后者主要在后半段,二者在三场床戏里深化,在鸽子蛋钻戒里交汇。

先说王佳芝。

小说里,王佳芝演戏的剧情只有寥寥几句,但是在电影中,却占了很大篇幅。李安甚至为此做了一个很重要的铺垫,那就是王佳芝的父亲

王佳芝的父亲逃亡英国,只带上了她的弟弟,任由她一个女孩子从内地流亡到香港。而后来父亲在英国又结婚了,她虽然能在人前平静地写祝贺信,可在电影院独自一人看讲述婚外情的电影《寒夜琴挑》时,却哭成了泪人。


正是这个在战乱中被抛弃被忽视的普通女学生,在话剧舞台上,在上千人“中国不能亡”的怒吼声中,体会到了当花旦的荣耀感。

小说里是这样写的:

“下了台她(王佳芝)兴奋得松弛不下来,大家吃了宵夜才散,她还不肯回去,与两个女同学乘双层电车游车河。楼上乘客稀少,车身摇摇晃晃在宽阔的街心走,窗外黑暗中霓虹灯的广告,像酒后的凉风一样醉人。”


电影把这段拍得朝气蓬勃神采飞扬。尤其是汤唯伸舌头舔雨的小动作,太传神了。


与现实世界里那个平凡的女学生相比,王佳芝更爱戏里的自己。她可能对革命没多大的热情,对国家也没多强的责任感,但出于虚荣也好,逃避也好,她喜欢呆在戏里。

电影里有个细节,当那帮学生向王佳芝提出勾引易先生的美人计时,她刚好正在舞台上。这绝不是巧合,我相信肯定是导演的有意设计,它暗示着王佳芝不过是从一个舞台走上另一个舞台罢了。

正如张爱玲在原著中所说:

她倒是演过戏,现在也还是在台上卖命,不过没人知道,出不了名。


一个强大的意志,从高处向她发号施令。一个转身,王佳芝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也许是因为没有再来一次机会的刺激感,也许只是因为扮演阔太的虚荣心,王佳芝越来越入戏,举手投足之间都是麦太太的气派。时刻面临露馅与生死的风险,这样的戏过瘾、刺激。

原著里这样写到:

“一次空前成功的演出,下了台还没下装,自己都觉得顾盼间光艳照人。她舍不得他们走,恨不得再到那里去。”


电影里,以前不施粉黛的王佳芝,即使回来后,依然沉浸在麦太太的角色里化妆,甚至开始抽起烟来,并且有模有样。

然而,暗杀不是话剧,身份虽然是假的,可是租公寓、打牌花钱、穿金戴银却是真的。尤其对王佳芝来说,身体上的破处或者说被强奸,也是真的,残酷的。这样的残酷性,是这帮当初信誓旦旦高喊“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幼稚优等生想不到的。

当易太太要回上海的电话打过来,这帮学生的所有努力立马就变成了一个笑话,而王佳芝的处境更是充满了讽刺。可结果的不堪,并不代表过程的无意义。在这里,李安表现出了和张爱玲一样不同情不悲悯的决绝态度:王佳芝第一次和梁润生发生关系时还扭扭捏捏,第二次(电影里出现的第二次)已经非常主动了。

许鞍华在《第一炉香》里为俞飞鸿饰演的姑妈加了两段黑白的闪回,为她的堕落寻找借口,但李安在14年前就拒绝同情他的主人公。二人对张爱玲的理解水平上,在此高下立判。


王佳芝回到上海后跟势利眼舅妈住,重新做起了普通学生,和之前的同学断了联系。有了香港荒唐经历的前车之鉴,按理说王佳芝不应该再重操旧业。但当旧日暧昧对象邝裕民来找她时,她还是答应了勾引易先生的要求。

这就很奇怪了,原著里,张爱玲的理由简单粗暴:

“他们只好又来找她,她也义不容辞。”

