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丰龙,刘云刚 | 政治地理课程体系设计研究——中外主流教材和课纲比较视角






摘 要: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治理问题对政治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发展提出了巨大需求,但是目前国内政治地理学的学科和理论体系仍相对滞后,缺乏能够反映近二十年来理论进展和取得广泛共识的政治地理教材或课程体系。为此,本文在系统梳理和比较中西方主流政治地理教材和课程大纲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个面向中国当前需求的政治地理课程体系设计。该课程体系以“政治/权力”与“地理/空间”的关系为核心,以尺度为主线,包含学科概览、核心概念、国际尺度的政治地理理论、次国家尺度的政治地理理论和政治地理理论和方法的应用5大方面,纳入了关于学科思想史、方法论等方面的前沿成果和近年兴起的关于政治生态学、跨境移民、绅士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等理论议题,可供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政治地理教材编写和课程设计参考。



关键词:政治地理; 教材; 课程大纲; 领域; 尺度; 思想史 





第一作者







王丰龙(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行政区划与空间治理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男,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政治地理学、幸福地理学和地理学思想等研究,E-mail:flwang@m.scnu.edu.cn。






通讯作者







刘云刚(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行政区划与空间治理研究中心),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地理学,E-mail:ygliu@scnu.edu.cn。






0 引言

近年来,伴随中美关系的变化、中印边境地区摩擦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各界对政治地理和地缘政治理论的关注度日益提高。此外,教育部修订发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选修Ⅱ课程”中也新增了“政治地理”模块,因此在地理师范专业学生和中学地理教师培养中也亟待加强政治地理相关课程的教。在此背景下,很多学者尝试提炼“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治理新模,并分析中国当前的地缘关系和地缘环;还有学者总结中国政治地理和地缘政治发展现,展望学科发展方,并对尺、领、边、治理、选举地、批判地缘政等西方政治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或理论进行引介和拓展。

然而,同西方政治地理学或国内其他人文地理学子学科(如经济地理、城市地理乃至文化地理)相比,目前中国政治地理学的学科发展仍不成,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缺少统一的学科理论框架和反映当前理论进展的教材。目前,国内最新的政治地理学教材仍然是王恩涌等于1998年编写的《政治地理学:时空中的政治格局。尽管刘云刚近年翻译了西方当代的主流教,但是受国内概念体系和教材选用等的限制,该书很难作为国内政治地理课程的指定教材。教材编写的滞后既不利于人文地理和地理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也不利于凝聚国内政治地理学者关于政治地理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的共识,反过来进一步阻碍了政治地理学的学科发展。

为此,借鉴此前国内人文地理、经济地理、世界经济地和历史地的教学改革和教材编写中的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系统比较国内外的主流教材和知名大学课程纲要(syllabus)的异同,提炼政治地理学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具体而言,本文从以下三个角度比较国内外的政治地理内容体系。一是比较各个教材所界定的政治地理学研究对象或定义,分析不同教材对政治地理研究内容讲解的切入点和侧重点;二是比较各教材的章节设置,以直观反映不同教材所涵盖的政治地理学科体系和内容框架;三是重点介绍国外知名大学政治地理课程的大纲,归纳这些政治地理课程设计的思路;最后,本文尝试提出一个适合中国当前需要的政治地理学教材大纲,以抛砖引玉,推动更多关于政治地理教材编写和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考,也希望能够对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政治地理学的知识要点有所助益。

