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聆听青年:于敏|高级机密工作与“隐者”


 

文学与传媒学院(ctgulm)〖第912期推送


本期编辑:李高雅

:晋洪杨

图片来源:网络

:耿紫姗

 | 

投稿邮箱ctgulm@163.com

党团引领,青年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之声,汇聚星火。我们用声音凝聚力量,与大家共同见证每一份执着的信念,每一份真挚的感动。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以学生专业为依托,以有声语言艺术为载体,以思想引领为主线,将陆续推出“聆听青年之‘奋斗百年路,党史听我读’”系列节目。

今天,特此推出《聆听青年》第二十五期节目——《于敏——高级机密工作与“隐者”》。本期朗读者:文学与传媒学院,耿紫姗。






高级机密工作与“隐者”

“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自慰了。〞这是于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言。

1967年6月17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新闻公报》:“我国在两年零八个月时间内进行了五次核试验之后,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从研发原子弹成功到研发氫弹成功,美国用了7年4个月,苏联用了4年,法国用了8年6个月,中国仅用了2年2个月。而当国产氢弹爆炸之际,“氫弹之父〞于敏却正隐姓埋名不为人知,甚至他的妻子孙玉芹都不知道他的具体工作。于敏出生于1926年8月,1944年考进北大工学院机电系。1946年,出于对理论研究的热爱,于敏转到理学院物理系,并将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5岁的于敏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开始科研生涯。1957年,日本原子核物理专家朝永振一郎率代表团访华。在日后于196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朝永振一郎眼里,于敏是一个专业能力极强的年轻人。朝永振一郎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国产土专家一号”。1922年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访华时,也称赞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1960年底.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以于敏等为主的年轻科学工作者们,悄悄开始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从基础研究转向具体的氢弹研究,对于敏个人而言,是很大的损失。于敏生性喜欢做基础研究,当时已经很有成绩,而核武器研究不仅任务重,集体性强,而且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学术前途,乃至学界的名气,从此隐姓埋名,长年奔波于西北大漠深处。从1960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和身份严格保密。1961年1月12日,当时34岁的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他谈话,秘密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我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于敏说。新工作的保密性何在?且看于敏发现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后,他致电“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时是怎么说的一一“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邓稼先听出是好消息:“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标本。……但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松鼠、野味,通通成了隐语“代码”。1988年于敏的工作性质解密后,他的妻子孙玉芹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青年心语耿紫姗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正是有了这些隐姓埋名的国之脊梁,我们中国才会一步步迈向国际舞台中央,华夏儿女才一次次挺直了腰杆,如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研发大国,这更少不了数千位,数万位的“于敏”在背后默默的付出,而这一时被“埋没”的名字,也终会被一代代中华儿女永久铭记。

END//

 聆听青年:弘扬科学家精神,铸就航天新辉煌萌新们:你们的助班来啦 暑期“三下乡”:助力乡村振兴,放飞青春梦想我在三大挺好的(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