这个理由在小说里都很难自圆其说,在电影里直接用就更难让人信服。

但李安不愧是大师,他用了一个一闪而过的镜头,就给足了合理性:回到上海后,王佳芝喜欢看的书,还是戏剧剧本,而且依然爱看电影。也许是为了逃避,别忘了此时王佳芝寄人篱下,父亲写信说负担不起她去英国的旅费,身处随时有人会死在街头被拉走的战时上海,用王佳芝的话说就是“我感觉我剩下的东西越来越少”。

于是,灰头土脸的王佳芝,重新演回了光彩熠熠的麦太太。


可在她一步步引诱成功的同时,她发现事情远没想象的那么简单。“他不但往我的身体里钻,还要像条蛇一样的往我的心里越钻越深”。她害怕了,同时又慢慢沉醉其中。以至于到后来,易先生消失了一段时间,她不是作为间谍怀疑他有没有什么行动,而是作为一个情妇怀疑他是不是有别的女人。

在只有自己卖命表演的舞台上,王佳芝慢慢发现了一个诡异的事:现实里,父亲抛弃自己,舅妈嫌弃自己,同学利用自己,革命者压榨自己,暧昧对象没勇气面对自己,连所谓的革命都有点似是而非;反而是那个自己在戏里要杀死的敌人,给过自己性爱上的快乐,和心灵上的安慰。即使这种快乐和安慰是短暂的,带着“流血和哭喊”。

可在这乱世,又有什么是长久的呢?一个几乎被全世界抛弃的女人,革命、理想都是空泛虚无的,能抓住的,无非是这刹那但难得的温暖。在易先生给她买6克拉钻戒的那个店里,楼下有人埋伏伺机而动,张爱玲又让自己的主人公深陷对“刹那”的迷恋:

“只有现在,紧张得拉长到永恒的这一刹那间,这室内小阳台上一灯荧然,映衬着楼下门窗上一片白色的天光。有这印度人在旁边,只有更觉得是他们俩在灯下单独相对,又密切又拘束,还从来没有过。”


王佳芝努力说服自己,买钻戒这样的手段,只是欢场老手的把戏,可他“此刻的微笑也丝毫不带讽刺性”,而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王佳芝彻底沦陷,万劫不复:

“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


而在电影里,李安和汤唯拿出了与张爱玲惊人笔力相匹配的细节设计和演技。汤唯紧张抽搐到快要哭泣的表情,带着哭腔又忍不住感动的语气,尤其是第一句轻到快要听不清的“快走”,把张爱玲文字里的犹豫、挣扎、百转千回完美地搬上了银幕。

那一瞬间的真心,就足以让她牺牲掉自己。这个傻女人,哪里是死于鸽子蛋啊,分明是死于心中对温暖的那点贪念啊。

当麦太太得到的在乎和关怀,超出了王佳芝的想象和承受能力时,她演不下去了。

她演砸了。


原著中,王佳芝有一种好像看透一切的冷酷心肠。她知道要勾引易先生,不是为钱反而可疑;自以为看透易先生送她钻戒的时机都是经过算计的,应该让他陶醉一下。


在电影里,王佳芝表面上冷眼算计,可内心却是火热的。这样本来应该是违背张爱玲原著精神的改动,却意外地殊途同归:在寒冷的世界里,夹杂着一个有体温的人,更显得冰冷刺骨。


在这个意义上,李安表现出来的,是比张爱玲更彻底的虚无。一切都是靠不住的,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可能只有在痛苦的流血和哭喊的极致性爱中,他们才能感觉到自己是活着的吧。


李安把握住了虚无和欲望,也就掌握了张爱玲的精髓。


—The End—

本来想用一篇文章讲完李安《色,戒》里的王佳芝和易先生的,可谁知道光王佳芝一个人就写了3000字。易先生是李安改动更大的人物,也更有意思,明天见吧。


往期相似文章:
(已设置超链,点击篇名即跳转读取)


《第一炉香》的烂,不能全怪马思纯

《沙丘》好是好,可我就是不喜欢
《水浒传》里,潘金莲为啥总在洗澡?
《上错花轿嫁对郎》是如何把离奇故事变得可信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