1 国内外代表性教材对政治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政治地理学的研究议题较为多元,而且不同议题之间缺少连贯性和系统。因此,不同的作者往往对政治地理的研究对象和核心概念有不同的界定和理解。如Jones等归纳了四种界定政治地理研究领域的方法——政治领域单元、边界和行政区划;政治过程的地理影响或结果;领域、国家等政治地理的核心术语;政治和地理的交互作。本文认为,现有教材主要从两个角度界定政治地理的研究对象(表1)。第一个是“政治的地理”,即政治的空间性(spatialities of politics)或权力几何(power geometry)与政治过程的空间格局与过程,具体体现为政治区、领域、国家、边界等概或地缘战略地带和地缘环境等地理空间或背景。如Flint和Taylor认为,政治地理学是研究权力的空间性的学;Cox认为,政治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领域和领域;Agnew则主要将政治地理理解为权力的地理分布及其变;王恩涌的教材将政治区作为政治地理学的核心研究对象,主要关注政治现象和过程的格局与效。另一个视角将政治地理理解为“政治与地理”,即政治与地理的交互关系。如Jones等将政治地理界定为政治与地理的多重交互,且提出了由“权力-政治-政策”三角和“空间-地方-领域”三角构成的政治地理研究对象的模;Painter和Gallaher等也认为政治地理主要研究权力或政治与空间的相互作;Muir则认为政治地理主要研究土地和资源的利用、分割和所有;张文奎为王正毅编写的教材撰写的序言中指出,政治地理主要研究地理环境与政治行为和决策的相互作;类似地,肖星认为政治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

2 国内外政治地理教材的内容框架设置

目前,国内政治地理的教材主要有王恩涌等编写的《政治地理学:时空中的政治格局》(1998;多次重印、王正毅编写的《现代政治地理学》(1993、肖星编写的《政治地理学概论》(1994、张文奎等编写的《政治地理学》(1991、王国梁编写的《世界政治地理》(1993、周介铭等编写的《中国政治地理》(198940]、宋保平等翻译的《系统政治地理学》(1991以及刘云刚翻译的《政治地理学:世界经济、民族-国家与地方》(2016。此外,梁昱庆和陶永波等曾讨论过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框;张耀光编写的《中国海洋政治地理学》(2004、沈伟烈等编写的《地缘政治学概论》(2005、杜德斌等编写的《世界经济地理》(2009、杨青山等编写的《世界地理》(2004和严春松翻译的《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的地理学》(2011等也不同程度论及了政治地理学的相关内容。去除论文、译著及偏重战略研究或区域研究的教材,仅对王恩涌、王正毅、肖星和张文奎等的教材进行分析。

国外政治地理学教材较多且存在很多版本,常见的包括Colin Flint和Peter J. Taylor编写的《Political Geography:World-Economy, Nation-State and Locality》(7th edition, 2018、Kevin R. Cox编写的《Political Geography:Territory, State, and Society》(2002、Martin Jones等编写的《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Geography:Space, Place and Politics》(2nd edition, 2015、Richard Muir编写的《Modern Political Geography:Geography, Politics and Behaviour》(2nd edition, 1981和《Political Geography:A New Introduction》(1997、John R. Short编写的《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Geography》(2nd edition, 1993、Roger E. Kasperson等编写的《The Structure of Political Geography》(1969、Mark Blacksell编写的《Political Geography》(2006和Martin Ira Glassner等编写的《Political Geography》(4th edition, 2018等。此外,还有一系列关于政治地理的工具书,如Carolyn Gallaher等编写的《Key Concepts in Political Geography》(2009年;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年出版了中译版、John Agnew等编写的《Making Political Geography》(2002、《A Companion to Political Geography》(2003和《The Wiley Blackwell Companion to Political Geography》(2015以及Kevin R. Cox等编写的《The Sage Handbook of Political Geography》(2008。排除一些偏重区域地理的教材(如Glassner & Fahrer, 2018)或工具书(如Agnew, 2015),并根据教材框架特征和受欢迎程度,主要筛选了Flint、Cox、Jones和Muir等编写的4本教材进行分析(表2)。

总的来说,国内外政治地理学教材有以下特征和差异。第一,国内的政治地理学教材基本都先介绍政治地理的研究对象、范围和历史,而国外教材更注重首先介绍政治地理的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第二,国内外教材都将政治区或领域作为政治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将尺度作为统领全书章节的重要视角——或从国际尺度转到国内尺度(如Flint & Taylor和张文奎),或从国家出发分别扩展到国际和国内尺度(如Jones、王恩涌和肖星)。第三,中西方教材的议题各有侧重,如国内的政治地理教材基本都包含行政区划相关理论,但是国外教材中仅Muir在一个章节中有提及;相反,国外教材往往都包含民族主义、选举地理和身份政治,而国内除王恩涌的教材外都较少论及。第四,各教材往往有一些独特的、其他教材中较少论及的内容,如王恩涌和张文奎的教材中关于国力的论述、王正毅和肖星的教材中对海洋政治地理的论述、Muir的教材中关于政治过程和行为的论述、Jones等的教材对环境问题和批判地缘政治的论述、Flint和Taylor的教材所采用的世界体系分析方法、Cox的教材对工作和生活场所中的政治地理问题和不平衡发展的论述。第五,国内的政治地理教材对政治地理基本概念的讨论不够深入,而更侧重从空间格局、形状等地理特征的角度直观刻画或解释政治地理问题;对地缘政治的介绍也陷入对古典地缘政治理论的概要介绍和对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时事性或区域性分析两个极端且相互脱节,缺乏足够严谨的推导分析;国内教材对于身份政治、政治生态学、批判地缘政治等西方近三十年来兴起的重要理论也没有论及。

3 国外政治地理课程的大纲内容

课程大纲是另一个能够反映政治地理学科内容的重要材料。经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开设政治地理课程的高校包括中山大学(讲者:刘云刚,已暂停)、北京师范大学(讲者:程杨)、华东师范大学(讲者:胡志丁)、华南师范大学(讲者:刘云刚、王丰龙、安宁)、东北师范大学(讲者:魏冶、李晓玲)、广州大学(讲者:安宁)、山东师范大学(讲者:曹原)、华中师范大学(讲者:顾江)、辽宁师范大学(讲者:彭飞)、云南师范大学(讲者:李灿松、熊理然)、天津师范大学(讲者:王淑芳,暂未开讲)、香港大学(讲者:钱俊希)。虽然笔者通过个人的关系获得了大多数上述讲者的课程提纲,但是由于这些课程设计内容并非公开信息,因此这里主要对国外大学的政治地理课程材料加以分析。

目前,笔者收集到的政治地理课纲主要包括英国纽卡斯尔大学Nick Megoran等讲授的“Political Geography”、美国乔治亚大学Joshua Barkan讲授的“Advanced Topics in Political Geography”和“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Geography”(后一门课的讲者暂未知)、哈佛大学Ryan D. Enos讲授的“Political Geography”、俄亥俄大学Mat Coleman讲授的“Space, Power and Political Geography”、犹他州立大学Colin Flint讲授的“Political Geography”、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Brian Marks讲授的“Political Geography”、罗格斯大学Trevor Birkenholtz讲授的“Political Geography”、波士顿大学Bill Anderson讲授的“Political Geography”、爱达荷大学Steven Radil讲授的“Political Geography”、俄克拉荷马大学Gary L. Thompson讲授的“Political Geography”、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Reuel Hanks讲授的“Political Geography”、加拿大麦吉尔大学Benjamin Forest讲授的“Political Geography”、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Irina Busygina等讲授的“Political Geography”。此外,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Adam Moore讲授的“Advanced Political Geography:Geopolitics”、印度尼赫鲁大学Krishnendra Meena讲授的“Concepts and Issues in Geopolitics”、华盛顿大学Samantha Thompson讲授的“Geopolitics”和大阪市立大学山崎孝史讲授的“地理学概論I”等课程也对政治地理的相关议题有所介绍。笔者根据这些课程讲授年份的连续性、学校的权威性、讲者的职称和相关材料的完整性等指标,选取了Nick Megoran、Mat Coleman和Benjamin Forest等讲授的课程课纲加以详细介绍(表3)。

这三门课程的课纲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第一,这三门课都没有指定教材,而是提供了丰富的阅读列表——Megoran等提供的阅读列表甚至包含260余份文献或视频,其内容体系超越了现有的教材章节框架。第二,三门课程都先介绍政治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发展史,再重点围绕国家和非国家尺度上的政治地理议题进行讲解,有助于学生掌握政治地理学的理论视角后在后续学习中加以应用。第三,三门课程都有一些超越当前政治地理教材的内容——如Megoran等在介绍完主权、边界和领域等概念后,分别从地缘政治和身份政治两个角度讲解,但是其中穿插了批判地缘政治、反恐战争、环境地缘政治和非暴力革命等新兴议题;Coleman的课程重点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地理学、城市政治地理和权力概念;Forest的课程则重点介绍了联邦制和选举等国家内部的政治地理学议题,并结合加拿大和美国的案例进行了深入讲解。

4 总结与讨论

本文立足国内政治地理学学科建设的需求和理论体系薄弱的现状,尝试通过系统比较中外主流政治地理教材和课程纲要,为构建面向新时代需求的政治地理学课程体系乃至未来编写新版政治地理教材提供参考。总的来看,国内外政治地理教材主要从政治区/领域与政治和地理的交互作用两个角度界定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并以国家为核心、以尺度为主线组织政治地理学的不同内容。相比之下,国内政治地理教材和课程体系对于政治地理基本概念和最新理论进展的介绍不足,对地缘政治相关内容的介绍陷入了古典地缘政治和当代地缘政治格局分析脱节的困境,部分内容偏重区域分析而非理论解释,与世界地理的课程内容有所重合;不过,国内政治地理教材和课程中也包含行政区划、国力分析等西方当代政治地理教材中较少论及的内容。

在比较和吸收国内外政治地理教材和课纲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个新的课程体系框架(表4)。这一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借鉴汤茂林等对于人文地理学教材编写的建55],扩充了关于学科史和方法论的内容,尤其是对中国的政治地理学思想流变和学科发展的介绍。第二,本文提出的课程体系采取“学科思想史-概念-理论-应用”的模块组织相关内容,借鉴西方部分教材的做法,在深入讲解核心概念后再系统介绍相关理论和解析具体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相关内容。第三,本文提出的课程体系更强调对“政治/权力”与“地理/空间”相互关系和机理的讲述,从而与世界地理学和地缘政治等相近学科偏重对区域特征描述和地缘政治格局与过程解读的内容形成分工互补。第四,本文提出的课程体系以尺度为主线,增加了国际尺度上关于跨境治理和全球化和次国家尺度上关于城市治理和绅士化等近二十年来兴起的议题。第五,本文提出的课程体系细分为5大部分17次讲座,大体对应国内教学的周次,且注重将相关理论学以致用到对当前政治地理现象和过程的分析及相关地缘战略制定中,讲求活学活用。

当然,受篇幅所限,本文仅选取了国内外部分代表性的政治地理教材和课纲展开分析,因此相关结论可能不够全面和深入。此外,先讲基本概念再讲具体研究和应用的授课方式对于不太擅长理论思辨的本科同学而言可能会影响其对政治地理学的兴趣,因此本文提出的课程设计更适合在大学三年级以上的同学中应用。尽管如此,作为对国内外政治地理内容体系的一种集成和整合的尝试,本文对于政治地理学教材修编和课程设置具有参考价值,文中所列出的相关教材、工具书和课程也可供学生或教师学习或讲授政治地理学时参考。


原文载于《世界地理研究》2021年第4期


引文信息:

王丰龙,刘云刚.政治地理课程体系设计研究——中外主流教材和课纲比较视角.世界地理研究,2021,30(4):882-892.

[WANG Fenglong,LIU Yungang.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political geography course: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mainstream textbooks and syllabuses.World Regional Studies,2021,30(4):882-892.]





轻点下面蓝字, 查看近期文章


刘承良,杜德斌,李源 | 服务“一带一路”的世界地理课程思政“金字塔”教学模式


胡晓辉,梁陈岑 | 国际区域友好关系和企业全球化的知识管道构建——以浙江省和德国石荷州为例


【专辑征稿】地缘政治视角下的跨境移民和族裔社区:理论、方法和案例


杜德斌,段德忠,夏启繁,等 | 世界地理结构与美国的全球战略及军力设计


陈竹安,冯祥瑞,洪志强,等 | 南昌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冲突风险评估及分区优化研究——基于“三生空间”视角


李灿松,等 | 基于GlobeLand30 的缅甸地表覆盖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